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氨基二琥珀酸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及环境风险削减评估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贵胤 张世熔 +5 位作者 吴晓宇 李论 郭其其 李森 徐小逊 李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468-4478,共11页
以亚氨基二琥珀酸(ISA)为洗脱剂,考察ISA投加量、洗脱液pH值、反应时间和土液比对Cd、Pb和Zn去除率影响,通过Box-Behnken多因素设计法优化最佳洗脱条件,并采用涵盖土壤重金属残留量、浸出浓度和毒性的综合环境风险法评估修复效果.结果表... 以亚氨基二琥珀酸(ISA)为洗脱剂,考察ISA投加量、洗脱液pH值、反应时间和土液比对Cd、Pb和Zn去除率影响,通过Box-Behnken多因素设计法优化最佳洗脱条件,并采用涵盖土壤重金属残留量、浸出浓度和毒性的综合环境风险法评估修复效果.结果表明,ISA对Cd、Pb和Zn去除率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加;ISA浓度为50mmol/L时,对矿山污染土壤中Cd、Pb和Zn去除率达到11.83%、34.26%和20.96%;对污染农田土壤中Cd、Pb和Zn去除率达到48.89%、57.08%和81.80%.增加反应时间和洗脱液酸性有助于提高ISA对Cd、Pb和Zn去除率.随土液比减低,Cd、Pb和Zn去除率呈上升趋势.ISA去除Cd、Pb和Zn最佳条件为:ISA浓度70mmol/L、洗脱液pH4.0和反应时间120min,预测矿山土壤和污染农田土壤中Cd、Pb和Zn总去除率最大分别为32.58%和93.16%.ISA大幅度降低水溶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Pb和Zn残留量,从而削减矿山土壤和污染农田土壤中Cd、Pb和Zn总环境风险达50.81%和87.13%.亚氨基二琥珀酸可有效去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并降低残留重金属的环境风险,是一种潜在材料可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响应面优化 亚氨基二琥珀酸 环境风险 浸出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渣还田对土壤有效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邓欧平 李瀚 +1 位作者 周稀 邓良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23,共6页
研究成都平原稻麦轮作模式下,不同菌渣还田处理对土壤有效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旨在探索适宜于成都平原的菌渣还田方式,为种植业废弃物的农业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中,设置常规化肥处理(CK)和4个菌渣还... 研究成都平原稻麦轮作模式下,不同菌渣还田处理对土壤有效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旨在探索适宜于成都平原的菌渣还田方式,为种植业废弃物的农业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中,设置常规化肥处理(CK)和4个菌渣还田处理:等氮量还田(T1)、1.5倍氮量还田(T2)、2倍氮量还田(T3)和2.5倍氮量还田(T4),并按生育期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除小麦季的土壤有效磷外,中、高量菌渣还田处理( T2、 T3和T4)均能有效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作物成熟期菌渣还田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水稻季有效磷含量分别比化肥处理高出3.55%-20.24%、2.84%-31.97%和2.10%-14.48%;低量菌渣还田处理(T1)无法在作物各生育期内提供与化肥等量的碱解氮,存在供氮不足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废料还田 稻麦轮作 土壤有效养分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能源草在铅锌矿区土壤中的生长及其对重金属的富集特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影 伍钧 +3 位作者 杨刚 彭雨晨 沈斌 王莉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91-296,共6页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紫色皇竹草、甜象草、柳枝稷3种能源草在铅锌矿区原状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生长及其对Pb、Zn、Cd、Cu的吸收累积特性。结果表明,3种能源草在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生长正常,外观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受毒害症状,具有...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紫色皇竹草、甜象草、柳枝稷3种能源草在铅锌矿区原状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生长及其对Pb、Zn、Cd、Cu的吸收累积特性。结果表明,3种能源草在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生长正常,外观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受毒害症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3种能源草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别为Pb130.74~1 135.11mg/kg,Zn 88.51~269.07mg/kg,Cd 2.87~8.07mg/kg,Cu 6.64~55.45mg/kg。以转运系数(TF)和富集系数(BF)讨论3种能源草对重金属的转运富集能力,发现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TF和BF有较大差异。除柳枝稷对Zn的TF值为2.622,甜象草对Cd的BF值为1.021 4外,能源草对重金属的其余TF和BF值均小于1.0。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重金属含量、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说明3种能源草均能在铅锌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正常生长,并可用于以Pb为主的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草 铅锌矿 重金属污染土壤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对鱼腥草吸收累积铅锌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沈斌 伍钧 +2 位作者 孟晓霞 毛晓月 田冬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0-324,共5页
采用矿区实地田间试验,通过外源添加柠檬酸(1mmol/kg,3mmol/kg,6mmol/kg和9mmol/kg)处理,研究鱼腥草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Pb、Zn、Cd、Cr和Cu 5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累积特性,并确定最佳的柠檬酸调控浓度。结果表明,柠檬酸添加浓度为1mmol... 采用矿区实地田间试验,通过外源添加柠檬酸(1mmol/kg,3mmol/kg,6mmol/kg和9mmol/kg)处理,研究鱼腥草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Pb、Zn、Cd、Cr和Cu 5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累积特性,并确定最佳的柠檬酸调控浓度。结果表明,柠檬酸添加浓度为1mmol/kg时能显著促进鱼腥草生物量的提高,比对照增产11.64%,其他处理浓度的柠檬酸对鱼腥草生物量有抑制作用,但不显著;柠檬酸处理能显著提高鱼腥草对Pb、Zn、Cd和Cr这4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累积能力,对Pb和Zn吸收累积能力大于Cd和Cr,对Cu的吸收累积无明显促进作用。但当柠檬酸添加浓度为1mmol/kg时每667m2鱼腥草提取Pb、Zn、Cr和Cu的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5.16%,34.39%,59.00%和18.93%,对Cd无明显促进作用。鱼腥草在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上能正常生长,并对多种重金属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和吸收累积能力,可用于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鱼腥草 重金属污染土壤 吸收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交错带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青松 李婷 +2 位作者 张世熔 刘续兰 栾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33-2141,共9页
城乡交错带土壤氮素是城乡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氮源与氮汇,但是城市化下的土壤氮素分布及其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基于3S平台研究了土壤氮素在成都西郊城乡交错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城市化对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全氮(STN)、... 城乡交错带土壤氮素是城乡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氮源与氮汇,但是城市化下的土壤氮素分布及其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基于3S平台研究了土壤氮素在成都西郊城乡交错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城市化对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全氮(STN)、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含量均值分别为(1.46±0.06)g/kg、(50.04±3.59)mg/kg和(6.72±0.53)mg/kg。区内土壤氮素含量从近郊向远郊逐渐增高,STN和NO_3^--N含量为中部高于南北部,NH_4^+-N含量则由西北部和东南部向中部递增。方差分析表明,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TN、NO_3^--N和NH_4^+-N含量差异显著(P<0.05)。回归分析显示STN含量与建筑密度(BD)、道路密度(RD)均呈现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NO_3^--N含量与道路密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01),与建筑密度关系不明显(P=0.217)。土壤NH_4^+-N与建筑密度呈显著负线性相关(P=0.001),与道路密度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P=0.021)。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发展使得城乡交错带土壤氮素含量降低,这种影响伴随着建筑面积的增加,道路长度的增加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交错带 土壤氮素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西河流域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周稀 邓欧平 +2 位作者 潘洪旭 张剑秋 邓良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96-902,共7页
根据2014年采集的121个耕层(0~20 cm)土壤氮素含量数据,在Arc GIS 10.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崇州西河流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达(1.18±0.4... 根据2014年采集的121个耕层(0~20 cm)土壤氮素含量数据,在Arc GIS 10.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崇州西河流域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达(1.18±0.40)g kg^(-1)和(86.52±28.71)mg kg^(-1),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其中,全氮总体呈环状分布,而碱解氮则呈斑块状或条带状分布,二者均在中部怀远镇附近出现高值区(>1.80 g kg^(-1),>120 mg kg^(-1)),而在北部街子-三郎山区一带和南部丘顶出现低值区(<0.95 g kg^(-1),<60 mg kg^(-1))。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土壤氮素在平原区含量显著高于山区和丘陵区。由紫灰沉积物和再积黄泥发育而来的土壤氮素含量显著高于沙页岩残坡积物和紫色沉积物。从不同农地利用方式来看,水稻-小麦轮作下土壤氮素平均含量最高。在道路和河流的2.5 km缓冲范围内,土壤氮素存在不同的变化趋势,自然地质过程对其主控作用总体大于人为活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氮 碱解氮 地统计学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西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反演 被引量:6
7
作者 周稀 潘洪旭 +1 位作者 邓欧平 邓良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38,共7页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掌握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当前土壤学科的发展趋势。本文利用西河流域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及121个样点土壤表层(0-20cm)有机碳含量和地面辅助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了空间反演。结果表明,仅用...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掌握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当前土壤学科的发展趋势。本文利用西河流域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及121个样点土壤表层(0-20cm)有机碳含量和地面辅助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了空间反演。结果表明,仅用遥感光谱信息建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0),表明遥感光谱信息能用于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预测建模。在引入成土母质、地貌类型和农地利用方式等地面辅助因子后,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明显增大(P=0.000),由0.385提高到了0.579,这表明地面辅助因子能有效改善模型精度。空间反演显示,最优模型的插值图能较好地表现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基本格局,但对于个别值区的反演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遥感 GIS 预测建模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易变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周玲 张世熔 +3 位作者 李婷 李云 徐小逊 贾永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31-2238,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化肥(NPK)、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高、中、低水平(CFI、CF2和CF3)5种施肥处理下0~60cm土壤易变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在玉米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CF1、CF2和CF3处理能显著提高...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化肥(NPK)、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高、中、低水平(CFI、CF2和CF3)5种施肥处理下0~60cm土壤易变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在玉米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CF1、CF2和CF3处理能显著提高0~60cm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变性有机碳的含量及易变性有机碳的活性(P〈0.05),其中以CF2处理提高最显著;施肥对土壤易变性有机碳影响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弱。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溶解性有机碳(DOC)、水溶性有机碳(WSOC)这3种易变性有机碳中ROC和DOC可以作为指示土壤有机碳对有机无机复混肥敏感的指标,可用于预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的影响,还需进行长期的定位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混肥 易变性有机碳 总有机碳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轮作条件下菌渣还田对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胡佳 闫锐 +4 位作者 费建波 张春龙 李瀚 邓良基 邓欧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6期30-35,共6页
[目的]揭示菌渣还田提升耕地土壤质量的机理,以期为种植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a的田间小区试验。共设置常规化肥(CF)、等氮量还田(T_1)、1.5倍氮量还田(T2)、2倍氮量还... [目的]揭示菌渣还田提升耕地土壤质量的机理,以期为种植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a的田间小区试验。共设置常规化肥(CF)、等氮量还田(T_1)、1.5倍氮量还田(T2)、2倍氮量还田(T3)和2.5倍氮量还田(T_4)5个处理;分别在水稻种植期和小麦种植期采集0—15cm,15—30cm,30—50cm土层土样,对土壤样品的全量养分进行测定。[结果](1)化肥施用或菌渣还田后,0—15cm土层养分含量显著高于15—50cm土层(p<0.05);(2)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的变化与常规施肥(CF)相比,在水稻季土壤中,T_4处理下的土壤含有较高的全氮和全钾养分含量水平,T2,T3和T4能有效提高全磷养分含量;在小麦季土壤中,T4能有效提高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全钾在不同菌渣处理条件下的含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T_1、T_2、T_3和T_4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均大致呈现出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结论]高量菌渣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全氮、全钾、全磷养分含量,中量菌渣还田能有效提高全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菌渣还田 土壤剖面 土壤养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石亭江中下游土壤铅和镍含量预测建模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苹 张东 +2 位作者 张世熔 徐小逊 李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102,共8页
为了快速高效地获取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利用石亭江流域中下游Landsat 7 ETM+遥感影像及70个样点土壤表层(0~20 cm)重金属铅镍含量和地面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了空间反演。结果表明,仅用波段像元灰度值建立的土壤铅镍含量预测模... 为了快速高效地获取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利用石亭江流域中下游Landsat 7 ETM+遥感影像及70个样点土壤表层(0~20 cm)重金属铅镍含量和地面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了空间反演。结果表明,仅用波段像元灰度值建立的土壤铅镍含量预测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0),表明遥感图像的波段光谱信息能用于土壤铅镍含量的预测建模。在分别引入成土母质、海拔高度或pH等地面辅助因子后,铅镍含量预测模型确定系数R2明显增大(P=0.000),铅预测模型R2从0.276分别提高到0.571和0.606,镍预测模型R2从0.304分别提高到0.513和0.551,表明地面辅助因子能有效改善模型精度。与实测值分布图比较,最优模型预测反演图能较好地表现区域土壤铅镍含量分布的基本格局,但对于个别特殊值区域的反演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预测建模 GIS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纳米氧化钙对香菜和菠菜镉富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唐小月 李含韵 +3 位作者 陈菲 徐小逊 戚鑫 张世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58-1466,共9页
为确保食品安全,采用田间试验探讨在Cd(0.526 mg·kg^(-1))污染背景下,叶面喷施3种浓度(25、100、400 mg·L^(-1))纳米氧化钙溶液(CaONPs)对香菜和菠菜的Cd富集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CaONPs对香菜和... 为确保食品安全,采用田间试验探讨在Cd(0.526 mg·kg^(-1))污染背景下,叶面喷施3种浓度(25、100、400 mg·L^(-1))纳米氧化钙溶液(CaONPs)对香菜和菠菜的Cd富集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CaONPs对香菜和菠菜地上部Cd含量的降幅更大,最大降幅分别为35.21%和43.34%。在400 mg·L^(-1) CaONPs叶面处理下两种蔬菜Cd转运系数分别下降23.60%和21.64%。喷施CaONPs也使香菜和菠菜鲜质量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增加(P<0.05)。当CaONPs喷施浓度达到200mg·L^(-1)后,两种蔬菜的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菠菜丙二醛含量降幅更大。此外,不同浓度CaONPs叶面处理下两种蔬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菠菜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升幅最大,达到37.60%。研究表明,叶面喷施CaONPs抑制了菠菜和香菜对Cd的吸收和转运,积极调节了Cd胁迫下两种植物的生理生化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钙 香菜 菠菜 叶面喷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L-半胱氨酸对小白菜镉积累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
作者 林星妤 郭小可 +2 位作者 扈茹静 徐小逊 杨占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7-1224,共8页
为了探讨氨基酸对小白菜镉(Cd)积累能力的影响及其与抗氧化系统的关系,本实验采用盆栽方式对Cd中轻度污染条件下小白菜叶面喷施L-半胱氨酸溶液,测定小白菜Cd富集量及抗氧化系统等指标。结果表明,喷施L-半胱氨酸后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呈... 为了探讨氨基酸对小白菜镉(Cd)积累能力的影响及其与抗氧化系统的关系,本实验采用盆栽方式对Cd中轻度污染条件下小白菜叶面喷施L-半胱氨酸溶液,测定小白菜Cd富集量及抗氧化系统等指标。结果表明,喷施L-半胱氨酸后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当喷施浓度为20、30 mmol·L^(-1)时Cd从根部到地上部分的转运显著降低(P<0.05)。喷施时间对小白菜Cd含量影响显著(P<0.05),在三叶一心期(TCM)喷施浓度为30 mmol·L^(-1)的L-半胱氨酸,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降幅最大,达63.67%,且转运系数最小。此外,随着叶面喷施L-半胱氨酸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喷施L-半胱氨酸溶液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升,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P<0.05);当喷施浓度为30 mmol·L^(-1)时,小白菜中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最大。研究表明,喷施L-半胱氨酸增加了小白菜的叶绿素含量、抗氧化系统活性,提高了小白菜对Cd的拦截能力,减少了Cd从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运,缓解了Cd对小白菜的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喷施 L-半胱氨酸 镉积累 小白菜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生物质材料水浸提液淋洗镉污染土壤及其废水处理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余春瑰 张世熔 +2 位作者 姚苹 王贵胤 陈月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2-1138,共7页
采用八角金盘、枳椇子、空心莲子草和赤胫散4种生物质材料的水浸提液进行Cd污染土壤的批量淋洗试验,结果表明:4种生物质材料浸提液对污染土壤中的Cd均有一定去除作用,且差异显著(P<0.05)。4种材料的Cd淋洗率随其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呈... 采用八角金盘、枳椇子、空心莲子草和赤胫散4种生物质材料的水浸提液进行Cd污染土壤的批量淋洗试验,结果表明:4种生物质材料浸提液对污染土壤中的Cd均有一定去除作用,且差异显著(P<0.05)。4种材料的Cd淋洗率随其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呈对数、幂函数或倒数变化;赤胫散的Cd淋洗率随淋洗液p H增加呈线性上升,而其余3种生物质材料Cd淋洗率则随淋洗液p H增加呈线性、倒数或幂函数下降。[0]时间和淋洗量的关系以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4)和Elovich方程(R^2>0.803)拟合效果较优。液土比增加能够促进Cd的淋洗。淋洗3次后,八角金盘、枳椇子、空心莲子草和赤胫散的Cd累积淋洗率分别达到78.31%、53.88%、47.59%和27.98%。此外,采用4种生物质材料浸提液淋洗后,土壤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含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钾素含量略有增加,其他养分及有机质则下降。浸提残渣能够有效吸附淋洗废水中的Cd,用其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由此,兼顾Cd的淋洗率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八角金盘是一种修复Cd污染土壤的潜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洗 生物质材料 八角金盘 浓度 二级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濆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积累特征及流失风险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永杰 张世熔 +3 位作者 蒲玉琳 杨玲 徐小逊 贾永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7-344,共8页
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濆江小流域耕地、果园、茶园、人工林地、自然林地、饲草地和荒草地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磷素的积累及吸附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林地、饲草地与耕地土壤全磷>1.0 g·kg-1,呈现... 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濆江小流域耕地、果园、茶园、人工林地、自然林地、饲草地和荒草地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磷素的积累及吸附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林地、饲草地与耕地土壤全磷>1.0 g·kg-1,呈现积累趋势;饲草地和耕地的Olsen-P≥40.0 mg·kg-1,超过磷素流失临界值;人工林地、饲草地和耕地土壤Ca Cl2-P>4.5 mg·kg-1,也超过磷素流失临界值。茶园土壤吸附固定磷能力极强,耕地、果园地、林地(尤其是人工林地)与草地土壤的吸附固定磷能力较弱。人工林地、耕地与饲草地土壤磷素流失风险较高,宜采用补偿性施磷或维持性磷肥法;果园、荒草地、自然林地的风险较低,茶园土壤磷素几乎无流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濆江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磷素 积累特征 流失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下游湿地土壤有机氮组分剖面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5
作者 罗如熠 张世熔 +1 位作者 徐小逊 李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6-964,共9页
结合野外调查,用Bremner法研究了黑河下游湿地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氮组分,结果表明:在0—50 cm土层,5种土壤有机氮均以酸解性氮为主,占全氮的71.04%—81.79%。泥炭土、沼泽土、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所含的酸解氮、非酸解氮和酸解氮组分... 结合野外调查,用Bremner法研究了黑河下游湿地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氮组分,结果表明:在0—50 cm土层,5种土壤有机氮均以酸解性氮为主,占全氮的71.04%—81.79%。泥炭土、沼泽土、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所含的酸解氮、非酸解氮和酸解氮组分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含量的剖面分布总体上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而风沙土却相反,上述有机氮组分呈升高趋势。5种土壤酸解氮及其组分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占全氮比例的剖面分布总体上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而非酸解氮却呈升高趋势。5种土壤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及占全氮比例均在剖面分布上无明显特征。在0—30 cm各相同土层内,5种土壤酸解氮各组分含量及占全氮比例的大小顺序均为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而在30—50 cm土层,5种土壤酸解氮各组分含量及占全氮比例的大小顺序均无明显特征。此外,黑河下游湿地土壤干化、沙化过程中,表层0—10 cm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变化明显,其中土壤氨态氮对生态环境变化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下游湿地 有机氮组分 剖面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石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对污染土壤中镧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俊捷 张世熔 +2 位作者 廖成阳 肖罗怡 王贵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5-119,共5页
通过振荡淋洗法研究了酒石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在不同浓度、淋洗时间和p H值条件下对2种污染农田土壤中镧(La)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在25℃、200 r·min-1恒温振荡条件下,3种淋洗剂对人工污染土壤镧的淋洗率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 通过振荡淋洗法研究了酒石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在不同浓度、淋洗时间和p H值条件下对2种污染农田土壤中镧(La)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在25℃、200 r·min-1恒温振荡条件下,3种淋洗剂对人工污染土壤镧的淋洗率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淋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至稳定状态,随着p H值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3者的最佳淋洗浓度、时间和p H值分别为0.01 g·m L-1、4 h和5.0,在此条件下,酒石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对w(La)为300 mg·kg-1人工污染土壤的最佳淋洗率分别为57.13%、62.32%和54.86%,对w(La)为2 500 mg·kg-1人工污染土壤的最佳淋洗率分别为74.39%、77.94%和72.75%,对w(La)为463.6 mg·kg-1的矿区土壤的最佳淋洗率分别为17.8%、23.7%和24.3%。综合考虑土壤中La的去除效果和成本,选择柠檬酸作为最佳淋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土壤 有机酸 镧(La) 淋洗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经济因素对涪江流域土壤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林富 李婷 +2 位作者 张世熔 杨华 吴建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2期37-41,共5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射洪县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以随机采样的土壤样点数据为基础,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运用ArcGIS 9.3的地统计学、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该县土壤全氮含量1.08±0.... [目的]了解四川省射洪县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以随机采样的土壤样点数据为基础,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运用ArcGIS 9.3的地统计学、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该县土壤全氮含量1.08±0.29g/kg,碱解氮含量100.24±34.80mg/kg;全氮高值区(>1.4g/kg)位于严家沟和向家营附近,在碾槽坝等地形成两个低值区(<0.9g/kg);碱解氮高值区(>140mg/kg)主要在万柏山和鲜家坪,低值区(<80mg/kg)主要位于碾槽坝等地带;(2)随着距离的增加,城镇周围全氮先增加后减少,碱解氮逐渐减少;道路周围全氮没有变化,而碱解氮逐渐降低;宅基地周围全氮没有变化,而碱解氮逐渐增加;(3)不同类型、不同地貌区的城镇、道路和宅基地,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4)不同的氮肥、磷肥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氮含量影响不同,其中氮肥对碱解氮影响明显。[结论]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氮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氮 碱解氮 地统计学 缓冲区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沱江中游土壤全氮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楚儿 张世熔 +2 位作者 邓春梅 李婷 徐小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4-209,共6页
本研究基于ArcGIS 9.3平台,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沱江中游表层土壤全氮(STN)的空间变异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沱江中游土壤全氮含量为(1.06±0.02)g·kg-1,呈对数正态分布;研究区内水稻土(1.43±0.49)g·kg-... 本研究基于ArcGIS 9.3平台,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沱江中游表层土壤全氮(STN)的空间变异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沱江中游土壤全氮含量为(1.06±0.02)g·kg-1,呈对数正态分布;研究区内水稻土(1.43±0.49)g·kg-1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紫色土(0.93±0.32)g·kg-1(P<0.01),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异向性,西北部为带状分布,中部及南部呈团块状分布。成土母质显著影响了全氮的含量(P=0.000),随侵蚀程度的增强,土壤全氮含量降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含量顺序为菜地、灌溉水田、果园、旱地、荒草地、有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36),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氮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吴晓玲 张世熔 +2 位作者 蒲玉琳 徐小逊 李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07-1616,共10页
本文通过区域调查采样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特征及其对气候、海拔、母质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响应,揭示了其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为川西平原地区土壤质... 本文通过区域调查采样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特征及其对气候、海拔、母质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响应,揭示了其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为川西平原地区土壤质量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MBC、MBN和MBP含量表现为冲积土显著高于水稻土、潮土和黄壤(P<0.05),潮土MBC/MBN显著高于水稻土。气候和海拔的影响为:MBC、MBN和MBP含量随着≥0℃积温、≥10℃积温、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少,而随干燥度和海拔增加呈线性增加。不同成土母质中,MBC、MBN和MBP含量均为灰色冲积物显著高于老冲积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三者含量为草地显著高于水田和旱地,水田、旱地和林地差异不显著。皮尔森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MBC和MBN均与≥0℃积温、年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MBP与母质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MBC主要受年均温、干燥度、年均降水量和母质的影响;MBN主要受海拔、干燥度和年均降水量的综合影响;MBP主要受母质、年均温、≥10℃积温和年均降水量的调控。因此,川西平原土壤MBC、MBN、MBP能灵敏地反映不同采样点气候的变化,可为该区气候变化下土壤碳、氮、磷的响应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气候 海拔 母质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植物水浸提液对铅镉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 被引量:10
20
作者 徐小逊 腾艺 +2 位作者 杨燕 王贵胤 张世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54-1962,共9页
为探讨植物水浸提液淋洗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可行性,选用驳骨丹(Buddleja asiatica)、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假酸浆(Nicandra physaloides)和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a)4种植物材料的水浸提液作为淋洗剂,分析不同淋洗剂... 为探讨植物水浸提液淋洗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可行性,选用驳骨丹(Buddleja asiatica)、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假酸浆(Nicandra physaloides)和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a)4种植物材料的水浸提液作为淋洗剂,分析不同淋洗剂浓度、pH和淋洗时间对去除土壤中重金属铅(Pb)和镉(Cd)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植物淋洗剂对2种土壤中Pb和Cd均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随着淋洗剂浓度的增加,其对土壤中Pb和Cd的淋洗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随淋洗剂pH的增大,淋洗率总体呈降低趋势;而随淋洗时间的增加,4种植物的Pb和Cd淋洗率呈总体增加、先增后减和无显著变化等3种趋势。驳骨丹对土壤A中Cd(72.45%)和Pb(13.27%)的去除率最高,对土壤B中Pb(17.27%)去除率最高;紫茎泽兰对土壤B中Cd(59.81%)的去除率最高。研究表明,驳骨丹和紫茎泽兰具有较好的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材料 水浸提液 土壤淋洗 驳骨丹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