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易变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周玲 张世熔 +3 位作者 李婷 李云 徐小逊 贾永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31-2238,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化肥(NPK)、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高、中、低水平(CFI、CF2和CF3)5种施肥处理下0~60cm土壤易变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在玉米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CF1、CF2和CF3处理能显著提高...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化肥(NPK)、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高、中、低水平(CFI、CF2和CF3)5种施肥处理下0~60cm土壤易变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在玉米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CF1、CF2和CF3处理能显著提高0~60cm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变性有机碳的含量及易变性有机碳的活性(P〈0.05),其中以CF2处理提高最显著;施肥对土壤易变性有机碳影响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弱。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溶解性有机碳(DOC)、水溶性有机碳(WSOC)这3种易变性有机碳中ROC和DOC可以作为指示土壤有机碳对有机无机复混肥敏感的指标,可用于预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的影响,还需进行长期的定位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混肥 易变性有机碳 总有机碳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石亭江中下游土壤铅和镍含量预测建模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姚苹 张东 +2 位作者 张世熔 徐小逊 李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102,共8页
为了快速高效地获取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利用石亭江流域中下游Landsat 7 ETM+遥感影像及70个样点土壤表层(0~20 cm)重金属铅镍含量和地面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了空间反演。结果表明,仅用波段像元灰度值建立的土壤铅镍含量预测模... 为了快速高效地获取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利用石亭江流域中下游Landsat 7 ETM+遥感影像及70个样点土壤表层(0~20 cm)重金属铅镍含量和地面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了空间反演。结果表明,仅用波段像元灰度值建立的土壤铅镍含量预测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0),表明遥感图像的波段光谱信息能用于土壤铅镍含量的预测建模。在分别引入成土母质、海拔高度或pH等地面辅助因子后,铅镍含量预测模型确定系数R2明显增大(P=0.000),铅预测模型R2从0.276分别提高到0.571和0.606,镍预测模型R2从0.304分别提高到0.513和0.551,表明地面辅助因子能有效改善模型精度。与实测值分布图比较,最优模型预测反演图能较好地表现区域土壤铅镍含量分布的基本格局,但对于个别特殊值区域的反演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预测建模 GIS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生物质材料水浸提液淋洗镉污染土壤及其废水处理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余春瑰 张世熔 +2 位作者 姚苹 王贵胤 陈月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2-1138,共7页
采用八角金盘、枳椇子、空心莲子草和赤胫散4种生物质材料的水浸提液进行Cd污染土壤的批量淋洗试验,结果表明:4种生物质材料浸提液对污染土壤中的Cd均有一定去除作用,且差异显著(P<0.05)。4种材料的Cd淋洗率随其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呈... 采用八角金盘、枳椇子、空心莲子草和赤胫散4种生物质材料的水浸提液进行Cd污染土壤的批量淋洗试验,结果表明:4种生物质材料浸提液对污染土壤中的Cd均有一定去除作用,且差异显著(P<0.05)。4种材料的Cd淋洗率随其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呈对数、幂函数或倒数变化;赤胫散的Cd淋洗率随淋洗液p H增加呈线性上升,而其余3种生物质材料Cd淋洗率则随淋洗液p H增加呈线性、倒数或幂函数下降。[0]时间和淋洗量的关系以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4)和Elovich方程(R^2>0.803)拟合效果较优。液土比增加能够促进Cd的淋洗。淋洗3次后,八角金盘、枳椇子、空心莲子草和赤胫散的Cd累积淋洗率分别达到78.31%、53.88%、47.59%和27.98%。此外,采用4种生物质材料浸提液淋洗后,土壤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含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钾素含量略有增加,其他养分及有机质则下降。浸提残渣能够有效吸附淋洗废水中的Cd,用其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由此,兼顾Cd的淋洗率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八角金盘是一种修复Cd污染土壤的潜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洗 生物质材料 八角金盘 浓度 二级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濆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积累特征及流失风险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永杰 张世熔 +3 位作者 蒲玉琳 杨玲 徐小逊 贾永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7-344,共8页
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濆江小流域耕地、果园、茶园、人工林地、自然林地、饲草地和荒草地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磷素的积累及吸附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林地、饲草地与耕地土壤全磷>1.0 g·kg-1,呈现... 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濆江小流域耕地、果园、茶园、人工林地、自然林地、饲草地和荒草地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磷素的积累及吸附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林地、饲草地与耕地土壤全磷>1.0 g·kg-1,呈现积累趋势;饲草地和耕地的Olsen-P≥40.0 mg·kg-1,超过磷素流失临界值;人工林地、饲草地和耕地土壤Ca Cl2-P>4.5 mg·kg-1,也超过磷素流失临界值。茶园土壤吸附固定磷能力极强,耕地、果园地、林地(尤其是人工林地)与草地土壤的吸附固定磷能力较弱。人工林地、耕地与饲草地土壤磷素流失风险较高,宜采用补偿性施磷或维持性磷肥法;果园、荒草地、自然林地的风险较低,茶园土壤磷素几乎无流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濆江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磷素 积累特征 流失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吴晓玲 张世熔 +2 位作者 蒲玉琳 徐小逊 李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07-1616,共10页
本文通过区域调查采样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特征及其对气候、海拔、母质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响应,揭示了其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为川西平原地区土壤质... 本文通过区域调查采样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特征及其对气候、海拔、母质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响应,揭示了其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为川西平原地区土壤质量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MBC、MBN和MBP含量表现为冲积土显著高于水稻土、潮土和黄壤(P<0.05),潮土MBC/MBN显著高于水稻土。气候和海拔的影响为:MBC、MBN和MBP含量随着≥0℃积温、≥10℃积温、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少,而随干燥度和海拔增加呈线性增加。不同成土母质中,MBC、MBN和MBP含量均为灰色冲积物显著高于老冲积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三者含量为草地显著高于水田和旱地,水田、旱地和林地差异不显著。皮尔森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MBC和MBN均与≥0℃积温、年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MBP与母质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MBC主要受年均温、干燥度、年均降水量和母质的影响;MBN主要受海拔、干燥度和年均降水量的综合影响;MBP主要受母质、年均温、≥10℃积温和年均降水量的调控。因此,川西平原土壤MBC、MBN、MBP能灵敏地反映不同采样点气候的变化,可为该区气候变化下土壤碳、氮、磷的响应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气候 海拔 母质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植物水浸提液对铅镉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小逊 腾艺 +2 位作者 杨燕 王贵胤 张世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54-1962,共9页
为探讨植物水浸提液淋洗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可行性,选用驳骨丹(Buddleja asiatica)、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假酸浆(Nicandra physaloides)和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a)4种植物材料的水浸提液作为淋洗剂,分析不同淋洗剂... 为探讨植物水浸提液淋洗去除土壤中重金属的可行性,选用驳骨丹(Buddleja asiatica)、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假酸浆(Nicandra physaloides)和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a)4种植物材料的水浸提液作为淋洗剂,分析不同淋洗剂浓度、pH和淋洗时间对去除土壤中重金属铅(Pb)和镉(Cd)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植物淋洗剂对2种土壤中Pb和Cd均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随着淋洗剂浓度的增加,其对土壤中Pb和Cd的淋洗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随淋洗剂pH的增大,淋洗率总体呈降低趋势;而随淋洗时间的增加,4种植物的Pb和Cd淋洗率呈总体增加、先增后减和无显著变化等3种趋势。驳骨丹对土壤A中Cd(72.45%)和Pb(13.27%)的去除率最高,对土壤B中Pb(17.27%)去除率最高;紫茎泽兰对土壤B中Cd(59.81%)的去除率最高。研究表明,驳骨丹和紫茎泽兰具有较好的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材料 水浸提液 土壤淋洗 驳骨丹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TA与有机酸联合施用对黄麻修复Cd污染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夏涓文 徐小逊 +3 位作者 卢欣 陈芝吟 唐妍 张世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3-341,共9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柠檬酸(CA)和酒石酸(TA)分别与螯合剂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GTA)的配施对改进黄麻部分生理特性和Cd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EGTA与有机酸配施能促进黄麻光合色素的合成,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各处理均提高了...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柠檬酸(CA)和酒石酸(TA)分别与螯合剂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GTA)的配施对改进黄麻部分生理特性和Cd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EGTA与有机酸配施能促进黄麻光合色素的合成,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各处理均提高了黄麻的株高、根长和各器官的干质量,T2E2处理的总干质量最大,为对照的2.69倍。EGTA与CA和TA的配施不同程度提高了黄麻各器官中的Cd含量和积累量,在E1C1处理中,黄麻具有最大的地上部Cd积累量643.02μg·plant-1。各处理地上部和地下部富集系数均有所提高,地上部增幅达1.30~2.14倍,地下部增幅达0.11~0.80倍。各处理的迁移系数分别较CK增加了0.64~1.66倍,其中,T1E2处理的迁移系数最高,达3.15。土壤净化率明显提高,在T2E2和C1E1处理中达最大值0.346%。综上所述,EGTA与TA或CA配施能显著改善黄麻对Cd的提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 EGTA 黄麻 CD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农业废弃物施用下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瀚 邓欧平 +2 位作者 胡佳 邓良基 张世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5-493,共9页
为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设置不同量的废弃物还田处理,以期通过研究稻田田面水中氮素和磷素的动态变化探明废弃物施用下面源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总氮(TN)、可溶性总氮(DTN)、铵态氮(NH+4-N)以及硝态氮(NO-3-N)在各施肥处理下均表现为先升... 为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设置不同量的废弃物还田处理,以期通过研究稻田田面水中氮素和磷素的动态变化探明废弃物施用下面源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总氮(TN)、可溶性总氮(DTN)、铵态氮(NH+4-N)以及硝态氮(NO-3-N)在各施肥处理下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施肥后2~3 d达到峰值,之后迅速下降;各处理下各形态氮含量在施肥后21 d内差异趋同。总磷(TP)、可溶性总磷(DTP)在施肥后1 d达最大,之后迅速下降,猪粪施用处理的田面水TP、DTP含量在施肥后5~7 d明显回升。与纯化肥相比,加施全量麦秆对田面水中各形态氮、磷含量及分配无显著影响;高量猪粪施用会显著降低田面水NH+4-N含量,降低氨挥发潜能,显著提高各形态磷含量,延长磷素流失风险期,增加磷素流失风险;废弃物施用对水稻产量及糙米磷含量无显著影响。综合考虑废弃物施用下的环境风险与粮食生产,成都平原麦秆全量还田模式下水稻季每667 m2田的猪粪承载量不宜超过3头猪0.5年的排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田面水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凯江流域农田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侯沁言 张世熔 +3 位作者 马小杰 潘小梅 王贵胤 钟钦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14-1522,共9页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i)对四川盆地丘陵区凯江流域农田耕层土壤(0~20 cm)中4种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并基于GIS平台,结合反比距离权重法(IDW)、径向基函数法(RBF)、普通克里格法(OK)、析取克里格法(DK)和概率克里格法(PK)分析研究...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i)对四川盆地丘陵区凯江流域农田耕层土壤(0~20 cm)中4种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评价,并基于GIS平台,结合反比距离权重法(IDW)、径向基函数法(RBF)、普通克里格法(OK)、析取克里格法(DK)和概率克里格法(PK)分析研究区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凯江流域土壤Cd、Hg、As和Pb平均含量分别为0.35、0.10、7.77mg·kg^-1和22.54 mg·kg^-1,在空间分布上土壤Cd、As和Pb总体呈现以两个高值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趋势,土壤Hg则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土样Cd、As、Hg和Pb的污染超标率(Pi≥1)分别为7.5%、0.5%、0和0。前4种空间插值的分级面积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Pb、Hg和As均无污染超标,土壤Cd超标面积(Pi≥1)为0.14%~1.06%;概率克里格法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土壤Hg、Pb分别在Pi>0.3和Pi>0.2条件下无高风险概率,在阈值为1.0条件下,受到As污染的高概率(0.8~1.0)区域有1.05%,0.16%的区域面积有Cd污染超标风险(P=1.0)。因此,该区部分农田土壤主要受到Cd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农田 空间分布 污染评价 概率克里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硒对紫色小麦镉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林科 杨昕玥 +3 位作者 徐小逊 王贵胤 杨占彪 张世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3-743,共11页
为降低紫色小麦籽粒对镉(Cd)的积累能力,确保食品安全,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分析叶面喷施3种浓度亚硒酸钠(Na_(2)SeO_(3))溶液对4种紫色小麦Cd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分析Cd在小麦中的富集和亚细胞分布特征揭示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施硒(Se)... 为降低紫色小麦籽粒对镉(Cd)的积累能力,确保食品安全,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分析叶面喷施3种浓度亚硒酸钠(Na_(2)SeO_(3))溶液对4种紫色小麦Cd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分析Cd在小麦中的富集和亚细胞分布特征揭示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施硒(Se)后小麦各器官Cd含量呈下降趋势,富集系数均显著降低(P<0.05)。施Na_(2)SeO_(3)浓度为0.8 mmol·L^(-1)时,小麦籽粒中Cd含量较对照(不施Se)降低47%~63%。4种小麦茎到籽粒和叶到籽粒的Cd转运系数均显著降低(P<0.05),降幅分别为22%~46%和34%~61%。小麦根和叶亚细胞中的Cd含量均表现为可溶性组分>细胞壁>细胞器,施Se降低了小麦亚细胞各组分中的Cd含量,提高了Cd在根和叶亚细胞可溶性组分中的占比。研究表明,叶面喷施Se能增强紫色小麦对Cd的区室化作用,抑制Cd向籽粒的转运,并使籽粒中Cd含量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喷施 镉积累 亚硒酸钠 紫色小麦 亚细胞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