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查”体系在高植被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监测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
1
作者 周胜森 李为乐 +6 位作者 陆会燕 任娟 付豪 李雪清 王新程 李雨森 韦春豪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1-232,共12页
自天-空-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提出以来,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监测示范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四川省乐山市是示范区中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高植被覆盖率和集中降雨导致地质灾害具有高位隐蔽和突发性。该文以乐山市为研究区,采用天-空-... 自天-空-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提出以来,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监测示范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四川省乐山市是示范区中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高植被覆盖率和集中降雨导致地质灾害具有高位隐蔽和突发性。该文以乐山市为研究区,采用天-空-地一体化的“三查”技术体系,开展高植被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监测应用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共识别地质灾害隐患75处,通过现场核查确认地质灾害隐患解译数为51处,识别准确率为68%,新识别隐患点36处;(2)地质灾害隐患主要集中分布在2个区域,集中区内识别地质灾害隐患37处,占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的72.5%;(3)Stacking-InSAR可以作为斜坡初始变形阶段的地质灾害识别手段;斜坡处于显著变形阶段且在InSAR探测能力范围内时,Stacking-InSAR、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LiDAR均能作为地质灾害识别的技术手段;(4)在高植被覆盖的山区,可利用LiDAR技术去除地表植被的影响,结合一定的专家经验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工作;(5)目前利用遥感手段很难对“非显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有效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隐患 高植被山区 “三查”体系 识别与监测 乐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泸定县Ms6.8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减灾对策 被引量:52
2
作者 铁永波 张宪政 +17 位作者 卢佳燕 梁京涛 王东辉 马志刚 李宗亮 鲁拓 石胜伟 刘民生 巴仁基 何龙江 张新克 甘伟 陈凯 高延超 白永健 龚凌枫 曾孝文 徐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共12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Ms6.8级地震,诱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为深入认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文章基于现场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结合震区首轮地质灾害排查成果、遥感解译和区域地...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Ms6.8级地震,诱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为深入认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文章基于现场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结合震区首轮地质灾害排查成果、遥感解译和区域地质背景综合研究,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特征、控灾条件及防灾减灾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22年9月14日22时,地震重灾区泸定县和石棉县境内,地震共诱发有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565处(包括崩塌331处、滑坡234处),导致81处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剧变形;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中、小型群发性高位崩塌和滑坡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震中附近地震烈度Ⅸ度区域,包括泸定县磨西镇、得妥乡、得妥乡—德威镇段大渡河两岸及石棉县草科乡、王岗坪乡;根据汶川地震经验,认为位于地震烈度Ⅸ度区内的湾东河等流域,在未来5 a内泥石流将处于活跃期,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需考虑其高频率、黏性泥石流等特征;得妥乡—德威镇段大渡河两岸残留在坡面的崩滑体在降雨作用下易转化成坡面泥石流,建议在防治工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2种灾害类型的转化形式。研究可为震区地震地质灾害防范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县Ms6.8级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控灾条件 演化趋势 减灾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识别——以四川省华蓥山区为例 被引量:79
3
作者 苏冲 董建权 +2 位作者 马志刚 乔娜 彭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8948-8956,共9页
优先区识别,是科学有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之一的四川华蓥山区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提取生态源地共1392.63 km^2,占华蓥山区总面积的35.60%;结合土地覆被类型与地质灾... 优先区识别,是科学有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之一的四川华蓥山区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提取生态源地共1392.63 km^2,占华蓥山区总面积的35.60%;结合土地覆被类型与地质灾害敏感性构建生态阻力面,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电路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共84条,夹点区域0.1 km^2,含夹点廊道10条;生态保护优先区主要分布在景观破碎化较为严重的广安区境内,以及华蓥山西南端的夹点廊道。以生态修复模拟方法识别障碍点,确定生态修复优先区93.86 km^2,大致分两片。其中,广安区境内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破碎化生态空间,主要生态修复策略为植被恢复与退耕还林;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等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区,主要生态修复策略是矿山地质修复与植被恢复。本研究提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修复模拟的思路,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可行的定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电路模型 生态修复模拟 华蓥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干支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及存在问题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24
4
作者 魏鹏 王大国 +2 位作者 刘云 余晨 李甜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9-215,共7页
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自然资源部、各省级自然资源厅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要对长江流域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进行生态修复。为探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其生态修复模式,在对四川省已经开展的近1000座... 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自然资源部、各省级自然资源厅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要对长江流域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进行生态修复。为探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其生态修复模式,在对四川省已经开展的近1000座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地方相关政策文件,阐述了长江干支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内涵,归纳了四川省历史遗留矿山采场边坡、采场底部平台及工业广场、排土场等主要生态修复模式,总结了四川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经典案例,剖析了四川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存在的修复图斑范围、修复方向不准确,耕地概念不清楚,重地灾治理、轻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布置不合理等问题,以期为今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矿山 生态修复 修复模式 经典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州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4
5
作者 徐伟 铁永波 +6 位作者 郑玄 殷万清 付小麟 欧文 白永健 Ireneusz Malik Małgorzata Wistuba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8-492,共15页
凉山州地处横断山系东北缘、川滇构造带南段,受活动构造、地形地貌、河流切割等作用影响,发育有地质灾害总数4016处,以中、小型土质滑坡和中、小型沟谷泥石流为主,是四川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 凉山州地处横断山系东北缘、川滇构造带南段,受活动构造、地形地貌、河流切割等作用影响,发育有地质灾害总数4016处,以中、小型土质滑坡和中、小型沟谷泥石流为主,是四川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现,按行政区分析,德昌县是地质灾害发育数量最多的县市,为387处;宁南县是灾害发育密度最高的县市,为17.7处/100 km^(2);按流域分析,安宁河流域的地质灾害数量最多,达779处;美姑河流域的灾害发育密度最高,达11.18处/100 km^(2)。以灾害发育密度为指标对不同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滑坡方面,划分为4个极高密度区和15个高密度区,滑坡发育受活动构造、易滑地层(红层、昔格达组等)控制作用影响较大;崩塌方面,划分为2个极高密度区和5个高密度区,崩塌沿河谷及支沟、活动构造呈带状分布,受水电站库区开发建设、公路建设等工程活动切坡影响较大;泥石流方面,划分为2个极高密度区和10个高密度区,泥石流发育受构造断裂、地形地貌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凉山州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时空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六江”生态廊道规划分区及管控策略研究
6
作者 陶培峰 刘建 +5 位作者 袁月 黄雪飘 杨光谱 敬钊 何彦良 肖禾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6-190,共5页
科学开展规划分区是对国土空间保护、修复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本文以成渝地区“六江”生态廊道为例,在掌握区域生态本底的基础上,识别突出生态问题,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生态廊道分区划定与管控策略研究。研究表明:(1)研究区内... 科学开展规划分区是对国土空间保护、修复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本文以成渝地区“六江”生态廊道为例,在掌握区域生态本底的基础上,识别突出生态问题,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生态廊道分区划定与管控策略研究。研究表明:(1)研究区内主要存在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质灾害、林地质量不高、耕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风险加剧等突出生态问题;(2)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生态功能以一般区为主,占比40.94%,极重要区占比26.62%,主要分布在长江屏山段、云阳—巫山段,岷江都江堰段,沱江绵竹段及乌江沿线的高海拔地区;(3)结合“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和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合理利用区,分别占比30.50%、15.26%和54.24%,并制定分区管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问题 服务功能 分区 管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18
7
作者 白永健 铁永波 +5 位作者 孟铭杰 熊小辉 高延超 葛华 巴仁基 徐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6-674,共9页
川西地区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发育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深切割等作用,共发育地质灾害16411处,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是我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现,川西地质灾害具有成因机制复杂,突... 川西地区受青藏高原隆升和发育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深切割等作用,共发育地质灾害16411处,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是我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本文采用资料收集、数理统计、Arcgis软件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现,川西地质灾害具有成因机制复杂,突发性、群发性与链生性、危害大等特点。形成机理差异大,滑坡变形模式以滑移-拉裂、蠕滑-剪断、倾倒折断等模式为主;泥石流形成机理主要为土力-水力驱动型和堵溃型;崩塌失稳主要表现为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发育分布规律在低山和中山区呈带状,和沿活动断裂带和深切河谷呈线状集中分布;受地震和强降雨影响,地质灾害年际变化大,2008、2009、2013年、2017年地质灾害频发、高发和群发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时空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县域单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怒江流域泸水市为例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群 易靖松 +2 位作者 张勇 马志刚 程英建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12-221,共10页
西南山区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高山峡谷区域,区内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具有人口、房屋多集中于斜坡坡脚分布的特点,亟需寻找一套新的易损性评价方法,针对该区域进行有效合理的风险性评价。文中选取具有典型西部山区特征的泸水市,利用地质灾... 西南山区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高山峡谷区域,区内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具有人口、房屋多集中于斜坡坡脚分布的特点,亟需寻找一套新的易损性评价方法,针对该区域进行有效合理的风险性评价。文中选取具有典型西部山区特征的泸水市,利用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基于GIS平台和逻辑回归理论,对模型进行评估、多元共线性诊断、拟合度检验,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同时考虑承灾体可能遭受的破坏状态和类型,构建了不同类型承灾体的易损性指标分级赋值表,首次提出了针对西南山区人口、房屋等承灾体分布特征的易损性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及风险性。结果表明:泸水县城北部为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县城及周边大部分区域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与野外调查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提出的风险评估方法能有效反应县域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风险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性 逻辑回归 危险性 风险评估 承灾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限斜坡模型的山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易靖松 张群 +2 位作者 张勇 程英建 尹国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9-517,共9页
小面积大比例尺的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一直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领域一大难点,选取典型山区城镇作为研究区,基于无限斜坡模型,采用斜坡单元尺度,开展不同降雨工况条件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定量评价。在获取研究区精细化的调查数据和... 小面积大比例尺的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一直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领域一大难点,选取典型山区城镇作为研究区,基于无限斜坡模型,采用斜坡单元尺度,开展不同降雨工况条件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定量评价。在获取研究区精细化的调查数据和雨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皮尔逊模型曲线,查询获得研究区不同降雨工况条件下的设计雨强。随后利用Green-Ampt模型中的非积水入渗部分公式计算不同降雨工况条件下的入渗深度,完成模型参数的赋值。基于ArcGIS平台,将完成赋值的参数图层代入无限斜坡模型对斜坡单元的危险性进行逐坡评价。再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危险性评价结果与研究区的易损性评价结果叠加,形成不同降雨工况条件下斜坡单元尺度的风险性评价结果。通过复核验证,本文论述的评价方法在小面积大比例尺的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具有较高的评价精度,具备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限斜坡模型 GREEN-AMPT模型 斜坡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演化特征统计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高会会 裴向军 +2 位作者 崔圣华 朱凌 梁玉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3-80,共8页
汶川地震是21世纪以来中国发生震级最大的地震。为了分析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根据三大数据库及新闻稿的数据,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例,从规模、烈度及时间3个方面对汶川震后9a来地质灾害演化特征及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并预测... 汶川地震是21世纪以来中国发生震级最大的地震。为了分析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根据三大数据库及新闻稿的数据,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例,从规模、烈度及时间3个方面对汶川震后9a来地质灾害演化特征及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并预测了2018—2025年滑坡和泥石流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①滑坡数量与规模呈反比,与烈度也呈反比,且滑坡主要集中在7—9月份;②泥石流规模特征较均匀,高烈度区泥石流数量大于低烈度区,且主要集中在7—9月份;③滑坡在震后初期数量较少,泥石流则在震后初期数量较多;④初步分析汶川震后滑坡和泥石流演化特征差异的原因是这2种灾害的产生条件不同;⑤预测滑坡在短期内呈震荡式衰减趋势,高峰周期为3~5a,泥石流呈水平波动趋势,高峰周期为3~5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坡 泥石流 演化规律 差异性 演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大凉山典型小流域切沟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琬欣 熊东红 +3 位作者 袁勇 张闻多 张宝军 赵冬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6,共7页
为探究大凉山区切沟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选择孙水河上游典型小流域,综合采用遥感监测、实地调查、GIS统计与分析等手段,研究切沟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影响切沟空间分布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切... 为探究大凉山区切沟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选择孙水河上游典型小流域,综合采用遥感监测、实地调查、GIS统计与分析等手段,研究切沟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影响切沟空间分布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切沟数量多,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流域东南一带(上游),向西北一带(中下游)呈逐渐下降趋势;流域内最大切沟密度6.53 km/km^(2),侵蚀强度轻度以上区域面积103.38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8.12%。2)地层岩性、高程、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小流域切沟空间分布的关键因子,小流域海拔3020~3150 m、地层为小坝组或窝头山组、土壤类型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地利用方式为裸地或撂荒地的区域切沟分布较为集中。研究成果可为大凉山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提供决策支撑,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沟 空间分布 影响因子 小流域 大凉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生态脆弱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梓涵 于慧 +4 位作者 巩飞 王天柱 李鹏山 潘一茜 刘斯媛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54-260,共7页
基于PLUS模型预测阿坝州生态脆弱区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并利用InVEST模型计算2000年、2010年、2020年及2030年生境质量,对其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湿地退化情况显著且裸地持续增加,预计2030年裸地面积将达334.38 km^(... 基于PLUS模型预测阿坝州生态脆弱区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并利用InVEST模型计算2000年、2010年、2020年及2030年生境质量,对其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湿地退化情况显著且裸地持续增加,预计2030年裸地面积将达334.38 km^(2);与2000年相比将会有204.55 km^(2)湿地退化。驱动因子中,降雨是限制林地、湿地扩张的主要因素,侧面反映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性;草地受各项因子的影响程度相差不大,一般生长在远离政府的地方,且其面积扩张受DEM限制;气温是导致裸地增加的主要因素。生境质量总体较高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且有缓慢变差的趋势,预计2030年生境质量低的区域面积将比2000年增加670.28 km^(2),主要由扩张的耕地、建设用地造成。未来生境质量降低的速率将有所减缓,但仍需加强人工措施来阻止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土地利用预测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阿坝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的采空塌陷识别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显华 魏鹏 +3 位作者 吕军 韩磊 石浩林 刘智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矿山开发导致的采空塌陷会造成土壤、植被、水资源损毁;随着国家实施生态修复战略,有效识别、监控采空塌陷区显得意义重大。为此,利用多源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和Sentinel-1 SAR雷达影像,采用Stacking InSAR地面沉降信息提取和光学影像采空... 矿山开发导致的采空塌陷会造成土壤、植被、水资源损毁;随着国家实施生态修复战略,有效识别、监控采空塌陷区显得意义重大。为此,利用多源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和Sentinel-1 SAR雷达影像,采用Stacking InSAR地面沉降信息提取和光学影像采空塌陷人机交互解译方式,分别对甘肃白银某煤矿区采空塌陷实施了识别、监测;综合对比分析了各自技术特点,并探讨在生态修复工程部署中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Stacking InSAR雷达监测技术能更好反映监测期内形变信息,对于浅部、中部、深部煤层的采空塌陷区均能有效识别;②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则对浅部、中部煤层的采空塌陷区能较好识别,能更为精准识别损毁土地情况,对目前塌陷形变已停止、历史上形成的采空塌陷区及损毁土地情况有很好的识别能力;③综合InSAR雷达监测技术和高分辨率光学影像遥感识别方法,能全面获取各阶段采空塌陷形变及损毁土地情况,可为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塌陷 高分辨率光学影像 Stacking InSAR Sentinel-1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深切河谷区滑坡早期识别及斜坡微地貌动态演化特征研究——以北川县白什乡老街后山滑坡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京涛 马志刚 +2 位作者 赵聪 杨磊 张肃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126,135,共6页
我国西南深切河谷区,新构造运动活跃,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滑坡灾害易发、频发,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与突发性,该文以白什乡老街后山滑坡为例,利用七期遥感卫星数据对滑坡的早期变形特征、成因机制、运动模式以及后期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我国西南深切河谷区,新构造运动活跃,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滑坡灾害易发、频发,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与突发性,该文以白什乡老街后山滑坡为例,利用七期遥感卫星数据对滑坡的早期变形特征、成因机制、运动模式以及后期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认为该地区斜坡早期变形特征表现为:①斜坡表部早期发育多条有序分布的形变裂缝;②斜坡相似部位发育并行排列且运动方向一致的早期小规模崩塌、滑坡等异常变形;③斜坡局部变形范围与斜坡早期裂缝,共同呈现出"近似圈闭"的边界形态特征;④构造方面,滑坡周边出露的较大规模断层,是该滑坡边界范围的控制条件之一,滑坡后缘与断层位置具有一定的吻合度;⑤微地貌特征方面,滑坡多发育于斜坡坡度突变的转折部位,临空条件好。上述特征可以作为该区域滑坡早期识别解译标志,其中①、②、③可以作为早期识别的直接解译标志,④和⑤作为间接解译标志或综合解译标志。在斜坡微地貌演化方面,该区域斜坡呈现出"斜坡后部早期裂缝形变"-"斜坡中部中期失稳,形成滑坡"-"坡脚堆积体,后期表部流水侵蚀形成冲沟"-"冲沟下切拉槽-泥石流二次堆积形成扇状堆积"的微地貌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早期识别 动态演化 遥感 深切河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滑坡隐患识别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董继红 马志刚 +5 位作者 梁京涛 刘彬 赵聪 曾帅 鄢圣武 马晓波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81,共9页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具有非接触、大范围、空间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高等优势,目前广泛用于地质灾害监测。该文以植被密集区域四川省雅安市为研究区,利用时序InSAR技术(Stack...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具有非接触、大范围、空间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高等优势,目前广泛用于地质灾害监测。该文以植被密集区域四川省雅安市为研究区,利用时序InSAR技术(Stacking技术、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技术)开展滑坡隐患识别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基于Sentinel-1数据利用不同时序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速率图,发现SBAS结果受各种误差影响较小,监测效果较Stacking结果更好;对基于地表形变速率图解译的滑坡隐患结合野外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Stacking技术识别的隐患点数目最高,SBAS技术的隐患识别准确率最高,因此,在顾及滑坡隐患点的漏判和准确率上,在雅安市建议采用SBAS技术和Stacking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滑坡隐患早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隐患识别 时序InSAR技术 雅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水软弱夹层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会会 裴向军 +3 位作者 马志刚 崔圣华 朱凌 梁玉飞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6-164,共9页
为研制可用于水下振动台试验的软弱夹层物理模型相似材料,选取新型注浆材料AG-C溶液、不同级配石英砂、膨润土为原料,以正交设计方法为手段,建立4个因素4个水平正交试验配比方案,获得了不同配比相似材料的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渗... 为研制可用于水下振动台试验的软弱夹层物理模型相似材料,选取新型注浆材料AG-C溶液、不同级配石英砂、膨润土为原料,以正交设计方法为手段,建立4个因素4个水平正交试验配比方案,获得了不同配比相似材料的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渗透系数、水稳性指标、质量变化率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然后,基于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增加了含水率、饱和度、孔隙水压力指标。试验结果表明:AG-C溶液含量对相似材料性质影响较大,所确定配比的相似材料具有很好的动力学特性,基本能够满足振动台模型试验相关要求;所研制的软岩相似材料可为水下模型试验提供重要材料,也可广泛应用于采矿、水利、地质及岩土等工程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相似材料 正交试验 单因素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设备多参数联动的滑坡预警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豪 何朝阳 +5 位作者 巨能攀 马志刚 刘洋 孟睿 解明礼 肖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7-1069,共13页
在滑坡监测预警工作中,传统的单设备单参数方法准确率较低且存在误报现象。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预警结论,针对拥有多套监测设备的滑坡体需要建立多设备多参数联动的滑坡预警方法。多参数预警方法使用多个参数指标预警模型来综合处理各个... 在滑坡监测预警工作中,传统的单设备单参数方法准确率较低且存在误报现象。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预警结论,针对拥有多套监测设备的滑坡体需要建立多设备多参数联动的滑坡预警方法。多参数预警方法使用多个参数指标预警模型来综合处理各个设备的监测数据,考虑各个模型权重得出多个设备的综合预警等级。多设备协同预警方法将多套设备根据其空间分布划分成不同组,基于滑坡机理确定各组设备的权重,以监测设备的特征属性进行权重修正。在综合考虑每个设备的预警结论的基础上,分析滑坡整体变形演化情况,并得出同一时段滑坡整体预警级别。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得滑坡各个部位及整体失稳破坏的前兆信息,并及时准确地发布预警。以四川省小金县沙龙乡苍松村黄水沟滑坡为原型案例测试方法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单参数单设备预警方法,该方法将预警次数从32次下降到11次,误报次数从5次下降到1次,预警准确率从84%上升到91%。本方法可以提高滑坡预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制定防灾决策和防灾减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监测预警 监测设备 监测参数 预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崩塌堆积物对紫色土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林东 吴勇 +3 位作者 田耘 刘灏 李洪涛 王豪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6,共11页
[目的]探讨将崩塌堆积物作为新型土壤改良材料的应用前景,分析经崩塌堆积物改良后土壤的养分变化情况,为当地崩塌堆积物利用和紫色土改良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经崩塌堆积物改良后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改... [目的]探讨将崩塌堆积物作为新型土壤改良材料的应用前景,分析经崩塌堆积物改良后土壤的养分变化情况,为当地崩塌堆积物利用和紫色土改良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经崩塌堆积物改良后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改良后的土壤进行质量评价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肥力灌溉水平下,相较于空白对照组(Y_(0)),添加崩塌堆积物能够明显的提升浅层土壤(0—20 cm)的养分含量。其中该层土壤全氮平均含量提升了3.26%~10.60%,全磷平均含量提升了10.61%~43.33%,有机质平均含量提升了9.14%~24.12%,碱解氮平均含量提升了5.76%~12.73%,有效磷平均含量提升了24.75%~46.22%,速效钾平均含量提升了16.21%~28.96%,土壤电导率(EC)提升了11.32%~27.41%,不同处理方案下对土壤pH值无明显影响;通过AHP-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对各处理组的土壤进行质量初步评价得出,在0—20 cm浅层土壤范围内,各处理组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为:Y_(2)(岩—土复配比例:20%)>Y_(3)(岩—土复配比例:30%)>Y_(4)(岩—土复配比例:40%)>Y_(1)(岩—土复配比例:10%)>Y_(0)(岩—土复配比例:0%)>Y_(5)(岩—土复配比例:50%);在20—40 cm深层土壤范围内,各处理组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为:Y_(5)>Y_(4)>Y_(3)>Y_(2)>Y_(1)>Y_(0)。[结论]将崩塌堆积物与土壤进行适当比例的复配处理,可以对紫色土养分含量产生一定的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堆积物 紫色土 土壤改良 土壤养分 加权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无人机光学与机载LiDAR在高位滑坡要素识别中的应用:以川西汶川龙溪沟滑坡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德富 李永鑫 +3 位作者 任娟 范亚军 刘立 罗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4-476,共13页
高位和高隐蔽性滑坡调查人力难至、效率低下且安全风险大,利用无人机光学和机载LiDAR等航空遥感技术进行调查识别能够有效克服该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应用的热点。目前多数研究与应用以宏观调查和解译为主,针对滑坡拉裂缝、滑坡壁等发育... 高位和高隐蔽性滑坡调查人力难至、效率低下且安全风险大,利用无人机光学和机载LiDAR等航空遥感技术进行调查识别能够有效克服该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应用的热点。目前多数研究与应用以宏观调查和解译为主,针对滑坡拉裂缝、滑坡壁等发育要素的精细化识别和量测研究较少。为进一步细化无人机光学和机载LiDAR识别的滑坡要素解译特征,提高该技术的综合应用效果,本文选取川西地震活跃区的汶川龙溪沟高位滑坡为示范,采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机载LiDAR、解译对比与空间测量以及实地调查复核等方法,提取了28条拉张裂缝、2条剪切裂缝、8处下挫陡坎、2条滑坡壁、5条前缘边界、5个次级变形体,基于滑坡要素排列组合划分了2个次级滑体、4个变形区。野外验证结果与室内解译高度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成果总结对比滑坡要素在不同数据上的色调、纹理、光谱差异,探索联合无人机光学与机载LiDAR的滑坡要素“色调-纹理-图谱”协同对比提取方法,阐述了高位滑坡“先解译要素再分区组合”的精细识别过程。研究成果可为其他高危高位滑坡的精细化识别研究及防治应用提供技术参考,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机载LIDAR 高位滑坡 要素识别 汶川龙溪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图谱驱动下的多源遥感滑坡隐患识别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永鑫 王德富 +4 位作者 马志刚 范亚军 杨本勇 刘立 罗超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8,共7页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更多的遥感数据可被获得并有效地运用于地质灾害体的识别,尤其在滑坡隐患识别中广为应用。综合利用InSAR和光学遥感数据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是近期研究的热点。传统...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更多的遥感数据可被获得并有效地运用于地质灾害体的识别,尤其在滑坡隐患识别中广为应用。综合利用InSAR和光学遥感数据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是近期研究的热点。传统识别过程完全依靠解译人员的工作经验,其主观性较强,无固定的识别逻辑遵循。本文基于SBAS-InSAR与光学卫星影像,通过分析滑坡隐患识别过程,构建滑坡识别知识图谱和识别提取矩阵模型。在知识图谱逻辑驱动下对“光学遥感+InSAR”组合识别的滑坡隐患进行区域空间特征分析,为滑坡广域识别提供了具有半定量化提取指标意义的参考执行方案,实现了滑坡隐患识别从完全主观到半定量化的识别过程。试验表明,本文方法可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隐患 INSAR 光学影像 知识图谱 遥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