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县域国土空间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与模拟研究:以四川省邛崃市为例
1
作者 刘志彬 吴玺 +5 位作者 余东芮 李军 余向克 高雪松 欧定华 邓云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6-348,共13页
本文利用2009—2023年邛崃市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趋势、空间自相关和Hurst指数分析,研究该县级行政区的国土空间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9—2023年邛崃市碳排放总量呈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的变化趋势,各类国土空... 本文利用2009—2023年邛崃市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趋势、空间自相关和Hurst指数分析,研究该县级行政区的国土空间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9—2023年邛崃市碳排放总量呈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的变化趋势,各类国土空间的碳排放量变化也可以划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但乡村生产空间的碳排放量在国土空间碳排放总量的占比始终大于70%;(2)2009—2023年,邛崃市国土空间碳排放量“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格局越发明显,空间正向集聚性显著,并逐渐表现出“多中心热点集聚”和“冷点连片”特征;(3)全市有99.1%的国土空间表现出碳排放量变化的正向持续性,未来将延续2009—2023年的变化趋势,而全市仅有0.53%的国土空间未来碳排放量将由增长向降低转变,并主要分布在回龙镇丘陵区和南河两岸。研究邛崃市碳排放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可为县域低碳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与思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时空演变 国土空间 HUR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视角的四川省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分区研究
2
作者 穆羽 陈正洪 +5 位作者 李军 邓云思 王雅婧 夏建国 蒋晓静 高雪松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空间规划的基础,目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基于“三生”视角,以土地利用区域差异为依据,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三维魔方分类法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为四川省国土...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空间规划的基础,目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基于“三生”视角,以土地利用区域差异为依据,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三维魔方分类法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为四川省国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①总体土地利用适宜度高值区分布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②四川多数市的生产空间适宜度较高,生活空间适宜度高值区大多分布在成都平原,生态空间发展适宜区集中于甘孜州等高原山地区。③根据适宜度可将四川省分为9个单一导向区及12个复合导向区,共7种类型,其中大部分为复合导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空间分区 土地利用适宜性 生态位适宜度 三维魔方分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典型区域耕地恢复实施成本调查与研究
3
作者 李军 冯庆 +5 位作者 胡玉福 穆羽 陈正洪 周宏宇 李毅楠 李垚岑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10期6-11,共6页
为保护四川省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对历史流出耕地进行恢复已成为当务之急,全面了解全省耕地恢复实施成本,对指导全省流出耕地恢复具有重大意义。对四川省平原、丘陵和山地区选择8个、19个和10个典型县(市、区)进行耕地恢复实施成本... 为保护四川省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对历史流出耕地进行恢复已成为当务之急,全面了解全省耕地恢复实施成本,对指导全省流出耕地恢复具有重大意义。对四川省平原、丘陵和山地区选择8个、19个和10个典型县(市、区)进行耕地恢复实施成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全省耕地恢复平均实施成本为13976元/667m^(2),青苗补偿费、工程恢复成本和后期管护费用分别为6827元/667m^(2)、5630元/667m^(2)和1519元/667m^(2),分别占49%、40%和11%;全省各地貌类型区平均耕地恢复实施成本以山地区最高,达24661元/667m^(2),其次是平原区,为10744元/667m^(2),丘陵区相对较低,为6694元/667m^(2)。平原区和丘陵区均呈现出青苗补偿费占比最大,工程恢复成本占比其次,后期管护费占比最低的特征,而山地区呈现出工程恢复成本占比最高的特点。全省各地类平均耕地恢复实施成本以园地最高,为18184元/667m^(2),其次是林地,为13239元/667m^(2),其他非耕农用地相对较低,为10506元/667m^(2)。园地和林地均呈现出青苗补偿费占比最大,工程恢复成本占比其次,后期管护费占比最低的特征,而其他非耕农用地呈现出工程恢复成本占比最高,青苗补偿费占比其次,后期管护费占比最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恢复 实施成本 工程恢复 后期管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存在问题与要点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甜 谢川 +1 位作者 王大国 余晨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8-196,共9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简称“方案”)是矿山实施土地复垦,相关部门监管、验收土地复垦质量的唯一依据。为明确方案编制与附图绘制中存在的问题,规范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与附图绘制要点,在研读相关规范及国家最新政策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简称“方案”)是矿山实施土地复垦,相关部门监管、验收土地复垦质量的唯一依据。为明确方案编制与附图绘制中存在的问题,规范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与附图绘制要点,在研读相关规范及国家最新政策文件、归纳四川省已经评审通过的250个省管矿方案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与附图绘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四川省矿山土地复垦评审情况研究发现,目前方案编制主要存在适用年限计算错误、损毁区土壤污染论证不充分、复垦责任范围不完全、复垦方向不正确、复垦工程措施不到位、附图绘制不规范、没有理清各图之间的关联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方案编制、送审的前提条件,明确了四川省矿山土地复垦方案各章节的编制要点,规范了矿山土地复垦总体平面布置图、遥感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损毁图、复垦规划图等各附图绘制的主要内容和制作要求,为今后评审、验收矿山土地复垦方案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土地复垦 方案现存问题 编制要点 制图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18年四川省县域茶叶产量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周佳松 马黛玉 +1 位作者 夏建国 欧定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4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明茶叶产量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为优化四川省茶叶生产空间布局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8—2018年四川省县域茶叶产量、茶叶种植面积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重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 [目的]探明茶叶产量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为优化四川省茶叶生产空间布局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8—2018年四川省县域茶叶产量、茶叶种植面积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重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近20年四川省茶叶产量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998—2018年,四川省茶叶产量呈增长态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川西和川南产业带是茶叶生产热点区域,川东北产业带为冷点区域。全省茶叶产量重心以平均3.70 km/a的速度在四川盆地西南缘内移动,移动方向为“东-西-东”,呈“快-慢”的移动特征。农村人口、茶园面积、茶叶单产和路网密度是县域茶叶产量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茶园面积为决定因素。[结论]四川省茶叶产量空间分布“西南高东北低”的态势更加显化,主要受茶园面积影响,随着茶园面积影响力减弱,应考虑转换第一驱动力以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产量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牛佛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成效与经验
6
作者 张弘 谭琪铃 +1 位作者 苟兴海 庞晓兰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6期99-102,113,共5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效果,分析不同整治措施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优化作用,文章以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牛佛镇为例,借助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案例对比等方法,通过分析牛佛镇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效果,分析不同整治措施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优化作用,文章以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牛佛镇为例,借助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案例对比等方法,通过分析牛佛镇在农用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以及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建设四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的经验与不足,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后,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实现显著优化,乡村空间得以重构,产业实现整合,环境获得有效改善。具体表现为农村土地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逐渐恢复,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取得成效,整体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了乡村振兴。表明这一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土地利用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措施 成效 经验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区市域撂荒耕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
7
作者 杨华 苟颖怡 +3 位作者 胡明都 付钰 佘思秒 谢川 《绿色科技》 2025年第3期177-183,共7页
研究丘陵山区下市域的撂荒耕地现状景观特征,可以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耕地资源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省广安市为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探寻不同类型撂荒耕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各类型撂荒... 研究丘陵山区下市域的撂荒耕地现状景观特征,可以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耕地资源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省广安市为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探寻不同类型撂荒耕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各类型撂荒耕地地理集中度均较高。其中,水浇地撂荒远高于其他耕地类型撂荒;②各类型撂荒耕地景观贡献率均主要集中在高程300 m以下的区域。水田、旱地和综合撂荒景观贡献率主要集中在坡度带6°~15°,水浇地撂荒景观贡献率则主要集中在坡度带2°~6°。在平地上各类型撂荒耕地景观贡献率最小,其余8个坡向撂荒景观贡献率波动较小;③高程对不同类型撂荒耕地的斑块破碎化、地块形状复杂程度和聚集度影响较大。在坡度带6°~15°,各类型撂荒耕地的斑块破碎化和地块形状复杂程度较高。各坡向上撂荒耕地的平均最邻近距离与聚集度呈负相关;撂荒耕地的地块形状复杂程度、地块几何形状、斑块破碎化与聚集度则呈正相关。利用研究区撂荒地块的景观特征,可以提高耕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耕地 景观格局指数 空间特征 丘陵山区 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渐进式多特征融合的复杂场景耕地提取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常明会 李世华 +6 位作者 彭帅峰 刘志彬 赵涛 张友才 林俊 李军 穆羽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94-303,共10页
针对复杂场景下耕地边界不清晰、地块提取不准确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遥感影像耕地分割的渐进式多特征融合网络(multi feature progressive fusion unet,MPFUnet)。该方法采用Unet作为空间特征提取的主干网络,构建了包含空间注... 针对复杂场景下耕地边界不清晰、地块提取不准确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遥感影像耕地分割的渐进式多特征融合网络(multi feature progressive fusion unet,MPFUnet)。该方法采用Unet作为空间特征提取的主干网络,构建了包含空间注意力和边缘特征强化的多特征注意力模块,以分层异构融合的策略聚合了不同分辨率尺度下的空间注意力特征和多尺度边缘信息,增强对耕地边缘细节的捕捉能力。为了动态适应不同的特征尺度,在空间解码部分设计了一种渐进式特征增强结构,从网络较低层到较高层逐步捕捉并融合相邻尺度的空间特征,以保持不同层特征提取的注意力一致性,确保了复杂场景耕地的多尺度信息能够被充分利用。利用2 m高分辨率影像提取了眉山市东坡区的耕地分布,结果表明MPFUnet的准确率、召回率、平均交互比、卡帕系数和F1分数分别达到了92.54%、94.08%、84.32%、87.47%和89.11%。相较于基础Unet模型分别提升5.05、4.78、6.15、7.37和7.48个百分点,同时也优于DeepLabv3+、YOLOV3和Swin-Unet等其他方法。该模型综合利用了空间纹理特征和边缘细节特征,在规则地块、破碎地块和复杂场景地块均表现良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强的鲁棒性,为解决复杂场景的耕地提取提供了一个有效且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提取 语义分割 高分影像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省份低碳发展综合评估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9
作者 张淼 马晓菲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9,80,共10页
针对中国资源型省份低碳发展这一问题,以山西省为研究区,运用文献荟萃法筛选影响低碳发展的因素,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模型对2000—202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预测203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 针对中国资源型省份低碳发展这一问题,以山西省为研究区,运用文献荟萃法筛选影响低碳发展的因素,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并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模型对2000—202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预测203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等级。结果表明:从单一指标的角度来看,对山西省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民用汽车总数;从指标属性来看,负向指标对碳排放所产生的影响较正向指标要大;山西省综合低碳发展状况从2006年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2000—202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等级由Ⅲ级(发展差、排放低)转化为Ⅱ级(发展好、排放高);2030年,山西省低碳发展等级将为Ⅰ级(发展好,碳排放低)。最后,提出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为资源型省份实现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低碳发展评估 碳强度 资源型省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姜强 谢知佚 +1 位作者 夏建国 欧定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83-90,143,共9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活动所造成的碳排放已逐渐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在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定量研究及低碳土地利用优化已成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重点。对成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为活动所造成的碳排放已逐渐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在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定量研究及低碳土地利用优化已成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重点。对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展开分析,采用直接、间接估算法计算了成都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特征值,借助LMDI模型对成都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识别。结果表明:2005—202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和林园地占主导地位,建设用地次之,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较小。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面积增加最多,增加789.48 km^(2),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林园地;草地和林园地相对稳定。成都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现增加趋势且增速放缓,其中建设用地是碳源的主要贡献地类,林园地是碳汇的主要贡献地类;碳排放强度在逐渐减小,2020年仅相当于2005年的1/4。对碳排放起促进作用的要素包括土地利用结构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土地利用效率在3个时间段内都抑制了碳排放的增加;碳排放强度效应则是经历了抑制-促进-抑制的过程。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成都市低碳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碳排放时序特征 LMDI模型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山地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分析——以重庆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何东 刘勇 +2 位作者 刘秀华 章征涛 周佳松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3-81,共9页
我国众多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开发转变.大多数山地城市受山水格局与规划因素的影响,较多沿用多中心发展模式,但山地城市多中心结构较少受到主流研究的关注.对城市各空间要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可有效反映其多中心空间... 我国众多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开发转变.大多数山地城市受山水格局与规划因素的影响,较多沿用多中心发展模式,但山地城市多中心结构较少受到主流研究的关注.对城市各空间要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可有效反映其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为此,本研究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例,基于房价、夜间灯光强度、公交站点密度、宜出行密度等多源数据,分析不同要素的空间布局及多中心空间特征,并重点识别了各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各中心/组团的空间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城市要素及空间结构在分布上内密外疏,具有山地城市独特的城市景观特征.不同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内高外低,发展不均衡;内环以内各中心发育相对成熟,而外围中心/组团发展仍有待加强.最后分析了形成目前多中心体系的原因并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山地城市 多中心 城市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高淳区村域尺度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程玉恒 乔伟峰 +1 位作者 何天祺 刘倩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0-350,共11页
基于2009—201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以高淳区145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高淳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并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损益情况,同时,利用敏感性系数来衡量... 基于2009—201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以高淳区145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高淳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并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损益情况,同时,利用敏感性系数来衡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①高淳区生产生态功能、生态生产功能既是研究区分布最广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也是转型最剧烈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生产生态功能的转移面积和比重最大,而且转移速率远高于其同期的新增速率,属于转型收缩型土地利用功能;生态生产功能空间、生活生产功能空间和生态功能空间的新增速度大于同期转移速度,属于转型扩张型功能空间。②2009—2019年,高淳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33.78亿元,其中,水域用地、耕地和林地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的3种土地类型;水文调节和废物处理是高淳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③当土地利用功能从低利用指数向高利用指数转变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此时土地利用程度引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强度也较小。当土地利用功能呈现高利用指数向低利用指数的转变趋势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越大。④具体来说,高淳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显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不同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响应程度不尽相同,生产生态功能空间转向生活生产功能空间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贡献度达到15.02%,生产生态功能空间转为生态生产功能空间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贡献度达到44.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域尺度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南京市高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S-InVEST模型的川西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时空演变及预测——以雅安市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军 邓云思 +5 位作者 黄泳杰 夏建国 穆羽 冯庆 高雪松 刘志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97-1808,共12页
【目的】通过模型定量核算研究区各类用地的碳排放和碳储量,掌握土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为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区域碳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雅安市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FLUS-InVEST模型... 【目的】通过模型定量核算研究区各类用地的碳排放和碳储量,掌握土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情况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为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区域碳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雅安市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FLUS-InVEST模型对雅安市近20年来的碳储量进行量化,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多情景模拟预测雅安市2030年的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结果】(1)2000—2020年雅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中,除草地和未利用地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呈正增长趋势,变化幅度由低到高分别为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变化幅度分别为-7.41%、-3.87%、0.45%、3.42%、71.71%、104.57%。(2)雅安市2000—2020年碳储量呈先高速上升再缓慢下降趋势,碳储量整体水平是小幅增加,增加4.88×10^(10)t,增幅为1.03%;从空间上看,雅安市碳储量最高的区域为邛崃山—大雪山一线,蒙顶山、周公山等区域呈点状分布。(3)基于FLUS-InVEST模型测算,相较于2020年,在自然发展情景下,2030年雅安市碳储量呈下降趋势,其下降总量为5.23×10^(8) t;在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2030年雅安市碳储量呈上升趋势,其增加总量为1.77×10~9 t。【结论】据预测,在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雅安市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碳储量比自然发展情景下更多,因此可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促进区域碳储量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S-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 多情景模拟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丘地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路径研究——以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片区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弘 胡明都 +1 位作者 苟兴海 庞晓兰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4年第10期27-32,共6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不可进行“一刀切”建设。浅丘地区地表波状起伏,土地利用破碎度较高,根据浅丘地区农田上述特点,其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耕作道工程等重点内容,对山坡地、小块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不可进行“一刀切”建设。浅丘地区地表波状起伏,土地利用破碎度较高,根据浅丘地区农田上述特点,其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耕作道工程等重点内容,对山坡地、小块田进行土地平整,解决浅丘地区土地破碎化程度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实现田块“小并大”,通过土壤改良来解决耕地地力薄弱,提高耕地质量。文章以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为例,探索浅丘地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路径,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浅丘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浅丘地区 耕地保护 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与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涛 穆羽 +4 位作者 李军 夏建国 高雪松 肖睿霖 邓云思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0-15,共6页
近年,川西北地区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研究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碳排放时空变异特征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碳排放视角建立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采用SBM... 近年,川西北地区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研究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碳排放时空变异特征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碳排放视角建立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采用SBM-DEA模型,分析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县级单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碳排放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①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与碳排放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二者的空间分布状况呈现相反趋势,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随碳排放量增加而降低。②2010~2020年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先波动上升再波动下降的趋势,2020年达到十年间的碳排放量最低值0.169t/hm^(2)。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分布在东北部的阿坝州,其余县(市)属于低碳排放区和较低碳排放区。各县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量介于0.01~1.1668t/hm^(2)之间,且大部分县级的碳排放等级趋于稳定、变动不大。③2010~2020年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上呈现先波动下降后上升趋于平稳的趋势,变化幅度较大。低效率区与较低效率区由零散分布于甘孜州阿坝州各县变为集中分布于阿坝州及少数甘孜州县(市),再演变为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的中部。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与碳排放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二者的空间分布状况呈现相反趋势。这是因为碳排放量与农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的使用量成正比,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成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生态效率 碳排放 非期望产出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河流域垦造水田潜力分析与关键技术探索
16
作者 秦刚 赵涛 李明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2期201-203,235,共4页
安宁河流域拥有四川第二大平原,资源禀赋优越,光热资源富集,具备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先天优势。以安宁河流域为例,开展垦造水田潜力测算分析和关键技术研究,为科学安排实施垦造水田项目提供决策参考,对牢牢守住四川省耕地... 安宁河流域拥有四川第二大平原,资源禀赋优越,光热资源富集,具备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先天优势。以安宁河流域为例,开展垦造水田潜力测算分析和关键技术研究,为科学安排实施垦造水田项目提供决策参考,对牢牢守住四川省耕地保护红线,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推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造水田 潜力分析 关键技术 安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17
作者 张良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6期28-30,共3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因素。该文以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存在差异。农田扩张和城镇化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而植...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因素。该文以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存在差异。农田扩张和城镇化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而植被恢复则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该文强调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的重要性,以期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雅安市为例
18
作者 刘志彬 邓云思 +4 位作者 冯庆 夏建国 高雪松 郑闻捷 李军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24-30,共7页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提高土地资源绿色利用效率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采用SSBM模型与GTWR模型对雅安市8个区县2015—2020年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进行分析,从土地利用特征、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和影响因素等维度探究区...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提高土地资源绿色利用效率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采用SSBM模型与GTWR模型对雅安市8个区县2015—2020年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进行分析,从土地利用特征、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和影响因素等维度探究区域差异,并提出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对策。结果表明:(1)2015—2020年,雅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土地绿色利用效率“U”型特征且提升,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高效率区由中部向北部与南部扩散。(2)经济发展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环境因素是雅安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人均GDP对GDP数值与人口数量历年变化较大的区域影响强烈,其中名山区达到0.94;二、三产业比值对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且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影响强烈,其中宝兴县最高值达到0.3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对于工业二氧化硫及烟(粉)尘排放量少且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高的区域影响强烈,宝兴县最大达到-0.05。(3)可以通过提升国民生产总值、坚持产业结构改革与发展清洁能源提升雅安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利用效率 影响因素 区域差异 土地利用 雅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传统农区乡村生态空间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费建波 夏建国 +3 位作者 胡佳 马黛玉 赵涛 吴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以川中丘陵区为例,在提出乡村生态空间分类体系基础上,采用转移速率、动态度、转移矩阵、洛伦兹曲线和生境质量评估等方法分析传统农区生态空间在数量、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川中丘陵区乡... 以川中丘陵区为例,在提出乡村生态空间分类体系基础上,采用转移速率、动态度、转移矩阵、洛伦兹曲线和生境质量评估等方法分析传统农区生态空间在数量、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川中丘陵区乡村生态空间约占国土空间总面积的98%,人均生态空间面积达1640.68 m^2;2000—2018年,乡村生态空间从88298.72 km^2降至87322.22 km^2,年均缩减量为54.25 km^2,综合动态度为0.41%,生态空间转移率为0.20%,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是构成乡村生态空间的主要成分,两者在近20年间的保留率均超过90%,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农区生态空间数量虽在减少,但整体结构依然稳定。生产生态空间和基础生态空间分布基尼系数分别在0.08和0.34左右,表现为绝对平均和相对合理的空间分布形态,说明传统农区生态空间总体上呈现出均衡且稳定的空间分布格局。川中丘陵区生境质量整体不高,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310、0.311和0.309,生境质量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乡村基础生态空间的数量改变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区 生态空间 分类体系 时空演变 川中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海泡石对Pb^2+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佳松 夏建国 梁宵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7期85-88,共4页
[目的]研究改性海泡石对Pb^2+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无机盐(FeSO4)、有机(巯基乙酸)和热处理,对海泡石进行改性,研究Pb^2+浓度、振荡时间、pH、海泡石用量对天然与改性海泡石的吸附性能影响。[结果]Pb^2+浓度、振荡时间、pH、... [目的]研究改性海泡石对Pb^2+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无机盐(FeSO4)、有机(巯基乙酸)和热处理,对海泡石进行改性,研究Pb^2+浓度、振荡时间、pH、海泡石用量对天然与改性海泡石的吸附性能影响。[结果]Pb^2+浓度、振荡时间、pH、海泡石使用量的变化均会引起天然与改性海泡石吸附量的变化;海泡石经过热、有机、无机盐改性后可很大程度上增加对Pb^2+的吸附;天然海泡石和改性海泡石对Pb^2+的等温吸附方程拟合较好的是Langmuir方程;改性海泡石在pH=6时吸附量最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H增大而吸附量增加。[结论]该研究为海泡石治理重金属污染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泡石 PB^2+ 改性方式 吸附性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