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滑坡形成过程和机理分析 被引量:111
1
作者 黄润秋 赵松江 +1 位作者 宋肖冰 许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5,F002,共4页
以地质分析为基础,分析了天台乡特大型滑坡的发生过程。指出在超强降雨情况下,地下水在该滑坡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顶托、楔裂、促动的作用。滑坡的过程包括地下水汇聚—顶托、挤入—楔裂和溃裂—滑动三个阶段。
关键词 顺层滑坡 形成机制 地下水 顶托 天台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特大泥石流工程防治及初步效果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德华 许向宁 +1 位作者 吉峰 曹楠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0-268,共9页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堵塞岷江,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镇,淤埋了沟口G213国道,毁坏了在建的映汶高速公路引桥路基及桥墩。据调查,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沟域...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堵塞岷江,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镇,淤埋了沟口G213国道,毁坏了在建的映汶高速公路引桥路基及桥墩。据调查,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沟域内即分布有大量的地震崩滑物源,沟道堵塞极其严重,在持续强降雨下极易发生泥石流。为预防再次暴发泥石流灾害,对红椿沟开展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沟域尚有剩余物源量310.14×104m3,其中动储量达98.4×104m3,在强降雨条件下再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可能性较大。本文在对红椿沟"8.14"特大泥石流暴发特征介绍基础上,分析了现状条件下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泥石流沟工程治理设计思路及工程布置的作用,提出了全流域综合治理设计理念,即"中、上游稳坡固源拦挡,下游固床+排导"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治理,通过稳源固坡、分级拦挡、分散淤积、调蓄消能、减势排导等系统的工程措施,达到控制灾害性泥石流发生的目的,确保映秀镇映秀新区、G213国道、映汶高速公路的安全。在工程竣工后的2011年7、8月两次强降雨时,红椿沟未有固体物质出沟进入岷江,治理工程效果得到了初步检验,体现了针对巨灾型泥石流沟采用全流域综合工程治理设计理念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映秀镇 红椿沟 泥石流灾害 治理措施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宣汉特大型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赵松江 孙书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8-170,共3页
2004年9月5日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特大型滑坡,滑坡摧毁了一个自然村并严重堵塞河道,形成库容5 800万m3的一座滑坡堰塞湖,淹没上游的五宝镇及沿河8个村庄,致使19 360人失去家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亿元,特别严重的灾情... 2004年9月5日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特大型滑坡,滑坡摧毁了一个自然村并严重堵塞河道,形成库容5 800万m3的一座滑坡堰塞湖,淹没上游的五宝镇及沿河8个村庄,致使19 360人失去家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亿元,特别严重的灾情一度成为中央领导及中外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天台滑坡面积达1.2km2,总体积2 500×104m3,河道中堆积物210×104m3,属特大型后退式岩质滑坡[1],是300年一遇特大暴雨诱发的自然地质灾害,是四川盆地红层丘陵区发生的规模最大、财产损失巨大的特大型滑坡灾害。由于预报及时、群测群防措施得当、抢险救灾组织有力,该滑坡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创造了四川省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的一个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型 后退式 滑坡灾害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水热型地热资源构造成因模式 被引量:6
4
作者 李金玺 孙东 +6 位作者 李智武 曹楠 童馗 廖俊 张正鹏 董建兴 章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8-460,共23页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叠合型沉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四川盆地具有突变型和渐变型两类盆山结构,二者的构造样式存在明显差异,对盆地及周缘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解析盆地及周缘...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叠合型沉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四川盆地具有突变型和渐变型两类盆山结构,二者的构造样式存在明显差异,对盆地及周缘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解析盆地及周缘地质构造,明确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样式;详细对比分析已有的地热勘查案例的异同性,提出了褶皱型、单斜型和褶皱—断裂复合型等3大类水热型地热资源的构造成因模式;认为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与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形成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1)频繁不均匀升降运动导致构造—沉积格局分异,控制着地热储盖层岩性、组合及区域展布;2)构造抬升形成的不整合面和古岩溶作用极大改善了地热储层的孔渗物性和流体输导能力,形成了优质的碳酸盐岩孔洞型热储;3)断裂可能是地下热水的补给通道和输导系统,亦或是阻隔屏障,取决于断裂类型和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4)地下热水易于沿具走滑分量断层和张性断层进行补给和输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构造样式 地热储层 地下热水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昆铁路峨米段布觉依达沟泥石流风险评估
5
作者 毛邦燕 郑捷 +2 位作者 李向东 张广泽 蒋良文 《铁道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44,共5页
研究目的:布觉依达沟地处我国泥石流高易发区,新成昆和既有成昆铁路均从沟道下游通过,该沟在历史上曾多次暴发泥石流灾害,最近一次暴发泥石流事件为2024年,给沿沟道铁路工程带来严重的危害。开展布觉依达沟泥石流风险评估,对新成昆和既... 研究目的:布觉依达沟地处我国泥石流高易发区,新成昆和既有成昆铁路均从沟道下游通过,该沟在历史上曾多次暴发泥石流灾害,最近一次暴发泥石流事件为2024年,给沿沟道铁路工程带来严重的危害。开展布觉依达沟泥石流风险评估,对新成昆和既有成昆铁路的安全运营意义重大。研究结论:(1)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段布觉依达沟泥石流形成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条件、水动力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沟内主要的泥石流物源有崩滑堆积物、沟道堆积物等多种物源,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1.47×10^(5) m^(3);(2)采用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公式对布觉依达沟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0.51分,属于中度危险程度;(3)创建了一种考虑承灾体价值、脆弱性指数和危险程度的泥石流单沟风险评估方法,并采用淤埋型和冲毁型两种模式分别进行了布觉依达沟泥石流风险等级评价,泥石流风险度分别为0.17和0.19,均为中度风险;(4)本研究结论对山区公路、铁路等交通工程泥石流风险评估及灾害整治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昆铁路 布觉依达沟 泥石流 易损性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动态监测——以昌波乡至羊拉乡段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杨豹 赵瑞志 +4 位作者 王海波 李晓光 吕钊 赵阳 王梦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3-1836,共14页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手段已从最原始的人工巡查、单点监测发展到目前的高精度面域非接触式的遥感监测,并逐渐得到普遍应用。首先对原始监测手段及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利用高精度光学影像结合升、降轨道Sent...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手段已从最原始的人工巡查、单点监测发展到目前的高精度面域非接触式的遥感监测,并逐渐得到普遍应用。首先对原始监测手段及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利用高精度光学影像结合升、降轨道Sentinel-1A雷达影像,对金沙江昌波乡至羊拉乡之间滑坡隐患进行解译和编录,结果表明该区域存在滑坡隐患34处,其中具有堵江风险的滑坡隐患22处,对居民生命财产直接造成损失的滑坡隐患4处,并利用时序曲线分析了研究区在内外动力(地震、降雨)作用下变形特征,验证了遥感手段在滑坡隐患识别中的便捷性和先进性。最后针对遥感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瓶颈,创新性地提出了滑坡灾害遥感识别的发展框架,对遥感技术在滑坡识别方面的发展方向具有长期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监测 光学遥感 INSAR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则曲河流域水化学特征与大骨节病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孙书勤 赵松江 刘自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138,共7页
大骨节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则曲河流域居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地方病。通过对壤塘县则曲河流域不同区段大骨节病的调查,结合相应的水化学环境及水质检测结果,分析了各区段的水化学特征及不同区段、不同水化学环境的基本状况,开展了大骨... 大骨节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则曲河流域居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地方病。通过对壤塘县则曲河流域不同区段大骨节病的调查,结合相应的水化学环境及水质检测结果,分析了各区段的水化学特征及不同区段、不同水化学环境的基本状况,开展了大骨节病与水化学特征之间关系的综合研究。研究发现该流域大骨节病发生与饮用水的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偏低,腐殖酸偏高等因素有关,其成果可为病区大骨节病防治提供相应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则曲河 水化学特征 大骨节病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茂县石大关倾倒体形态结构探测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何双 崔圣华 +5 位作者 裴向军 朱凌 蒙明辉 冯晓明 江耀 张帆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2-948,共17页
斜坡灾变过程地面形态和地下结构(形态结构)数据对斜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作用,基于空中遥测、地面勘测、内部实探和反演的“空-地-内”多源数据联合探测是形态结构研究的有效手段。茂县石大关变形体是发育在岷江右岸变质岩反... 斜坡灾变过程地面形态和地下结构(形态结构)数据对斜坡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有重要作用,基于空中遥测、地面勘测、内部实探和反演的“空-地-内”多源数据联合探测是形态结构研究的有效手段。茂县石大关变形体是发育在岷江右岸变质岩反倾斜坡上的特大型倾倒体(1388×10^(4)m(3));2013年出现变形以来,最大位移量达40 m,监测期间最大变形速率达156 mm·d^(-1),对岷江下游茂县、汶川县、都江堰市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开展无人机(UAV)航测、人工地面调查、表面位移监测(GNSS)、钻孔、探井和高密度电法(ERT)勘察手段,对石大关倾倒体形态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石大关倾倒体上游(北侧)以前缘碎块石土滑塌、中后部多级拉裂、侧缘雁列状剪切,下游(南侧)以前缘全风化段鼓胀和侧向裂解为特征,上游最大位移量达下游的24倍。(2)倾倒折断带埋深范围35~75 m,上游向下游倾倒深度增加;折断带厚度0.8~10.3 m,在倾倒方向上呈阶梯形态;进一步调查表明,上游折断带内发生以次级剪切带和擦痕为主要标志的剪切滑移,下游以折断带反翘和岩体原位风化为主要特征。从而认为,石大关倾倒体上游变形过程属于传统“岩层倾倒→后缘拉裂→基部折断→整体滑移”模式;下游倾倒因受前缘山体阻挡而被抑制,导致前部压应力集中,前缘岩体因受长期挤压、破碎而加速风化,斜坡整体滑移发生在挤压部位剪切破坏后,下游风化段鼓胀和侧向裂解是下游侧斜坡失稳的前兆;本文提出了石大关变形体“岩层倾倒→后缘拉裂、前部挤压应力集中-基部折断→前部鼓胀、侧向裂解、反翘剪出→整体滑移”新模式。所采用形态结构调查方法和结果有助于类似斜坡灾变过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倾倒 形态结构 ERT 变形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性裂隙岩石三轴加载破坏前兆信息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志婷 潘元贵 +1 位作者 蒋炳 陈礼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02-2209,共8页
含节理的岩质边坡开挖卸荷时易发生突发性失稳破坏,对含不同岩桥长度的花岗岩试件开展三轴加载试验,运用红外热像仪全程采集,引入温度特征粗糙度,研究含节理岩石试件三轴加载过程中临空面上平均温度变化和温度特征粗糙度变化特征,将温... 含节理的岩质边坡开挖卸荷时易发生突发性失稳破坏,对含不同岩桥长度的花岗岩试件开展三轴加载试验,运用红外热像仪全程采集,引入温度特征粗糙度,研究含节理岩石试件三轴加载过程中临空面上平均温度变化和温度特征粗糙度变化特征,将温度特征粗糙度与声发射振铃计数率和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温度特征粗糙度在试件破坏前夕出现突跳现象,而此时平均温度无任何异常表现,温度特征粗糙度前兆性优于平均温度;温度特征粗糙度与声发射振铃计数率和应力应变曲线三者阶段性较为一致,温度特征粗糙度突跳现象均略提前于声发射振铃计数率陡增和应力应变曲线下降;不同岩桥长度试件的温度特征粗糙度变化特征较为一致,以此作为研究指标受节理长度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节理岩质边坡开挖卸荷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特征粗糙度 临空面 开挖卸荷 热红外 三轴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河谷深层倾倒形成演化特征及堵江灾害链效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蒙明辉 崔圣华 +4 位作者 张文 刘康林 杨学之 覃亮 蒋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7期11829-11841,共13页
岷江河谷地处龙门山强震区,近年来发生了大量倾倒变形引发的滑坡等链式灾害,造成了重大伤亡。为了分析岷江河谷深层倾倒演化特征和灾害链效应,以仅距茂县新磨村滑坡10 km的梯子槽高位特大型倾倒为例,采用地质测绘、钻探、物探、井探、... 岷江河谷地处龙门山强震区,近年来发生了大量倾倒变形引发的滑坡等链式灾害,造成了重大伤亡。为了分析岷江河谷深层倾倒演化特征和灾害链效应,以仅距茂县新磨村滑坡10 km的梯子槽高位特大型倾倒为例,采用地质测绘、钻探、物探、井探、监测、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多手段,探明了倾倒基本特征,分析了倾倒的成因机制,研究了灾害链效应。结果表明:①梯子槽倾倒规模达1388.2×10^(4)m^(3),倾倒结构复杂,其中倾倒上部为粉质黏土夹碎块石、下部为碎裂岩块,滑带为粉质黏土夹角砾,平均厚度4.5 m,最大可达10 m,擦痕清晰可见;②倾倒变形剧烈,坡体上裂缝随处可见,后缘贯通裂缝长约750 m,下错高度5~10 m;③倾倒经历了五个变形阶段,主要是反倾层状岩体倾倒折断,折断带风化成“土”,在后期降雨及地震作用下发生失稳破坏;④倾倒一旦失稳将堵塞岷江造成灾害链,据溃坝洪水灾害链演进预测分析:洪水将会淹没金龙潭水电站、两河口、飞虹乡以及沟口镇,淹没及影响G213国道20.2 km,总危害资产4.5亿,但对茂县县城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倾倒 倾倒变形 成因机制 堵江 灾害链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实度对黄土填方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的影响及细微观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林万 张晓超 +4 位作者 范珊 黎俊豪 郝盛蓝 朱锦宇 贾春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9274-9280,共7页
压实度是影响黄土填方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少有学者将宏观(模型试验)、细观(三轴试验)以及微观(扫描电镜试验)等手段联合起来研究压实黄土。为此开展了不同压实度下模型试验、等压固结不排水(isobaric consolidation undrained... 压实度是影响黄土填方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少有学者将宏观(模型试验)、细观(三轴试验)以及微观(扫描电镜试验)等手段联合起来研究压实黄土。为此开展了不同压实度下模型试验、等压固结不排水(isobaric consolidation undrained, ICU)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试验。分析了不同压实度下压实黄土的饱和强度、临界状态、孔隙水压力和峰值强度(u-q_(max))关系,同时也分析了不同压实度下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统计了不同孔隙类型个数、面积以及孔隙的平均面积、孔隙率和概率熵等。研究结果表明:饱和强度、临界状态线的斜率M值、u-q_(max)关系均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压实度增大,试样的孔隙个数增大,但孔隙面积减小,且微小孔隙决定了压实黄土的孔隙结构;平均孔隙面积、孔隙率随压实度增大而减小,而概率熵则随压实度增大而增加。黄土填方边坡中,增大填料的压实度可以提高土体的强度,减缓水分的入渗速率。在降雨情况下,增加土体压实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黄土填方边坡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实度 破坏特征 强度特性 微观结构 黄土填方边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盘头滑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灵熹 陈筠 +2 位作者 刘恋嘉 王麒 池昌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7-33,共7页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由于其岩层倾角较缓,具有不易察觉其失稳且识别难度大的特点。以一个典型的缓倾顺层岩质边坡(贵州云盘头滑坡)为例,基于工程地质勘察,建立边坡地质模型,并结合底摩擦试验、二维离散元和有限元模拟等方法,探讨云盘头滑...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由于其岩层倾角较缓,具有不易察觉其失稳且识别难度大的特点。以一个典型的缓倾顺层岩质边坡(贵州云盘头滑坡)为例,基于工程地质勘察,建立边坡地质模型,并结合底摩擦试验、二维离散元和有限元模拟等方法,探讨云盘头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结果表明:云盘头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微裂纹发育阶段、裂纹拓展阶段、滑体变形阶段与完全破坏阶段,并在坡脚存在关键块体;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坡体经过开挖导致软弱夹层出露,坡体内部发育垂直于软弱夹层的拉裂纹并将滑体分割成块体,随着坡脚关键块体向临空面滑移,后部次级块体随之移动并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坡体发生整体滑移,变形模式属于典型的滑移-拉裂式。研究成果为探究缓倾顺层岩质边坡的失稳破坏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 工程地质勘察 边坡地质模型 底摩擦试验 滑移-拉裂 云盘头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加载破坏红外温度标准差指标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元贵 杜春阳 +3 位作者 谢小国 伍中庚 陈彩玲 魏良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0199-10208,共10页
岩石受载破坏过程中,岩石表面温度场会随应力增加而发生变化。对完整红砂岩开展真三轴试验,含裂隙花岗岩开展单轴压缩试验,试验过程中采用红外热像仪对岩石表面进行全程监测,以获取岩石表面温度,并引入温度标准差指标,用温度标准差来反... 岩石受载破坏过程中,岩石表面温度场会随应力增加而发生变化。对完整红砂岩开展真三轴试验,含裂隙花岗岩开展单轴压缩试验,试验过程中采用红外热像仪对岩石表面进行全程监测,以获取岩石表面温度,并引入温度标准差指标,用温度标准差来反映岩石破坏过程中表面温度场变化特征,研究岩石破坏前温度标准差异常变化,以获取岩石破坏前温度标准差的异常变化特征,将这种异常变化作为岩石破坏的一种前兆信息。结果表明:岩石破坏前温度标准差会出现异常上升现象;含裂隙岩石的温度标准差敏感性远高于完整岩石;相较于温度曲线异常转折性变化,温度标准差异常出现时间更早且现象更明显。温度标准差异常反应作为岩石破坏的一种预警信息,为岩石破坏预警信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标准差 真三轴加载 热红外 前兆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度磁异常的初始模型约束全卷积神经网络化极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志厚 刘慰心 +5 位作者 石泽玉 张健 路润琪 谢小国 徐正宣 张天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2-429,共18页
磁异常化极是磁测数据处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低纬度磁异常化极运算不稳定.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效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数据驱动方法.然而,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位场数据处理仅以位场响应作为输入,缺乏场景外样本数据的通用性,往往导致深度学习网络... 磁异常化极是磁测数据处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低纬度磁异常化极运算不稳定.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效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数据驱动方法.然而,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位场数据处理仅以位场响应作为输入,缺乏场景外样本数据的通用性,往往导致深度学习网络预测结果的泛化性能不足.因此,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以及进一步提高低纬度磁异常化极的精度.受“知识&数据”联合驱动深度学习网络结构的启发,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初始模型约束的低纬度磁异常化极全卷积神经网络结构.该网络结构的输入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低纬度磁异常,另外一部分为初始模型,网络输出为垂直磁化方向磁异常.训练与测试的磁异常数据采用基于网格点格架函数的空间域快速正演生成,以及对低纬度磁异常采用稳定的频率转换来获取初始模型,另外本文对数据集中10%的随机样本加入了5%的高斯噪声,以此增强全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的鲁棒性.理论模型试验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精确性以及鲁棒性.最后,将本文方法应用于实际磁测数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度磁异常 初始模型 深度学习 化极 联合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真三轴加载破坏前兆信息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元贵 杜春阳 +4 位作者 谢小国 伍中庚 李维 魏良帅 李欣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739-9746,共8页
岩体开挖卸荷导致内部扰动和应力重分布,极易发生突发性失稳破坏。对不同中间主应力下的花岗岩试件进行真三轴加载试验。试验过程中采用高速摄像机、声发射、红外热像仪全程观测,研究岩石加载破坏过程中红外热像演化特、临空面温度变化... 岩体开挖卸荷导致内部扰动和应力重分布,极易发生突发性失稳破坏。对不同中间主应力下的花岗岩试件进行真三轴加载试验。试验过程中采用高速摄像机、声发射、红外热像仪全程观测,研究岩石加载破坏过程中红外热像演化特、临空面温度变化特征、声发射振铃计数率变化特征、岩石表面裂纹发育,研究岩石破坏前各类监测数据的异常反应。研究表明:热像异常演化对岩石未来表面破裂有指导作用,未来裂纹扩展区域与热像异常出现位置相一致;岩石破坏前临空面上温度会出现异常,一般表现为温度曲线转折性变化和温度跳跃式升高;声发射振铃计数率会在试件失稳破坏前出现密集性增高现象。这些异常现象作为前兆信息为岩石破坏提供预警,研究结果为岩体开挖卸荷后工程灾害预警与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挖卸荷 热红外 真三轴加载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