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道血肿的临床转归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和平 何绍亚 韩盛玺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8-660,共3页
目的总结食道血肿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内镜诊断的资料。结果3例食道血肿内镜表现为单一的食道黏膜纵形隆起,2例有明确的食道异物诱因;1例为持续呕吐。3例均出现胸骨后疼痛,2例呕血。2例初次胃镜分别误诊为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或食... 目的总结食道血肿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内镜诊断的资料。结果3例食道血肿内镜表现为单一的食道黏膜纵形隆起,2例有明确的食道异物诱因;1例为持续呕吐。3例均出现胸骨后疼痛,2例呕血。2例初次胃镜分别误诊为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或食道肿瘤。3例患者均通过禁食及维持水电解质等治疗手段,获得完全痊愈,病程通常为2~3周。结论食道血肿内镜表现为单一黏膜下隆起。主要处理措施是禁食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其自然病程为2~3周后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道血肿 呕血 胸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与中青年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莉 顾清 +4 位作者 张璐 陈韵 代小松 黄晓丽 陈和平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及中青年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08例IC患者按照年龄分为≥60岁的老年组和<60岁中青年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肠镜下表... 目的探讨老年及中青年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08例IC患者按照年龄分为≥60岁的老年组和<60岁中青年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肠镜下表现及预后转归等。结果老年组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及便秘比例较中青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腹部手术史比例较老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发生恶心呕吐、腹胀的比例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结果提示,老年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乳酸脱氢酶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低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IC病因主要是血管因素,中青年IC病因主要是肠道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中青年人 缺血性结肠炎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态制剂联合美沙拉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顾清 张莉 +2 位作者 张新星 代小松 陈和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6期68-70,共3页
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联合美沙拉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美沙拉嗪组和联合组,各50例。美沙拉嗪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联合组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 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联合美沙拉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美沙拉嗪组和联合组,各50例。美沙拉嗪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联合组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血红蛋白、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美沙拉嗪组的78.00%,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美沙拉嗪组的2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美沙拉嗪组,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美沙拉嗪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美沙拉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准确提高治疗效果,其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美沙拉嗪 溃疡性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黛力新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效果
4
作者 顾清 张莉 +2 位作者 张新星 代小松 陈和平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3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黛力新在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中的实用价值。方法:收治炎症性肠病患者100例,平分两组,对照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治疗)和观察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黛力新治疗),观察实用价值。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较观察组... 目的:探讨黛力新在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中的实用价值。方法:收治炎症性肠病患者100例,平分两组,对照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治疗)和观察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黛力新治疗),观察实用价值。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较观察组均略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在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更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炎症性肠病患者使用黛力新治疗,对于患者不良情绪和血液中炎性指标的改善,均可发挥显著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临床疗效 黛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