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5年四川省儿童麻风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杨英 余美文 +1 位作者 宁湧 王皓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13-616,共4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儿童麻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5年四川省儿童(≤14岁)麻风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描述和比较性分析。结果:共新发现麻风患者2900例,新发患者中儿童总数为73例,占新发病例总数2.52%;患儿主要... 目的:了解四川省儿童麻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5年四川省儿童(≤14岁)麻风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描述和比较性分析。结果:共新发现麻风患者2900例,新发患者中儿童总数为73例,占新发病例总数2.52%;患儿主要分布在高流行地区凉山州和甘孜州;患儿确诊时平均年龄(11.60±1.73)岁,平均延迟期为(1.05±1.23)年;男女比例为2.32∶1,1级畸残和2级畸残(G2D)分别为4例(5.48%)和5例(6.85%)。39例(53.42%)患儿查菌阳性,65例(89.04%)患儿采用多菌型联合化疗(MDT-MB)治疗方案;48例(65.75%)患儿传染来源于家庭内,患儿最主要的发现方式是接触者检查;临床分型以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22例(30.13%)、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18例(24.66%)和瘤型麻风(LL)15例(20.55%)为主。10例(13.70%)患儿为单个皮损,26例(35.62%)患儿有2~5处皮损,37例(50.68%)患儿有5处以上的皮损,皮损主要分布于躯干36例(49.32%),其次为下肢29例(39.73%),上肢28例(38.36%),面部14例(19.18%);外周神经受累者56例(76.71%),其中42例(57.53%)有2条以上的神经受累,14例(19.18%)单条神经受累。确诊后随访中14例(19.18%)患儿发生了麻风反应,其中10例为1型反应,4例为2型反应。结论:儿童麻风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儿童麻风临床上以多皮损和多条神经受累表现为主,应警惕儿童麻风反应和神经炎的发生。需重视家属接触者检查,促进儿童麻风的早期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儿童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科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谢震 陈源汉 +5 位作者 熊玮 陈诗歆 王敏 李灵 吴燕华 梁馨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943-2946,共4页
目的研究皮肤科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流行情况。方法以HIS数据库中7 d内至少检查过2次血肌酐的4 710例皮肤科住院患者为对象。根据KDIGO标准判断AKI。结果 AKI发生率6.3%。全身反应性银屑病、红皮病、药疹和SLE的AKI发生率为14.8%... 目的研究皮肤科住院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流行情况。方法以HIS数据库中7 d内至少检查过2次血肌酐的4 710例皮肤科住院患者为对象。根据KDIGO标准判断AKI。结果 AKI发生率6.3%。全身反应性银屑病、红皮病、药疹和SLE的AKI发生率为14.8%、12.8%、12.6%和12.5%,显著高于总体发生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这4类疾病是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2.970(2.047~4.310)、1.932(1.005~3.717)、2.446(1.752~3.415)和2.254(1.287~3.946)。AKI和非AKI患者住院病死率分别为3.1%和0.1%(P<0.001)。AKI和住院死亡相关,OR值为24.630(95%可信区间7.385~82.149)。结论 AKI在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常见,与患者住院医疗负担相关,需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皮肤疾病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疣状皮肤结核继发鳞状细胞癌 被引量:6
3
作者 谢震 潘宁 +3 位作者 宋翔 万慧颖 戴耕武 袁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96-597,共2页
关键词 结核 皮肤 疣状 鳞状细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皮肤移植治疗阴部及其周围组织坏死性筋膜炎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镓宁 戴耕武 +1 位作者 潘宁 应川蓬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39-540,共2页
1病历资料 患者男,42岁。下腹部出现红斑、阴囊和阴茎红肿10d余,于2007年4月10日入院。皮肤科检查:下腹部可见边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压之稍褪色.可见片状分布的豌豆大血疱,部分干涸、结黑痂;阴囊及阴茎包皮充血、水肿明显,伴... 1病历资料 患者男,42岁。下腹部出现红斑、阴囊和阴茎红肿10d余,于2007年4月10日入院。皮肤科检查:下腹部可见边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压之稍褪色.可见片状分布的豌豆大血疱,部分干涸、结黑痂;阴囊及阴茎包皮充血、水肿明显,伴有糜烂、渗液,部分包皮呈黑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炎 坏死性 移植 游离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垢着病伴马拉色菌感染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卢伟 卢洁 +2 位作者 陈金 万慧颖 余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4,共2页
近年来有关皮肤垢着病伴马拉色菌感染的报道逐渐增多,笔者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垢着病 皮肤 马拉色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颗粒细胞瘤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万慧颖 夏天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08-609,共2页
颗粒细胞瘤(granularcell tumor)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原发于皮肤者更为少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皮肤颗粒细胞瘤报告如下。
关键词 颗粒细胞瘤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日带教法在皮肤科护生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代喆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20-620,624,共2页
目的:了解首日带教法在皮肤科护生教学的效果,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方法:将130名护生随机分为两组,在4周~6周的实习中,对照组按常规护生到科室第1天开始一对一跟班实习;观察组护生到科室第一天由经验丰富的带教组长进行操作示范和理论... 目的:了解首日带教法在皮肤科护生教学的效果,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方法:将130名护生随机分为两组,在4周~6周的实习中,对照组按常规护生到科室第1天开始一对一跟班实习;观察组护生到科室第一天由经验丰富的带教组长进行操作示范和理论授课及专科图片展示,第二天开始一对一跟班实习。实习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理论、操作考试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生对带教方法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日带教法对皮肤科护生教学有积极的作用,能提高护生的实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日带教法 护生教学 实践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改变及含青刺果油保湿霜治疗尿毒症瘙痒疗效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黄林雪 毛玉洁 +1 位作者 曹畅 李利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05-310,共6页
目的:探讨尿毒症瘙痒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改变及研究含青刺果油保湿霜对治疗尿毒症瘙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别测量60例尿毒症瘙痒患者(UP+组)、60例尿毒症无瘙痒的患者(UP-组)及30名健康人(HV组)胸前V形区、季肋区、前臂屈侧及小腿... 目的:探讨尿毒症瘙痒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改变及研究含青刺果油保湿霜对治疗尿毒症瘙痒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别测量60例尿毒症瘙痒患者(UP+组)、60例尿毒症无瘙痒的患者(UP-组)及30名健康人(HV组)胸前V形区、季肋区、前臂屈侧及小腿伸侧皮肤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失水率(TEWL)及酸碱度(p H)并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干燥评分(XS)及尿毒症瘙痒评分(UIS)。随机将UP+组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予含青刺果油保湿霜治疗28d,对照组不给予干预。于D0、D28进行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于D0、D7、D14及D28对受试者进行XS、UIS及SCH、TEWL及皮肤p H值测量。结果:UP+组及UP-组测SCH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P<0.01)。UP+组胸前V形区、季肋区、小腿伸侧TEWL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P<0.05)。UP+组胸前V形区及小腿伸侧皮肤p H值高于HV组(P<0.05)。尿毒症患者发生UP与TEWL呈正相关(P<0.001)。皮肤瘙痒程度与干燥程度呈正相关(P<0.001),糖尿病加重瘙痒程度(P=0.011)。试验组受试者经含青刺果油保湿霜治疗后,季肋区及小腿伸侧SCH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各部位TEWL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皮肤p H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同时,治疗后XS、UIS及DLQI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改善(P<0.001)。结论:尿毒症瘙痒患者表皮渗透屏障功能降低,可能是影响瘙痒发生的原因之一,且皮肤瘙痒程度与皮肤干燥程度平行,糖尿病也会加重UP患者瘙痒程度。应用含青刺果油保湿霜能帮助改善UP患者皮肤渗透屏障功能,减轻瘙痒及提高UP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瘙痒 青刺果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敏 谢婷 +3 位作者 谢震 吴冬梅 谭小军 应川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205-3208,共4页
目的分析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皮损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水平,探究其局部代谢色氨酸及对T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以探索其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观察30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瘤体、10例黑色素瘤患者正常皮肤及10例... 目的分析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皮损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水平,探究其局部代谢色氨酸及对T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以探索其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观察30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瘤体、10例黑色素瘤患者正常皮肤及10例健康成年人包皮中IDO蛋白表达情况,计数IDO阳性细胞的比例。分离瘤体上皮细胞,与含100μmol/L色氨酸的Hanks液共孵育后测定色氨酸代谢产物犬尿氨酸的浓度,用以反映瘤体细胞代谢色氨酸的能力。瘤体上皮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观察其对多克隆激活剂刺激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正常皮肤中IDO(+)细胞极少,但在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大量聚集。瘤体内IDO(+)细胞/总体细胞比例[(28.5±9.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正常表皮[(3.4±1.5)%,P<0.05]以及黑素瘤患者对照皮肤[(4.7±2.3)%,P<0.05]。瘤体上皮细胞在体外代谢色氨酸的能力强于健康对照表皮细胞。瘤体细胞体外可抑制共培养体系中的T细胞增殖。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瘤体中存在大量IDO(+)细胞,这些细胞可能介导局部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吲哚胺2 3-双加氧酶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褐斑患者血中一氧化氮及内皮素-1水平的检测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新瑜 向雪岑 +2 位作者 董巍 段西凌 王尚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62-562,共1页
为了解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1与黄褐斑发病的关系,笔者检测39例黄褐斑患者血中NO及ET-1的水平,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黄褐斑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脓癣的二期梅毒1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震 林昭春 +2 位作者 杨建文 刘杨英 杨戈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梅毒 二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鲍恩病并发鳞状细胞癌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明懿 罗东升 +1 位作者 万慧颖 戴耕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36-737,共2页
患者男,64岁。10年前右大腿出现一暗褐色斑块,表面粗糙,后逐渐增大,无破溃。1年前患者胸部、背部、右手背、右手指、左手指陆续出现大小不等的斑块,右手指斑块反复破溃,并形成明显疣状增生,触之出血,疼痛明显,于2008年4月入我... 患者男,64岁。10年前右大腿出现一暗褐色斑块,表面粗糙,后逐渐增大,无破溃。1年前患者胸部、背部、右手背、右手指、左手指陆续出现大小不等的斑块,右手指斑块反复破溃,并形成明显疣状增生,触之出血,疼痛明显,于2008年4月入我院住院治疗。患者既往无长期服中药史,否认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恩病 鳞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赤止血胶囊对膜性肾病大鼠蛋白尿和血尿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常克 张玲 +2 位作者 佘妹娅 孙香娟 钟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7期1380-1381,共2页
目的:探讨导赤止血胶囊对肾小球疾病蛋白尿、血尿的治疗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多次尾静脉注射方法造成大鼠难治性肾病(膜性肾病)模型,测定经导赤止血胶囊不同剂量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 目的:探讨导赤止血胶囊对肾小球疾病蛋白尿、血尿的治疗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多次尾静脉注射方法造成大鼠难治性肾病(膜性肾病)模型,测定经导赤止血胶囊不同剂量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程度。结果:导赤止血胶囊能降低膜性肾病大鼠尿蛋白和改善血尿程度。结论:导赤止血胶囊能减轻膜性肾病大鼠蛋白尿、血尿,为治疗肾小球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赤止血胶囊 膜性肾病 蛋白尿 血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性寻常狼疮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廖金凤 段西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17-718,共2页
1病历摘要 患者女,55岁。因左侧面部丘疹结节,无自觉症状10年,加重半年于2012年2月15日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下颌皮肤出现一黄豆大的红褐色结节,
关键词 寻常狼疮 增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性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
15
作者 卢葳 沙晓伟 何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1-132,共2页
患者女,18岁. 主诉:左上肢红斑5个月. 现病史:患者5个月前无诱因左上臂出现多个密集分布的针尖至粟米大暗红色至褐色斑疹,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后皮损逐渐扩展至左前臂.曾在外院诊断为皮炎,治疗效果不佳,遂于2017年5月至我科门诊就诊. ... 患者女,18岁. 主诉:左上肢红斑5个月. 现病史:患者5个月前无诱因左上臂出现多个密集分布的针尖至粟米大暗红色至褐色斑疹,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后皮损逐渐扩展至左前臂.曾在外院诊断为皮炎,治疗效果不佳,遂于2017年5月至我科门诊就诊. 既往史与家族史:否认肝炎或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慢性病病史,否认月经不调及服用避孕药物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及其他遗传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 获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1例
16
作者 刘伟 陈学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器官、组织的自身免疫病,伴有神经、精神症状的重症患者通常病情多变、危重,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现报告1例我科抢救成功的重症SLE脑病。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环丙烯酮局部治疗全秃和普秃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凌云霞 叶艳婷 +6 位作者 曹慧 杨雨清 朱昭慧 曾子珣 杨建 巩毓刚 章星琪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03-607,共5页
目的:观察二苯环丙烯酮(DPCP)局部免疫疗法治疗全秃和普秃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DPCP治疗45例全秃和普秃患者的有效率及复发率,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45例全秃和普秃患者经DPCP治疗后,43.59%的患者出现毛发再... 目的:观察二苯环丙烯酮(DPCP)局部免疫疗法治疗全秃和普秃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DPCP治疗45例全秃和普秃患者的有效率及复发率,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45例全秃和普秃患者经DPCP治疗后,43.59%的患者出现毛发再生,但有效率仅为17.95%,平均起效时间为4.65±2.53个月,疗效与发病年龄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0.007,r=0.425)、与病程之间有负相关关系(P=0.031,r=-0.346),即发病越晚、病程越短,疗效越好。77.78%的患者出现红斑,约50%的患者出现水疱和瘙痒等不良反应,但多无需特殊处理。有效患者的复发率为100%。结论:DPCP局部免疫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全秃和普秃患者的疗法,但其有效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秃 普秃 DPCP 免疫疗法 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单侧腋窝乳房外佩吉特病1例
18
作者 邓秋 林新瑜 +3 位作者 程石 刘颖 熊梦媛 罗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29-430,共2页
1病历摘要患者女,59岁。因左腋窝出现丘疹、斑块伴瘙痒7年,加重3个月于2017年6月2日至我科就诊。7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腋窝出现红斑、丘疹,伴明显瘙痒,无水疱、大疱、糜烂及渗出等,无畏寒、发热、咳嗽及咳痰等,患者多次于当地医院就诊... 1病历摘要患者女,59岁。因左腋窝出现丘疹、斑块伴瘙痒7年,加重3个月于2017年6月2日至我科就诊。7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腋窝出现红斑、丘疹,伴明显瘙痒,无水疱、大疱、糜烂及渗出等,无畏寒、发热、咳嗽及咳痰等,患者多次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湿疹伴感染”,予依匹斯汀口服,除湿止痒洗液等外用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无法完全缓解,仍反复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外佩吉特病 腋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