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内镜切除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495例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于帅霞 黄瑶 +6 位作者 胡晓 傅静 孙华君 唐白杰 唐倩 胥颖 杨旭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7-903,共7页
目的 探讨经内镜切除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结果 495例患者年龄20~78岁(中位年龄53岁)。肿瘤主要位于胃(58.8%)和食管(36.8%),镜下形态以... 目的 探讨经内镜切除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结果 495例患者年龄20~78岁(中位年龄53岁)。肿瘤主要位于胃(58.8%)和食管(36.8%),镜下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部分为上皮样细胞肿瘤,部分可见纤维胶原样、黏液样等间质。免疫表型:平滑肌瘤表达α-SMA(98.8%)、desmin(99.3%),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表达CD117(99.4%)、DOG1(97.6%)、CD34(97.0%),神经鞘瘤表达S-100(93.7%)。肿瘤类型以平滑肌瘤(54.1%)与GIST(33.7%)为主,仅12.2%为其他肿瘤。因肿瘤所在解剖学层次不同,多种内镜切除方式皆有应用,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40.5%)、经黏膜下层隧道内镜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17.1%)、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16.5%)、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EFTR)(13.9%)、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ESE)(12.0%),层次浅的肿瘤多采用EMR及ESD,肿瘤较深时常用STER、EFTR及ESE。GIST(72.2%)等边界不清的肿瘤切缘阴性率低于平滑肌瘤(92.6%)等边界清楚的肿瘤。结论 经内镜切除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以平滑肌瘤和GIST为主,内镜切除方式多样。病理诊断应以HE形态为核心,同时内镜术式、临床切缘与免疫表型及必要的分子检测等均能发挥重要的鉴别诊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 内镜下切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分子亚型的免疫浸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郭晶晶 李婷 +2 位作者 王历 罗丽莎 肖雪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2-318,共7页
目的:从蛋白水平分析子宫内膜癌(EC)各分子亚型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并探讨免疫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错配修复缺陷(MMR-D)型75例以及与之分化程度相当的错配修复... 目的:从蛋白水平分析子宫内膜癌(EC)各分子亚型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并探讨免疫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错配修复缺陷(MMR-D)型75例以及与之分化程度相当的错配修复完整(MMR-P)型74例E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ProMisE标准分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及多重荧光免疫组化(F-mIHC)定量分析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及巨噬细胞的分布情况,并探究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浸润情况。结果:149例样本中,MMR-D型75例、POLE突变(POLEmut)型8例、p53突变(p53abn)型13例、p53野生(p53wt)型53例。所有样本中,CD8^(+)T细胞、Tregs及巨噬细胞的浸润特征在不同年龄及病理分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C各分子亚型中,相比MMR-P型,MMR-D型肿瘤中的CD8^(+)T细胞和Tregs的密度更高(P<0.05)。对比4种分子亚型,预后较好的MMR-D型肿瘤中CD8^(+)T细胞密度显著高于p53abn型和p53wt型(P<0.05),Tregs密度显著高于p53wt型(肿瘤区域P<0.05,间质区域P<0.05);预后最好的POLEmut型肿瘤中CD8^(+)T细胞、Tregs密度与p53abn型和p53wt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wt型肿瘤预后中等,与MMR-D型比较,其CD8^(+)T细胞(P<0.05)和Tregs(肿瘤区域P<0.05,间质区域P<0.05)密度均较低;预后最差的p53abn型肿瘤区域中M2型巨噬细胞密度高于MMR-D型(P<0.05)和p53 wt型(P<0.05),CD8^(+)T细胞密度低于MMR-D型(P<0.05),且M1型巨噬细胞密度与其他亚型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EC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未见显著关联。而各分子亚型中,浸润性免疫细胞种类及分布差异显著,提示各EC分子亚型具有不同的免疫细胞浸润特征,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肿瘤微环境 分子分型 免疫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皮肤恶性黑色素瘤6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鸿 董丹丹 +5 位作者 李芳华 刘丹丹 王雷 傅静 宋林红 徐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6-410,共5页
目的探讨发生于不同解剖位的非皮肤恶性黑色素瘤(non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nonCMM)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方法对65例nonCMM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生存分析。结果 65例nonCMM中男性35例(53.8%),女性30例(46.2%)。平均年龄6... 目的探讨发生于不同解剖位的非皮肤恶性黑色素瘤(non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nonCMM)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方法对65例nonCMM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生存分析。结果 65例nonCMM中男性35例(53.8%),女性30例(46.2%)。平均年龄63.4岁(标准差s=10.347)。黏膜恶性黑色素瘤(mucosal maligant melaoma,MMM)54例(83.1%),眼球恶性黑色素瘤(ocular malignant melanoma,OMM)11例(16.9%)。其中,发生于鼻腔鼻窦者最常见,共29例(44.6%),依次为口腔8例(12.3%)、泌尿生殖道8例(12.3%)、肛管直肠区7例(10.8%)、食管2例(3.1%);OMM中球内色素膜为最好发部位,7例(10.8%),其次为球结膜,4例(6.2%)。随访3~60个月,中位数27个月,nonCMM总的术后生存时间为36个月(95%CI:34.874~37.126)。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OMM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长于MMM患者(χ2=12.735,P<0.001)。在MMM中,发生于肛管直肠区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要短于来自鼻腔鼻窦、口腔和泌尿生殖道的患者,其χ2和P值分别为18.735、3.867、5.134和<0.001、0.049、0.023,而鼻腔鼻窦、口腔、泌尿生殖道患者之间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χ2=16.889,P<0.001)和肿瘤大小(χ2=4.381,P=0.036)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患者年龄(χ2=4.447,P=0.035,RR=1.068,95%CI=1.005~1.136)和肿瘤大小(χ2=5.957,P=0.015,RR=1.479,95%CI=1.080~2.026)是影响术后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发生于不同解剖位的nonCMM预后有差异,来自OMM的预后明显好于MMM,而MMM中,发生于肛管直肠区者预后最差。患者高龄和肿瘤大小是主要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非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黏膜恶性黑色素瘤 眼球恶性黑色素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恶变2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旭丹 王雷 +5 位作者 王晓卿 傅静 刘裔莎 张潇潇 廖治 徐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3,28,共6页
目的探讨22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恶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 826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对其中22例伴有体细胞恶变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并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2例成熟性畸胎瘤恶变占同期1 826例卵巢畸胎瘤的1.2%。患... 目的探讨22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恶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 826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对其中22例伴有体细胞恶变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并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2例成熟性畸胎瘤恶变占同期1 826例卵巢畸胎瘤的1.2%。患者年龄31~79岁,平均56.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其中恶变位于左侧卵巢13例,右侧8例,双侧同时累及1例。畸胎瘤大体呈囊性19例,囊实性3例,其中双侧发生的1例左侧为实性、右侧为囊性。畸胎瘤最大径5.0~30.0 cm,平均12.4 cm;恶变成分最大径1.0~10.0 cm,平均3.7 cm。恶变成分为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4例、类癌4例、腺癌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例、肉瘤样癌1例。临床分期:ⅠA期16例,ⅠB期1例,ⅡA期1例,ⅡB期4例。随访6例复发,2例死亡,其余截止随访时均存活。结论卵巢成熟性畸胎瘤中伴有体细胞恶变的发生率低,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并表现为盆腔包块,恶变成分组织学上以鳞状细胞癌多见,Ⅰ期患者预后较好。临床与病理医师应重视成熟性畸胎瘤的全面检查及诊断,以防漏诊其中的恶变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成熟性畸胎瘤 恶变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及其肾细胞癌样腺癌亚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旭丹 傅静 +4 位作者 唐白杰 刘娟 刘翔 马志跃 徐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42-1044,共3页
目的探讨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包括1例肾细胞癌样腺癌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中低级别非肠型腺癌5例(包括1例肾细胞... 目的探讨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包括1例肾细胞癌样腺癌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中低级别非肠型腺癌5例(包括1例肾细胞癌样腺癌),高级别非肠型腺癌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鼻阻伴出血、流涕等,鼻内镜检查见息肉状或菜花状新生物阻塞鼻道。镜下非肠型腺癌呈浸润性生长,不同程度累及黏膜、固有腺或骨质。其中低级别腺癌主要排列为腺管状、筛状及少部分乳头状结构,其中肾细胞癌样腺癌细胞胞质均匀透明;高级别腺癌显示广泛侵袭性生长。免疫组化标记CK (AE1/AE3)、CK7阳性,CK20、TTF-1阴性;其中肾细胞癌样腺癌CA-Ⅸ阳性,CD10及PAX8阴性。6例患者随访时间2~55个月,其中3例低级别患者均存活,3例高级别患者中1例死亡,2例复发。结论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的发生率低,其中肾细胞癌样腺癌罕见,高级别腺癌预后差。该肿瘤具有较特异的临床病理特征,应注意与涎腺型及转移性腺癌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肿瘤 鼻腔鼻窦癌 非肠型腺癌 肾细胞癌样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打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娟 徐钢 王晓卿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36-540,共5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目前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的多数DLBCL患者可以被治愈,但仍有30%~40%的DLBCL患者治疗后复发或难以治愈而死亡。双重打击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目前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的多数DLBCL患者可以被治愈,但仍有30%~40%的DLBCL患者治疗后复发或难以治愈而死亡。双重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DHL)主要发生于DLBCL及介于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之间无法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 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LBCL and Burkitt's lymphoma,BCLU)为生存期短、预后差、易复发的一种独特类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虽然BCLU更容易发生DHL,但DLBCL是DHL最常见的淋巴瘤,因此本文旨在对双重打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ouble hit-DLBCL,DH-DLBCL)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诊断、分子遗传学及其治疗和预后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打击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分子遗传学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晓卿 徐妍 +3 位作者 徐钢 董丹丹 李娟 代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7-679,共3页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PTLD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及EB病毒(EBV)原位分子杂交(EBER)检测,同时复习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PTLD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及EB病毒(EBV)原位分子杂交(EBER)检测,同时复习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为青年人,均有急性白血病病史、异基因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史,PTLD发生部位均为淋巴结。(2)2例病理诊断均为单形性PTLD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EBER检测均为阳性。(3)例1确诊为PTLD后予以美罗华为主的方案治疗4个疗程,患者予以缓解,随访10个月患者血清EBV-DNA水平降低,无瘤生存。例2确诊PTLD后予以抗病毒和抗CD20单抗等方案治疗后病情缓解,随访11个月患者无瘤生存。结论 PTLD是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严重的疾病之一,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病因可能与EBV感染和免疫抑制有关,病理学组织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EB病毒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2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旭丹 徐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1-356,共6页
目的探讨20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165例GIST,对其中20例合并发生消化道癌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行免疫组化CD117、DOG1等染色。结果 GIST合并发生... 目的探讨20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165例GIST,对其中20例合并发生消化道癌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行免疫组化CD117、DOG1等染色。结果 GIST合并发生消化道癌的病例占所有收集GIST病例的12.1%。20例患者中16例男性、4例女性(P〈0.05),年龄44~79岁,平均64.3岁(P〈0.05)。19例GIST发生于胃(95.0%),1例发生于食管(5.0%),其中3例为消化道癌根治术中探查发现,其余均为术后病检偶然发现,直径0.4~4.5 cm,平均1.0 cm(P〈0.01)。肿瘤细胞均为梭形细胞型,生物学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险度18例(90.0%)和低危险度2例(10.0%),免疫标记肿瘤细胞CD117阳性16例(80.0%),DOG1阳性19例(95.0%),其中DOG1阳性、CD117阴性4例(20.0%),CD117阳性、DOG1阴性1例(5.0%)。合并发生的消化道癌中胃腺癌10例(50.0%),食管鳞癌9例(45.0%),1例为直肠腺癌(5.0%),肿瘤TNM分期0期1例(5.0%),Ⅰ期3例(15.0%),Ⅱ期7例(35.0%),Ⅲ期9例(45.0%)。结论 GIST合并消化道癌并不少见。本病好发于老年男性,其中GIST多发生于胃且生物学危险度低,合并的消化道癌多为胃癌和食管癌。组织学主要为梭形细胞型,危险度分级较低。临床和病理均应重视本病的诊断,特别是在术中探查及术后随访过程中应注意与消化道癌的转移性癌结节鉴别。DOG1能帮助鉴别诊断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 DOG1 CD1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原发性淋巴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娟 王晓卿 +1 位作者 徐钢 唐白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6-629,634,共5页
目的 探讨睾丸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P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P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患者年龄37~81岁,中位年龄69岁;以睾丸无痛性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位于左侧6例,右侧10例,双侧1例;... 目的 探讨睾丸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P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P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患者年龄37~81岁,中位年龄69岁;以睾丸无痛性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位于左侧6例,右侧10例,双侧1例;肿块最大径2~6cm。组织学分型:17例PTL中16例(94%)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1例(6%)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免疫表型提示16例DLBCL中14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型,2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型;c-myc与BCL-2或BCL-6抗体共同阳性表达者(c-myc阳性率30%以上且BCL-2阳性率70%以上者)10例。对10例共表达病例行FISH检测,发现仅1例有MYC基因重排,未发现双重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DHL)。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除1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为阳性外均为阴性。AnnArbor临床分期:Ⅰ+Ⅱ期15例(88%),Ⅲ+Ⅳ期2例(12%)。17例患者均行患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8例DLBCL患者行CHOP或R-CHOP方案化疗。结论 PTL发病率低,主要发生于老年人,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DLBCL,以non-GCB型伴c-myc与BCL-2/BCL-6共表达为主,患者预后差。PTL中很少发现伴随MYC和BCL-2同时基因重排的DHL。PTL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检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肿瘤 原发性睾丸淋巴瘤 免疫表型 分子病理学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瘤样肾细胞癌的CT表现及手术病理所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文波 林伟 +1 位作者 傅凯 朱鸿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1期821-824,共4页
目的 :探讨肉瘤样肾细胞癌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基础 ,提高对肉瘤样肾细胞癌的认识。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6例肉瘤样肾细胞癌的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肾实质性肿块 (右肾 4例 ,左肾 2例 )。平扫为分叶... 目的 :探讨肉瘤样肾细胞癌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基础 ,提高对肉瘤样肾细胞癌的认识。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6例肉瘤样肾细胞癌的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肾实质性肿块 (右肾 4例 ,左肾 2例 )。平扫为分叶状、等密度或略高密度不均质实性肿块。有灶性坏死区 ,增强后不均匀轻度强化 ,与正常实质分界不清。全部病例侵犯肾周间隙达肾周筋膜。 4例侵犯肾静脉或 /和下腔静脉。 3例区域淋巴结转移。 2例远处转移。术后3月内复发 2例。半年内 4例因复发或 /和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 :肉瘤样肾细胞癌少见 ,多为分叶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肿块 ;极易侵犯周围组织、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并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恶性度极高 ,愈后极差。CT是发现病灶、判断预后可靠和准确的方法之一。确诊依靠术前细针穿刺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病理分析
11
作者 刘丹丹 徐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50-1052,共3页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 EA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例肝上皮样EAML相关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男、女性各2例,发病年龄34~57岁。3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1...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 EA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4例肝上皮样EAML相关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男、女性各2例,发病年龄34~57岁。3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1例有腹痛症状。 CT:3例位于肝左叶,1例位于肝方叶;肿瘤最大径7~15 cm;3例为肝实质内实性团块影,1例表现为左肝叶密度不均。肿瘤大体境界清楚,无包膜,质地脆,可见出血。镜检:肿瘤中可见特征性的嗜酸性和(或)透明胞质的上皮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均占肿瘤成分的50%以上。免疫表型:4例上皮样细胞 HMB-45、Melan-A及α-SMA均阳性,CK、CK19、EMA、HePar-1、AFP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1%。4例患者均采取手术切除,术后随访15~71个月,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肝上皮样EAML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罕见肿瘤,临床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尚无确切的组织学诊断标准判断其良恶性,需对肝EAML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免疫表型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白杰 刘娟 +4 位作者 徐钢 徐妍 梁冬妮 董丹丹 李芳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14-917,共4页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以下简称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肺MALT淋巴瘤12例,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中女性8例(67%),男性4例(33%)。发病年龄32~79岁,中...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以下简称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肺MALT淋巴瘤12例,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中女性8例(67%),男性4例(33%)。发病年龄32~79岁,中位年龄62.5岁,仅1例患者年龄小于40岁(8.3%)。8例患者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有胸痛,2例有咳嗽、咳痰。CT表现:患者病变部位均位于单侧肺组织,左肺上叶1例,右肺11例(上叶4例,中叶1例,下叶6例);肿块最大径2~5cm;其中为界限清楚的团块或结节影10例(83%),浸润或实变影2例(17%)。肿瘤细胞由弥漫分布均匀一致、小至中等大小的中心细胞样细胞和单核样细胞构成,其内散在少许转化性母细胞样大细胞,少数伴有浆细胞样分化。免疫表型:12例肿瘤性淋巴样细胞CD20、CD79a细胞膜阳性,11例BCL-2阳性,9例κ、λ呈单轻链限制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5%~10%。AnnArbor临床分期:ⅠE期8例,ⅡE期1例,Ⅳ期1例,2例不详。治疗均采用单纯手术切除为主,2例术后联合化疗。结论 肺MALT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隐匿,影像学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最后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分析等检查,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淋巴瘤 淋巴组织边缘区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长骨骨肉瘤39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白杰 杨旭丹 +4 位作者 肖雪 李星斓 刘娟 胥颖 徐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96-1300,共5页
目的探讨非长骨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39例非长骨骨肉瘤,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非长骨骨肉瘤男女比为14∶25,长骨骨肉瘤男女比为85∶69,两者相... 目的探讨非长骨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39例非长骨骨肉瘤,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非长骨骨肉瘤男女比为14∶25,长骨骨肉瘤男女比为85∶6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3),非长骨骨肉瘤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长骨骨肉瘤。非长骨骨肉瘤发病部位以颌骨(54%)最多见,临床症状多为局部包块伴疼痛,活动受限。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块影及骨膜反应。病理类型以成骨细胞型骨肉瘤为主。免疫表型及分子检测:患者肿瘤细胞SATB2细胞核均阳性,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CDK4阳性,MDM2阴性;38例普通型骨肉瘤8例CDK4呈阳性;1例MDM2呈弱阳性;FISH检测示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与1例MDM2弱阳性普通型骨肉瘤有MDM2(12q15)基因扩增。非长骨骨肉瘤患者生存分析显示:颌骨骨肉瘤预后良好,肋骨骨肉瘤预后差,其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2)。结论非长骨骨肉瘤与长骨骨肉瘤相比,在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及预后均有差异,组织形态学镜下相似,但以成骨细胞型骨肉瘤最常见。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影像学特征及组织形态学综合判断,并辅以必要的免疫组化或基因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非长骨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3例前列腺腺癌病理学分级特征:依据ISUP(2019)Gleason分级系统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华君 史艳芬 +3 位作者 杨越 于帅霞 徐钢 宋林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66-1071,共6页
目的依据2019国际泌尿系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更新的Gleason分级系统,总结313例前列腺腺癌病理分级特征。方法将313例前列腺腺癌标本依据ISUP(2019)Gleason分级系统复评切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 目的依据2019国际泌尿系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更新的Gleason分级系统,总结313例前列腺腺癌病理分级特征。方法将313例前列腺腺癌标本依据ISUP(2019)Gleason分级系统复评切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复评切片前、后,穿刺与根治标本之间的病理分级差异及各年龄组间病理分级差异。结果313例前列腺腺癌中WHO/ISUP 3组患者占比最高(29.07%),年龄最大[(74.27±7.13)岁,P<0.05];其次占比依次为4组(27.80%)、5组(27.80%)、2组(12.78%)和1组患者(2.56%);WHO/ISUP 4组中3+5和5+3属罕见分级(分别占2.30%和0);穿刺标本与根治标本的病理分级差异有显著性(P<0.05);依据ISUP(2019)Gleason分级系统,根治标本与穿刺标本病理分级的符合率为55.55%,高于旧分级系统的符合率(38.89%);各年龄组患者间病理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13例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特征表现为高级别前列腺癌比例显著高于欧美国家。相对于旧评级系统,ISUP(2019)Gleason分级系统穿刺标本病理分级对于根治标本病理分级的指导意义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腺癌 ISUP(2019)Gleason分级 病理分级特征 年龄 穿刺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15
作者 曾丹妮 董丹丹 彭泽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79-1082,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esophagus,PMME)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PMME患者CT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文献。结...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esophagus,PMME)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PMME患者CT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5例患者的PMME均位于食管中下段,CT显示病变呈不规则结节或肿块状突向管腔内,其上下径大于横径,病变区食管壁不均匀增厚,而病变对侧食管壁正常,肿块有中至重度不均匀或均匀强化。病理检查结果显示,5例均为蕈伞型,表面粗糙,3例呈暗褐色,4例表面可见糜烂;光镜下见瘤细胞形态多样,以梭形或圆形多见,细胞质丰富,核仁较大,核分裂象多见,4例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S-100、HMB-45和Melan-A阳性表达。结论:PMME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表现虽有一些特征,但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特征的列线图模型鉴别诊断膀胱隆起样病变良恶性的价值
16
作者 张静 梁羽 +5 位作者 范尔兮 胥桐 李璇 黄富洪 宋军 刘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41-844,共4页
目的构建基于超声特征的列线图模型,探讨其鉴别诊断良、恶性膀胱隆起样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隆起样病变538例(良性84例,恶性454例)的超声资料,对膀胱病变超声特征(... 目的构建基于超声特征的列线图模型,探讨其鉴别诊断良、恶性膀胱隆起样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隆起样病变538例(良性84例,恶性454例)的超声资料,对膀胱病变超声特征(病灶部位、数目、最大径线、回声、形态、基底、钙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信号)及患者简要临床指标(性别、年龄、泌尿系恶性肿瘤史、肉眼血尿)行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预测模型。通过Bootstrap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正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822,P=0.038)、年龄(OR=1.044,P=0.000)、病灶部位(OR=0.359,P=0.000)、血流信号(OR=2.052,P=0.007)是预测恶性膀胱隆起样病变的独立因素,基于单因素结果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80,敏感度为72.91%,特异度为71.43%,准确度为72.68%。校正曲线显示模型的一致性较好。临床决策曲线显示临床净获益良好。结论基于超声特征和简要临床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鉴别诊断良、恶性膀胱隆起样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超声检查 列线图表 诊断 鉴别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淋巴瘤2表达与B细胞淋巴瘤2抑制剂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吴佳霏 王珺 +5 位作者 王依景 郑博月 王宇 江川艳 董丹丹 李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113-2118,共6页
背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异质性较强,现有治疗方案疗效欠佳,患者预后个体差异较大。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在髓系肿瘤患者中高表达,既往研究认为其与疾病进展、化疗耐药及患者总生存期缩短有关。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VEN)被批准... 背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异质性较强,现有治疗方案疗效欠佳,患者预后个体差异较大。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在髓系肿瘤患者中高表达,既往研究认为其与疾病进展、化疗耐药及患者总生存期缩短有关。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VEN)被批准用于老年不适合用强化治疗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在MDS患者中应用数据较少。Bcl-2在MDS患者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与VEN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尚缺少研究报道。目的通过分析Bcl-2蛋白在MDS患者中的表达,评估其是否与VEN治疗的疗效和预后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7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线数据:性别、年龄、血常规、血生化、骨髓细胞学、流式细胞学、染色体核型、髓系基因突变、融合基因突变、MDS-EB分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Bcl-2蛋白表达。依据修正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将患者分为极低危(0例)、低危(1例)、中危(7例)、高危(40例)和极高危(23例)5个危险度。将患者骨髓Bcl-2阳性率≥10%定义为Bcl-2阳性,<10%为Bcl-2阴性。将患者分为阳性组(n=38)和阴性组(n=33)。在63例高危与极高危MDS患者中,有38例患者接受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估,其中28例患者接受VEN联合阿扎胞苷(VA联合方案)治疗,10例接受低甲基化药物(HMA,包括阿扎胞苷或地西他滨)单药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2-12-30。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OS的影响因素。结果阳性组患者融合基因突变、髓系核磷蛋白1(NPM1)基因突变比例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接受HMA单药治疗的患者中有1例Bcl-2阴性,9例Bcl-2阳性,治疗14 d后,其中4例(40.0%)患者获得复合完全缓解(CR/mCR);28例接受VA联合方案的患者中有12例Bcl-2阴性,16例Bcl-2阳性,治疗14 d后,20例(71.4%)接受VA联合方案的患者获得CR/mCR。两种治疗方案患者获得CR/mCR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VA联合治疗方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mOS)为6.9个月,其中Bcl-2阴性患者mOS为2.9个月,Bcl-2阳性患者mOS为7.4个月。Bcl-2阳性患者与Bcl-2阴性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5,P=0.150)。接受HMA单药方案Bcl-2阳性患者的mOS为4.3个月,与接受VA联合方案Bcl-2阳性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4,P=0.364)。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cl-2蛋白表达、突变基因数量、染色体核型、MDS-EB分型、IPSS-R危险度、疗效不是接受VA联合方案治疗患者O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Bcl-2蛋白促使MDS融合基因突变和髓系基因突变;Bcl-2阳性表达与MDS患者生存情况无关;接受VA联合方案的Bcl-2阳性患者与Bcl-2阴性患者生存率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B细胞淋巴瘤2 维奈克拉 预后 干预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589例构成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王晓卿 徐钢 +1 位作者 李娟 代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56-1358,共3页
目的根据WHO(2008版)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了解四川省恶性淋巴瘤的分布、分型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复习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HE及免疫组化切片。病理诊断依据WHO(2008版)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进行。结果 (1)589例淋巴瘤中,... 目的根据WHO(2008版)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了解四川省恶性淋巴瘤的分布、分型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复习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HE及免疫组化切片。病理诊断依据WHO(2008版)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进行。结果 (1)589例淋巴瘤中,566例(96.1%)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3例(3.9%)为霍奇金淋巴瘤(HL)。68.0%NHL为B细胞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亚型(287例,50.7%),其次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CLL/SLL)(4.9%)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oma)(4.9%)。181例(32.0%)为T和NK细胞淋巴瘤,结外NK/T细胞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亚型(105例,18.6%)。HL以结节硬化型HL为多(13例,56.5%)。(2)HL和NHL好发于男性,男女比为2.83∶1和1.68∶1。HL发病年龄14~74岁,平均39岁。NHL发病年龄1~96岁,平均55岁。(3)HL以颈部淋巴结最为多见(13例,56.5%)。DLBCL结外(64.5%)多于结内(35.5%),胃为结外DLBCL最常见的部位(32例,17.3%),眼眶、子宫、肝脏、软组织及骨为结外DLBCL少见发生部位。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88例(83.8%)发生于鼻及上呼吸道;消化道(8例,47.1%)为鼻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多发于男性,男女比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组织学类型以DLBCL最常见,CLL/SLL发病率低于文献报道。结外NK/T细胞性淋巴瘤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是T和NK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的亚型。消化道为DLBCL和鼻外NK/T细胞性淋巴瘤最常见的结外发病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流行病学 组织学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配修复基因蛋白在结直肠癌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邱春华 张志宏 +1 位作者 董丹丹 李良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07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标本中MMR蛋白...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07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标本中MMR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并评价其在Lynch综合征和散发性结直肠癌筛查中的价值。结果:607例患者中MMR表达缺失率为35.58%。MMR蛋白表达缺失的阴性组与表达正常的阳性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P53、CD34、D2-40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肿瘤位置、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VEGF、Ki-67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MLH1、MSH2、PSM2、MSH6蛋白可以作为初步筛选Lynch综合征患者的方法。结论: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MMR检测,筛查Lynch综合征患者和家族成员,进行管理及干预,可降低部分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配修复基因 结直肠癌 LYNCH综合征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血清封闭降低石蜡切片中免疫荧光双重染色非特异性荧光背景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丽 曹德宏 +2 位作者 陈菲 杨群 步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47-949,共3页
间接法免疫荧光双重染色(indirect immunofluoreseence double-staining)是用未标记荧光素的两种不同种属一抗孵育组织或细胞,再用两种不同荧光素标记的荧光二抗孵育组织或细胞,在普通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选择两种相应... 间接法免疫荧光双重染色(indirect immunofluoreseence double-staining)是用未标记荧光素的两种不同种属一抗孵育组织或细胞,再用两种不同荧光素标记的荧光二抗孵育组织或细胞,在普通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选择两种相应的激发光进行观察,从而对两种抗原分别进行定位和定量的方法。目前,随着AlexaFluor新型窄谱染料”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的广泛应用”,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修复 石蜡切片 混合血清封闭 免疫荧光双重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