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体内及体外尿流改道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范世达 任尚青 +12 位作者 吕倩 周放 陈正军 冯华林 王强 罗铖 欧勇 卫义 王尧谦 聂钰 黄娇娇 田景芝 王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519-2524,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RARC)中采用体内尿流改道术(intracorporeal urinary diversion,ICUD)与体外尿流改道术(extracorporeal urinary diversion,ECUD)的临... 目的对比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RARC)中采用体内尿流改道术(intracorporeal urinary diversion,ICUD)与体外尿流改道术(extracorporeal urinary diversion,ECU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因诊断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并接受RARC患者的资料。根据术中采取不同尿流改道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完全体内尿流改道方式,共18例;B组采用体外尿流改道方式,共36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拔除血浆引流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尿控率等。结果54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1例中转开放。A组手术时间为270(240~320)min,明显短于B组[330(295~380)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拔除血浆引流管时间及术后尿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行尿道膀胱造影提示两组新膀胱位置正常,容量接近正常膀胱容量,且未见明显输尿管反流。术后并发症:B组有2例术后出现急性肠梗阻并发肠道缺血坏死,1例出现不全性肠梗阻,1例出现肺部感染;A组有1例出现不全性肠梗阻,2例出现泌尿系感染;经相应治疗后均治愈。结论行RARC的患者采用完全体内尿流改道和体外尿流改道都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完全体内尿流改道手术时间更短,更能体现机器人辅助技术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机器人手术系统 体内尿流改道术 体外尿流改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单切口多通道腹膜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附120例报告)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正军 聂钰 +6 位作者 卫义 周放 任尚青 范世达 吕倩 田景芝 王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3-747,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单切口多通道(无需使用多通道腹腔镜手术入路装置)腹膜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120例前列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改良单切口腹膜外途... 目的探讨改良单切口多通道(无需使用多通道腹腔镜手术入路装置)腹膜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120例前列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改良单切口腹膜外途径)60例,B组(多切口经腹腔途径)60例。A组平均年龄67.5(60~78)岁,其中,Gleason评分≤7分50例,8分10例。前列腺体积62.4(25.0~200.0)ml。B组平均年龄68.3(57~80)岁,其中,Gleason评分≤7分48例,8分12例。前列腺体积63.2(29.5~120.0)ml。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通气时间、切缘阳性率、尿控满意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和B组术后通气时间分别为25 h(12 h~50 h)和81.5 h(48 h~16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3个月、尿控满意率患者分别为20例(33.33%)、55例(91.67%)和6例(10.0%)、18例(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单切口多通道腹膜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控及肠道功能恢复快,不受特殊装置制约,易于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切口手术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 腹膜外入路 前列腺癌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Polo样激酶1表达靶向DNA错配修复相关通路并抑制卵巢癌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娟 何苗 +3 位作者 袁春兰 李红梅 邓小梅 肖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1-878,共8页
目的:观察Polo样激酶1(PLK1)在卵巢癌(OC)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抑制PLK1表达对耐5-氟尿嘧啶(5-FU)的OC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在2011年4月~2018年12月的126名OC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LK1在OC组织及邻近正常... 目的:观察Polo样激酶1(PLK1)在卵巢癌(OC)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抑制PLK1表达对耐5-氟尿嘧啶(5-FU)的OC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在2011年4月~2018年12月的126名OC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LK1在OC组织及邻近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体外构建耐5-FU的OC细胞系(OVCAR3-5FU_(res)和SKOV3-FU_(res))。将PLK1重组质粒和PLK1-sh RNA慢病毒载体(sh-PLK1)分别转染到OVCAR3、SKOV3、OVCAR3-5FU_(res)和SKOV3-5FU_(res)细胞中。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通过串联亲和纯化和质谱分析确定PLK1在OC细胞中的结合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在OC细胞系中,PLK1水平显著上调(P<0.05);并且在大多数OC组织中,PLK1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上调(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PLK1高表达OC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显著短于PLK1低表达OC患者(P<0.001)。OC中PLK1水平的升高与FIGO分期、肿瘤分级和错配修复缺陷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P<0.05)。与阴性对照细胞相比,转染sh-PLK1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而转染PLK1重组质粒的OVCAR3和SKOV3细胞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细胞。通过串联亲和纯化和质谱分析确定人Mut S蛋白同系物2(hMSH2)是PLK1在OC细胞中的结合蛋白,并且h MSH2基因敲除使sh-PLK1转染的OVCAR3-5FU_(res)细胞的凋亡率降低(P<0.01)。结论:抑制PLK1表达通过靶向h MSH2提高了OC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O样激酶1 卵巢癌 DNA错配修复 人MutS蛋白同系物2 5-氟尿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