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某三甲医院2017-2018年各年龄段患者临床用血的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章容 林嘉 +1 位作者 何屹 袁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0-628,共9页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7-2018年10784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用血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根据年龄和疾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组各种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结...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7-2018年10784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用血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根据年龄和疾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组各种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结果:10784例输血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80岁,最常见的疾病为肿瘤(约占28%)。本院平均每年输注红细胞24936.5 U,血小板3795治疗量,血浆2455500 ml,冷沉淀3461.5 U。多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肝硬化患者输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血液制剂,其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较多的是辐照红细胞悬液(76.4%)、血小板(67.8%)和悬浮红细胞(59.9%),肝硬化患者使用最多的是悬浮红细胞(64.2%)和新鲜冰冻血浆(59.4%)。创伤和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使用的血液制剂为悬浮红细胞(分别为95.7%和91.5%)。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辐照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量均低于<60岁的患者(P<0.05);在创伤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量低于<60岁的患者(P<0.05)。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创伤和肝硬化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输注血小板和(或)血浆的比例均低于<60岁的患者(P<0.05),且均更倾向于只输注红细胞。结论:同一种疾病中,年龄<60岁和≥60岁患者输注血液制剂的情况存在差异,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只输注红细胞的可能性更大,纠正缺氧是临床的主要考量,应根据患者人群制定用血计划,并根据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输血策略,最大程度提高血液的使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用血 老年人 血液成分 疾病类型 输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剂量效应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影响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何屹 文韬 袁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381-2384,共4页
目的:分析剂量效应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风险,对低效价抗体输血风险进行预警。方法:选取本院383例明确抗体特异性标本,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抗体与不同抗原试剂红细胞组在不同方法中的反应格局、凝集强度和效价关系,以探讨剂量效应在输血相... 目的:分析剂量效应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风险,对低效价抗体输血风险进行预警。方法:选取本院383例明确抗体特异性标本,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抗体与不同抗原试剂红细胞组在不同方法中的反应格局、凝集强度和效价关系,以探讨剂量效应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的作用,并评估增强检测的方法。结果:剂量效应在盐水介质、抗人球介质中均有体现。抗M漏检杂合子比率最高,达19%,抗E为7.1%,抗JKa、抗JKb为3.7%。效价越低,不与杂合子抗原凝集的比例越大。使用PEG等方法有助于改善漏检情况。结论:特异性抗体会因剂量效应对杂合子抗原反应性降低。抗体效价较低时,进行交叉配血盲配存在假阴性风险,可采用PEG加强凝集的方法避免杂合子抗原漏检,或通过准确的抗体鉴定,匹配合适的供者血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效应 输血相容性检测 抗体效价 交叉配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Ku及其他高频抗原抗体的鉴定思路
3
作者 张飞飞 李婧薇 +4 位作者 沈伟 何屹 袁红 田力 叶志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5-882,共8页
目的:通过对一例女性高频抗原抗体(抗-Ku)病例进行血清学鉴定及血型基因测序分析,为高频抗原抗体的鉴定提供一定思路。方法:运用血型鉴定、患者红细胞抗原鉴定、抗体筛选、抗体鉴定等方式检测该患者的血型及抗体。以巯基试剂处理后的血... 目的:通过对一例女性高频抗原抗体(抗-Ku)病例进行血清学鉴定及血型基因测序分析,为高频抗原抗体的鉴定提供一定思路。方法:运用血型鉴定、患者红细胞抗原鉴定、抗体筛选、抗体鉴定等方式检测该患者的血型及抗体。以巯基试剂处理后的血清与筛选细胞反应、患者血清与酶或巯基试剂处理的筛选细胞反应的方式来判断该抗体的类型及特点,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确定患者血型的基因型。结果:该患者血型为O型RhD^(+),其血清与抗体筛选细胞及抗体鉴定细胞在间接抗人球及盐水介质中的反应呈强反应性,且强度一致,自身阴性,直接抗人球蛋白弱阳性;其他血型为CcEe、Jk(a+b-)、P1-、Le(a-b-)、Lu(a-b+)、K-、k-、Kp(a-b-)。血清经2-ME处理后,在间接抗人球介质中仍与3组筛选细胞反应;血清与经木瓜酶、菠萝酶修饰后的筛选细胞反应强度不变,与巯基试剂DTT、2-ME处理后的筛选细胞反应为阴性。基因测序显示该患者KEL基因型为KEL*02N.24,为罕见的K0表型。结论: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鉴定出该患者为罕见的Kell-null血型(又称K0),该患者体内产生了IgG及IgM性质的高频抗原抗体抗-Ku。血清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此类稀有血型及高频抗原抗体的鉴定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抗原抗体 K0 抗-Ku 血清学实验 基因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微小RNA-132和微小RNA-155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心肌重构的相关性 被引量:7
4
作者 杨光 夏汝杰 +3 位作者 何杨 张伟 施勇 王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微小RNA(micorRNA,miR)-132、miR-155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以及其与心肌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84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健康者20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miR-132、miR-155水平以及心肌重构指标。采... 目的分析血清微小RNA(micorRNA,miR)-132、miR-155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以及其与心肌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84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健康者20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miR-132、miR-155水平以及心肌重构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清miR-155表达、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明显高于对照组,miR-132表达、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iR-155水平与LVMI呈正相关,miR-132水平与LVMI呈负相关(P<0.01)。NYHA分级、miR-155、miR-132、LVMI、LVRI、LVPW、LVEDD、LAD是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血清miR-132、miR-155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95%CI:0.791~0.918)、0.837(95%CI:0.774~0.904)。结论血清miR-132表达水平与心肌重构呈正相关,miR-155表达水平与心肌重构呈负相关,两者均是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 心力衰竭 心室重构 ROC曲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