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在不同类型髓系白血病细胞及其荷瘤裸鼠中的代谢特点研究
1
作者 陈曦 严钦 +5 位作者 覃祥 张利 冯悦 陈千 龙思利 刘文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0,共6页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髓系白血病细胞和构建荷瘤裸鼠模型,对比研究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在髓系白血病中的代谢特点。方法:体外培养U937、THP-1、HL60和K562细胞,分别于18F-FDG加入后15、30、60和120min测定细胞对18F-FDG的摄取率。...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髓系白血病细胞和构建荷瘤裸鼠模型,对比研究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在髓系白血病中的代谢特点。方法:体外培养U937、THP-1、HL60和K562细胞,分别于18F-FDG加入后15、30、60和120min测定细胞对18F-FDG的摄取率。将4种细胞接种于裸鼠后肢皮下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当瘤体大小约为500 mm3时,经鼠尾静脉注射18F-FDG,在注射后60 min时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采用连续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荷瘤细胞形态。结果:18F-FDG与不同类型髓系白血病细胞共同孵育后,U937细胞在4个时间点的摄取率均明显高于THP-1、HL60、K562细胞(均P<0.05);THP-1细胞在4个时间点的摄取率均高于K562细胞(均P<0.05);前60 min内白血病细胞对18F-FDG的摄取速度较快,60 min之后摄取速度趋于稳定。成功构建了U937、THP-1、HL60、K562白血病细胞荷瘤裸鼠模型,U937荷瘤裸鼠对18F-FDG摄取值均明显高于THP-1、HL60、K562荷瘤裸鼠(均P<0.01);THP-1和HL60荷瘤裸鼠对18F-FDG摄取值明显高于K562荷瘤裸鼠(均P<0.01)。结论:通过皮下接种法成功构建髓系白血病荷瘤裸鼠模型,在体外培养的细胞和荷瘤裸鼠模型中,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对18F-FDG摄取率较高,18F-FDG可能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荷瘤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非M3型)临床特征及民族差异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毛晓燕 周燕 +6 位作者 刘莉 尹润秀 杨春会 崔婷婷 方春连 蒋鸿超 田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79-983,共5页
背景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但关于AML患儿民族差异与临床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分析云南地区AML(非M3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探究其民族差异。方法收集2015-01-01至2020-03-01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初诊... 背景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但关于AML患儿民族差异与临床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分析云南地区AML(非M3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探究其民族差异。方法收集2015-01-01至2020-03-01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初诊AML(非M3型)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AML患儿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民族、性别、年龄)、一般资料(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骨髓原始细胞数、FAB分型)、染色体核型结果、基因检测结果。从所有患儿入组后开始随访,截至2020-05-31。记录患儿的治疗方案、危险度及预后情况。结果最终纳入AML(非M3型)患儿72例,随访时间为2~60个月;汉族51例,少数民族21例(彝族5例、回族4例、哈尼族3例、白族2例、苗族2例、壮族1例、佤族1例、布依族1例、蒙古族1例、傣族1例)。少数民族患儿白细胞计数高于汉族(P<0.05)。随访截至2020-05-31,汉族和少数民族患儿诱导治疗第一疗程后完全缓解率、复发率、骨髓移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患儿危险度、死亡率高于汉族(P<0.05)。随访截至2020-05-31,绘制汉族和少数民族AML患儿的生存曲线进行比较,汉族AML患儿无事件生存率、总生存率高于少数民族(χ^(2)值分别为8.098、12.547,P值分别为0.004、<0.001)。结论云南地区汉族AML患儿危险度分层、预后优于少数民族,但具体原因尚未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白血病 儿童 人种群 汉族 少数民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出血评分量表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刘福 杜春燕 +1 位作者 胡陶 刘文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4-1530,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出血评分量表(2019版儿童ITP评分量表)在儿童IT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及ITP特异性出血评价工具(2013 ITP-BAT)对422例ITP患儿进行出血评分...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出血评分量表(2019版儿童ITP评分量表)在儿童IT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及ITP特异性出血评价工具(2013 ITP-BAT)对422例ITP患儿进行出血评分并统计其临床资料,分析两种出血评分系统与疾病分期、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比较两种评分方法的评估时间、评价一致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48 h、1周血小板计数及出血评分的变化,以检测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的反应度。结果: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以1分及2分为主,对应出血为皮肤及黏膜出血,404例(95.7%)患者有出血表现其中皮肤出血249例(59.0%),黏膜出血144例(34.1%),器官出血11例(2.6%)其中2例(0.5%)患儿严重出血。两种出血评分与ITP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_(s)=-0.5032,r_(s)=-0.6084),与疾病分期均无相关性(P> 0.05)。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与2013ITP-BAT具有较好的一致性(r_(s)=0.7638),但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所需平均时间[88.64(40-181)秒]低于2013 ITP-BAT [104.12(47-285)秒](Z=17.792,P<0.001)。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能很好反应儿童ITP的治疗情况。激素组、丙球组、激素联合丙球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8 h、1周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019儿童ITP评分量表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及反应度,与2013 ITP-BAT比较评分所需时间短,可作为病情评估、疗效判定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出血评分 血小板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儿童G6PD缺乏症的基因突变类型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蒋琦 邓正华 +2 位作者 陈红英 杨洪 刘文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96-1000,共5页
目的:研究泸州地区儿童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泸州市各县区怀疑为G6PD缺乏症行G6PD酶活性+基因突变检查患儿共732例,采用紫外速率定量法进行G6PD酶活性检测,采用多色探针荧光PCR溶解曲线... 目的:研究泸州地区儿童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泸州市各县区怀疑为G6PD缺乏症行G6PD酶活性+基因突变检查患儿共732例,采用紫外速率定量法进行G6PD酶活性检测,采用多色探针荧光PCR溶解曲线法检测基因突变,分析不同基因类型在发生急性溶血时的临床特点。结果:732例标本中检测出阳性标本共387例,有基因突变且有酶活性下降326例,有基因突变但无酶活性下降共49例,无基因突变但有酶活性降低共12例。有基因突变的375例阳性样本中,c.1376G>T、c.1388G>A、c.1024C>T及c.95A>G最常见。c.1376G>T、c.1388G>A分别与c.1024C>T酶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蚕豆是发生急性溶血最常见诱因,c.95A>G分别与c.1388G>A、c.1376G>T网织红细胞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376G>T与c.95A>G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376G>T、c.1388G>A比c.1024C>T酶活性低。发生急性溶血时,不同基因突变类型在网织红细胞率及血红蛋白变化有差异,而在年龄、住院时间、输血量、总胆红素、尿色恢复时间等方面无差异。结论:泸州地区G6PD缺乏症患儿的常见基因突变类型为c.1376G>T、c.1388G>A、c.1024C>T。G6PD缺乏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是蚕豆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儿童 基因突变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阿糖胞苷耐药细胞株的构建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覃祥 刘静 +5 位作者 陈曦 钟芳芳 杨友 曾艳 李程 刘文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03-1410,共8页
目的:构建耐阿糖胞苷(Ara-C)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耐药细胞株,并探讨可能耐药机制。方法:低浓度Ara-C持续诱导培养Jurkat和Nalm-6细胞,构建Jurkat/Ara-C和Nalm-6/Ara-C耐药细胞株。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 目的:构建耐阿糖胞苷(Ara-C)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耐药细胞株,并探讨可能耐药机制。方法:低浓度Ara-C持续诱导培养Jurkat和Nalm-6细胞,构建Jurkat/Ara-C和Nalm-6/Ara-C耐药细胞株。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多药耐药基因和Ara-C代谢酶m 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Jurkat/Ara-C和Nalm-6/Ara-C耐药细胞株,耐药指数分别为1 973.908±161.163和7 231.643±1 190.624,耐药细胞株对阿霉素等常用化疗药物无交叉耐药。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Jurkat/Ara-C细胞G_(0)/G_(1)期比例增加(P<0.05),G_(2)/M期减少(P<0.05),而Nalm-6/Ara-C细胞周期分布较Nalm-6细胞无明显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脱氧胞苷激酶和胞苷脱氨酶在耐药细胞中低表达(P<0.05),MRP在Nalm-6/Ara-C细胞中高表达(P<0.05),MDR1、LRP和BCRP未见明显增加。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发现Cyclin B1在耐药细胞中明显低表达(P<0.05),Cyclin D1未见明显改变。结论:低浓度持续诱导法成功构建了ALL耐Ara-C细胞株,其耐药机制可能与脱氧胞苷激酶和Cyclin B1的缺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阿糖胞苷 耐药 脱氧胞苷激酶 胞苷脱氨酶 CYCLIN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通过SIRT1/STAT3/GSDME抑制炎症和焦亡缓解肾脏足细胞损伤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洁琼 李戈 +5 位作者 汪少华 万宇 刘云 黄丛改 郭渠莲 钟芳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9-1287,共9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rcetin,Que)在肾脏足细胞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MPC5小鼠足细胞分为正常糖对照组(NG)、甘露醇对照组(MA)、高糖组(HG)和高糖+槲皮素组(HG+Que)。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rcetin,Que)在肾脏足细胞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MPC5小鼠足细胞分为正常糖对照组(NG)、甘露醇对照组(MA)、高糖组(HG)和高糖+槲皮素组(HG+Que)。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IRT1、STAT3、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和焦亡蛋白GSDME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IL-18、IL-1β)的表达水平。利用siRNA干扰技术,在高糖诱导+Que干预下,设置干扰对照组(HG+si-NC+Que)和SIRT1干扰组(HG+si-SIRT1+Que),进一步评估SIRT1在高糖诱导+Que作用下的生物学意义。结果与高糖对照组比较,40μmol·L^(-1)的Que能够缓解高糖诱导的MPC5细胞凋亡,降低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Que能降低高糖诱导的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IL-18表达。机制上,Que能够缓解高糖对SIRT1表达的抑制作用,降低STAT3激活和N-GSDME表达,抑制细胞焦亡。与si-NC对照组比较,si-SIRT1组能够逆转Que对高糖诱导足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表达升高,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IL-18表达升高,STAT3和N-GSDME表达升高。结论Que通过SIRT1/STAT3/GSDME通路,抑制细胞焦亡,缓解肾脏足细胞的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SIRT1 STAT3 足细胞 炎症 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薯花青素的成分鉴定及其抗白血病潜在靶点的筛选验证 被引量:5
7
作者 郭铃 刘静 +2 位作者 郭渠莲 靳艳玲 刘文君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49-958,共10页
为探讨紫薯花青素(Purple Sweet Potato Anthocyanin,PSPA)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防治中的靶点,本文提取、纯化并鉴定了紫薯花青素,基于分子对接技术预测了紫薯花青素的潜在靶点。结果显示:从川紫4号... 为探讨紫薯花青素(Purple Sweet Potato Anthocyanin,PSPA)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防治中的靶点,本文提取、纯化并鉴定了紫薯花青素,基于分子对接技术预测了紫薯花青素的潜在靶点。结果显示:从川紫4号紫薯中鉴定出25种花青素,分别是矢车菊素、芍药色素、天竺葵色素及其衍生物,各种成分的相对含量为0.1%-23.0%。其中,矢车菊素3-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酰槐糖苷-5-葡萄糖苷(Cyanidin 3-feruloyl-p-hydroxybenzoyl sophoroside-5-glucoside)相对含量最高,达到22.63%。基于矢车菊素抗氧化活性较其他两种花青素更强、二乙酰化的花青素更稳定的特点,该化合物被选择作为后续分子对接的配体,分别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如凋亡、焦亡、坏死性凋亡、铁死亡及铜死亡相关的关键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紫薯花青素可以结合到抗凋亡蛋白(Bcl-2)、E3泛素连接酶(Parkin)蛋白、胱氨酸转运蛋白(SLC7A11)、铁氧还蛋白1(FDX1)以及c-Myc蛋白上,从而影响蛋白分子的结构和活性。转录组和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验证紫薯花青素可以抑制Bcl-2、Parkin、SLC7A11、FDX1以及c-Myc蛋白的表达,最终诱导细胞发生一定程度的程序性死亡。本研究通过分子对接分析初步获得了紫薯花青素的潜在靶点,为后续生理生化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拓展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紫薯花青素 分子对接 程序性细胞死亡 铜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CK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和胶原沉积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桃 朱路 +4 位作者 李刚 贾鹏 谢亮 刘瀚旻 刘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29-1236,共8页
目的:探究人参皂苷CK(CK)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的迁移和胶原沉积的作用以及相关的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大鼠PASMC为研究对象,PDGF-BB为诱导剂,CK为干预剂。实验分为三组(每组每次实验有5个负... 目的:探究人参皂苷CK(CK)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的迁移和胶原沉积的作用以及相关的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大鼠PASMC为研究对象,PDGF-BB为诱导剂,CK为干预剂。实验分为三组(每组每次实验有5个负孔,独立重复3次即每组n=3):采用CCK-8法检测对照组(不做处理)、模型组(给予PDGF-BB 20 mg/L)、干预组(同时给予PDGF-BB 20 mg/L+CK 5μmol/L)细胞增殖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和Ⅲ型胶原蛋白(COLⅢ)信使RNA(mRNA)的相对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COLⅠ和COLⅢ蛋白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OLⅠ、COLⅢ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相对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PDGF-BB显著诱导了PASMC的增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ASMC在12 h、24 h的迁移率[(37%vs.26%)、(68%vs.51%)]均呈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ASMC培养液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培养液中COLⅠ蛋白含量升高约3.5倍和COLⅢ蛋白含量升高2.5倍(P<0.01),同时PASMC中COLⅠ、COLⅢ、β-catenin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2)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中CK抑制了PDGF-BB诱导的PASMC增殖;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12 h、24 h迁移率分别为[(16%vs.37%)、(48%vs.68%)]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均<0.01),PASMC培养液中COLⅠ蛋白含量减少了45%和COLⅢ减少了56%(P<0.01),同时PASMC中COLⅠ、COLⅢ和β-catenin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K明显抑制了PDGF-BB诱导PASMC的增殖、迁移以及胶原沉积,这表明CK可能对胶原沉积类疾病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CK 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迁移 胶原蛋白 胶原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因不同维持方式预防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效果 被引量:11
9
作者 包正荣 马艳 +3 位作者 白梦思 吴瑞琳 董文斌 雷小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936-1941,共6页
目的探究两种咖啡因维持方式预防呼吸暂停(apnea of prematurity,AO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达到简化临床使用咖啡因的目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孕周<32周、体质量<1500 g、生后3 d内开始使用咖啡因的早产儿310例... 目的探究两种咖啡因维持方式预防呼吸暂停(apnea of prematurity,AO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达到简化临床使用咖啡因的目的。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孕周<32周、体质量<1500 g、生后3 d内开始使用咖啡因的早产儿310例,分为维持剂量固定组(出生体质量×10 mg/kg,n=166)和维持剂量变化组[5 mg/(kg·d),随体质量增加而增加,n=144]。比较两组患儿的AOP预防效果、并发症、不良反应及临床结局。结果维持剂量固定组中频繁出现呼吸暂停、需额外增加咖啡因剂量及提高呼吸支持强度的发生率低于维持剂量变化组(P<0.05),但两组AOP发生率、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暂停时间及出生体重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 pulmonary dysplasia,BPD)、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晚发型败血症、心动过速、喂养不耐受及需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出生体质量×10 mg/kg的每日固定剂量维持可有效改善早产儿呼吸暂停,并且可能减少频繁的医嘱更改而导致的临床工作负担和患儿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因 早产儿呼吸暂停 维持剂量 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免疫分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融合基因检测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春艳 潘燕莎 +3 位作者 杨洪 胡晓 陈红英 刘文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73-1678,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分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融合基因检出情况,并分析融合基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86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患儿免疫分型及预后情况,比较不同免疫分型患儿的融合基...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分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融合基因检出情况,并分析融合基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86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患儿免疫分型及预后情况,比较不同免疫分型患儿的融合基因检出情况,并分析融合基因检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骨髓免疫分型结果显示,86例ALL患儿中有13例T细胞型,73例B细胞型。T细胞型患儿融合基因SIL-TAL1的检出率明显高于B细胞型患儿(P<0.05)。B细胞型患儿融合基因BCR-ABL1、E2A-PBX1、TEL-AML1的检出率高于T细胞型患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12个月,以复发为终点事件,平均随访时间为(10.14±1.75)个月,86例ALL患儿中15例复发(17.44%),经Kaplan-Meier法绘制复发曲线显示,15例复发患儿的中位复发时间为9个月。预后不良组患儿微小残留病阳性、有髓外浸润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融合基因BCR-ABL及SIL-TAL1的检出率高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微小残留病阳性、有髓外浸润、检出融合基因BCR-ABL及SIL-TAL1是ALL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融合基因BCR-ABL及SIL-TAL1检出联合预测ALL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0.707,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不同免疫分型的ALL患儿融合基因存在差异,微小残留病、髓外浸润、融合基因均与患儿预后有关,检测融合基因可作为预测患儿预后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分型 融合基因 预后 髓外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氧抑制SIRT1和PGC-1α表达引起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被引量:3
11
作者 汪璠 雷小平 +3 位作者 康兰 朱晓丹 阮颖 董文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88-793,共6页
目的探讨沉默配对型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物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SIRT1-PGC-1α)信号途径介导高氧对A549人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肺泡上皮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氧组... 目的探讨沉默配对型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物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SIRT1-PGC-1α)信号途径介导高氧对A549人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肺泡上皮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氧组。对照组置于37℃、50 mL/L 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高氧组予以950 mL/L O2处理。培养24 h后,Mito SOX^TM染色法检测线粒体活性氧(Mito-ROS)水平,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实时定量PCR检测线粒体DNA含量及SIRT1、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PGC-1α、NRF1和TFAM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氧组细胞Mito-ROS明显增加,膜电位明显下降;高氧组线粒体DNA含量减少,SIRT1、PGC-1α、NRF1和TFAM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结论高氧诱导SIRT1和PGC-1α表达降低引起人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 人肺泡上皮细胞 沉默配对型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物1(SIRT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 线粒体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杏仁苷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曾信豪 谢东可 +2 位作者 郑皓 徐沛 王小勇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81,共7页
目的分析苦杏仁苷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出生7 d的健康新生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苦杏仁苷低剂量组、苦杏仁苷中剂量组、苦杏仁苷高剂量组和柳氮磺嘧啶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 目的分析苦杏仁苷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出生7 d的健康新生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苦杏仁苷低剂量组、苦杏仁苷中剂量组、苦杏仁苷高剂量组和柳氮磺嘧啶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采用缺氧冷应激联合配方奶侵袭性喂养法建立NEC模型。同时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20、40、80 mg/kg苦杏仁苷,柳氮磺嘧啶组给予300 mg/kg柳氮磺嘧啶,连续给药5 d。末次干预12 h后,记录大鼠体重变化,取小肠回盲部组织进行HE染色,并进行回盲部肠组织损伤评分;通过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显著下降,肠组织损伤评分、肠组织细胞凋亡率、TNF-α、IL-6、IL-1β、SOD、MDA、GSH-Px水平以及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苦杏仁苷中剂量组、苦杏仁苷高剂量组、柳氮磺嘧啶组大鼠体重显著上升,肠组织损伤评分、肠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TNF-α、IL-6、IL-1β、SOD、MDA、GSH-Px水平、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苦杏仁苷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一定保护作用,可以有效减少肠组织损伤、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减少肠组织细胞凋亡率,但具体的反应机制尚不够明确,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杏仁苷 小肠结肠炎 大鼠 氧化应激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手术治疗在儿童外伤性十二指肠血肿伴上消化道梗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曾信豪 张馨丹 刘铭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49-55,共7页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在儿童外伤性十二指肠血肿伴上消化道梗阻中的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外科近3年收治的8例十二指肠血肿伴上消化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5~16岁,平均9.1岁,均有...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在儿童外伤性十二指肠血肿伴上消化道梗阻中的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外科近3年收治的8例十二指肠血肿伴上消化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5~16岁,平均9.1岁,均有腹部外伤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入院CT均提示有十二指肠血肿伴上消化道梗阻,排除消化道穿孔及活动性出血后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预防感染、补液、营养支持,部分淀粉酶升高患者给予生长抑素等对症处理,并定期复查血常规、血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知网、Pubmed、Medline数据库截至2020年2月已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外伤性十二指肠血肿治疗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7例给予保守治疗获得治愈,胃肠减压量在确诊后3~5天达到高峰,在确诊后4~18天开始减少,恢复饮食时间为确诊后8~26天,平均15.2天,部分患者应用静脉营养约10天后肝肾功能检查提示肝酶学指标及胆红素轻度升高,予以保肝药物治疗及恢复饮食后逐渐降至正常,随访6个月至3年未见异常,1例保守治疗3周(包括院外治疗1周)后症状无缓解,复查CT提示血肿大小无变化,给予经腹腔血肿切开引流手术治疗后获得痊愈,随访2年,因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住院一次,经保守治疗痊愈。通过文献检索到31篇儿童外伤性十二指肠血肿相关文献,结合本组8例,共339例,其中手术治疗189例,手术时间为确诊后1~30天;保守治疗150例,保守治疗时间7~29天。结论诊断明确的十二指肠血肿在排除活动性出血及穿孔后,经过抗休克、止血等对症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应首选保守治疗,观察记录胃肠减压量和颜色的变化对判断疾病的转归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若胃肠减压液的量逐渐减少、颜色变淡,保守时间可延长至3周或更长;若保守治疗超过3周梗阻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此时血肿部位多已液化,可选择行手术治疗或经皮血肿引流术,手术操作简单、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十二指肠/损伤 血肿/治疗 肠梗阻/治疗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槐耳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CEM-C1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丹薇 龙思利 +4 位作者 覃祥 牛亚娜 钟芳芳 刘静 刘文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3-220,共8页
目的探讨槐耳能否逆转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CEM-C1细胞对糖皮质激素的耐药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人CEM-C1、CEM-C7细胞经不同浓度槐耳处理后设为对照组(0μg/ml)及200、600μg/ml槐耳处理组,T-ALL细胞株CEM-C1细胞设槐耳... 目的探讨槐耳能否逆转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CEM-C1细胞对糖皮质激素的耐药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人CEM-C1、CEM-C7细胞经不同浓度槐耳处理后设为对照组(0μg/ml)及200、600μg/ml槐耳处理组,T-ALL细胞株CEM-C1细胞设槐耳(100μg/ml)联合地塞米松(DEX,12.5、25、50、100、200μg/ml)组。CCK-8法检测槐耳对各组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200、600μg/ml)槐耳对CEM-C1、CEM-C7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CEM-C1、CEM-C7细胞中及CEM-C1细胞经不同浓度(200、600μg/ml)槐耳处理后MDR1、Pim3蛋白的表达水平;qRT-PCR检测CEM-C1、CEM-C7细胞中及CEM-C1细胞经不同浓度(200、600μg/ml)槐耳处理后Pim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槐耳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EM-C1、CEM-C7细胞增殖;在CEM-C1细胞中,与单用DEX比较,槐耳联合DEX的耐药逆转倍数为1.34倍,且槐耳联合低浓度DEX(12.5、25、50μg/ml)组CEM-C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槐耳联合DEX各组的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DI)均<1。与对照组比较,CEM-C1及CEM-C7细胞凋亡率随槐耳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200、600μg/ml槐耳处理CEM-C1、CEM-C7细胞48 h后,S期细胞比例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M-C1细胞中MDR1、Pim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41±0.32、0.39±0.10)及Pim3 mRNA表达水平(1.00)均明显高于CEM-C7细胞(分别为1.34±0.43、0.13±0.05及0.37±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M-C1细胞经200、600μg/ml槐耳处理后,MDR1、Pim3蛋白及Pim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槐耳可抑制CEM-C1、CEM-C7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可部分逆转CEM-C1细胞对糖皮质激素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Pim3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槐耳 Pim3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小平 罗丽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47-653,共7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新生儿时期严重威胁生命的胃肠道疾病,多以腹胀、呕吐、血便及休克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早产儿中症状更不典型。目前广泛被认可的NEC病因包括早产、感染、缺氧缺血和喂养不当等。近年来,...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新生儿时期严重威胁生命的胃肠道疾病,多以腹胀、呕吐、血便及休克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早产儿中症状更不典型。目前广泛被认可的NEC病因包括早产、感染、缺氧缺血和喂养不当等。近年来,红细胞输注(RBCT)与NEC之间的相关性受到广泛关注。文章通过梳理输血与NEC的相关性、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TANEC)的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和TANEC的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TANEC是客观存在的,但贫血本身才是TANEC的发病基础,预防贫血、合理输血是减少TANEC的基本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红细胞输注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