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大宝山铜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1
作者 毛洪江 梁鲸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2-87,共6页
层控矿床属火山-沉积变质成因;含铜石英脉型矿床为热液充填成因。根据成矿控制因素和找矿标志,对大宝山地区的成矿远景进行了划分,指出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 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类型 找矿方向 大宝山铜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紫金山矿田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H、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1
2
作者 梁清玲 江思宏 +1 位作者 白大明 王少怀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3-546,共14页
紫金山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和悦洋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床为紫金山矿田内2个典型矿床。为了确定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金属来源,文章系统研究了2个矿床的H、O、S、Pb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显示,在紫金山铜金矿床深部的... 紫金山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和悦洋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床为紫金山矿田内2个典型矿床。为了确定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金属来源,文章系统研究了2个矿床的H、O、S、Pb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显示,在紫金山铜金矿床深部的铜矿脉中,6件石英的δDV-SMOW值为-62.0‰^-58.5‰,δ18OV-SMOW值为12.0‰~14.6‰,δ18OH2O值介于2.4‰~6.5‰;26件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13‰~2.9‰,峰值介于-5‰~1‰;16件金属硫化物的206Pb/204Pb值介于17.966~18.785,207Pb/204Pb值介于15.571~15.722,208Pb/204Pb值介于38.127~38.849。在悦洋矿区的矿脉中,1件石英样品的δDV-SMOW值为66.6‰;5件石英样品δ18OV-SMOW值介于10.0‰~13.7‰,δ18OH2O值介于-1.1‰~3.4‰;13件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6.8‰^-1.0‰,平均值-4‰;5件金属硫化物的206Pb/204Pb值介于18.405~18.521,207Pb/204Pb值介于15.620~15.685,208Pb/204Pb值介于38.587~38.863。H、O同位素特征显示,紫金山铜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水主要来自岩浆水,混合少量大气降水;悦洋银矿床则以大气降水为主,有少量的岩浆水加入。硫化物的S和Pb同位素特征显示,紫金山铜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早白垩世岩浆岩,悦洋银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及早白垩世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矿物质 紫金山铜金矿床 悦洋银多金属矿床 紫金山矿田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区构造体系及与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钻云 刘肇昌 +3 位作者 钟康慧 邱仁轩 秦术凯 王乐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4-232,共9页
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其形成经历了晋宁期幔源火山沉积和褶皱变形、印支期-燕山期以来强烈的构造挤压和破坏。根据研究区地层形变的各种构造形迹,将区内构造体系划分为北北西向"多"字型和北东向华夏... 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其形成经历了晋宁期幔源火山沉积和褶皱变形、印支期-燕山期以来强烈的构造挤压和破坏。根据研究区地层形变的各种构造形迹,将区内构造体系划分为北北西向"多"字型和北东向华夏式两种构造体系。"多"字型构造体系是在晋宁期右行剪切作用下形成北东—北北东向的褶皱带,后经印支期-燕山期以来的左行旋转至北北西而保留至今,表现为黄水河群组成的复式背、向斜褶皱带;华夏式构造体系显示了印支期以来北东—南西方向强大的挤压,表现为前期的叠瓦状断裂和后期的"飞来峰"构造。两种构造体系共同控制着彭州式铜矿床的形成及改造。根据二者的平面展布形态、构造出露特征及其动力学标志,将其划分为包容和交接两种复合关系,即"多"字型构造体系包容于华夏式构造体系中,在研究区南部二者呈反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系 旋转 包容 反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宁蒗水草坝二长花岗斑岩岩石成因: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约束
4
作者 王宏 李友余 +1 位作者 张锦让 周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82-1393,共12页
云南水草坝岩体位于祥云-宁蒗铜金成矿带北段,是金沙江-红河新生代富碱斑岩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草坝二长斑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为该区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的约束。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表... 云南水草坝岩体位于祥云-宁蒗铜金成矿带北段,是金沙江-红河新生代富碱斑岩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草坝二长斑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为该区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的约束。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表明,水草坝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古近纪渐新世早期(33.1±0.3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具有高硅、富碱的特征,且A/CNK大于1,属于过铝质富碱二长花岗斑岩。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ΣREE=114.68×10^(-6)~384.79×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_(N)=440.37~114.09),Eu无明显异常(0.84~1.14),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K等)、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等),以及高Sr低Y、Yb的特征,属于典型的C型埃达克岩。综合分析认为,水草坝二长花岗斑岩岩浆源区主要为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有少量幔源组分的参与。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水草坝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印度-欧亚板块晚碰撞走滑期构造应力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斑岩 锆石U-P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宁蒗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