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岔河锡矿床松草堡堡锡铜矿段成矿年代学研究:基于LA-ICP-MS锡石U-Pb定年
1
作者 周勇 刘玉红 +5 位作者 王玉山 程仕俊 王光洪 万平益 刘德卫 亢威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3-340,共8页
四川岔河锡矿是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一个大型锡矿床,目前控制的锡储量超过8.17万t,成矿年代数据的缺乏制约了对该锡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成因的认识。该矿床中,松草堡堡锡铜矿段相对特殊,矿体产出于摩挲营花岗岩顶部的断层破碎带中,锡... 四川岔河锡矿是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一个大型锡矿床,目前控制的锡储量超过8.17万t,成矿年代数据的缺乏制约了对该锡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成因的认识。该矿床中,松草堡堡锡铜矿段相对特殊,矿体产出于摩挲营花岗岩顶部的断层破碎带中,锡石与长石、电气石、白云母、黄铜矿等矿物共生;对锡石开展LA-ICP-MS U-Pb定年测试,获得其U-Pb年龄为892±21 Ma(n=28,MSWD=0.8),表明岔河锡矿形成于新元古代,可能为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过程中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碰撞拼合的产物。结合区域和前人的认识,建议下一步找矿工作应围绕新元古代花岗岩与天宝山组接触带及其附近的断裂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U-Pb定年 地质背景 岔河锡矿 扬子陆块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木里烟依金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16
2
作者 汤国栋 罗先熔 +5 位作者 王东 黄文斌 赵欣怡 王光洪 石立东 邱炜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05-1218,共14页
烟依矿区位于我国重要的金成矿区带甘孜-理塘构造结合带南段,紧邻梭罗沟金矿,在对烟依矿区进行1∶10000地质草测,基本查明该矿区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矿区开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通过样品Au、Ag、As、Sb、Hg五种微量元素... 烟依矿区位于我国重要的金成矿区带甘孜-理塘构造结合带南段,紧邻梭罗沟金矿,在对烟依矿区进行1∶10000地质草测,基本查明该矿区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矿区开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通过样品Au、Ag、As、Sb、Hg五种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分析,显示Au元素为测区内成矿有利元素。使用数理统计软件对样品5种元素进行降维,划分出Au-As-Sb和Ag-Hg两组元素组合,对组合元素采用衬度累加法进行数据处理,对单元素异常图和组合元素异常图进行套合,并结合地质成矿条件共圈定了4个成矿靶区,通过探槽工程对靶区YY-2和靶区YY-4进行验证,确定了Au1和Au2两条金矿化体,显示了本区金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理塘金成矿带 土壤地球化学 组合元素 找矿预测 烟依金矿区 木里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南江柏林坪石墨矿床成因:岩石及C-O同位素地球化学约束 被引量:3
3
作者 程仕俊 亢威 +4 位作者 周勇 王玉山 王光洪 刘玉红 万平益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3-742,共10页
柏林坪石墨矿床是川北米仓山南缘石墨矿带新发现的晶质石墨矿床,该矿床主要赋存在晋宁澄江期岩浆岩体接触外带中的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于硅质板岩、大理岩中;矿石平均固定碳含量5.81%,石墨多... 柏林坪石墨矿床是川北米仓山南缘石墨矿带新发现的晶质石墨矿床,该矿床主要赋存在晋宁澄江期岩浆岩体接触外带中的中-上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于硅质板岩、大理岩中;矿石平均固定碳含量5.81%,石墨多呈鳞片状,多数片径大于1μm。对该矿床矿石和围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及C-O同位素研究表明:石墨矿石和大理岩的稀土总量较低,在(45.03~79.28)×10^(-6),其与太古宙后澳大利亚平均页岩(PAAS)具有一致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大理岩的δ^(13)C_(PDB)值为+3.1‰~+3.9‰,δ^(18)O_(V-SMOW)在17.17‰~19.53‰,指示成矿原岩为近海的含陆源碎屑的碳酸盐岩;矿石的有机碳δ^(13)C_(PDB)值为-5.2‰~-5.6‰,显示碳质来源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可能混染了其他碳源;石墨方解石同位素温度计显示其形成温度在420~456℃。该矿床成因类型为区域变质型,海相碳酸盐环境是该类型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区域变质作用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矿床 C-O同位素 矿床成因 柏林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大别山腹地晚中生代安山岩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江 吴波 +2 位作者 王光洪 陈超 邓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4-833,共10页
文章对西大别山腹地的仙居顶安山岩开展了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LA-ICP-MS)锆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该安山岩的w(SiO_(2))为59.98%~61.40%... 文章对西大别山腹地的仙居顶安山岩开展了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LA-ICP-MS)锆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该安山岩的w(SiO_(2))为59.98%~61.40%,w(K 2O)为5.03%~7.40%,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为15.16~18.62),Eu异常不明显;岩石属于钾玄岩系列。通过锆石U-Pb同位素分析,获得26个测点表面年龄在2727~123 Ma之间,具有5组谐和的锆石,其206 Pb/238 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2416±120)Ma(n=6);第2组,(730±13)Ma(n=5);第3组,(430±9)Ma(n=2);第4组,(224±15)Ma(n=3);第5组,(128±2)Ma(n=9)。通过锆石成因和区域地质分析认为:第1组年龄反映了大别地区新太古代物质基底;第2组年龄记录了扬子北缘新元古代强烈岩浆事件;第3组年龄暗示了古生代岛弧岩浆作用;第4组年龄记录了早中生代扬子与华北陆块碰撞拼合-变质作用;第5组最年轻的岩浆锆石年龄代表了安山岩形成年龄。仙居顶安山岩可能起源于西大别地区白垩纪下地壳拆沉后、受到流体/沉积物熔体改造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形成于约128 Ma的陆壳伸展环境;其中俘获锆石记录了大量太古代—中生代U-Pb年龄信息,暗示了元古代—晚中生代多期构造-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山岩 地质年代学 地球化学 继承锆石 西大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