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科技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雄 龚一耘 +5 位作者 周评平 陈沧桑 王军 吴海军 蒋馨 杨双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6-1392,共7页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农业科技对乡村产业振兴起着关键作用。四川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不够、现代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农业科技对乡村产业振兴起着关键作用。四川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不够、现代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农户科技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建议从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高能级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平台提升科技供给水平,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完善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服务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体系,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六个方面入手,实现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力有效精准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调控在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成 黄藩 +3 位作者 王高熙 黄颖博 葛诗蓓 罗凡 《中国茶叶》 2024年第5期10-16,共7页
光是影响茶树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子,也是多种功能品质成分代谢的能量和信号源。光调控技术已经应用到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的生产实践中,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文章综述了光照在茶树生长发育、品质成分代谢和茶叶加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 光是影响茶树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子,也是多种功能品质成分代谢的能量和信号源。光调控技术已经应用到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的生产实践中,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文章综述了光照在茶树生长发育、品质成分代谢和茶叶加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光调控技术在我国茶树栽培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光照萎凋加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调控 茶树栽培 茶叶加工 光照萎凋 品质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品质检验与质量安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3
作者 张翔 汪闵 +5 位作者 李兰英 刘东娜 高远 黄藩 梁星 罗凡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58-161,共4页
为了对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综述了茶叶品质检验与质量安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分析了常用的茶叶品质检验的方法是感官审评法和仪器分析法;深入探讨了茶叶质量安全总体表现出茶叶质量安全标准逐步完善、茶叶质... 为了对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综述了茶叶品质检验与质量安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分析了常用的茶叶品质检验的方法是感官审评法和仪器分析法;深入探讨了茶叶质量安全总体表现出茶叶质量安全标准逐步完善、茶叶质量检测结果总体良好的现状;分析研究了茶叶质量安全面临着农药残留量超标、重金属污染、添加剂使用和科技干预过度等挑战。基于这些研究,提出了茶叶品质检验与质量安全未来应聚焦技术融合与创新、设备便携化与小型化、智能化与自动化、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品质检验 质量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成像技术在茶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飞 李春华 +2 位作者 龚雪蛟 刘东娜 王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86-1394,共9页
高光谱成像技术是一种融合了图像和光谱的检测技术,能同时获取待测物体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因此该技术既可以直观反映研究对象外观纹理特征,又可以像光谱信息一样间接反映物体内部物理结构和品质成分特性。茶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 高光谱成像技术是一种融合了图像和光谱的检测技术,能同时获取待测物体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因此该技术既可以直观反映研究对象外观纹理特征,又可以像光谱信息一样间接反映物体内部物理结构和品质成分特性。茶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实用价值。本文简述了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检测原理,分类综述了该技术在茶叶栽培管理、病虫害监测、生产加工、等级划分等方面的应用及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对其在茶叶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茶叶精细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技术 生长监测 无损检测 精细化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和茶汤色差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厅 刘晓 +6 位作者 熊元元 王小萍 黄藩 王云 李春华 唐晓波 郭承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4-162,共9页
对四川黑茶干坯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茶汤色差值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茶汤色差值(L、a、b)与主要品质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渥堆过程中,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 对四川黑茶干坯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茶汤色差值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茶汤色差值(L、a、b)与主要品质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渥堆过程中,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茶黄素及茶红素含量分别下降78.80%、32.40%、96.60%、83.33%、93.90%、98.68%、99.17%、53.55%、37.50%,咖啡碱和茶多糖含量则分别增加23.71%和3.51倍;水浸出物含量在渥堆前7 d显著增加,而后逐渐下降;茶褐素含量在渥堆前7 d呈下降趋势,随后不断增加,整个渥堆过程增幅达110.65%;除槲皮素-3-葡萄糖苷含量在渥堆结束后显著增加,黄酮醇苷总量及其他7个组分含量在渥堆结束后显著下降。茶汤L值在渥堆过程中逐渐降低,而a值逐渐升高,b值波动升高,相关分析显示L值与氨基酸、茶多酚、茶黄素、杨梅素-3-半乳糖苷等成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咖啡碱、茶多糖、茶褐素及槲皮素-3-葡萄糖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a值、b值则相反;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显示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及黄酮醇苷总量是直接影响L值的主要因素,茶黄素、茶褐素含量及黄酮醇苷总量是直接影响a值的主要因素,茶多糖、茶褐素、儿茶素含量及黄酮醇苷总量是直接影响b值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黑茶 渥堆 品质成分 色差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β-葡萄糖苷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迎春 李春华 +4 位作者 刘晓军 唐晓波 魏鹏 罗凡 王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51-4153,4206,共4页
对茶叶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测定方法、酶学特征、基因克隆及其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Β-葡萄糖苷酶 分离纯化 酶学特征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茶树及其他饮用茶种质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小萍 张厅 +6 位作者 熊元元 张娟 刘晓 李明红 李春华 王云 黄颖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0-136,共7页
2018年四川省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行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省内162个农业普查县和48个系统调查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站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调查和收集。对此次专项行动调查收集的140份茶树及其他... 2018年四川省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行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省内162个农业普查县和48个系统调查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站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调查和收集。对此次专项行动调查收集的140份茶树及其他饮用茶种质资源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140份资源分属5个科5个属6个种,其中野生资源58份,占比41.43%,地方品种82份,占比58.57%;资源集中分布在山区,介于99.228 5°~107.626 8°E和26.330 9°~32.500 3°N之间,垂直分布范围为308~3 300 m,其中75.71%的资源分布在海拔600~1 200 m。还综合评价了部分特色茶树种质资源,并对茶树及其他饮用茶资源的保存与利用进行讨论,为今后茶树与饮用茶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茶树 饮用茶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邛崃山脉不同地质背景茶叶的生化成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曾其国 罗凡 +2 位作者 罗雪莉 黄勇 杨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1-147,共7页
以邛崃山脉4个茶叶产区3个品种为材料,取春稍1芽2叶制成蒸青样和炒青样进行生化成份分析.结果表明邛崃山脉茶叶受地质大环境控制的生化成份变化幅度小,由西北至东南是呈线性关系.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 以邛崃山脉4个茶叶产区3个品种为材料,取春稍1芽2叶制成蒸青样和炒青样进行生化成份分析.结果表明邛崃山脉茶叶受地质大环境控制的生化成份变化幅度小,由西北至东南是呈线性关系.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由西北至东南是呈线性递增关系;而氨基酸和CAF由西北自东南是呈线性递减关系.线性方程的常数作为茶叶生化成份的标准值具有科学性,既可作为制定茶叶标准的依据,也可作为邛崃山脉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生化指标.地质背景、生态环境、品种和制作工艺都会影响茶叶的生化成份,从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邛崃山脉 地质背景 生化成份 线性关系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加入WTO后对四川茶叶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谭和平 黄苹 +1 位作者 陈能武 陈孝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79-181,共3页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多边谈判的进展 ,中国成为WTO成员国已指日可待。加入WTO不仅给中国茶叶经济带来机遇 ,也使中国茶叶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四川茶类丰富 ,加入WTO后 ,四川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机遇多于挑战。但四川茶叶发展中现...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多边谈判的进展 ,中国成为WTO成员国已指日可待。加入WTO不仅给中国茶叶经济带来机遇 ,也使中国茶叶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四川茶类丰富 ,加入WTO后 ,四川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机遇多于挑战。但四川茶叶发展中现有的突出问题 ,使川茶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受到挑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 ,四川茶叶必须扬长避短 ,走具有四川特色的发展道路。首先是加大以“三抗性”为产量基础的高香、高机能营养成分含量的特色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其次是大力发展有机茶 ,为四川茶叶生产提供新的增长点 ;第三是运用经济学比较利益原理 ,加强对茶业经济的研究 ;最后是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茶叶生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四川 WTO 茶业经济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叶绿素含量的季节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唐晓波 刘晓军 +1 位作者 师大亮 王小萍 《浙江农业科学》 2009年第3期502-503,共2页
通过对不同季节和3个不同地方茶树品种的鲜叶叶绿素和成茶叶绿素及组分的测定,分析了叶绿素及组分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原因。结果表明,茶树鲜叶中叶绿素随叶片逐渐成熟,其含量也逐渐增加,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不同季节鲜叶中叶绿素... 通过对不同季节和3个不同地方茶树品种的鲜叶叶绿素和成茶叶绿素及组分的测定,分析了叶绿素及组分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原因。结果表明,茶树鲜叶中叶绿素随叶片逐渐成熟,其含量也逐渐增加,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不同季节鲜叶中叶绿素在加工过程中损失程度差异显著,表现为在加工中夏季鲜叶中叶绿素破坏最多,秋季次之,春季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叶 叶绿素含量 生长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乌蒙早”茶叶品质及农业地质性状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其国 任迎红 +1 位作者 罗凡 张德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6-188,共3页
茶叶品质除了受气候影响外,还会受到地层岩性、土壤、水文和大气降尘等农业地质背景的影响。将从川南茶组3个品种的生化成分、感官品质以及生长的土壤环境质量等农业地质背景因子进行对比,试验区土壤符合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质量标准,氮... 茶叶品质除了受气候影响外,还会受到地层岩性、土壤、水文和大气降尘等农业地质背景的影响。将从川南茶组3个品种的生化成分、感官品质以及生长的土壤环境质量等农业地质背景因子进行对比,试验区土壤符合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质量标准,氮肥充足,磷和钾缺乏,阳离子交换量在中等以上,p H值为微酸性;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酚胺比、感官品质尤其以乌蒙早最高,适宜做高品质绿茶,该品种是试验区选育出的乡土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宜在滇北、黔西和川南的乌蒙山地区具有相同生态环境条件的高山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蒙早 川南茶组 生化成分 农业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蔡臣 王云 +1 位作者 何希德 何春华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第4期71-74,共4页
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四川省种植茶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文章在分析四川省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对四川茶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测算,并提出了提升四川茶产业竞... 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四川省种植茶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文章在分析四川省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对四川茶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测算,并提出了提升四川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茶 现状 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专用肥在四川茶区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全 陆锦时 邬秀宏 《中国茶叶》 1997年第4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茶树 专用肥 应用效果 四川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叶出口的思路及措施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云 李春华 《中国茶叶加工》 2004年第3期8-11,共4页
分析了四川茶叶出口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国际茶叶市场发展趋势,提出了四川茶叶出口的基本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 茶叶出口 四川 茶叶市场 基本思路 措施 发展趋势 主要问题 国际 分析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黑茶工艺创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伟伟 陈学娟 +2 位作者 郑娟 李春华 王云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16期8-10,共3页
传统四川黑茶工艺中存在一些问题,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近年,黑茶工艺不断创新。通过提高原料嫩度、高低氟含量的茶叶拼配、水洗溶氟、黑毛茶原料拼配、茶菌分离去除氟等加工低氟黑茶;通过提高原料嫩度、改进黑茶渥堆工艺、借鉴... 传统四川黑茶工艺中存在一些问题,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近年,黑茶工艺不断创新。通过提高原料嫩度、高低氟含量的茶叶拼配、水洗溶氟、黑毛茶原料拼配、茶菌分离去除氟等加工低氟黑茶;通过提高原料嫩度、改进黑茶渥堆工艺、借鉴青茶做青和红茶发酵、引进辐照等技术手段提高黑茶品质;开发多样化的新产品,改善传统黑茶的香味。四川黑茶在工艺创新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致力于形成完整的工艺技术体系及标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黑茶 工艺创新 低氟黑茶 工艺借鉴 特种黑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区幼龄茶园高效管理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东娜 罗凡 +3 位作者 李兰英 高万君 梁星 尧渝 《中国茶叶》 2024年第6期63-68,共6页
幼龄茶园管护存在的前期投入较大、投产周期较长、技术要求较高等突出问题,是制约茶农收入和良种更换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文章总结了四川茶区幼龄茶园高效栽培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模式,以推动幼龄茶园优质、降本、高效栽培管理,为促进茶园... 幼龄茶园管护存在的前期投入较大、投产周期较长、技术要求较高等突出问题,是制约茶农收入和良种更换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文章总结了四川茶区幼龄茶园高效栽培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模式,以推动幼龄茶园优质、降本、高效栽培管理,为促进茶园优良茶树新品种更新换代及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茶园管理 茶树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9
17
作者 黄藩 王云 +3 位作者 熊元元 刘飞 张厅 李春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48-51,共4页
茶叶机械化采摘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茶叶机械化采摘虽有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较大问题。笔者通过简单介绍机械采茶的发展现状,指出机械采茶的有关问题,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我国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发展提供一定... 茶叶机械化采摘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茶叶机械化采摘虽有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较大问题。笔者通过简单介绍机械采茶的发展现状,指出机械采茶的有关问题,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我国茶叶机械化采摘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机采技术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主栽茶树品种的黑茶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熊元元 张娟 +4 位作者 唐晓波 张厅 王小萍 李春华 王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9期197-199,共3页
[目的]为四川黑茶适制品种筛选和提供高品质适制良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个四川主栽茶树品种进行了黑茶适制性评价和氟含量测定。[结果]四川中小叶群体种感官审评得分最高,其次为名山131,均显著优于福鼎大白和福选9号(P<0.05)。... [目的]为四川黑茶适制品种筛选和提供高品质适制良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个四川主栽茶树品种进行了黑茶适制性评价和氟含量测定。[结果]四川中小叶群体种感官审评得分最高,其次为名山131,均显著优于福鼎大白和福选9号(P<0.05)。不同茶树品种生化成分与感官审评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感官审评结果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咖啡碱、氨基酸呈显著负相关;水浸出物和茶多酚与感官审评的相关性较低。4个参试品种的氟含量差异较大,且差异显著(P<0.05),均低于砖茶氟含量国家标准(GB 19965—2005)规定的300 mg/kg。[结论]相对于其他参试品种,四川中小叶群体种和名山131为优质、低氟黑茶适制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黑茶 适制性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对茶叶萎凋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9
作者 黄藩 刘飞 +1 位作者 唐晓波 罗凡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2-408,共7页
光作为一种能源物质和信号分子,为茶叶生产提供能量需求和传导物质代谢信号,光照处理对鲜叶的生理特征和化学特征以及毛茶的感官品质和化学品质等方面有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光照对茶叶萎凋的影响,以期为提升茶叶加工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光照 萎凋 鲜叶特征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叶色茶树品种原料对四川黑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熊元元 张厅 +5 位作者 刘晓 马伟伟 唐晓波 王小萍 王云 李春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01-311,共11页
探究不同叶色茶树品种原料对四川黑茶品质的影响。采用4个不同叶色茶树品种的原料制成四川黑茶,通过感官审评、化学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 探究不同叶色茶树品种原料对四川黑茶品质的影响。采用4个不同叶色茶树品种的原料制成四川黑茶,通过感官审评、化学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比较分析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叶色茶树品种原料制成的四川黑茶主要品质成分差异明显,‘紫鹃’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最高,分别为49.45%、18.54%、4.77%、4.21%,其次是‘黄金芽’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均显著(P<0.05)高于‘福鼎大白’和‘白叶1号’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黄金芽’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中呈现鲜爽味的天冬酰胺、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15.78、279.86、154.47、70.76 mg/100 g,显著(P<0.05)高于其他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香气物质分析显示各品种四川黑茶香气成分以醇类、醛类、酮类、碳氢类和酯类为主,占香气总量的80%以上。‘福鼎大白’与‘白叶1号’香气相似率为0.98,‘黄金芽’与‘紫鹃’香气相似率为0.99;‘白叶1号’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带花香,‘紫鹃’品种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带陈香。感官品质分析表明,‘福鼎大白’‘白叶1号’‘黄金芽’品种茶样综合品质较好,评分在82分以上,‘紫鹃’样品评分最低。‘黄金芽’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内含物质丰富,综合品质较好;‘白叶1号’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带有花香,可作为加工高级特种四川黑茶的品种;‘紫鹃’原料加工的四川黑茶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高,带陈香,适合与其他多酚含量低的品种原料拼配加工,且可作为陈香黑茶产品的拼配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黑茶 茶树品种 加工 品质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