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主要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性评价及病菌生理小种监测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富 程开禄 +3 位作者 潘学贤 刘牛 罗林明 卿雨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92-196,共5页
对四川省 30个主要杂交稻品种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表明 ,叶瘟 4~ 5级、颈瘟 1~ 5级 ,表现抗和中抗的品种有Ⅱ优 44 8,冈优 1 82 ,菲优多 1 ,冈优多 1 ,汕优多 1和冈优 6 1 5等 1 8个。对来自四川省主栽品种冈优 2 2、汕优多1等品种上... 对四川省 30个主要杂交稻品种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表明 ,叶瘟 4~ 5级、颈瘟 1~ 5级 ,表现抗和中抗的品种有Ⅱ优 44 8,冈优 1 82 ,菲优多 1 ,冈优多 1 ,汕优多 1和冈优 6 1 5等 1 8个。对来自四川省主栽品种冈优 2 2、汕优多1等品种上的稻瘟病菌 1 75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 ,病菌生理小种由 6群 44个小种组成 ,以ZB群为优势种群 ,出现频率为 49 71 % ,其次 ,ZA ,ZC群出现频率分别为 1 8 2 9%和 2 3 4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稻 稻瘟病 品种抗性 病菌生理小种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地区杂交中稻汕优63高产低耗综合栽培技术数学模型的研究
2
作者 江世华 方文 洪松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1-56,共6页
本试验用多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杂交中稻汕优63产量等十一项性状依因子水平而变化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并通过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摸拟寻优,解析了产量主效应及其交互效应,优选出最佳综合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经小区和... 本试验用多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杂交中稻汕优63产量等十一项性状依因子水平而变化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并通过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摸拟寻优,解析了产量主效应及其交互效应,优选出最佳综合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经小区和对比田验证,大面积的生产示范,获得反馈信息,研究提出了杂交中稻高产低耗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中稻 高产 综合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梁炭疽病的严重度和品种抗性分级标准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长伟 潘学贤 +3 位作者 汪远宏 程开禄 黄富 曾富言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7-42,共6页
比较了不同品种在乳熟期的各叶位炭疽病发生程度和不同抗炭疽病性分级方法的准确度,并进行了高感对照筛选.结果制定了以株为基本取样单位的炭疽病分级标准,确定了以矮子高梁为高感对照的品种抗炭疽病性分级标准.
关键词 炭疽病 高梁 分级标准 严重度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高配合力、高异交率新质源不育系K17A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朱永川 郑家奎 +4 位作者 王文明 文宏灿 蒋开锋 袁国良 万先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131-134,共4页
关键词 水稻 配合力 异交率 不育系 K17A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主要杂交稻组合DNA杂合性的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何光华 唐梅 +4 位作者 裴炎 杨光伟 谢戎 杨正林 李永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2期81-85,共5页
利用9个随机引物分析了近年来四川省选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的DNA杂合性。结果表明, 不同的引物揭示多态性的能力存在差异; 同一引物在不同的水稻组合间扩增的多态性也不一样。14个组合DNA杂合性变异较小, 分布于0.2283~0.3451之间... 利用9个随机引物分析了近年来四川省选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的DNA杂合性。结果表明, 不同的引物揭示多态性的能力存在差异; 同一引物在不同的水稻组合间扩增的多态性也不一样。14个组合DNA杂合性变异较小, 分布于0.2283~0.3451之间。14个组合可以分为3类, 但经t检验表明, 13个组合与汕优63 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新组合 RAPD 遗传差异 DNA杂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金良 鲁远源 +5 位作者 徐洪志 孙华云 李贤勇 文守云 黄中伦 杨勋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27,共5页
该文从冗余度、库容量及光合强度等方面研究了重穗型杂交稻Ⅱ优6078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Ⅱ优6078最佳冗余度比汕优63(CK)降低10.39%,库容量提高11.51%,特别是颖花数提高15.55%;单株叶面积Ⅱ优6078比汕优63高48.57%;Ⅱ优6078叶片全氮... 该文从冗余度、库容量及光合强度等方面研究了重穗型杂交稻Ⅱ优6078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Ⅱ优6078最佳冗余度比汕优63(CK)降低10.39%,库容量提高11.51%,特别是颖花数提高15.55%;单株叶面积Ⅱ优6078比汕优63高48.57%;Ⅱ优6078叶片全氮、光合色素及叶绿素均较优于汕优63,具有较好高光效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冗余度 生理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 被引量:178
7
作者 熊洪 冉茂林 +1 位作者 徐富贤 洪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7-304,共8页
本文根据已报道的资料 ,综述了近 30年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这些结果包括 :水稻地上部分有 5~ 6个节 ,每个节上均有 1个休眠芽 ,条件适宜均可萌发成穗。其萌发的适宜日均温度为 2 6.5℃ ,相对湿度为 83% ,抽穗开花日均温度≥ 2 2... 本文根据已报道的资料 ,综述了近 30年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这些结果包括 :水稻地上部分有 5~ 6个节 ,每个节上均有 1个休眠芽 ,条件适宜均可萌发成穗。其萌发的适宜日均温度为 2 6.5℃ ,相对湿度为 83% ,抽穗开花日均温度≥ 2 2℃。生育期上位芽穗较下位芽穗短 ,头季稻根系和低位芽发生的新根吸收的养份 ,以及头季稻后期功能叶制造的光合产物分配到不同节位芽比例不同 ,因而不同节位芽成穗的大小不同。适宜蓄留再生稻的主要品种有冈优 2 2、汕优多系 1号、K优 5号、 优 7号、汕优 63、协优 63、两优培特等 ,再生稻栽培技术要求在种好头季稻基础上 ,头季稻齐穗 10~ 15天每公顷施促芽肥尿素 30 0 kg,见芽收割头季稻 ,留桩高度 2 0~ 50 cm,收后每公顷施发苗肥尿素 150 kg,再生稻始穗每公顷喷施赤霉素 30 g。最后指出了再生稻进一步高产还需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作为研究再生稻和指导再生稻生产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生理生态 栽培技术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多熟种植制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特点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朱兴明 陈启德 +2 位作者 刘志明 曾庆曦 汪运滨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66-73,共8页
本项研究通过连续十年的定位监测,较系统地分析了四川丘陵区稻、麦、油等作物,在多熟制条件下的养分吸收利用特点。明确不同稻型收获物的氮、磷、钾含量及氮素转比率、利用率、生产率主要受生殖生长阶段温光条件影响。同一作物而言,... 本项研究通过连续十年的定位监测,较系统地分析了四川丘陵区稻、麦、油等作物,在多熟制条件下的养分吸收利用特点。明确不同稻型收获物的氮、磷、钾含量及氮素转比率、利用率、生产率主要受生殖生长阶段温光条件影响。同一作物而言,籽实、秸秆的氮、磷、钾含量,年际间及生育季节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大于复种方式、施肥制度等处理因素的影响。在四川丘陵寡照、阴湿的气候条件下,水稻的养分利用率降低,生产100公斤稻谷吸收的氮、磷、钾量远较北方稻区和长江中下游稻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油菜 养分含量变化 多熟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剑麻抗病基因Hevein的导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河龙 杨峰 +6 位作者 高建明 张世清 郑金龙 谭施北 黄兴 习金根 易克贤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08-2015,共8页
剑麻是我国乃至世界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麻类经济作物,用途广泛,综合利用价值高。而斑马纹病是剑麻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着剑麻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将抗病的Hevein基因导入,获得37株剑麻抗性植株,阳性... 剑麻是我国乃至世界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麻类经济作物,用途广泛,综合利用价值高。而斑马纹病是剑麻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着剑麻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将抗病的Hevein基因导入,获得37株剑麻抗性植株,阳性率约为24.7%。经PCR检测,证明外源基因Hevein已成功整合到该剑麻植株的基因组中。并通过体外抑菌和抗病性检测,说明转基因剑麻植株中表达出一定的活性,而且还提高了对剑麻斑马纹病的抗性。研究结果为培育抗病高产转基因剑麻新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麻 斑马纹病 转基因 HEVEIN 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水田杂交中稻直播高产配套技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7 位作者 谢树果 竭润生 张林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周兴兵 蒋鹏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98,共5页
以杂交中稻组合川香优9838和K优17为材料,对冬水田区水稻直播技术进行了研究,形成了配套技术:每hm^2施纯氮120~150 kg(比大面积手插秧减少10%);川南3月10-15日播种,川北4月10-15日播种,比当地大面积地膜湿润育秧推迟7~10 d,每hm2用种量1... 以杂交中稻组合川香优9838和K优17为材料,对冬水田区水稻直播技术进行了研究,形成了配套技术:每hm^2施纯氮120~150 kg(比大面积手插秧减少10%);川南3月10-15日播种,川北4月10-15日播种,比当地大面积地膜湿润育秧推迟7~10 d,每hm2用种量12~15 kg;播种后第2 d喷施直播稻专用除草剂,或3.5叶左右根据苗高情况灌水3 cm左右,用普通水稻田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杂交中稻 直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优7号高产群体结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11
作者 文绍山 况浩池 刘国民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6-77,共2页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和相关分析对 优 7号不同试验栽培条件下形成的不同产量群体结构经济性状分析 ,其高产产量构成因子应以增穗为基础 ,同时增加单穗着粒数 ,以攻大穗 ,达到 优 7号高产群体结构。
关键词 高产群体结构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灰色关联度 水稻 Ⅱ优7号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遗传效应 被引量:12
12
作者 何光华 袁祚廉 +5 位作者 郑家奎 谢戎 杨正林 黄建国 邵启明 袁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A01期4-9,共6页
本文利用朱军等提出的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探讨了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除受控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外,还受母体植株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母体效应比种子直... 本文利用朱军等提出的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探讨了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除受控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外,还受母体植株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母体效应比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更重要,其中尤以母体显性效应最重要。这2个性状种子直接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狭义遗传率均较高,基因累加选择的同时不能忽视杂种优势利用。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间的种子直接加性、细胞质、母体加性等遗传参数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蛋白质 种子 遗传效应 产量
全文增补中
基于AMMI模型的NCⅡ交配设计试验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蒋开锋 郑家奎 +2 位作者 赵甘霖 朱永川 万先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59-962,共4页
AMMI模型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的有效工具 ,而特殊配合力实际上也是父母本间的互作效应。本文用该模型对 NC 交配设计试验的配合力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可提高特殊配合力估值的准确性。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AMMI模型估计的特殊配合力... AMMI模型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的有效工具 ,而特殊配合力实际上也是父母本间的互作效应。本文用该模型对 NC 交配设计试验的配合力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可提高特殊配合力估值的准确性。实例分析结果表明 ,AMMI模型估计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与传统分析方法的结果在大小上有程度的差异 ,但方向相同 ;特殊配合力方差 D2与 K2大小在不育系中的排序一致 ,而在恢复系中的排序有差异。讨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I模型 NC交配设计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彭国亮 罗庆明 +2 位作者 黄富 涂建华 卿雨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25-28,共4页
1994~1996年对来自四川省主栽品种冈优22、汕优多1等品种上的稻瘟病菌492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由7群43个小种组成,以ZB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4.59%.年度间及水稻不同生育期小种... 1994~1996年对来自四川省主栽品种冈优22、汕优多1等品种上的稻瘟病菌492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由7群43个小种组成,以ZB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4.59%.年度间及水稻不同生育期小种组成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监测 水稻 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分类性状的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光华 郑家奎 +1 位作者 阴国大 杨正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单一性状分类、主成份分析4种方法探讨了亚洲栽培稻分类时程氏和冈氏所用分类性状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将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亚种时,抽穗时稃色是最重要也是田间较易鉴别的性状,它的关...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单一性状分类、主成份分析4种方法探讨了亚洲栽培稻分类时程氏和冈氏所用分类性状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将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亚种时,抽穗时稃色是最重要也是田间较易鉴别的性状,它的关联度、符合系数、共同度、负荷量的累计值均居第一位,其次为叶毛和苯酚反应;若将其分为籼、偏籼、中间、偏粳、粳五类,抽穗时稃色在分类上的重要性仍处于第一位,其次为苯酚反应,再次是稃尖茸毛。两种分类法均认为耐冷性和KCIO3抗性的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分类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稻根系及地上部性状对结实率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富贤 郑家奎 +1 位作者 朱永川 王贵雄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6,共2页
以 2 1个籼型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用标准化的基因型值进行了根系及地上部植株的 2 1个性状对结实率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4叶期单株分蘖数、分蘖盛期单株分蘖数、分蘖盛期单株干重、分蘖盛期发根力、齐穗期 L AI、最高苗数和着粒数 7... 以 2 1个籼型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用标准化的基因型值进行了根系及地上部植株的 2 1个性状对结实率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4叶期单株分蘖数、分蘖盛期单株分蘖数、分蘖盛期单株干重、分蘖盛期发根力、齐穗期 L AI、最高苗数和着粒数 7个性状对结实率的偏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高结实率品种要求分蘖力和发根力强 ,齐穗期 L AI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根系性状 地上部性状 结实率 通径分析 基因型值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三系不育系德66A的特征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钰东 罗俊涛 +5 位作者 况浩池 何兴材 杨扬 付均 郑军 曾正明 《种子》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92,95,共3页
对新育籼稻三系不育系德66A的特征特性的研究表明:德66A与宜香1A(ck)株高相似,播始历期比宜香1A短5~7d,单株穗数较少,而单穗颖花数较多;日开花动态和花时分布情况德66A与宜香1A(ck)相似,德66A表现为开花高峰期明显,花时较为集中,其中午... 对新育籼稻三系不育系德66A的特征特性的研究表明:德66A与宜香1A(ck)株高相似,播始历期比宜香1A短5~7d,单株穗数较少,而单穗颖花数较多;日开花动态和花时分布情况德66A与宜香1A(ck)相似,德66A表现为开花高峰期明显,花时较为集中,其中午前花率高达75.17%,总柱头外露率为63.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三系不育系 德66A 特征特性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商丘陵区稻田多熟种植制度定位评价
18
作者 朱兴明 曾庆曦 +2 位作者 汪运滨 陈启德 刘志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64-70,共7页
本定位评价进一步阐明了本区稻田作物布局至今仍以一季中稻为主的生态经济依据。肯定了稻田一熟改两熟能显著提高生产力,提出近期稻田改制仍应以两熟为主,改进技术,主攻单产,提高效益。同时表明本区的温光资源条件,基本能满足一年... 本定位评价进一步阐明了本区稻田作物布局至今仍以一季中稻为主的生态经济依据。肯定了稻田一熟改两熟能显著提高生产力,提出近期稻田改制仍应以两熟为主,改进技术,主攻单产,提高效益。同时表明本区的温光资源条件,基本能满足一年三熟正常生育的要求,但提高三熟产量的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 稻田 种植制度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对三熟制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汪运滨 朱兴明 +2 位作者 曾庆曦 陈启德 刘志明 《耕作与栽培》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0-42,共3页
在亚热带、紫色土、多熟制条件下,长期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复种不会使土壤肥力降低;长期均衡施用化肥,不仅能使稻田一年三熟持续增产,也不会对土壤肥力带来不利影响;为经济利用农业资源,稻田多熟种植时,施肥制度应实行有机──... 在亚热带、紫色土、多熟制条件下,长期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复种不会使土壤肥力降低;长期均衡施用化肥,不仅能使稻田一年三熟持续增产,也不会对土壤肥力带来不利影响;为经济利用农业资源,稻田多熟种植时,施肥制度应实行有机──无机肥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制度 产量 土壤肥力 耕作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