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产品加工产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1
作者 黄巧莲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4期76-79,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产品加工产业如何更有效地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采用定量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了四川省内不同类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相关数据,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深入探究了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现状及面临的挑...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产品加工产业如何更有效地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采用定量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了四川省内不同类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相关数据,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深入探究了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结果表明,四川农产品加工产业虽然在过去几年内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存在技术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多重问题。针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着重强调技术创新与市场导向的双重驱动作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农产品加工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深入融合,提出了基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模型。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农产品加工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为四川乃至全国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农产品 乡村振兴 协同发展 加工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数字化转型路径
2
作者 冯康琳 高丽 +4 位作者 乐梨庆 贺红宇 李华佳 朱永清 曾晓丹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0-12,17,共4页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其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乡村发展的关键环节。将信息技术、智能化手段与农产品加工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数字化管理,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业效率和品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其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乡村发展的关键环节。将信息技术、智能化手段与农产品加工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数字化管理,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业效率和品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文章主要从分选、烘干、冷链物流三个环节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环境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转型升级,分析了发展现状、现有挑战,并探索可行路径,以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效率,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降低人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逐渐推动农产品加工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分选 烘干 冷链物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薯类贮藏加工与农产品全产业链开发初探 被引量:5
3
作者 谢江 朱永清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第12期45-49,共5页
四川是全国最重要的薯类产区之一,马铃薯和甘薯产量与面积居全国首位。本文结合生产与研究实践,介绍了薯类贮藏保鲜和加工新技术、现状和取得的产业进展,并立足薯类全产业链技术与农产品贮藏加工的紧密结合,为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思路。
关键词 马铃薯 甘薯 贮藏保鲜 农产品加工 全产业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冻毛豆荚加工工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艺雯 郭美 +4 位作者 罗静红 钟文娟 唐月明 罗芳耀 高佳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7期56-61,共6页
为明确四川成都地区毛豆品种的速冻加工适宜性及工艺参数,以“大冬豆”和“川鲜豆6号”为原料,比较2个毛豆品种的农艺性状指标和鲜食感官评价,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解冻速率、色泽、质构硬度和熟后感官... 为明确四川成都地区毛豆品种的速冻加工适宜性及工艺参数,以“大冬豆”和“川鲜豆6号”为原料,比较2个毛豆品种的农艺性状指标和鲜食感官评价,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解冻速率、色泽、质构硬度和熟后感官评价,进一步优化毛豆速冻加工过程中的烫漂和食用解冻两个关键环节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川鲜豆6号”的品质等级更高,更适宜作为鲜食和速冻加工品种,其速冻产品解冻后食用口感与鲜样差异不大。2个品种毛豆速冻加工和解冻的最优工艺为:新鲜毛豆清洗后,采用沸水烫漂120s,冷却并沥水后,-40℃快速冻结15min,包装后于-18℃冷冻保存,食用时可采用室温冷水解冻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豆 速冻加工 烫漂方式 解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葱蒜中生物活性物质及加工产品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露 周评平 +8 位作者 董玲 郭云建 赵驰 罗静 杨永 李艳琳 李娟 朱永清 李治华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第6期63-65,共3页
生姜、葱和大蒜是传统食药两用植物,是重要的调味蔬菜和经济作物。本文对姜葱蒜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和精深加工产品进行了系统总结,为姜葱蒜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生姜 大蒜 生物活性物质 加工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郫县豆瓣中微生物及挥发性成分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倩 赵驰 +2 位作者 李治华 董玲 左勇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4-240,共7页
郫县豆瓣特殊的发酵工艺赋予了其别具一格的香气特征。研究表明郫县豆瓣挥发性成分的形成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文章综述了郫县豆瓣中微生物和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为后续优化郫县豆瓣的工艺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 郫县豆瓣特殊的发酵工艺赋予了其别具一格的香气特征。研究表明郫县豆瓣挥发性成分的形成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文章综述了郫县豆瓣中微生物和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为后续优化郫县豆瓣的工艺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 微生物 挥发性成分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冻莴笋加工工艺技术研究
7
作者 杨艺雯 张翼翔 +4 位作者 郭美 罗静红 罗芳耀 唐月明 高佳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56-59,75,共5页
为了明确速冻莴笋的最优加工工艺,本研究以莴笋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通过分析色差、硬度及感官评价来优化护色、冻结、解冻和食用方式4个关键环节。结果表明,速冻莴笋加工和食用的最优工艺为:新鲜莴笋切段后,采用3%食盐和0.45%氯化钙... 为了明确速冻莴笋的最优加工工艺,本研究以莴笋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通过分析色差、硬度及感官评价来优化护色、冻结、解冻和食用方式4个关键环节。结果表明,速冻莴笋加工和食用的最优工艺为:新鲜莴笋切段后,采用3%食盐和0.45%氯化钙复合护色剂浸泡7 min,再采用沸水烫漂1~2 min,采用速冻设备进行-40℃冻结约15 min后冷冻保存,食用时可采用微波解冻或不解冻而直接煮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冻莴笋 护色工艺 冻结方式 解冻方式 食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桑黄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8
作者 赵玲 倪秀珍 +3 位作者 王得成 王宸之 姚英政 崔婧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47-151,共5页
桑黄是一种传统食药用真菌,因野生资源有限,促进了其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杨树桑黄是为数不多的人工栽培成功的桑黄菌种,主要含有多糖、多酚、类黄酮及萜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重功效,可应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 桑黄是一种传统食药用真菌,因野生资源有限,促进了其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杨树桑黄是为数不多的人工栽培成功的桑黄菌种,主要含有多糖、多酚、类黄酮及萜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重功效,可应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文章介绍了杨树桑黄的生物学特征及人工栽培现状,并对杨树桑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促进其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应用,推动桑黄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桑黄 食药用真菌 人工栽培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构分析的川式酥皮月饼饼皮配方优化及储存特性研究
9
作者 杨文丹 邓勇 +3 位作者 艾如良 范忠 曾晓丹 李俊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5期140-143,152,共5页
采用质构分析法、响应面优化及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川式酥皮月饼饼皮回软最佳配方及储存特性,结果显示:原料最佳添加比例聚葡萄糖液2.0%,单,双甘油脂肪酸酯0.18%,麦芽糖淀粉酶120 mg/kg。月饼储存20 d时,饼皮硬度最低为250 g,当储存时间&g... 采用质构分析法、响应面优化及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川式酥皮月饼饼皮回软最佳配方及储存特性,结果显示:原料最佳添加比例聚葡萄糖液2.0%,单,双甘油脂肪酸酯0.18%,麦芽糖淀粉酶120 mg/kg。月饼储存20 d时,饼皮硬度最低为250 g,当储存时间>20 d,饼皮硬度显著增加(P<0.05);馅料的硬度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储存过程中,馅料中的含水量和脂肪持续迁移到饼皮中。饼皮的含水量和脂肪含量均在40 d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5.20%和32.50%。储存超过40 d后,饼皮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式月饼 质构分析 水分迁移 硬度 储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烫温度和时间对鲜切马铃薯产品外观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罗静红 唐月明 +2 位作者 罗芳耀 杨艺雯 高佳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89-93,共5页
色泽和质地特性是评价鲜切果蔬产品质量和商品性的重要指标,文章以鲜切马铃薯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漂烫温度和时间处理对鲜切马铃薯室温货架贮藏期色泽(L*、a*、△E值)和质地的影响,以寻求最有利于保持其商品性的漂烫工艺条件,为鲜切马... 色泽和质地特性是评价鲜切果蔬产品质量和商品性的重要指标,文章以鲜切马铃薯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漂烫温度和时间处理对鲜切马铃薯室温货架贮藏期色泽(L*、a*、△E值)和质地的影响,以寻求最有利于保持其商品性的漂烫工艺条件,为鲜切马铃薯保鲜提供科学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漂烫温度和时间可以改善鲜切马铃薯货架期的外观品质,60℃水温条件下漂烫80~100s的鲜切马铃薯在室温贮藏2d仍具有良好的外观和质地,未出现过度软化或硬化的问题,并且有效抑制了马铃薯切口处因氧化而引发的褐变现象。实验为优化鲜切马铃薯的漂烫工艺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通过精准控制漂烫温度和时间参数,可有效控制鲜切马铃薯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外观品质和商品性,从而延长产品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马铃薯 漂烫温度 漂烫时间 色差 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不同有机酸发酵对四川泡菜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黄玉立 葛黎红 +4 位作者 郭才富 杨梦露 梅源 赖海梅 赵楠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2-217,共6页
该研究通过测定添加0.089 mol/L乳酸、乙酸和柠檬酸以及未添加有机酸(CK组)发酵萝卜泡菜的理化指标、色泽、质构、有机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探讨有机酸添加对萝卜泡菜发酵进程、品质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5 d时,与CK组相比,乙... 该研究通过测定添加0.089 mol/L乳酸、乙酸和柠檬酸以及未添加有机酸(CK组)发酵萝卜泡菜的理化指标、色泽、质构、有机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探讨有机酸添加对萝卜泡菜发酵进程、品质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5 d时,与CK组相比,乙酸组还原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有机酸组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P<0.05);乳酸组和乙酸组b*值显著升高(P<0.05);柠檬酸组硬度和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乙酸组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脆度显著升高(P<0.05);柠檬酸组总酸含量和有机酸组成变化较大,而乳酸组有机酸组成更为丰富;乳酸组和柠檬酸组挥发性风味物质更相似,更有利于酯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产生。综上,乳酸的添加对萝卜泡菜的整体影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泡菜 有机酸 品质 色泽 质构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食品中噬菌体的组成及其对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佳琦 杨梦露 +3 位作者 黄玉立 刘梦婷 葛黎红 赵楠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31-440,共10页
发酵食品是通过控制微生物发酵过程转化其中成分所形成的产品,因其美味、益生的特性而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酵食品的微生物组成复杂,局限于细菌和真菌的研究,往往不足以完全揭示其品质形成机制,近年来研究目光逐渐关... 发酵食品是通过控制微生物发酵过程转化其中成分所形成的产品,因其美味、益生的特性而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酵食品的微生物组成复杂,局限于细菌和真菌的研究,往往不足以完全揭示其品质形成机制,近年来研究目光逐渐关注噬菌体以探寻更为全面的品质调控路径。目前已从多种发酵食品中发现噬菌体存在,并证明pH、植物成分(有机酸、维生素)、温度及盐度等环境因素均可能导致其生命周期发生变化,进而触发温和噬菌体转变为烈性噬菌体,这可进一步使得噬菌体通过裂解核心微生物或致病微生物以及从基因水平上调控核心微生物产酸代谢等方式对最终品质形成产生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发酵食品中噬菌体的组成,包括长尾噬菌体科、肌尾噬菌体科和短尾噬菌体科,并概述噬菌体通过裂解宿主或调节其代谢途径影响宿主代谢从而间接影响发酵过程,最终导致产品品质(感官、营养、安全)提升或劣变的机制,以期为提高发酵食品品质可控性做出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噬菌体组成 感官 营养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3
作者 李华佳 单楠 +6 位作者 杨文建 朱永清 刘音宏 杨芹 赵立艳 安辛欣 胡秋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364-368,共5页
食用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广泛的药理价值,其产品受到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食用菌的保鲜与加工也在快速发展之中。本文对食用菌保鲜、加工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进行概述,并进一步提出食用菌保鲜加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食用菌 保鲜 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马铃薯全粉加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崔璐璐 林长彬 +2 位作者 徐怀德 孟祥萌 蒋慧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1-224,228,共5页
目的:为完善紫马铃薯全粉的加工技术,提高产品品质。方法:对紫马铃薯全粉品质的影响因素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产品品质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发现,将紫马铃薯进行分拣清洗、去皮、切片护色、蒸煮、60℃下干... 目的:为完善紫马铃薯全粉的加工技术,提高产品品质。方法:对紫马铃薯全粉品质的影响因素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产品品质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发现,将紫马铃薯进行分拣清洗、去皮、切片护色、蒸煮、60℃下干燥10h,粉碎60~80目,紫马铃薯全粉得率为20.69%;产品为深紫色,颗粒组织均匀细腻,具有浓郁的鲜薯泥香味,有润滑的沙质口感,无其他杂质;紫马铃薯全粉中淀粉占54.50%,蛋白质占7.30%,总多酚含量为466.40mg/100g,花青素含量为348.03mg/100g,其中花青素保存较多;在紫马铃薯全粉加工过程中,蒸煮和干燥处理对花青素影响最大,是生产的关键环节。结论:采用本工艺能得到品质较优的紫马铃薯全粉产品,而高温对花青素有破坏作用,生产上尽量缩短蒸煮和干燥时间并控制干燥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马铃薯 全粉加工 花青素 品质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近10年小麦区试产量性状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蒋云 张洁 +5 位作者 郑建敏 王相权 刘登才 宣朴 王颖 郭元林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9-595,共7页
【目的】为给今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借鉴。【方法】统计了2006—2017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6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了各性状的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该阶段四川小麦单产有明显增加,达标品系的平均单产已超过5 500 kg/h... 【目的】为给今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借鉴。【方法】统计了2006—2017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6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了各性状的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该阶段四川小麦单产有明显增加,达标品系的平均单产已超过5 500 kg/hm^2。与过去10年相比,单产从5 024.10 kg/hm^2增加到5 559.20 kg/hm^2,增加了10.6%,年均增加0.9%。穗粒数从40.0粒上升到43.5粒,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从43.6 g上升到45.5 g,差异显著;有效穗差异不显著。【结论】产量的增加主要源自穗粒数的增加,其次是千粒重的提高。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在产量提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进程 西南冬麦区 区试 产量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变异系数法和欧式距离值法分析四川省小麦区试试点分辨力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建敏 李浦 +4 位作者 廖晓虹 杨梅 李式昭 饶世达 蒲宗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43-1146,共4页
为了比较目前四川省小麦区试试点对参试品系的区辨力,本文利用2010~2011年四川小麦区试5个组共计60个参试品系的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和欧式距离法对8个试点的区辨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变异系数法与欧式距离值法整体趋势一致,四川... 为了比较目前四川省小麦区试试点对参试品系的区辨力,本文利用2010~2011年四川小麦区试5个组共计60个参试品系的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和欧式距离法对8个试点的区辨力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变异系数法与欧式距离值法整体趋势一致,四川省小麦区试试点分辨力大小顺序是:绵阳>射洪>资中或内江>乐山>宜宾>双流>南充。笔者认为,欧式距离值侧重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相对较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区试 试点 分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推进四川甘薯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永清 梁强 谢江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第6期52-54,共3页
甘薯是四川第四大粮食作物,在四川农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甘薯在农业生产布局中的地位、营养保健作用、精深加工成果以及农民增收方面,阐述了四川甘薯产业发展现状,从改善种植结构、减少产后损耗、研发特色营养主食加工... 甘薯是四川第四大粮食作物,在四川农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甘薯在农业生产布局中的地位、营养保健作用、精深加工成果以及农民增收方面,阐述了四川甘薯产业发展现状,从改善种植结构、减少产后损耗、研发特色营养主食加工技术以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四川甘薯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加工业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自鹏 曾晓丹 +3 位作者 张其圣 牟锦毅 张鸿 朱永清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第11期17-18,21,共3页
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形成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本文在厘清行业发展中的现状和问题后,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 行业现状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天然香椿粉加工工艺研究
19
作者 李可 李华佳 +4 位作者 袁怀瑜 徐瑞 张盈娇 钟杨 朱永清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4-118,共5页
为筛选出较为合适的香椿成熟叶资源化利用加工香椿粉的方法,分别选用冷冻干燥、热风干燥(50,55,60℃)和微波干燥(1,3min,功率3kW)将香椿成熟叶加工成香椿粉,采用CR-400色差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分析加工产品的颜色及挥发... 为筛选出较为合适的香椿成熟叶资源化利用加工香椿粉的方法,分别选用冷冻干燥、热风干燥(50,55,60℃)和微波干燥(1,3min,功率3kW)将香椿成熟叶加工成香椿粉,采用CR-400色差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分析加工产品的颜色及挥发性组分,并利用SPSS对挥发性组分进行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通过采用冷冻干燥和50℃热风干燥加工的香椿粉产品质量最优,加工产品的挥发性组分与原料相似度分别为0.654,0.591。此外,采用50℃热风干燥具有能耗小、设备简单、技术要求低、耗时较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粉 色差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聚类分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菜深加工特性和产品小议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巧莲 马辉 曾晓丹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第5期50-52,共3页
花菜主要分为绿花菜和白花菜,在四川地区是常见蔬菜,栽培区域较广,其富含的硫苷类物质具有抗癌作用,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较好。通过深加工,突出花菜内在品质价值,为花菜延申产业链条和市场生命周期,丰富市场供应,提供更多助力。
关键词 花菜 深加工 价值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