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足迹评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实施途径
1
作者 杨琴 岳丽杰 +3 位作者 刘禹池 杨勤 刘永红 王谢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4,共4页
量化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策略。文章探讨农业环境足迹评估的概念、意义、实施方法及农业生产流程优化措施。农业环境足迹评估是一种全面分析方法,旨在量化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碳足迹... 量化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策略。文章探讨农业环境足迹评估的概念、意义、实施方法及农业生产流程优化措施。农业环境足迹评估是一种全面分析方法,旨在量化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碳足迹、氮足迹、水足迹和能源足迹。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并提出基于评估结果的农业生产流程优化建议,包括土地选择与布局、作物选择与规划、肥料管理、灌溉管理、农药使用管理、废弃物管理和农产品加工与储存,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环境足迹评估 可持续发展 生命周期评估 资源利用 环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普研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
作者 丁明忠 张慧 +1 位作者 梁秋屏 朱奕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185-188,共4页
农业科普研学是提升公民农业科学素养、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近年来该领域发展迅速,但面临供需失衡(产品同质化、深度课程稀缺)、监管缺位(安全风险高、标准缺失)及人才匮乏(专业队伍薄弱、人才培养不足)三大... 农业科普研学是提升公民农业科学素养、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近年来该领域发展迅速,但面临供需失衡(产品同质化、深度课程稀缺)、监管缺位(安全风险高、标准缺失)及人才匮乏(专业队伍薄弱、人才培养不足)三大挑战。本文在界定其核心内涵与属性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主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案例,归纳出田园体验型、科技研究型和文化融合型等主导模式。研究揭示其核心价值在于融合科技性、实践性、文化性与公益性,有效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并传承农耕文化。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强化制度设计、优化产品体系、完善人才生态、推动标准实施及加强责任监管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研学 供需优化 人才培养 标准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水稻秸秆资源现状与青贮饲料化利用对策
3
作者 陈远航 李小梅 +6 位作者 李博 闫艳红 程明军 伍文丹 唐玮琦 李洪泉 李静华 《草学》 2025年第2期78-82,86,共6页
四川是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大省,饲草料短缺是制约草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四川省水稻秸秆产量大,年产达1470万t。其中,约43%的水稻秸秆用于粉碎还田,仅16%的水稻秸秆用作粗饲料,其余用于能源化或被浪费。水稻秸秆还田虽能增加土... 四川是西南地区草食畜牧业大省,饲草料短缺是制约草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四川省水稻秸秆产量大,年产达1470万t。其中,约43%的水稻秸秆用于粉碎还田,仅16%的水稻秸秆用作粗饲料,其余用于能源化或被浪费。水稻秸秆还田虽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但会导致病虫害的蔓延。加之四川省水稻生产区域年降雨量多、空气湿度大,不宜调制干草,将水稻秸秆用于调制青贮饲料,可有效保存水稻秸秆的营养成分,改善其适口性,延长贮藏时间,助力打破四川省饲草料短缺这一瓶颈,提升秸秆的经济价值。针对四川是中国的草食牲畜大省,牛羊养殖的数量多,对秸秆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川西北牧区冬春时间长,牦牛、绵羊草料十分匮乏,牲畜掉膘和死亡数量多,给牧民经济收入和牧区草地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的情况,本文分析了四川省水稻秸秆资源现状和青贮饲料化利用对策,旨在为四川省水稻秸秆青贮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青贮 饲料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土壤肥料中重金属的来源、危害与防控措施
4
作者 田丽 雷建容 +1 位作者 阳路芳 陈春秀 《河北农业》 2025年第5期87-89,共3页
随着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我国的许多农业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出来。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并且容易积累,不仅影响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还有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基... 随着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我国的许多农业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出来。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并且容易积累,不仅影响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还有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基于这一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农业土壤肥料中重金属的来源、危害与防控措施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土壤污染治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料 重金属 来源 危害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四川省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5
作者 何明江 黑儿平 +8 位作者 晋雷雨 陈志民 秦鱼生 上官宇先 周子军 陈琨 曾祥忠 喻华 郭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2-1151,共10页
【目的】酸碱性(pH)是重要的土壤化学指标,影响着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状况。研究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借鉴。【方法】研究数据包括1979—1985年(1980s)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5—2014年(2010s)测土配方施... 【目的】酸碱性(pH)是重要的土壤化学指标,影响着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状况。研究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耕地质量管理提供借鉴。【方法】研究数据包括1979—1985年(1980s)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5—2014年(2010s)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期间四川省土壤pH的调查数据。利用ArcGIS 10.2软件中“Spatial Analyst”模块和反距离权重(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插值方法对土壤pH进行空间插值,获得土壤pH空间分布图;利用ArcGIS 10.2软件中栅格计算器获得两个时期的土壤pH变化状况,并统计分析不同土壤pH分级空间和面积变化。【结果】四川省土壤pH平均值由1980s的7.0降低至2010s的6.54。1980s时期四川省土壤pH在强酸性(pH≤4.5)、酸性(4.5<pH≤5.5)、弱酸性(5.5<pH≤6.5)、中性(6.5<pH≤7.5)、弱碱性(7.5<pH≤8.5)和碱性(8.5<pH≤9.0)的面积占比分别为0.09%、14.58%、53.17%、12.57%、19.58%和0.01%。2010s时期,以上7个土壤pH分级的面积占比分别为0.06%、4.45%、30.41%、48.65%、16.40%和0.04%。从1980s到2010s期间,四川省土壤pH值升高的面积比例为49.63%,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地区,土壤pH值降低的面积比例为20.13%,主要分布在川中丘陵区。成都平原区各分级pH土壤面积变化较少,弱酸性土壤面积略增加,碱性土壤面积略减少。川中丘陵区酸性土壤面积占比增加,碱性土壤面积减少。盆周山区酸性和碱性土壤面积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加;川西南山地区各土壤pH分级面积变化比例较小,其酸性面积比例略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加;川西北高原山地区酸性、弱酸性土壤面积分别降低了9.00%、23.67%,中性土壤面积增加29.96%,碱性土壤面积略增加。【结论】从1980s到2010s的近30年间,四川省酸性土壤面积减少,中性土壤面积增大,然而在川中丘陵区有一定比例的土壤酸化,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土壤PH 时空变化 测土配方施肥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塘河湖反硝化速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量化分析
6
作者 王瑞 马明坤 +1 位作者 陈东强 尤本胜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5-162,共8页
沟塘河湖是面源消纳的主要场所,反硝化过程是其脱氮的主要途径,并受多重环境因子的影响。为探究沟塘河湖反硝化脱氮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通过收录关于沟塘河湖反硝化脱氮的17篇文献总计108组数据,结合结构方程模型量化环境因... 沟塘河湖是面源消纳的主要场所,反硝化过程是其脱氮的主要途径,并受多重环境因子的影响。为探究沟塘河湖反硝化脱氮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通过收录关于沟塘河湖反硝化脱氮的17篇文献总计108组数据,结合结构方程模型量化环境因子(硝态氮、铵态氮、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氧、pH值、温度)对沟塘河湖反硝化脱氮的贡献。结果表明,沟塘河湖反硝化率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表现出高度的异质性,池塘(133.32μmol/(m^(2)·h))、河流(157.96μmol/(m^(2)·h))的反硝化速率高于湖泊(81.58μmol/(m^(2)·h))和沟渠(83.03μmol/(m^(2)·h))。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水体氮浓度、沉积物氮含量、溶解氧浓度、pH值均能直接影响反硝化速率,但沉积物氮含量对沟塘河湖反硝化脱氮的直接影响效应较低(路径系数为0.08~0.10),说明沟塘河湖的反硝化脱氮以非耦合硝化-反硝化过程为主。水体硝酸盐浓度是影响反硝化脱氮的直接因素,水体铵态氮浓度是反硝化脱氮速率的主控因子,其对反硝化速率影响的总效应最大,为0.78。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沟塘河湖反硝化脱氮速率,量化了多个环境因子对反硝化脱氮的贡献并阐明影响机理,对于深入理解水体氮循环过程、评估沟塘河湖的自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速率 脱氮 沟塘河湖 结构方程模型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绵阳市涪城区蚕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情况
7
作者 颜永生 汪勇 +4 位作者 罗永霞 陈冠陶 唐培榕 张建华 王谢 《中国蚕业》 2025年第2期54-57,共4页
为探索蚕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路径,解决产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通过梳理绵阳市涪城区蚕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时期蚕沙处理的方式和问题,构建了针对规模化养殖和小农户养殖的蚕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生... 为探索蚕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路径,解决产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通过梳理绵阳市涪城区蚕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时期蚕沙处理的方式和问题,构建了针对规模化养殖和小农户养殖的蚕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该模式使蚕桑集中养殖区周边河流中水的化学需氧量降低40%~50%,氨氮含量降低30%~40%,蚕病发生率降低超10个百分点,以蚕桑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有机肥施用到桑园后桑叶、蚕茧产量和质量得到提升,增收效果显著。涪城区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了环境质量、降低了蚕病发生率、增加了蚕农收益,为其他地区蚕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桑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无害化处理 循环经济模式 环境质量 蚕病发生率 蚕农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烟农合作社的现代化实践与优化策略探索
8
作者 陈鹏 吴绍军 +1 位作者 张远盖 王谢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5年第1期10-12,共3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四川烟农合作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发现四川烟农合作社在促进烟农增收、提升烟叶品质及拓展多元化经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均...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四川烟农合作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发现四川烟农合作社在促进烟农增收、提升烟叶品质及拓展多元化经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服务机制不完善、技术创新滞后及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包括强化政策扶持、构建多元化服务生态、优化合作机制、严格服务验收、精准对接需求、加速信息化建设和创新金融支持等策略,旨在推动四川烟农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农合作社 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耕地高效持续利用模式研究报告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定辉 侯淑华 +5 位作者 陈尚洪 陈红琳 郑盛华 万柯均 敖玉琴 杨泽鹏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第2期19-21,共3页
耕地持续高效利用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持续生产力和高效生产并重,突破重大瓶颈技术的农作制度创新。面向新的农业发展形势和时代需求,在耕地地力提升与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方面,四川耕作制度创新研究不足,技术装备支撑弱等问题凸显。包括3大方... 耕地持续高效利用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持续生产力和高效生产并重,突破重大瓶颈技术的农作制度创新。面向新的农业发展形势和时代需求,在耕地地力提升与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方面,四川耕作制度创新研究不足,技术装备支撑弱等问题凸显。包括3大方面:一是与机械化发展大方向不相适应;二是缺乏养分周年平衡的研究与关键技术;三是机械化背景下的茬口相互挤压,生产能力降低。立足粮食安全,持续提高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维护土壤健康,藏粮于地,文章提出3个方面的技术对策与建议:一是构建基于机械化的新型间套作高效利用模式;二是开展周年养分调控的研究和技术集成;三是突破育插苗(秧)重大技术与装备,优化茬口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持续 高效 农作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旱坡地碳减排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谢 杨琴 +7 位作者 刘禹池 李芹 杨勤 陈冠陶 岳丽杰 张建华 陈新平 刘永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5-1646,共12页
农田生态系统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具备很强的减排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贡献巨大。西南地区旱坡地长期小规模、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区域碳排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探索西南旱坡地的碳排放特征和减排途径对于改善环境、提升区域农业... 农田生态系统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具备很强的减排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贡献巨大。西南地区旱坡地长期小规模、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区域碳排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探索西南旱坡地的碳排放特征和减排途径对于改善环境、提升区域农业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南地区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CO_(2)、N_(2)O)的产生环节,探讨了旱坡地固碳减排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出了未来西南地区旱坡地的固碳减排策略。(1)鉴于西南地区旱坡地的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生态功能等差异巨大,应结合地区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集成研发适宜的固碳减排措施和监测体系,探索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旱坡地碳排放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以全面提升地区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2)鉴于西南地区农作物复种指数较高且作物空间分布斑块化,应依据国家战略和地方规划,以绿色高产优质为目标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3)由于西南地区旱坡地碳减排是一个复合过程,亟需根据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结构和功能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各项成熟的减排技术、固碳产品和固碳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综合性的固碳减排方案。综上,本综述期望为进一步研究西南地区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和碳汇特征,以及合理调整农田管理措施提供全面的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旱坡地 固碳减排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建义 胡容平 +3 位作者 徐湘婷 范中菡 陈松 陈庆华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41-244,共4页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经济价值较高,在中国广泛种植,但其生长过程中易遭受病虫危害,科学的防治技术措施对花椒的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从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理化诱控技术、科学用药技术4个方面对花椒病虫害绿色防...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经济价值较高,在中国广泛种植,但其生长过程中易遭受病虫危害,科学的防治技术措施对花椒的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从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理化诱控技术、科学用药技术4个方面对花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生产上花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 病虫害 绿色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油菜机械化高效制种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红琳 刘念 +3 位作者 张卡 夏红 杨泽鹏 刘定辉 《中国种业》 2024年第10期148-150,共3页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但依靠传统人工种子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种业的发展要求。四川是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杂交油菜制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为提高油菜制种效益,从毯状苗育苗、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但依靠传统人工种子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种业的发展要求。四川是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杂交油菜制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为提高油菜制种效益,从毯状苗育苗、大田准备、施足底肥、机械移栽、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初步集成示范了四川油菜机械化高效制种技术,以期为推动油菜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油菜 机械化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彭山葡萄产区土壤营养状况研究
13
作者 刘晓 郭松 陈建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11期71-74,共4页
文章对四川彭山产区的12个葡萄园进行了土壤采样分析,得到以下结果:葡萄园土壤酸化趋势比较明显,土壤中速效性N、K含量十分丰富,可交换性Ca含量偏高,Ca/Mg比例严重失调;土壤中微量元素S、Fe、Zn、Cu含量非常丰富,S的含量很高。根据研究... 文章对四川彭山产区的12个葡萄园进行了土壤采样分析,得到以下结果:葡萄园土壤酸化趋势比较明显,土壤中速效性N、K含量十分丰富,可交换性Ca含量偏高,Ca/Mg比例严重失调;土壤中微量元素S、Fe、Zn、Cu含量非常丰富,S的含量很高。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产区葡萄园严格控制化肥和微肥使用量,利用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同时减少石硫合剂和K_(2)SO_(4)的使用量,降低土壤中S的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山产区 葡萄 土壤 营养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骨干亲本南瑞苕的利用与研究进展
14
作者 屈会娟 李明 +5 位作者 谭文芳 冯俊彦 沈学善 蒲志刚 朱玲 杨松涛 《贵州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南瑞苕是从美国引进的优良甘薯品种,也是我国甘薯育种上的骨干种质材料,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收集、整理有关南瑞苕的研究报道和数据,综述南瑞苕的种质研究与引种表现、其后代及衍生品种选育、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转化等育... 南瑞苕是从美国引进的优良甘薯品种,也是我国甘薯育种上的骨干种质材料,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收集、整理有关南瑞苕的研究报道和数据,综述南瑞苕的种质研究与引种表现、其后代及衍生品种选育、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转化等育种利用,组织培养与脱毒技术、块根的发育、代谢及产量、抗氧化特性等栽培生理,茎蔓顶部越冬做种技术、压蔓平栽、施肥与栽插等栽培技术,线虫、黑斑病、病毒病、干旱抗逆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南瑞苕优良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南瑞苕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机理和调控因素等方面展望其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骨干亲本 南瑞苕 引种 育种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籽粒镉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镉环境下籽粒养分特性
15
作者 杨玉敏 万洪深 +10 位作者 叶美金 胡文 肖春 杨凡 何娟 雷建容 杨晶 陈春秀 李俊 杨恩年 杨武云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2-770,799,共10页
【目的】明确籽粒镉(Cd)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Cd土壤中籽粒Cd及其他养分的特性,筛选籽粒Cd低积累、有益养分高积累材料。【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5份小麦籽粒Cd高积累和5份籽粒Cd低积累材料在不同Cd土壤中小麦籽粒中主要营养元素、有... 【目的】明确籽粒镉(Cd)积累不同的小麦在不同Cd土壤中籽粒Cd及其他养分的特性,筛选籽粒Cd低积累、有益养分高积累材料。【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5份小麦籽粒Cd高积累和5份籽粒Cd低积累材料在不同Cd土壤中小麦籽粒中主要营养元素、有益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籽粒Cd含量与土壤中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Cd低积累小麦在不同Cd土壤中籽粒Cd迁移系数较低,籽粒Cd高积累小麦从土壤中吸收Cd转运至籽粒的效率较高。籽粒Cd低积累小麦中籽粒N、P、K、Cu和Mn含量随土壤Cd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a、Fe含量随着土壤Cd浓度的升高而上升,Mg、Zn含量变化受土壤Cd含量影响不明显;高Cd积累小麦籽粒P、K、Ca、Mg、Zn和Fe含量随土壤Cd浓度提高而升高,籽粒Cu含量随土壤Cd含量的升高而降低,籽粒N、Mn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籽粒Cd低积累和籽粒Cd高积累从土壤中吸收和转运Cd及其他养分到籽粒中的响应差异较大,籽粒Cd高积累小麦Cd耐受性较强,与多数中微量元素含量具协同作用,而籽粒Cd低积累小麦Cd耐受性较差,与多数中微量元素含量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大量元素 中微量元素 小麦 籽粒Cd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有机肉类产品认证现状分析
16
作者 郭海霞 李亦可 +1 位作者 陈劲松 王谢 《南方农业》 2021年第25期81-84,共4页
分析了四川省21个市(州)肉类产品有机认证现状,结果显示:1)有机肉类产品类别丰富,但各类型间分布极不均衡,主要为畜禽类,占有机认证总量的60%,且主要为畜禽活体产品;单类产品比较下,占比较高的则是淡水鱼类产品。2)有机肉类产品在区域... 分析了四川省21个市(州)肉类产品有机认证现状,结果显示:1)有机肉类产品类别丰富,但各类型间分布极不均衡,主要为畜禽类,占有机认证总量的60%,且主要为畜禽活体产品;单类产品比较下,占比较高的则是淡水鱼类产品。2)有机肉类产品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有机肉类认证主要来自在西部、中部的成都和东部的南充市、巴中市,而南部区域和东南区域有机肉类产品认证数量明显不足,具体到各类产品,则表现为乳制品类有机认证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畜禽动物产品类、鲜活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类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3)淡水鱼、猪的有机认证均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肉类 产品认证 分布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病原鉴定与抑菌药剂筛选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欢 韩帅 +3 位作者 范中菡 陈庆华 胡容平 李洪浩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35-2740,共6页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将分离纯化得到的叶斑病病原菌采用损伤接种菌饼的方法接种到丹参健康叶片上,测定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并观察形态特征;利用真菌rDNA-ITS序列通用引物ITS1/ITS4,以及ACT(肌动蛋白)、GAPDH(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对叶斑病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常用杀菌剂对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结果】结合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250 g/L嘧菌酯悬浮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80%乙蒜素乳油EC50值相对最低,为19.18μg/mL,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结论】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80%乙蒜素乳油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控。本研究为丹参叶斑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叶斑病 病原鉴定 果生炭疽菌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木本彩叶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18
作者 郭海霞 李亦可 +1 位作者 杨长青 王谢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3期253-257,共5页
为了解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野生木本彩叶植物资源现状,为其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线法,调查分析了九寨沟木本彩叶植物种类、叶色、生活型等特征。结果表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木本彩叶植物共有29科43属62种,其中槭属物种数量最... 为了解九寨沟自然保护区野生木本彩叶植物资源现状,为其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线法,调查分析了九寨沟木本彩叶植物种类、叶色、生活型等特征。结果表明,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木本彩叶植物共有29科43属62种,其中槭属物种数量最多;乔木树种有49种,灌木有25种,藤本仅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1种;秋色叶植物有52种,春色叶及新叶有色植物5种,春、秋叶片均会变色的植物5种;29种植物已成为常见园林植物,18种已被大量栽培,12种已引种未大量栽培,尚有3种未查询到引种信息;45种植物可用作绿化观赏,34个物种可作药用资源,28个物种可作用材树木,19个物种可用于提取油脂(精油/树胶/鞣质)。62种木本彩叶植物中,1个为近危种,3个为易危种,1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3个中国特有种。九寨沟木本彩叶植物种类丰富,观赏以落叶乔木、秋色叶为主,资源利用潜力大,在园林利用上仍存在较大开发空间。另外,九寨沟木本彩叶植物中珍稀保护物种数量较少,引种栽培后资源利用是一种有效的保护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彩叶植物 观赏色 生活型 保护物种 资源利用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与应用——以四川省遂宁市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鹏 冯文兰 +2 位作者 秦鱼生 陈琨 卢晨媛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2年第2期123-130,共8页
[目的]在现有评价指标中增加气候因子以优化遂宁市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准确了解川中丘陵区耕地质量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优化四川省遂宁市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10 m×10 m栅格为评价单元,空间量化表达指标并... [目的]在现有评价指标中增加气候因子以优化遂宁市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准确了解川中丘陵区耕地质量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优化四川省遂宁市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10 m×10 m栅格为评价单元,空间量化表达指标并计算隶属度、权重以及耕地质量综合指数(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IFI)。根据《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以下简称国标法)的标准划分耕地等级,并将优化指标体系后获得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与基于国标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次为:立地条件>养分状况>剖面性状>耕层性状>土壤管理>气候条件>健康状况,降水和日照对耕地质量有明显影响;(2)研究区耕地质量以优良为主,IFI介于0.652~0.892之间,均值为0.801,且东西部较高、北部次之、南部较低;(3)优化指标体系后获得的IFI与利用实地调查资料获得的IFI结果相关性较高,R^(2)为0.722;(4)优化指标体系后获得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与国标法的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81%的验证点在2种评价结果中相差不超过1个等级,且优化后的评价结果更符合研究区耕地生产的实际情况。[结论]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气候因子能更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川中丘陵区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栅格数据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有助于更准确掌握研究区的耕地质量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等级 层次分析法 气象因子 遂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农田土壤增碳固碳研究进展与热点
20
作者 郑盛华 陈红琳 +3 位作者 陈尚洪 唐江云 杨泽鹏 刘定辉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96-101,共6页
为直观了解全球农田土壤增碳固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CiteSpace等可视化分析软件,从中英文发文量TOP10的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对2000—2022年发表的农田土壤增碳... 为直观了解全球农田土壤增碳固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CiteSpace等可视化分析软件,从中英文发文量TOP10的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对2000—2022年发表的农田土壤增碳固碳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农田土壤增碳固碳领域发文量持续增高。英文发文重点机构是中国科学院、美国农业部、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中文发文重点机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在该领域具有显著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农田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固持机制、农业投入品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和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与机制等方面。未来在深入土壤固碳与农田系统互作机理研究基础上,还应加大对新型靶向碳基材料和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固碳 有机质 有机碳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