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青稞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廷辉 涂洋 +3 位作者 李氏昭 杨开俊 伍玲 郭刚刚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3年第4期1-5,10,共6页
青稞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青稞种业安全也是民族地区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青稞育种的成就,并对四川省近年登记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性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四川青稞新品种的特点,... 青稞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青稞种业安全也是民族地区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青稞育种的成就,并对四川省近年登记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性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四川青稞新品种的特点,并对四川省春青稞育种研究持续、健康发展提出设想和建议,以期促进四川省青稞育种工作及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育种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对四川条锈病变化进行抗性监测及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式昭 杨漫宇 +7 位作者 涂洋 朱华忠 郑建敏 万洪深 刘泽厚 罗江陶 杨恩年 伍玲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8-1014,共7页
【目的】跟踪鉴定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年度间抗条锈性变化和相应抗条锈基因的有效性,可为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人工接种四川优势条锈病混合菌系和田间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在2014—2022年... 【目的】跟踪鉴定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年度间抗条锈性变化和相应抗条锈基因的有效性,可为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人工接种四川优势条锈病混合菌系和田间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在2014—2022年对以Avocet S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进行最终病害严重度的持续跟踪鉴定。【结果】2014—2022年间,对四川条锈菌优势小种一直表现抗病的基因(系)仅有3份,占10.7%,分别为:Yr5、Yr15和PBW343,是四川省有效的抗病基因,可在条锈病抗病育种中进一步加以利用。表现感病的基因(系)有13份,占46.4%,分别为:AOC-YRA、AOC+YRA、Yr1、Yr6、Yr7、Yr8、Yr9、YrSP、YrCV、Yr28、Yr29、Yr31和AOC-Null,其抗性在四川省已失效,在今后的抗病育种和生产上应避免单独使用。表现不稳定的基因(系)有12份,占42.9%,分别为:Yr2、Tatara、Yr10、Yr17、Yr18、Yr24、Yr26、Yr27、Pavon、Seri、Opata和Super Kauz,应持续加强后续监测,提早进行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必要的品种更替。【结论】以Avocet S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连续9年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基本稳定,是适合四川麦区的鉴别寄主。对条锈菌进行病情监测和评估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工作,这将为保障我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近等基因系 鉴别寄主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20年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产量性状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式昭 涂洋 +6 位作者 朱华忠 吕季娟 郑建敏 万洪深 罗江陶 杨漫宇 伍玲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27,共9页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可为该区域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广提供借鉴。【方法】利用2009—2020年长江上游组国家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农艺性状的...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可为该区域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广提供借鉴。【方法】利用2009—2020年长江上游组国家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区试结果,分析其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12年间长江上游麦区参试品系的变异系数排序为:全生育期<千粒重<株高<有效穗<产量<穗粒数。参试品系的年度平均产量为4 944.6~6 087.8 kg/hm^(2),总平均5 464.3 kg/hm^(2),整体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缓慢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穗粒数均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逐步提高,千粒重则缓慢降低,其中穗粒数的增加最为明显。从主要农艺性状来看,全生育期受环境影响更为明显,而株高对产量起到极大限制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12年间参试品系的产量水平同对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穗粒数是长江上游麦区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选择株高适中且抗倒伏的品种更有利于实现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国家区试 产量性状 演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审优质糯小麦新品种川糯麦1456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式昭 朱华忠 +1 位作者 涂洋 伍玲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12期174-176,共3页
川糯麦1456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06008/西南161(白粒)高代材料为母本、川07005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糯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优、抗多种病害、株高适中、抗倒性强、综合性状突出等特点,于2019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川糯麦1456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06008/西南161(白粒)高代材料为母本、川07005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糯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优、抗多种病害、株高适中、抗倒性强、综合性状突出等特点,于2019年通过四川省审定,2022年通过重庆市审定和国家审定,适宜在长江上游麦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本文作者介绍了川糯麦1456的品种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为其进一步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小麦 川糯麦1456 选育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聚合抗赤霉病基因育种技术体系的研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式昭 邓清燕 +1 位作者 涂洋 伍玲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12期45-48,共4页
为提高西南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效率,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使用改良农艺性状后的抗赤霉病种质与西南麦区主栽品种杂交或复交,在低世代分离群体进行抗赤霉病性弥雾接种鉴定,高世代群体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鉴... 为提高西南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效率,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使用改良农艺性状后的抗赤霉病种质与西南麦区主栽品种杂交或复交,在低世代分离群体进行抗赤霉病性弥雾接种鉴定,高世代群体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鉴定,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形成了“高效聚合抗赤霉病基因育种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规范了育种过程中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的世代和方法,可望准确、高效选育出适应西南麦区地理环境且聚合已知抗赤霉病基因的小麦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赤霉病 分子检测 育种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糯青稞新品种的选育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涂洋 李式昭 +2 位作者 刘廷辉 伍玲 朱华忠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2年第6期15-22,共8页
为选育出高产优质食用糯青稞新品种,并了解其营养成分,利用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进的糯青稞品种K10与国内非糯青稞品种进行杂交,通过系谱法+改良混合选择法育成5个粮用的糯青稞新品种,并检测其籽粒中的淀粉、蛋白质、氨基... 为选育出高产优质食用糯青稞新品种,并了解其营养成分,利用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进的糯青稞品种K10与国内非糯青稞品种进行杂交,通过系谱法+改良混合选择法育成5个粮用的糯青稞新品种,并检测其籽粒中的淀粉、蛋白质、氨基酸以及β-葡聚糖含量。所育5个糯青稞品种的平均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川大麦15087(4620.00 kg/hm^(2))、川青糯12259(4585.50 kg/hm^(2))、川大麦15086(4489.50 kg/hm^(2))、川糯大麦15085(4384.50 kg/hm^(2))、康青糯1号(3494.85 kg/hm^(2))。籽粒支链淀粉含量与总淀粉含量比值变幅为92.59%~97.61%,蛋白质含量变幅为12.10%~16.10%,β-葡聚糖含量变幅为2.46%~6.38%,其他各类氨基酸含量变幅为0.16%~4.26%。5个糯青稞品种不仅有较高的产量潜力,营养成分也较为丰富,具备较高的生产加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育种 糯大麦 氨基酸 Β-葡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