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麦区骨干亲本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泽厚 万洪深 +5 位作者 杨凡 王琴 唐豪 杨宁 杨武云 李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7-912,共16页
【目的】川麦42是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选育出的高产、广适的优异小麦品种,是西南麦区重要的骨干亲本,本研究通过明确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为西南麦区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分子设计依据。【方法】利用170个SSR... 【目的】川麦42是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选育出的高产、广适的优异小麦品种,是西南麦区重要的骨干亲本,本研究通过明确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为西南麦区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分子设计依据。【方法】利用170个SSR和2268个DArT标记分析川麦42遗传组分在7个衍生品种中的分布与传递情况;根据已构建的遗传图谱和定位到的产量性状QTL,明确川麦42遗传组分对各个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结果】川麦42遗传组分在7个一代衍生品种中分布与传递频率不同,其中川麦56、川麦58、川麦64、川麦104、川麦90和川麦91继承了50%以上的川麦42的遗传组分,平均为64%,高于理论值,而川麦92则低于25%。17条小麦染色体上的92个等位位点在川麦42衍生品种中具有较高的分布频率,得到稳定传递;对比已构建的川麦42遗传连锁图谱及其定位到的QTLs,发现位于2A、2B、4A、4D、5B、5D、5A、6D、7A和7D染色体上11个基因组区段与重要农艺性状QTL紧密连锁,其中4A、4D、5B、5D和7D染色体上川麦42单倍型可提高衍生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小区产量;位于5B染色体Xgwm234~Xgwm371区段携带千粒重QTL,川麦42单倍型最高可增加千粒重2.21 g;位于4D、5D和7D染色体区段携带小区产量QTL,川麦42单倍型最高增产率分别为8.92%、6.33%、4.79%。【结论】携带产量性状增效QTL并且在衍生品种中能够高频传递的基因组区段是川麦42能够成为西南麦区骨干亲本的重要遗传基础,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为西南麦区小麦骨干亲本选择及突破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42 骨干亲本 重要基因组区段 遗传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抗病优质多穗型小麦新品种川麦919的选育
2
作者 张浙峰 李俊 +7 位作者 万洪深 唐豪 王琴 杨凡 杨宁 李杨 杨武云 刘泽厚 《中国种业》 2025年第6期139-141,共3页
川麦919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选育的多穗型、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系谱为间26-30/川麦104//15PL7191。2年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6133.88kg,较对照川农32增产4.32%,增产点率81.25%;生产试验产... 川麦919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选育的多穗型、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系谱为间26-30/川麦104//15PL7191。2年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6133.88kg,较对照川农32增产4.32%,增产点率81.25%;生产试验产量6439.65kg,较对照川农32增产9.11%,增产点率100%;2年16点区域试验平均有效穗数367.58万穗,平均穗粒数44.48粒,平均千粒重45.91g;容重804g/L,粗蛋白质含量14.91%,湿面筋含量30.9%,面团稳定时间5min,降落数值212s,达四川省优质中筋小麦标准;中抗条锈病,中感-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2025年2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240005。对川麦919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科研工作者及种植农户提供参考,助力小麦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川麦919 多穗型 高产 抗病 优质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3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5 位作者 吕季娟 刘学安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李朝苏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川麦614’小区平均产量6031.50 kg/hm^(2),位居第二,稳定性好,适应多环境。大区生产中‘川麦614’产量7031.55 kg/hm^(2),居第一,增产达8.79%。双标图模型中,“哪个赢在哪里”功能图指明‘川麦614’在达州、内江、南部、双流和中江的产量高,适应性好;“高产性和稳产性”功能图显示其产量最高,稳定性好;具同心圆的GGE双标图表明‘川麦614’是丰产性和稳产性很好的品种。综合比较,‘川麦614’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表现良好的养分高效利用新品种,推广应用潜力大,育种利用与基础研究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高效利用 川麦 GGE双标图模型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