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一五”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4
1
作者 张鸿 王自鹏 +1 位作者 彭建华 喻春莲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7期817-820,共4页
介绍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十一五"期间在农作物育种、丰产高效技术集成、资源环境研究、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安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灾后重建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应重点抓好搭... 介绍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十一五"期间在农作物育种、丰产高效技术集成、资源环境研究、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安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灾后重建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应重点抓好搭建和完善六个创新与服务平台,深化开展六大领域科技创新,集成创新六大技术体系,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统筹推进,坚持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新模式、新机制协调推进,坚持良种、良法、良壤、良水、良制、良机配套发展,努力推动四川省农科院"十二五"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主要进展 展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深化改革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自鹏 周评平 +4 位作者 彭建华 刘雅琴 何希德 喻春莲 向跃武 《四川农业科技》 2017年第11期5-7,共3页
本文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为例,介绍了"十二五"以来该院成果转化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如改革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集成多项成果转化新机制等,提出了加快成果... 本文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为例,介绍了"十二五"以来该院成果转化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如改革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集成多项成果转化新机制等,提出了加快成果转化的建议和对策,旨在为其他省级农科院加强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化改革 推动 成果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现状、问题和管理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唐海涛 张雄 +4 位作者 周小刚 陈德西 陈晓娟 李建伟 潘海平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59-63,共5页
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我国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严重影响定殖地区生态环境,损害当地农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四川省是全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重点防控区域,目前已发现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超过300种,其中确认发现的列入《重点管... 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我国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严重影响定殖地区生态环境,损害当地农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四川省是全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重点防控区域,目前已发现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超过300种,其中确认发现的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的有32种,占整个名录的54.24%。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马铃薯晚疫病、美洲斑潜蝇等外来入侵重点防控物种都有发现,对四川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但四川省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中存在法规体系不完善、专门管理机构不健全、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和预警体系未有效运行等问题。切实加强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预警和监控、完善省级法规体系、加大科研投入、提升防治水平,强化高新技术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公众宣传引导等,是当前应对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外来入侵物种 生物安全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控现状及绿色防控对策 被引量:2
4
作者 向运佳 余垚颖 +4 位作者 刘勇 蔡伟莉 张鸿 杨恩年 张蕾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51-53,共3页
大豆是四川省重要的粮油作物,巩固提升四川大豆产业,稳定提高大豆的自给率是保障“天府饭碗”的重要举措。文章阐述了四川省大豆主要病虫害种类、病虫害发生特点以及目前防控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病虫害防控尤其是绿色防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 大豆是四川省重要的粮油作物,巩固提升四川大豆产业,稳定提高大豆的自给率是保障“天府饭碗”的重要举措。文章阐述了四川省大豆主要病虫害种类、病虫害发生特点以及目前防控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病虫害防控尤其是绿色防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重点提出了选育抗病虫品种、做好病虫监测预警、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精准使用化学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对策,以期为我省大豆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四川 病虫害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农业用水紧缺度评价与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被引量:6
5
作者 侯鲁川 朱钟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9,共3页
农业水资源紧缺已成为限制四川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分析四川省农业水资源现状基础之上,以全省21个各行政区域为对象,评估了四川省农业水紧缺状况,综合分析了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并对节水农业的发展,提出... 农业水资源紧缺已成为限制四川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分析四川省农业水资源现状基础之上,以全省21个各行政区域为对象,评估了四川省农业水紧缺状况,综合分析了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并对节水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资源 紧缺度评价 节水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技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张雄 龚一耘 +5 位作者 周评平 陈沧桑 王军 吴海军 蒋馨 杨双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6-1392,共7页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农业科技对乡村产业振兴起着关键作用。四川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不够、现代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农业科技对乡村产业振兴起着关键作用。四川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不够、现代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农户科技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建议从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高能级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平台提升科技供给水平,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完善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服务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体系,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六个方面入手,实现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力有效精准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龙泉驿区枇杷产业生产管理现状与建议
7
作者 姚丽 陈孝兰 +5 位作者 陈晓娟 王淋敏 杜丹丹 康琳 黄纯倩 陈玉霞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03-106,共4页
枇杷是成都市龙泉驿区的特色水果之一,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是当地农民种植的主要经济果树之一。文章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和资料查阅,深入研究龙泉驿区以生产为主的枇杷产业,明确了种植品种及面积,分析... 枇杷是成都市龙泉驿区的特色水果之一,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是当地农民种植的主要经济果树之一。文章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和资料查阅,深入研究龙泉驿区以生产为主的枇杷产业,明确了种植品种及面积,分析了田间管理的机械化水平、病虫害的防治现状以及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客观指出了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枇杷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种植现状 生产管理现状 问题及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普研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8
作者 丁明忠 张慧 +1 位作者 梁秋屏 朱奕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185-188,共4页
农业科普研学是提升公民农业科学素养、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近年来该领域发展迅速,但面临供需失衡(产品同质化、深度课程稀缺)、监管缺位(安全风险高、标准缺失)及人才匮乏(专业队伍薄弱、人才培养不足)三大... 农业科普研学是提升公民农业科学素养、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近年来该领域发展迅速,但面临供需失衡(产品同质化、深度课程稀缺)、监管缺位(安全风险高、标准缺失)及人才匮乏(专业队伍薄弱、人才培养不足)三大挑战。本文在界定其核心内涵与属性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主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案例,归纳出田园体验型、科技研究型和文化融合型等主导模式。研究揭示其核心价值在于融合科技性、实践性、文化性与公益性,有效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并传承农耕文化。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强化制度设计、优化产品体系、完善人才生态、推动标准实施及加强责任监管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研学 供需优化 人才培养 标准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视角 被引量:22
9
作者 吕火明 赵颖文 +1 位作者 刘宗敏 许钰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20-2228,共9页
【目的】研究粮食生产重点县生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全面认识粮食安全问题以及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粮食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四川省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为研究对象,借助地理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数平均... 【目的】研究粮食生产重点县生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全面认识粮食安全问题以及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粮食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四川省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为研究对象,借助地理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数平均迪数分解等方法,对2005—2020年四川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从粮食综合产能来看:四川省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产量总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年度增速为1.24%,但不同区域粮食产量波动存在差异;(2)从不同粮食品种来看:对于四川省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而言,粮食增产贡献最大的是玉米,其后依次是稻谷、薯类和豆类,小麦对粮食的增产贡献率为负;(3)从空间集聚特征来看:四川省90个粮食重点县的粮食生产重心整体向东向南迁移,东部地区粮食产能总体高于南部地区;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生产的全局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川南经济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4)从粮食增产影响要素来看: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显著,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在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应通过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建立粮食生产重点县利益补偿机制等措施筑牢四川省粮食安全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时空演变 集聚测度 影响因素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与生态环境保护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平 王晓黎 +3 位作者 李洪浩 刘波微 沈学善 黄涛 《农学学报》 2018年第12期13-17,共5页
为绿色防控马铃薯晚疫病,2012-2015年将四川省通过审定的马铃薯(Cucumis sativus)抗晚疫病新品种在昭觉县、布拖县和盐源县等10个县进行品种比较展示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低于主栽品种‘米拉’的发病率和病情指... 为绿色防控马铃薯晚疫病,2012-2015年将四川省通过审定的马铃薯(Cucumis sativus)抗晚疫病新品种在昭觉县、布拖县和盐源县等10个县进行品种比较展示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低于主栽品种‘米拉’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产量明显高于‘米拉’的产量,抗病品种增产、增收。在防治晚疫病方面,抗病品种可以减少用药量25%左右。2014年,引进比利时CARAH模型,在叙永县设置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试验点(观察圃),采用Hobo测量仪定时收集气象数据,探索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预报。田间调查的晚疫病初次发病时间是5月30日,CARAH模型分析得到的初次发病时间是5月31日,两者结果基本一致。2015年,将晚疫病预测预报扩展到四川省7个县市,结果表明CARAH模型可以用于晚疫病的预测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 抗病品种 CARAH预警模型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油菜种业竞争力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晓 杜兴端 +2 位作者 陈春燕 熊鹰 何希德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9-355,共7页
【目的】识别四川省油菜种业竞争力水平,探讨四川省油菜种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以推进四川省油菜种业发展,同时为油菜种业竞争力分析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从资源禀赋、发展能力和产业环境等3方面构建油菜种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识别四川省油菜种业竞争力水平,探讨四川省油菜种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以推进四川省油菜种业发展,同时为油菜种业竞争力分析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从资源禀赋、发展能力和产业环境等3方面构建油菜种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主要省、市、自治区的油菜种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与分析,识别四川省油菜种业竞争力水平及其在全国所处的地位。【结果】四川省油菜种业竞争力在全国位于第二梯队,与湖北省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油菜种业综合竞争力水平仍位于全国前列,主要是其在发展能力和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但发展能力和产业环境对四川省油菜种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仍有待增强,未来四川省油菜种业竞争力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应加快现代化制种基地建设、提高油菜制种水平,整合财政资金、创新油菜良种推广模式,扶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加强产学研有效结合,强化油菜种业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以进一步提高四川油菜种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种业 竞争力 评价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水稻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晓刚 赵颖文 李晓 《中国稻米》 2014年第1期28-31,共4页
以四川省2000-2012年水稻种业核心知识产权(水稻品种权和水稻发明专利)保护与管理状况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水稻核心知识产权的申请量、授权量、申请机构及技术领域分布等信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四川水稻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中... 以四川省2000-2012年水稻种业核心知识产权(水稻品种权和水稻发明专利)保护与管理状况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水稻核心知识产权的申请量、授权量、申请机构及技术领域分布等信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四川水稻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四川水稻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业 知识产权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变四川农业发展方式的困境与途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火明 刘宗敏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1年第6期51-54,共4页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文章以四川省为例,分析了四川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的粮食安全与结构调整、投入不足与要素流失、劳动力富余与结构性短缺、生产发展...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文章以四川省为例,分析了四川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的粮食安全与结构调整、投入不足与要素流失、劳动力富余与结构性短缺、生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等困境,认为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多功能,大力发展特效效益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发展方式 制约因素 途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农科院“十五”小麦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颙 段晓明 林宁 《四川农业科技》 2006年第8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小麦育种 四川 “十五” 突破性 农科院 农业经济发展 种植面积 小麦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计分卡联合层次分析法研究农业科研单位预算绩效评价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向冰 张俊林 +2 位作者 周军 曾静 黎苹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88-1896,共9页
【目的】首次联合运用平衡计分卡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普遍适用于农业科研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研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水平。【方法】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运用财务、内部运营、产出效益、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构建农... 【目的】首次联合运用平衡计分卡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普遍适用于农业科研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研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水平。【方法】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运用财务、内部运营、产出效益、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构建农业科研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构建的绩效管理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计分,构建判断矩阵确定相应的权重,最后计算综合得分。【结果】对研究对象A单位连续4年的数据计算分析发现,A单位的财务和产出效益2个维度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47.63%和38.51%,而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2个维度所占权重较低,分别为19.15%和13.47%。权重分布显示A单位对科研经费和科研产出较为重视。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A单位2023年发展情况较好,但还需要强化经费预算执行率、科研创新平台、专利、科技服务、新品种培育等,才能更好实现科技投入的效率和质量。【结论】与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相比,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的农业科研单位预算绩效评价方法,不仅融入了非财务指标维度,还将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能够多角度、全方位、个性化对目标对象开展更加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使科技投入效能和资金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预算绩效 平衡计分卡 层次分析法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农科院薯类国际科技合作回顾与展望
16
作者 张颙 段晓明 陈沧桑 《四川农业科技》 2008年第6期24-25,共2页
四川省农科院开展薯类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历史可追朔到上个世纪40年代,作为中国薯类事业开拓者之一的我院杨鸿祖老先生留美归来,率先在全国开展薯类的科研工作。其中,"八五"以来,四川省农科院先后承担了国家、部、省的马铃... 四川省农科院开展薯类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历史可追朔到上个世纪40年代,作为中国薯类事业开拓者之一的我院杨鸿祖老先生留美归来,率先在全国开展薯类的科研工作。其中,"八五"以来,四川省农科院先后承担了国家、部、省的马铃薯和甘薯科研项目40余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农科院 薯类 脱毒种薯 甘薯 国际科技合作 科学技术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四川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7
作者 刘超 《四川农业科技》 2007年第5期5-7,共3页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已广泛用于农业、医药、环保等重要领域,为生物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实现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的转变;从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协调发展的转变。《国家...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已广泛用于农业、医药、环保等重要领域,为生物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实现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的转变;从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协调发展的转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提出了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思路和九大优先主题,明确了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物技术 产业发展 四川 生物技术产业 自主创新 高技术产业 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病原鉴定与抑菌药剂筛选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欢 韩帅 +3 位作者 范中菡 陈庆华 胡容平 李洪浩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35-2740,共6页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 【目的】明确危害四川省中江县丹参生长的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为丹参叶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对引起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将分离纯化得到的叶斑病病原菌采用损伤接种菌饼的方法接种到丹参健康叶片上,测定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并观察形态特征;利用真菌rDNA-ITS序列通用引物ITS1/ITS4,以及ACT(肌动蛋白)、GAPDH(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对叶斑病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常用杀菌剂对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结果】结合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250 g/L嘧菌酯悬浮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80%乙蒜素乳油EC50值相对最低,为19.18μg/mL,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结论】明确引起中江县丹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80%乙蒜素乳油对叶斑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控。本研究为丹参叶斑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叶斑病 病原鉴定 果生炭疽菌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农业科技》刊文特征分析及影响力提升建议 被引量:2
19
作者 傅慧杰 陈章 +3 位作者 杨红 黄颖 林正雨 杨武云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21-124,共4页
为探究《四川农业科技》刊文特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该刊2013~2022年刊文信息含量、基金论文情况和学科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2022年《四川农业科技》载文量逐年减少,但篇均页数实现翻番,基金论文比大幅提升。刊文学科以“... 为探究《四川农业科技》刊文特征,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该刊2013~2022年刊文信息含量、基金论文情况和学科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2022年《四川农业科技》载文量逐年减少,但篇均页数实现翻番,基金论文比大幅提升。刊文学科以“农业经济”发文最多,其次是“农作物”“园艺”“植物保护”“农业基础科学”,其他学科占比较少。《四川农业科技》应把握学科热点,做好选题策划,加强对高质量科研成果挖掘,进一步提高期刊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农业科技》 文献计量 刊文分析 期刊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12县粮田土壤耕层结构和养分特征研究
20
作者 田效琴 李卓 +2 位作者 刘永红 景勇 唐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224-2230,共7页
【目的】研究四川粮田土壤耕层结构和养分特征,旨在发展该省可持续农业。【方法】选取四川玉米体系6个示范县和院地合作6个重点县共180个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调查采样,分析其土壤耕层深度、容重和养分特征,并将其与2008年我国17个省的... 【目的】研究四川粮田土壤耕层结构和养分特征,旨在发展该省可持续农业。【方法】选取四川玉米体系6个示范县和院地合作6个重点县共180个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调查采样,分析其土壤耕层深度、容重和养分特征,并将其与2008年我国17个省的土壤耕层深度、容重和2005年四川18个国家试点县的土壤养分进行对比,分析该省土壤耕层结构现状和近20年该省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调查区粮田土壤耕层深度平均17 cm,与2008年我国平均土壤耕层深度(16.5 cm)相比略微上升,但仍低于农田耕作层最低标准(25 cm)。5~10 cm深度的土壤容重平均为1.39 g/cm^(3),与2008年我国土壤平均容重(1.39 g/cm^(3))相当,略高于2008年西南及南方土壤平均容重(1.37 g/cm^(3)),高于粮田土壤适宜的容重范围(1.10~1.30 g/cm^(3));20~25和35~40 cm深度的土壤平均容重分别为1.58和1.61 g/cm^(3),非常坚硬。此外,调查的大部分区县有机质、全氮等级较低,主要集中在三、四级,其它各养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三级以上)。与2005年四川18个国家试点县的土壤养分相比,近20年该省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有效磷和速效钾上,分别提高1.38和1.30倍,从第三级和第四级提高到第二级。【结论】四川粮田土壤依然存在耕层浅,结构紧实,有机质及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水平不高的问题。本研究为四川粮田制定改土培肥的精准策略及科技攻关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层 养分特征 容重 四川粮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