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Ⅰ.开花期性状的直接选择响应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世煌 石德权 +3 位作者 徐家舜 杨引福 康继伟 汪黎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71-280,共10页
用混合选择法改良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在我国北方长日照条件下的适应性。经过4轮选择,中群13和中群14两个群体在北京三年试验的平均抽丝日期分别从85.1和86.9天缩短为67.5和68.8天,平均每轮提早4.1和4.5天。散粉日期的变化幅度... 用混合选择法改良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在我国北方长日照条件下的适应性。经过4轮选择,中群13和中群14两个群体在北京三年试验的平均抽丝日期分别从85.1和86.9天缩短为67.5和68.8天,平均每轮提早4.1和4.5天。散粉日期的变化幅度较小,平均每轮提早2.2和2.3天。由于这两个性状的选择响应有差异,使散粉至抽丝的间隔天数(PSSl)分别从11.2和12.2天缩短为2.4和2.5天,平均海轮缩短2.0和2.3天,大大改善了雌雄协调性。1991年在北京春播,三亚秋播和济南、武功、成都夏播所做的多点联合评价试验表现相同的趋势,两个群体的抽丝日期平均每轮提早2.0和1.6天,PSSI则平均每轮缩短1.11和0.97天。在北京长日照条件下积累的改良效果,在短日照和夏播条件下仍然表现极显著的选择响应。这表明,混合选择法是改良外来玉米种质适应性,提早开花和改善雌雄协调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外来种质 开花期 适应性 混合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节麦遗传多样性的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魏会廷 李俊 +2 位作者 胡晓蓉 彭正松 杨武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270-274,共5页
节节麦是普通小麦的供体祖先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优良性状,可用于拓宽现代小麦的遗传基础。本试验利用22个小麦D染色体组特异微卫星标记,对国内外的85份节节麦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出19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8.86... 节节麦是普通小麦的供体祖先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优良性状,可用于拓宽现代小麦的遗传基础。本试验利用22个小麦D染色体组特异微卫星标记,对国内外的85份节节麦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出19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8.86个。节节麦染色体间平均等位变异顺序为6D>2D>5D>1D>7D>3D>4D;22个标记揭示的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值,分布在0.3385和0.8129之间,染色体间大小顺序为1D>5D>2D>4D>3D>6D>7D。研究表明,85份节节麦材料遗传多样性较高,为节节麦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