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区公路桥梁双桩基础磨蚀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白晓宇 周迪辉 +2 位作者 吴涤 熊文 张二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98-404,共7页
为研究山区公路桥梁双桩基础在携砂水流作用下的磨蚀分布规律,基于Fluent软件建立双桩基础的三维磨蚀数值模型,采用DPM模型模拟泥沙颗粒,并结合Finnie磨蚀预测公式,开展不同水流流速、泥沙颗粒粒径、含砂率、桩基壁面粗糙度及双桩的排... 为研究山区公路桥梁双桩基础在携砂水流作用下的磨蚀分布规律,基于Fluent软件建立双桩基础的三维磨蚀数值模型,采用DPM模型模拟泥沙颗粒,并结合Finnie磨蚀预测公式,开展不同水流流速、泥沙颗粒粒径、含砂率、桩基壁面粗糙度及双桩的排列型式条件下双桩基础磨蚀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桩周的流速分布对桩基的磨蚀分布影响较大,前桩的磨蚀相对稀疏,主要分布在迎水面两侧,而后桩受前桩尾流区的影响,磨蚀分布较为密集;随着水流流速的增大,桩基最大磨蚀率的整体变化趋势为增大,但达到一定的速度后,增幅下降;随着泥沙颗粒粒径、含砂率及桩基壁面粗糙度的增大,桩基最大磨蚀率亦增大。其中,对于泥沙颗粒粒径和桩基粗糙度,当增大至一定数值,桩基最大磨蚀率增大的速度下降,而含砂率增大至一定数值时,桩基最大磨蚀率增大的速度增加。随着桩中心距增大,串联双桩的前后桩最大磨蚀率均增大,且增幅逐渐减小,而并联双桩的左右桩最大磨蚀率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桩基础 磨蚀分布 数值模拟 最大磨蚀率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江高速卡哈洛金沙江大桥主桥四川岸锚碇基础设计与施工
2
作者 陶齐宇 徐其刚 +2 位作者 刘振宇 陈立 古锐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48,共7页
沿江高速卡哈洛金沙江大桥主桥采用跨径1030 m的单跨钢桁梁悬索桥,两岸锚碇均为重力式锚碇。四川岸锚碇处地形陡峭,覆盖土层厚达130 m,为该桥设计重难点。四川岸锚碇设计时提出扩大基础重力式锚碇和框架基础重力式锚碇2种方案,从基底承... 沿江高速卡哈洛金沙江大桥主桥采用跨径1030 m的单跨钢桁梁悬索桥,两岸锚碇均为重力式锚碇。四川岸锚碇处地形陡峭,覆盖土层厚达130 m,为该桥设计重难点。四川岸锚碇设计时提出扩大基础重力式锚碇和框架基础重力式锚碇2种方案,从基底承载力、抗滑移性能、抗倾覆性能、开挖方量、基坑边坡高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扩大基础重力式锚碇方案开挖方量极大,基坑边坡极高,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与扩大基础重力式锚碇方案相比,框架基础重力式锚碇方案能充分调动土体,具有更好的受力性能,基底承载力、抗滑移性能、抗倾覆性能均满足要求,同时能明显减少开挖方量,降低风险。因此,该桥四川岸锚碇采用框架基础。锚碇基础施工采用铣槽机分节段挖土成槽,以减少对框架围固及周边区域土体的扰动;槽段间采用刚性接头,以保障框架整体性;同时,利用分布式注浆技术,对框架结构侧壁、底部、承台底部以及回填土区域进行后注浆加固,进一步保障结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重力式锚碇 框架基础 框架土共同体 刚性接头 土体注浆加固 结构设计 桥梁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山区悬索桥钢管混凝土组合桥塔设计研究
3
作者 曹发辉 牟廷敏 +3 位作者 梁健 汪洋 陈立 赵祖军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29,共6页
研究目的:本文以高烈度地震山区1030m跨的悬索桥——四川卡哈洛金沙江大桥为研究背景,针对传统钢筋混凝土桥塔地震响应大,从而结构尺寸大导致经济性下降的情况,对钢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新型钢管混凝土叠合柱4种形式的桥... 研究目的:本文以高烈度地震山区1030m跨的悬索桥——四川卡哈洛金沙江大桥为研究背景,针对传统钢筋混凝土桥塔地震响应大,从而结构尺寸大导致经济性下降的情况,对钢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新型钢管混凝土叠合柱4种形式的桥塔方案进行比选,提出了适合于强震山区合理的悬索桥桥塔结构形式,并对其关键构造进行详细的论证分析。研究结论:(1)单跨双铰悬索桥桥塔的地震力主要来源于其自身;(2)钢管混凝土组合塔自重较轻,相对于混凝土桥塔地震响应大幅改善;(3)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桥塔方案构造简洁、受力合理、施工可实施性好,构造上需重点解决塔顶和塔底的传力问题,核心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是关键因素;(4)本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地震区大跨悬索桥桥塔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桥塔 钢管混凝土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着陆连续梁桥冲击系数研究
4
作者 江辉 赵星燕 +4 位作者 孙耀宗 孟宪锋 李会驰 罗萌 季金文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49,170,共11页
为了填补当前国内外对飞机着陆跑道桥冲击系数研究的不足,对冲击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合理的冲击系数计算公式。首先,选取某机场五跨连续梁桥和民用飞机波音737-800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法和多体动力学法的联合仿真技术建立... 为了填补当前国内外对飞机着陆跑道桥冲击系数研究的不足,对冲击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合理的冲击系数计算公式。首先,选取某机场五跨连续梁桥和民用飞机波音737-800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法和多体动力学法的联合仿真技术建立了精细化的飞机-桥梁耦合振动分析系统;然后,研究飞机着陆质量、俯仰角、下沉速度及桥梁刚度、桥梁阻尼等因素对飞机着陆时桥梁冲击系数的影响,揭示了其内在规律及机理;最后,开展统计分析,明确了桥梁冲击系数的分布特征,并选取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提出了飞机着陆连续梁桥的冲击系数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飞机着陆质量、下沉速度、接地速度、滚转角及桥梁刚度、桥梁阻尼是影响冲击系数的重要因素;当飞机在桥梁上着陆时,冲击系数服从极值Ⅰ型分布,主要分布区间为0.28~0.79,最高可达2.07;所建飞机着陆连续梁桥的冲击系数回归模型与数值仿真结果平均差异率为5.13%,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该模型对预测飞机着陆冲击作用下跑道桥的冲击系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道桥 冲击系数 联合仿真 飞机-桥梁耦合模型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碛土层桩基静载试验研究
5
作者 郭喜峰 曾勇 +1 位作者 程强 幸新涪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12-116,共5页
针对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桥康定岸巨厚冰碛土层,在现场地表和试验平洞共开展了7根模型桩的水平静载试验,分析了水平力-水平位移关系,研究了冰碛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在试验平洞开展了1根模型桩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获得了冰碛土... 针对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桥康定岸巨厚冰碛土层,在现场地表和试验平洞共开展了7根模型桩的水平静载试验,分析了水平力-水平位移关系,研究了冰碛土层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在试验平洞开展了1根模型桩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获得了冰碛土层试桩的极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碛土 比例系数 承载力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岩石节理剪切力学特性及强度经验公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高福洲 张俊云 +4 位作者 罗晓龙 翟恪祥 张乐 黄锐 武小菲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8-617,共10页
研究充填岩石节理的剪切力学特性对工程岩体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开展考虑法向应力σ_(n)、充填厚度t、节理粗糙度系数JRC影响下的充填岩石节理大型直剪试验,分析了剪切破坏特征、剪切特征曲线和峰值剪切强度τ_(p)的演化规... 研究充填岩石节理的剪切力学特性对工程岩体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开展考虑法向应力σ_(n)、充填厚度t、节理粗糙度系数JRC影响下的充填岩石节理大型直剪试验,分析了剪切破坏特征、剪切特征曲线和峰值剪切强度τ_(p)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充填岩石节理峰值剪切强度经验公式。研究表明:充填岩石节理的剪切破坏位置以充填介质与节理岩壁接触面破坏为主;其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通常在σ_(n)≥600k Pa,t≤5mm且JRC≥6.36条件下出现剪切应力峰值点;在充填度Δ=1.12时充填岩石节理峰值剪切强度τ_(p)与充填介质剪切强度τ_(i)相近,随着Δ进一步增大,τ_(p)降低至τ_(i)以下;充填岩石节理峰值剪切强度经验公式中引入描述充填介质与节理岩壁接触面相互作用对τ_(p)影响的参数W,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相对误差平均值δ≤9.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岩石节理 大型直剪试验 充填厚度 节理粗糙度系数 峰值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动学三维模拟的山区公路崩塌灾害损伤评价及治理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乐 陈沛 +6 位作者 向波 张俊云 何云勇 叶尚其 龚臻 徐鸿彪 李颖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5,共12页
考虑斜坡地貌特征的运动学三维模拟是山区公路危岩崩塌灾害损伤评价的重要依据,其计算结果亦可支撑崩塌灾害治理。基于实地调查和无人机航测,分析了研究区危岩分布、物质组成和灾变特征,并采用RocPro3D软件进行危岩崩塌运动学三维模拟,... 考虑斜坡地貌特征的运动学三维模拟是山区公路危岩崩塌灾害损伤评价的重要依据,其计算结果亦可支撑崩塌灾害治理。基于实地调查和无人机航测,分析了研究区危岩分布、物质组成和灾变特征,并采用RocPro3D软件进行危岩崩塌运动学三维模拟,对灾害损伤情况进行评价,并计算不同粒径落石和防护设施下的工程治理效果。结果表明,构造挤压和临空卸荷产生的组合节理切割形成了危岩,底部风化凹腔降低了危岩稳定性,后缘裂隙静水推力和裂隙渗水是危岩崩塌的典型诱因;危岩崩塌后运动速度和冲击能量先增大后减小,弹跳高度起伏波动且整体趋于降低;研究区危岩带对坡脚管理用房具有重大威胁,清方至危岩直径低于0.8m,并采用高6.0m、防护能级1000 kJ的被动防护网是有效的处置措施;危岩崩塌运动迹线空间分布局部集中位置应适当增强防护。运动学三维模拟能够获取危岩崩塌运动迹线、速度、能量、弹跳高度和单元密度等信息,突破了二维剖面计算在空间上的局限性,对灾害损伤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公路 崩塌 运动学 三维模拟 RocPro3D 灾害损伤评价 工程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汇方案的高速公路竹类景观绿化设计及效益评价——以达州绕城西高速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何欢 孙世航 余婕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1期48-53,81,共7页
为满足公路工程的减排需求,致力于通过优化植物品种选择,提升沿线景观的碳汇能力。基于竹类植物突出的碳储功能和在四川地区的生长情况,以达州绕城西高速为例,对其在主线、互通立交、房建、隧道洞口区域的景观应用潜力进行了探讨。经过... 为满足公路工程的减排需求,致力于通过优化植物品种选择,提升沿线景观的碳汇能力。基于竹类植物突出的碳储功能和在四川地区的生长情况,以达州绕城西高速为例,对其在主线、互通立交、房建、隧道洞口区域的景观应用潜力进行了探讨。经过竹类配置可行性分析,及以毛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量化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案在碳减排及经济效益方面均展现出积极成效。研究构建了一种以竹类为主体的新型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模式,为公路工程减排和景观美化提供了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景观 碳汇 竹类植物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远、近期合建的折多山公路隧道总体设计方案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唐锐 向龙 +1 位作者 王俊 唐协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340-345,共6页
为解决特长公路隧道升级改造困难问题,以折多山公路隧道项目为依托,创新性地提出远、近期合建的总体设计方案。通过交通量预测、工程造价、运营通风及逃生救援等方面综合比较,得出可实施的合建方案:先期建设二级公路隧道主洞,设2段非贯... 为解决特长公路隧道升级改造困难问题,以折多山公路隧道项目为依托,创新性地提出远、近期合建的总体设计方案。通过交通量预测、工程造价、运营通风及逃生救援等方面综合比较,得出可实施的合建方案:先期建设二级公路隧道主洞,设2段非贯通平导,后期直接将二级公路隧道作为高速公路隧道右洞,并贯通二级公路隧道平导作为高速公路隧道左洞。合建方案能有效节约工程造价,降低社会耗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隧道 远、近期合建设计方案 方案比选 通风方案 救援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LeaderRank算法下高原山区公路网络关键节点识别
10
作者 何云勇 何恩怀 +3 位作者 陈治宇 高建平 张乐 孙璐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9-236,共8页
为提升高原山区公路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选取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接近中心性、行程时间权值和邻接节点通行时间度5项指标,建立关键节点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综合考虑拓扑结构和交通功能的关键节点识别方法,并以四川西部高原山区... 为提升高原山区公路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选取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接近中心性、行程时间权值和邻接节点通行时间度5项指标,建立关键节点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综合考虑拓扑结构和交通功能的关键节点识别方法,并以四川西部高原山区公路为例,在无向加权网络框架中,探究改进LeaderRank、PageRank和度中心性3种算法的关键节点识别效果与节点失效情况下网络效率和连通率的变化差异性。结果表明:3种算法在节点的关键程度上展现出不同优先级;按照改进LeaderRank算法排序的节点失效时,网络效率与连通率的下降最为迅速,且下降幅度也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LeaderRank 高原山区公路 网络关键节点 节点重要性 复杂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大气延迟一体化校正及其对滑坡灾害识别影响研究
11
作者 卢逸阳 杨莹辉 +4 位作者 许强 字成岱 陈强 李鹏飞 袁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58-866,共9页
提出一种综合外部大气数据与地形数据的一体化InSAR大气延迟校正方法。在引入外部大气数据对InSAR干涉对进行大气延迟粗校正的基础上,建立区域高程与干涉相位相关的全局校正模型,抑制区域长波分布地形相关大气延迟分量;再对干涉图进行... 提出一种综合外部大气数据与地形数据的一体化InSAR大气延迟校正方法。在引入外部大气数据对InSAR干涉对进行大气延迟粗校正的基础上,建立区域高程与干涉相位相关的全局校正模型,抑制区域长波分布地形相关大气延迟分量;再对干涉图进行分块处理,并对每个分块建立局部最适应的地形相关大气延迟误差模型,实现对各子块的精细化大气延迟误差校正。以滑坡灾害密集发育的杂谷脑河流域为例,利用不同的大气校正方法开展InSAR干涉对的大气延迟误差校正与滑坡识别。结果显示,随着大气校正的逐步开展,InSAR相位与地形的相关性呈显著下降趋势,验证了一体化大气延迟校正方法的有效性。区域时序形变解算与滑坡灾害识别显示,一体化大气延迟校正方法可有效恢复中小型滑坡形变信号,并显著有利于滑坡变形边界的准确探测。统计发现,相比于单一外部大气校正,联合全局地形相关大气校正识别滑坡数量增加了75%,而进一步引入局部自适应大气校正后,识别滑坡数量又增加了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InSAR早期识别 大气延迟误差 外部大气数据 一体化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EI的近10年雅康高速公路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
12
作者 刘家民 唐书培 +4 位作者 张豇浜 车玲 阳帆 狄海波 刘冬梅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2期54-60,68,共8页
研究高速公路建设过程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协调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措施。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采用中值合成法提取2013-2022年雅康高速公路两侧1 km的Landsat8... 研究高速公路建设过程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协调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措施。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采用中值合成法提取2013-2022年雅康高速公路两侧1 km的Landsat8 OLI/TRIS遥感影像,获取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评价指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结合转移矩阵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时空变化,探索了海拔高度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0年雅康高速公路的遥感生态指数值在波动中上升,改善面积11266.98 hm^(2);建设期(2014—2018年)遥感生态指数下降,退化面积12023.03 hm^(2);运营期(2019—2022年)明显提升,改善面积20959.86 hm^(2)。受人类活动范围和工程施工特点的影响,研究区域地形起伏(海拔高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梯度效应。建设期低海拔区域(≤1900m)生态环境质量降低最明显,应加强该区域的监管和采取更高强度的人工修复措施;运营期海拔高于2100 m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达到良好及以上,这些区域可采用更多的基于自然修复的措施来稳固生态环境质量。该研究可为雅康高速公路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四川雅康高速公路 Google Earth Eng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锚固墩-桩过渡接头抗震及临时加固性能研究
13
作者 龚振华 郑旭峰 +2 位作者 康玲 牟廷敏 邹圻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48-257,287,共11页
针对“钢管混凝土桁梁+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盖梁+钢管混凝土桥墩”的新型预制装配化结构体系,提出“多重锚固的墩-桩过渡接头”构造设计及基于高性能灌浆料的震后临时加固方案。依托四川某高速公路桥梁,对墩-桩过渡接头开展拟静力模式试验... 针对“钢管混凝土桁梁+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盖梁+钢管混凝土桥墩”的新型预制装配化结构体系,提出“多重锚固的墩-桩过渡接头”构造设计及基于高性能灌浆料的震后临时加固方案。依托四川某高速公路桥梁,对墩-桩过渡接头开展拟静力模式试验,通过与10项同类型研究的43组试件横向对比,研究墩-桩过渡接头的破坏模式、承载能力、延性、刚度和耗能能力。设置对照组,对桥墩钢管底部与桩顶预埋法兰盘是否焊接这一关键连接对墩-桩过渡接头的抗震性能影响规律。开展加固试验,评价基于高性能灌浆料的震后临时加固方案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墩-桩过渡接头属于高延性构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通过塑性变形及相对滑移进行能量耗散,破坏模式为套筒-基础连接区域失效破坏;桥墩钢管底部与桩顶预埋法兰盘是否焊接对墩-桩过渡接头的承载力、结构延性、整体刚度无明显影响,但焊接可提高试件16.4%的耗能能力;加固试件破坏模式与原试件相同,其最大承载力可达原试件的56%,初始刚度达原试件的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墩-桩过渡接头 钢管混凝土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震后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不同掺量回收PVC颗粒混凝土最佳养护方式研究
14
作者 牛永贤 肖东 +2 位作者 陈爽 黄锐 代在波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2,共4页
为研究养护方式对掺入聚氯乙烯(PVC)颗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通过制备不同掺量的回收聚氯乙烯(RPVC)混凝土试件,设计了水养护、室内养护、室外养护及其组合养护方案,探究了不同养护环境对不同RPVC掺量混凝土工作性、抗压强度及吸水性的影... 为研究养护方式对掺入聚氯乙烯(PVC)颗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通过制备不同掺量的回收聚氯乙烯(RPVC)混凝土试件,设计了水养护、室内养护、室外养护及其组合养护方案,探究了不同养护环境对不同RPVC掺量混凝土工作性、抗压强度及吸水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新拌混凝土坍落度随着RPVC颗粒掺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RPVC骨料混凝土相较于天然骨料混凝土对养护条件更加敏感;与其余养护方案相比,经连续水养护得到的RPVC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最高、吸水性最小。因此,为了获得较理想的力学及耐久性能,在实际工程中推荐RPVC骨料混凝土采用浸水养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C颗粒 混凝土 最佳养护方式 抗压强度 吸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耳山高位碎石土滑坡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
15
作者 程强 杨虎锋 +2 位作者 刘天翔 邢本聪 贺江坤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8-530,共13页
高位滑坡从高陡斜坡上部剪出并形成凌空加速坠落,具有运动速度快、危害范围大、冲击破坏力强的特征,严重危害下方基础设施的安全。2023年2月7日,四川省理县熊耳山发生高位滑坡,滑坡后缘高程2413 m,前缘高程1595 m,高差818 m,水平距离108... 高位滑坡从高陡斜坡上部剪出并形成凌空加速坠落,具有运动速度快、危害范围大、冲击破坏力强的特征,严重危害下方基础设施的安全。2023年2月7日,四川省理县熊耳山发生高位滑坡,滑坡后缘高程2413 m,前缘高程1595 m,高差818 m,水平距离1085 m,造成坡脚的通讯和交通基础设施中断。本文通过详细的现场地质调查、无人机数码摄影测量和历史卫星影像分析等手段,研究滑坡灾害特征和成因机理。研究表明滑坡经历了约15 a的3阶段渐进演化过程,即:(1)2008年汶川地震作用导致坡体震裂;(2)2008~2022年间持续干湿循环促使坡体变形渐进发展,变形区由前缘向后逐级牵引扩大;(3)2022年雨季降雨触发滑坡变形加剧、前缘失稳,随后在2023年2月7日滑坡整体失稳。滑移失稳方量约6×10^(4)m^(3),土体剪出后演化为碎屑流并在斜坡上部的缓坡段堆积,因土体中的块石越过堆积区进入下方陡坡段,形成大范围落石区,最终滑坡区的面积达滑源区面积的66倍。本文研究揭示了峡谷山区高位碎石土滑坡的复杂演化过程和显著的灾害放大效应,表明了重要交通工程沿线开展地质灾害定期巡查,对高位滑坡灾害早识别、早治理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滑坡 碎石土 落石 成因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远场地震动界定及分类方法研究
16
作者 颜宏毅 赵晓彦 +3 位作者 沈旭 李兵 蹇黎明 龙睿馨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9-1200,共12页
近场地震动相较于远场地震动对建筑结构破坏更大,因此对二者进行合理界定于抗震设计意义重大,而目前相关研究尚有欠缺。以7.0级地震为例,收集417条7.0级地震波数据,分析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PGV/PGA、相对持时与震中距的相... 近场地震动相较于远场地震动对建筑结构破坏更大,因此对二者进行合理界定于抗震设计意义重大,而目前相关研究尚有欠缺。以7.0级地震为例,收集417条7.0级地震波数据,分析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PGV/PGA、相对持时与震中距的相关性。基于地震动预测方程(GMPE)和俞言祥模型,分析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动衰减规律,并以拟合相关性为依据,提出新的近、远震地震动界定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相对持时之比(PGA/S)。在双对数坐标系中绘制不同场地分类条件下的PGA/S与震中距分布关系图,提出7.0级近\,远场地震动分类标准。研究结果可为不同震级、不同场地条件的地震动界定分类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远场地震动 震中距 场地分类 地震动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对减少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变更的思考——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章文 肖莉 +2 位作者 彭志忠 宋炜 贺曦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3年第1期14-16,50,共4页
四川省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带,分布了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等四种地貌,地形地貌组成多样。近年来,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设逐布向高寒高海拔区和深切峡谷区推进,工程地质条件、工程结构极其复杂,土石方量极其巨大。基于工程... 四川省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带,分布了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等四种地貌,地形地貌组成多样。近年来,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设逐布向高寒高海拔区和深切峡谷区推进,工程地质条件、工程结构极其复杂,土石方量极其巨大。基于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度的水土保持方案,在后续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频繁出现水土保持方案变更问题,如何减少水土保持方案变更,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四川艰险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变更为例,分析导致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变更的主要原因是以主体可行性研究阶段作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依据,提出了将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阶段推迟至初步设计阶段或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减少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变更的主要对策之一,可为今后减少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变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水土保持方案变更 新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岩溶隧道精细勘察模式及在沾会高速灰岩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虎 王军 王玲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485-3491,共7页
为了实现对岩溶区公路隧道隐伏岩溶发育情况进行准确的勘察,从而为后期处治设计提供可靠依据,有效减少开挖时产生的突水突泥等事故,通过建立科学的勘察模式,可以有效攻克岩溶发育的隐蔽性、复杂性等难点,达到对隧道岩溶发育进行精细勘... 为了实现对岩溶区公路隧道隐伏岩溶发育情况进行准确的勘察,从而为后期处治设计提供可靠依据,有效减少开挖时产生的突水突泥等事故,通过建立科学的勘察模式,可以有效攻克岩溶发育的隐蔽性、复杂性等难点,达到对隧道岩溶发育进行精细勘察的目的。通过研究调绘、物探、钻探、孔内三维扫描以及水文地质实验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模式,并在云南沾会高速德泽隧道的岩溶勘察中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调绘工作先行,可以对工区岩溶发育情况进行宏观判断;隧道贯通物探,可以对具体岩溶发育形态及范围进行圈定,对钻探位置的选择具有指导性左右;钻探工作可以对物探异常进行验证,能准确判断岩溶发育的位置及规模;孔内三维扫描能对岩溶发育形态进行精确直观成像;水文地质实验可以判断场地岩体性质;通过多种手段、层层递进的方式,能有效精确的对隧道岩溶发育情况进行勘察。可见新的隧道岩溶精细勘察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行之有效,可以在类似工区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隧道 岩溶 精细勘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大跨钢桁加劲连续刚构桥长期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占玉林 林金根 +3 位作者 张程 张志强 邵俊虎 陈文尹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7-93,共7页
为研究钢桁长度和高度以及合龙顺序和顶推力对钢桁加劲连续刚构桥长期变形的影响,以某在建钢桁加劲连续刚构桥为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实体模型,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作用,对恒载作用下运营20年内的变形进行分析,系统分析钢桁长度和高... 为研究钢桁长度和高度以及合龙顺序和顶推力对钢桁加劲连续刚构桥长期变形的影响,以某在建钢桁加劲连续刚构桥为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实体模型,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作用,对恒载作用下运营20年内的变形进行分析,系统分析钢桁长度和高度对连续刚构桥长期变形的影响程度,同时利用结构力学原理推导不同合龙顺序下的顶推力解析式,探讨合龙顺序和顶推力对连续刚构桥长期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桁长度和高度的增加均可使挠跨比下降,均能提高桥梁的整体刚度,考虑到实际结构受力及施工难度,建议钢桁长度在桥梁中跨长度的3/4~7/8范围内选择,挠跨比下降42.3%~44.1%,为避免出现设计过于保守的情况,建议钢桁高度取12 m,挠跨比下降43.8%;推导出不同合龙顺序下的顶推力解析式,只与桥墩和主梁的参数有关,计算简便、概念清晰,可指导实际工程中顶推力的确定;不同合龙顺序对钢桁加劲连续刚构桥长期变形的影响较小,施加顶推力后可明显改善钢桁加劲连续刚构桥的长期变形,建议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先中后边的合龙顺序,同时施加顶推力,在运营20年时边跨和中跨最大竖向变形分别下降34.6%和3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铁路桥 钢桁加劲连续刚构桥 钢桁长度 钢桁高度 合龙顺序 顶推力 长期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迎宾 徐佩依 +6 位作者 林剑锋 伍新南 柳静 相晨琳 何云勇 杨昌凤 许冲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BP神经网络因具有良好的精度和拟合能力,被广泛地运用在区域性滑坡危险性预测中。本文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四川九寨沟地区,以2017年8月8日的九寨沟MS7.0地震引发的4834个历史滑坡为例,将其随机划分为... BP神经网络因具有良好的精度和拟合能力,被广泛地运用在区域性滑坡危险性预测中。本文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四川九寨沟地区,以2017年8月8日的九寨沟MS7.0地震引发的4834个历史滑坡为例,将其随机划分为70%的训练样本集用于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以及30%的验证样本集对预测结果的精度进行评估。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平行发震断层距离、垂直发震断层距离、震中距离、距道路距离、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以及岩性共9个影响因子,分析发震断层对地震滑坡的控制作用,并总结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空间分布规律特征,其中发震断层、岩性和坡度对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利用模型得到九寨沟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图,结果显示73.19%的滑坡位于极高和高危险区域,与实际地震滑坡分布基本相符。通过30%的验证样本集来绘制预测成功率曲线,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成功率(AUC值)为0.90,证实了BP神经网络在九寨沟地区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中具有良好的精度和拟合能力,评价结果为后续地震滑坡灾害预测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区 BP神经网络 地震滑坡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