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伤口疼痛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2
1
作者 罗智燕 徐泽俊 +3 位作者 杨学芳 王丽 李萍 蒋晓华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6,共6页
目的评价和整合慢性伤口疼痛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按照“6S”证据金字塔模型,通过检索国内外专业网站以及数据库中关于慢性伤口疼痛评估与管理的相关证据。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4年4月。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包括... 目的评价和整合慢性伤口疼痛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按照“6S”证据金字塔模型,通过检索国内外专业网站以及数据库中关于慢性伤口疼痛评估与管理的相关证据。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4年4月。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包括1篇指南,4篇证据总结,3篇最佳临床实践,2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1篇类试验研究。从疼痛管理总原则、疼痛评估内容、疼痛评估时机和工具、非药物干预措施、药物干预措施5个维度32个条目总结了慢性伤口疼痛管理策略。结论总结目前关于慢性伤口疼痛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科学管理慢性伤口疼痛提供循证依据,减轻患者痛苦和疾病负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伤口 疼痛 评估 管理 生活质量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43
2
作者 刘进平 冯海龙 赵冬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30-135,共6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例)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2例)治疗38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例)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2例)治疗38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胸腰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测量手术前后矢状位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38例患者手术成功率达100%,手术融合114个椎体节段,共植入228枚椎弓根螺钉。与开放式手术组相比,微创经皮手术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缩短[(10.55±1.23)cm对(18.50±2.50)cm,P=0.000]、术中出血量减少[(32.55±7.22)ml对(320.50±15.48)ml,P=0.000]、住院时间缩短[(6.55±1.50)d对(13.50±2.52)d,P=0.000],且无需引流。术后平均随访(4.65±1.24)个月,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矢状位Cobb角较术前减小(P=0.000)、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增加(P=0.000);开放式手术组总显效率为14/16,微创经皮手术组为86.36%(19/2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恢复迅速等优点,近期疗效与开放式手术相似,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内固定术(非MeSH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7
3
作者 谭海斌 黄光富 +3 位作者 张天 刘进平 李自力 王振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夹闭13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大小、是否破裂、治疗间隔时间以及治疗时间、术前ONP程度及术后12个月的ONP恢复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分析影响ONP恢复程度的因素.结果 176例PcomAA瘤患者中,最终ONP完全恢复137例(77.8%),部分恢复25例(14.2%),无恢复14例(8.0%).(1)手术夹闭组132例中,有SAH 73例,无SAH 59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23例(93.2%),部分恢复7例(5.3%),无恢复2例(1.5%);血管内栓塞组44例中,有SAH 26例,无SAH 18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4例(31.8%),部分恢复18例(40.9%),无恢复12例(27.3%).(2)对ONP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的治疗方法是ONP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OR=36.368,95%CI:7.556- 47.603,P<0.01).结论与血管内栓塞比较,手术夹闭使 PcomAA导致的ONP恢复疗效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损伤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G车载移动卒中单元医疗相关法律问题浅析
4
作者 吴喜 李洪岩 +7 位作者 张新博 郭松韬 李智强 杨军 郭伟 郭秀海 张洪钿 徐如祥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3-928,共6页
5G车载移动卒中单元已应用于临床诊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其应用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少被探讨。本文依据医事法律法规并结合医疗合规管理经验,对5G车载移动卒中单元的医疗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医疗活动的依法合规开展提供... 5G车载移动卒中单元已应用于临床诊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其应用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少被探讨。本文依据医事法律法规并结合医疗合规管理经验,对5G车载移动卒中单元的医疗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医疗活动的依法合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车载 移动卒中单元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7 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5
作者 王姜婷 孙恺 +5 位作者 高谋 程岗 吕文英 周春晖 梁磊 张剑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8,共12页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7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探讨SIRT7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中胶质瘤患者的信...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7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探讨SIRT7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中胶质瘤患者的信息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SIRT7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分级、分子特征和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正常HA细胞和胶质瘤细胞SIRT7表达水平。将胶质瘤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SIRT7敲低组、SIRT7过表达组、药物组(10μmol/L氢氯噻嗪)和药物(10μmol/L氢氯噻嗪)+SIRT7过表达组。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观察上调及下调SIRT7表达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SIRT7对胶质瘤细胞中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E-钙黏蛋白(E-cadheri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Ki-67、Smad3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裸鼠荷瘤实验观察SIRT7敲低对胶质瘤生长的影响。结果胶质瘤患者SIRT7基因高表达时临床预后更差(P<0.0001);SIRT7表达水平与肿瘤分级、1p19q编码状态明显相关(P<0.01)。与正常HA细胞比较,胶质瘤细胞SIRT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RT7敲低组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1),SIRT7过表达组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高(P<0.01)。EdU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RT7敲低组胶质瘤细胞处于增殖期的比例明显降低(P<0.01),SIRT7过表达组胶质瘤细胞处于增殖期的占比明显增高(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RT7敲低组TGF-β、Smad3、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SIRT7过表达组TGF-β、Smad3、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RT7敲低组和药物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1),SIRT7过表达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5);与药物组比较,药物+SIRT7过表达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IRT7敲低组及药物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降低(P<0.01),SIRT7过表达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1);与药物组比较,药物+SIRT7过表达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1)。裸鼠荷瘤实验结果显示,SIRT7敲低后,裸鼠胶质瘤体积、重量明显减小或降低(P<0.01)。结论高表达SIRT7的胶质瘤患者预后较差;SIRT7可调控TGF-β/Smad3通路介导的EMT,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敲低SIRT7可抑制裸鼠移植胶质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SIRT7 上皮-间质转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SMA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唤醒结合磁共振神经导航系统在功能区脑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洪霞 陈小琴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1-44,共4页
目的研究术中唤醒结合磁共振神经导航系统在功能区脑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神经外科就诊并接受功能区脑部肿瘤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 目的研究术中唤醒结合磁共振神经导航系统在功能区脑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神经外科就诊并接受功能区脑部肿瘤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50例患者术前均通过MRI行脑组织结构图像采集,尤其是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序列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序列扫描显示功能区和重建皮质脊髓束;通过神经导航系统建立颅内结构、肿瘤结构和周围组织结构的三维影像模型。同时,观察组患者利用术中唤醒技术再次确定功能区后切除病变。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肿瘤切除程度、神经功能卡氏评分(Karnofsky,KPS)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t=-2.232、-5.788,P=0.030、P<0.001);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Z=5.128,P=0.028);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861,P<0.001),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94,P=0.024)。结论术中唤醒结合磁共振神经导航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脑部功能区肿瘤的最大切除程度,还能够保护脑部功能区的重要神经功能,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区脑部肿瘤 术中唤醒 磁共振神经导航系统 弥散张量成像 血氧水平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蒲在春 贾平 +4 位作者 刘娟 粟宇霜 王丽 张勤 郭丹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66-2276,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POPF)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筛选应用POPF相关风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437672。计算机检索PubMed、Scopus、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 目的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POPF)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筛选应用POPF相关风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437672。计算机检索PubMed、Scopus、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POPF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4月26日。采用PROBAST工具评价文献质量,RevMan 5.4、MedCalc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20119例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POPF发生率为7.4%~47.8%。36篇文献中,共构建55个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690~0.952,其中52个模型AUC>0.7。文献质量评价结果均为高偏倚风险和适用性好。采用MedCalc软件对模型预测性能AUC进行统计学分析,合并的AUC为0.833(95%CI:0.808~0.857)。Meta分析显示:BMI、术后第1天引流液淀粉酶、术前血清白蛋白、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脂肪评分、肿瘤位置、失血量、性别、手术时间、主胰管指数、胰腺CT值是POPF的预测因子(P值均<0.05)。结论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POPF风险预测模型仍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预测模型的校准方法缺失,缺少外部验证,仅仅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变量,偏倚风险较高,未来还需完善模型构建方法,以开发出预测准确度更高的风险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瘘 比例危险度模型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25
8
作者 郭富强 孙祥荣 +8 位作者 杨友松 徐玉川 陈隆益 董凌琳 韦永胜 黄雨兰 李晓佳 孙红斌 杨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7,I0002,共5页
背景五年来,人们已经在动物脑内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的病理改变进行了一些研究,然而很少人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病理和超微结构进行评估。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普通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0例脑出... 背景五年来,人们已经在动物脑内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的病理改变进行了一些研究,然而很少人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病理和超微结构进行评估。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普通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漏斗式入颅,在入颅路径过程必须切除的脑组织中,把远离血肿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发病12h以内),靠近血肿旁1cm脑组织作为实验组。按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将实验组分为6h以内组6例,6—12h组7例,12—24h组5例,24—48h组3例,48~72h组3例,3—4d组3例,5d组2例,8d组1例。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普通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脑组织形态和结构基本正常。实验组6h以内脑组织有轻微损伤。6h以后脑组织损伤逐渐加重。24—48h损伤达高峰,光镜显示脑细胞和纤维水肿明显,细胞形态不完整,核固缩,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电镜显示神经元细胞核变空染色质聚集,线粒体肿胀,嵴变短或消失,核糖体减少,次级溶酶体增加,细胞变空,细胞膜不完整,胶质细胞核固缩。72h以后损伤逐渐好转,5d时损伤与6—12h组相似,8d时基本好转,与6h以内组基本接近。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继发性损伤早期就有病理改变,损伤高峰在24—72h,与一般脑出血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可能与血肿周围组织的继续发性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周围组织 病理 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8
9
作者 彭羽 林赟 +2 位作者 侯晓林 廖晓灵 刘进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59-1364,共6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炎症反应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分析其改善脑出血大鼠动物行为学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亚低温组,40只/组。脑出血组、亚低温组:采用立体定向注射自...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炎症反应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分析其改善脑出血大鼠动物行为学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亚低温组,40只/组。脑出血组、亚低温组:采用立体定向注射自体血的方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亚低温组建模成功后15 min给予亚低温(30~32℃)干预8 h后复温(37~38℃),假手术组、脑出血组体温控制37~38℃。治疗2、4、7、14及21 d,采用Longa评分法、平衡木评分法、Berderson评分法评估大鼠动物行为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兔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结果治疗2、4、7、14、21 d,脑出血组、亚低温组脑出血大鼠动物行为学评分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脑组织TNF-α、NF-κB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脑组织HIF1-αmRNA、VEGF mRNA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亚低温组脑出血大鼠动物行为学评分低于脑出血组(P<0.05),脑组织TNF-α、NF-κB蛋白表达低于脑出血组(P<0.01),脑组织HIF1-αmRNA、VEGF mRNA表达高于脑出血组(P<0.05,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够改善脑出血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可能与拮抗脑组织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亚低温 动物行为学 炎症反应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合生元的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CRP和PCT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敏 廖天芬 +1 位作者 朱京慈 谢彩霞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添加合生元的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影响,并观察病人预后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7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EEN,n=23)和研究组(EEN+合生元制剂,n=24)... 目的:探讨添加合生元的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影响,并观察病人预后和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7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EEN,n=23)和研究组(EEN+合生元制剂,n=24)。对照组病人于伤后24~48 h内采用EN制剂开始营养支持;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了合生元制剂。病人于EN开始后第1、4、7、15天抽血检测CRP和PCT的变化。同时观察病人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入住ICU天数、平均住院费用、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和30 d病死率等。结果:研究组病人营养治疗后第15天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CT于第7、15天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体感染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营养第15天,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入住ICU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明显降低(P<0.05)。但APACHEⅡ评分和30 d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添加合生元的营养支持能更好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炎性反应,缩短入住ICU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改善病人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合生元 早期肠内营养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 被引量:9
11
作者 谢彩霞 朱京慈 +5 位作者 尹华华 黄光富 冯海龙 廖天芬 任正华 张雯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6期404-407,共4页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3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9)和观察组(n=20)。对照组患者于伤后24~48h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营养支持;观察组...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3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9)和观察组(n=20)。对照组患者于伤后24~48h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伤后24~48h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前14d开始使用了合生元(金双歧)。在肠内营养支持0、4、8、15d分别检测外周血CD3+、CD4+、CD8+、CD4+/CD8+的表达,观察两组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营养支持8、15d外周血CD3+、CD4+、CD4+/CD8+的表达比对照组高(P<0.01或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35.0%vs5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早期肠内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更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和降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 合生元 细胞免疫 感染性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单鼻孔垂体瘤手术并发症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隆益 黄光富 唐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17-1419,共3页
目的:分析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696例经蝶手术的垂体腺瘤病人术后并发症。结果:尿崩症发生率为56.6%,低钠血症3.1%,视力恶化0.3%,垂体功能低下1.6%,中枢神经损伤0.3%,眼肌麻痹0.... 目的:分析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696例经蝶手术的垂体腺瘤病人术后并发症。结果:尿崩症发生率为56.6%,低钠血症3.1%,视力恶化0.3%,垂体功能低下1.6%,中枢神经损伤0.3%,眼肌麻痹0.6%,脑脊液鼻漏4.5%,颈动脉损伤0.1%,残瘤出血或肿胀0.3%,脑膜炎0.1%,垂体脓肿0.1%,病死率0.3%。结论:熟悉手术局部解剖,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手术技能、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才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经蝶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7例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结果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俊 刘卫东 +5 位作者 周政 杨辉 安宁 刘海鹏 童志恒 张可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0期1866-1868,共3页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ANRIL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费帆 何永生 +2 位作者 王友于 李梦妮 何森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0-375,共6页
目的:探讨lnc RNAANRIL在胶质瘤患者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临床资料完整的129例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及25例对照正常脑组织标本,应用Real-time PCR检测lnc RNAANRI... 目的:探讨lnc RNAANRIL在胶质瘤患者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临床资料完整的129例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及25例对照正常脑组织标本,应用Real-time PCR检测lnc RNAANRIL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患者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及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脑组织标本比较,lnc RNA ANRIL在129例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8.730±0.336)vs(1.090±0.137),t=9.957、P<0.01],在WHO分级Ⅰ~Ⅱ级患者中的表达明显低于Ⅲ~Ⅳ级[(4.198±0.260)vs(10.550±0.291),t=13.03、P<0.01],lnc RNAANRIL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KPS评分、肿瘤直径无关(均P>0.05),与肿瘤WHO分级、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及生存状态明显相关(均P<0.05)。低表达lnc RNA ANRIL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较高表达者明显延长[(29.17±0.64)vs(13.54±0.74)个月,P<0.01],低表达lnc RNA ANRIL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较高表达者明显延长[(15.88±0.83)vs(9.08±0.56)个月,P<0.01]。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提示,lnc RNA ANRIL的表达、WHO分级及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是胶质瘤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病理级别越高,lnc RNA ANRIL的表达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短。lnc RNA ANRIL参与调节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胶质瘤诊断和预后评估潜在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ANRIL 胶质瘤 预后 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与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富强 李晓佳 +8 位作者 陈隆益 杨红 杨友松 代红源 韦永胜 黄雨兰 孙红斌 徐玉川 杨正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544-549,共6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与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出血组,于血肿旁约1 cm处取少许脑组织.按发病到手术时间,将出血组分为<6 h组(6例),6~12 h组(7例),12~24 h组(5例),24~72 h组(6例),>72 h...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与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出血组,于血肿旁约1 cm处取少许脑组织.按发病到手术时间,将出血组分为<6 h组(6例),6~12 h组(7例),12~24 h组(5例),24~72 h组(6例),>72 h组(6例).从前两组中选7例患者,在手术入颅路径上远离血肿处取少许脑组织为对照组.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技术观察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蛋白及mRNA、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观察显示:对照组、<6h组血肿周围组织基本正常,6~12 h组损伤较轻,12~24 h组损伤较重,24~48 h组损伤严重,以后逐渐好转,8 d时与对照组相似.免疫组化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从6~12h逐渐明显,12~72h达高峰(P<0.05),胶质细胞增生从12~24h开始增加,24 h以后明显增加(P<0.01),TNF-α蛋白表达从6~12 h开始增加,12~24h达高峰(P<0.05),以后逐渐减少;RT-PCR显示:TNF-α mRNA与其蛋白表达基本一致,IL-1β和IL-6 mRNA的表达于12~72h达高峰(P<0.01),以后有下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和小胶质细胞的增生与TNF-α蛋白和mRNA、IL-1β、IL-6的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与TNF-α蛋白和mRNA表达无相关性,与IL-1β、IL-6 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与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趋化因子类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进平 冯海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187-193,共7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脊柱退行性变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脊柱外科迅速发展,成为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外科不仅专注于病变椎体切除和神经减压,而且重视脊柱稳定性的保护和重建。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是脊柱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脊柱退行性变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脊柱外科迅速发展,成为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脊柱外科不仅专注于病变椎体切除和神经减压,而且重视脊柱稳定性的保护和重建。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是脊柱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微创减压技术和微创内固定技术。本文拟对近年来常用的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术(非MeSH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动脉瘤的近期再出血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万书 张立福 +2 位作者 任绍兴 袁利民 陈隆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37-339,共3页
报告在首次出血后26小时至41天内发生再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11例。本组大部分病人第一、二次出血均发生在院外,首次出血距入院时间平均25.3日,再次出血距入院时间平均13日,手术时机延误是造成本组病例再出血率高的主要原因。再出血导致2... 报告在首次出血后26小时至41天内发生再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11例。本组大部分病人第一、二次出血均发生在院外,首次出血距入院时间平均25.3日,再次出血距入院时间平均13日,手术时机延误是造成本组病例再出血率高的主要原因。再出血导致2例死亡,1例持久昏迷,使27.3%病人失去手术机会。认为促使病人尽早至专科就诊,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对降低颅内动脉瘤死亡率和病残率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颅内动脉 破裂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彩霞 任正华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22期19-21,共3页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7d,术后1~3个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5%),轻度残疾3例(3.5%)。提出术前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诱因和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重点,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锁孔入路 围手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入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19
作者 陈勇 冯海龙 +3 位作者 赵冬冬 陈隆益 谭海斌 黄光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入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前入路减压、钛网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2例患者手术中无一... 目的探讨颈椎前入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前入路减压、钛网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2例患者手术中无一例死亡。随访9~38个月,平均19个月,28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其余4例无改变。手术后神经功能达优者19例(59.38%),良者9例(28.13%),中者3例(9.38%),差者1例(3.13%)。手术后JOA评分为(16.56±3.17)分,与手术前的(9.13±2.27)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0,P=0.027)。结论经颈椎前入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固定、稳定手术椎体节段和诱导成骨形成的作用,手术后颈椎获得即刻稳定,椎体间融合良好。但手术疗效与病变累及范围和病程有关,强调早期手术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术 外科 脊髓疾病 颈椎病 椎间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一例
20
作者 刘进平 冯海龙 赵冬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48-150,共3页
患者女性,48岁,主因反复腰腿痛3年,加重伴间歇性跛行3个月,于2015年8月12日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腰部胀痛伴双臀和双大腿疼痛,活动和行走无明显受限,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后缓解,当地医院行腰椎CT检查显示,L4-5椎间盘突... 患者女性,48岁,主因反复腰腿痛3年,加重伴间歇性跛行3个月,于2015年8月12日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腰部胀痛伴双臀和双大腿疼痛,活动和行走无明显受限,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后缓解,当地医院行腰椎CT检查显示,L4-5椎间盘突出,临床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