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测DEB-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术后生存率的放射组学列线图 被引量:5
1
作者 于翔 谢坪 +3 位作者 李金泽 曹磊 顾露 尚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CT放射组学列线图模型预测CalliSpheres药物洗脱微球-经导管动脉栓塞术(DEB-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生存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穿刺病理或临床诊断为HCC,且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期(BCLC-B)行DEB-TACE的... 目的探讨CT放射组学列线图模型预测CalliSpheres药物洗脱微球-经导管动脉栓塞术(DEB-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生存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穿刺病理或临床诊断为HCC,且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期(BCLC-B)行DEB-TACE的100例患者(训练组60例,测试组40例)。利用A.K.软件进行术前CT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并将选定的特征与相应的非零系数相乘的线性组合来计算每个患者的放射组学评分(Rad-score)。Cox回归分析与术后生存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共建立5个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间AUC比较,选出最佳预测模型。以最佳预测模型生成影像组学列线图,并用校准图形法直观表示其预测符合度。结果100例患者中,存活52例,死亡48例。肿瘤数目、GGT、Rad-score值是影响DEB-TACE治疗HCC术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静脉期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AUC及准确率最高(训练组AUC=0.921,准确率84.4%;验证组AUC=0.904,准确率81.5%),为最佳模型。该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都显示出良好的校正能力。结论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对预测DEB-TACE治疗BCLC-B期HCC生存期具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药物洗脱微球 化疗栓塞 影像组学评分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行采集技术联合深度学习重建用于肩关节MRI
2
作者 颜青余 杨靖逸 温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57-560,共4页
目的观察并行采集技术(PAT)联合深度学习重建(DLR)用于肩关节MRI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肩关节MR检查的74人,分别以标准序列(A组)、PAT加速序列(B组)及PAT加速序列联合DLR(C组)采集肩关节MRI。采用5分法对图像整体质量、伪影及显示... 目的观察并行采集技术(PAT)联合深度学习重建(DLR)用于肩关节MRI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肩关节MR检查的74人,分别以标准序列(A组)、PAT加速序列(B组)及PAT加速序列联合DLR(C组)采集肩关节MRI。采用5分法对图像整体质量、伪影及显示解剖结构(关节软骨、韧带及骨髓)清晰度进行主观评价;计算关节软骨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进行客观评价;比较3组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结果A、C组间图像整体质量、伪影及显示解剖结构清晰度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高于B组(P均<0.05)。C、A、B组之间,肩关节MRI关节软骨SNR及CNR依次降低(P均<0.05)。结论PAT联合DLR可缩短肩关节MR扫描时间、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前瞻性研究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和CT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学英 杜娟娟 +6 位作者 张菊 蒋锐 付泉水 刘婷婷 罗江 蒋东林 张小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1-456,F0002,共7页
目的:探讨老年性急性胰腺炎(AP)不同年龄段的临床和CT特征。方法:纳入来自3家三甲综合医院的确诊AP的643例老年患者临床和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组:轻度老年组(65~74岁)、中度老年组(75~84岁)和高龄组(≥85岁)。收集并评估3组AP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性急性胰腺炎(AP)不同年龄段的临床和CT特征。方法:纳入来自3家三甲综合医院的确诊AP的643例老年患者临床和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组:轻度老年组(65~74岁)、中度老年组(75~84岁)和高龄组(≥85岁)。收集并评估3组AP患者的临床和CT特征。结果:轻度老年组胸腔积液发生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肌酐和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其他2组(P<0.05)。轻度老年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发生率、甘油三酯水平及治愈率更高(P<0.05)。中度老年组患者低白蛋白血症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P<0.05)。高龄组冠心病发生率、平均血小板体积、AP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及死亡率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老年AP患者不同年龄段各有其特征。高龄组患者尽管基于CT的ANP发生率更低,但其胸腔积液发生率及并发冠心病比例更高,临床进展更严重,预后也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老年人 临床特征 计算机体层成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在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中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洋(综述) 蒲红(审校)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0-834,共5页
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HCC患者发生微血管侵犯(MVI)是肝癌术后复发和远期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无创、高效地预测MVI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许多研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影像特征构建模型,预测MVI... 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HCC患者发生微血管侵犯(MVI)是肝癌术后复发和远期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无创、高效地预测MVI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许多研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影像特征构建模型,预测MVI和预后,表现出了不错的应用前景。本文查阅了近年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模型预测MVI的相关文献,总结及概括现阶段该领域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出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人工智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化率传递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在中晚孕期正常胎儿胎盘及大脑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李梦蓥 王益双 +1 位作者 杨靖逸 路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34-736,740,共4页
目的:探究磁化传递成像(MT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中晚孕期正常胎儿胎盘及大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进行常规胎盘和胎儿脑部MTI及DWI的扫描,分别计算感兴趣区磁化传递率(MTR)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对胎盘和胎儿脑部的... 目的:探究磁化传递成像(MT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中晚孕期正常胎儿胎盘及大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进行常规胎盘和胎儿脑部MTI及DWI的扫描,分别计算感兴趣区磁化传递率(MTR)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对胎盘和胎儿脑部的MTR及ADC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胎盘MTR及ADC值均高于胎儿大脑MTR及ADC值(P=0.002及0.000)。中孕期胎盘ADC值明显高于胎儿大脑ADC值(P=0.000);晚孕期胎盘MTR及ADC值均明显高于胎儿大脑MTR及ADC值(P=0.003及0.000);晚孕期胎盘与胎儿大脑MTR值存在正相关(P=0.022,ρ=0.331)。结论:中晚孕期,由于胎儿大脑不断发育成熟,胎盘组织中结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的含量随之升高,以支持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胎盘 大脑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T诊断 被引量:48
6
作者 印隆林 杨志刚 +1 位作者 陈加源 蒋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73-1375,共3页
MSCT已成为主动脉夹层诊断及随访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本文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T诊断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病理学 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7
7
作者 谭海斌 黄光富 +3 位作者 张天 刘进平 李自力 王振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6例PcomAA同时伴有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夹闭13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大小、是否破裂、治疗间隔时间以及治疗时间、术前ONP程度及术后12个月的ONP恢复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方法分析影响ONP恢复程度的因素.结果 176例PcomAA瘤患者中,最终ONP完全恢复137例(77.8%),部分恢复25例(14.2%),无恢复14例(8.0%).(1)手术夹闭组132例中,有SAH 73例,无SAH 59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23例(93.2%),部分恢复7例(5.3%),无恢复2例(1.5%);血管内栓塞组44例中,有SAH 26例,无SAH 18例,最终ONP完全恢复14例(31.8%),部分恢复18例(40.9%),无恢复12例(27.3%).(2)对ONP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的治疗方法是ONP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OR=36.368,95%CI:7.556- 47.603,P<0.01).结论与血管内栓塞比较,手术夹闭使 PcomAA导致的ONP恢复疗效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损伤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经导管栓塞治疗肾动脉出血 被引量:11
8
作者 谢坪 李刚 +1 位作者 程美雄 张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N-butyl cyanoacrylate,NBCA)经导管栓塞治疗肾脏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13年6月收集23例保守治疗无效肾出血患者,行NBCA胶经导管肾动脉栓塞治疗,其中20例(87%)单独使... 目的探讨使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N-butyl cyanoacrylate,NBCA)经导管栓塞治疗肾脏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13年6月收集23例保守治疗无效肾出血患者,行NBCA胶经导管肾动脉栓塞治疗,其中20例(87%)单独使用NBCA胶,3例(13%)联合使用NBCA胶和其他栓塞剂(明胶海绵、微弹簧圈)。DSA造影显示假性动脉瘤10例,动静脉瘘8例,活动性出血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评价使用NBCA胶经导管栓塞术的技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施行经动脉栓塞术,术后造影显示异常表现消失,手术成功率100%。术后2-3d出血症状消失,无复发出血病例,其中2例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术中、术后未观察到明显并发症。结论对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出血性病变,经导管栓塞治疗中单独使用NBCA或NBCA联合其他栓塞材料是安全有效的,甚至对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NBCA也显示满意的止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肾脏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 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黄久荣 侯晓林 +3 位作者 蒲红 曾庆华 康长明 李欣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76-378,381,共4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双源CT特征与临床事件的关系。方法:分析40例心肌桥患者的双源CT资料和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桥是否合并桥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将患者分为单纯心肌桥组和复杂心肌桥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双源CT特征与临床事件的关系。方法:分析40例心肌桥患者的双源CT资料和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桥是否合并桥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将患者分为单纯心肌桥组和复杂心肌桥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左心室重量指数、心肌桥长度、LVEF、血糖、血脂等因素,比较上述因素与心肌桥合并桥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复杂心肌桥组收缩压、脉压、左心室重量指数均显著高于单纯心肌桥组(P<0.05),收缩压、脉压、左心室重量指数与心肌桥合并桥前狭窄相关。结论:心肌桥合并桥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以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收缩压、脉压、左心室重量指数是合并桥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心肌桥 双源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性下消化道出血7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谢坪 李刚 于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研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血管发育不良(AD)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安全有效性,评价其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采用NBCA胶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的7例AD所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 目的研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血管发育不良(AD)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安全有效性,评价其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采用NBCA胶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的7例AD所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技术成功率、临床有效性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人院前有6—36个月反复便血、失血性贫血、多次输血史,栓塞术前血红蛋白最低38~70g/L,平均(56.8±12.4)g/L;AD部位在空肠3例,回肠1例,升结肠1例,横结肠肝曲1例,降结肠1例。6例患者1次栓塞成功,1例横结肠血管畸形患者因2支直动脉参与供血.分2次超选择插管栓塞成功。栓塞使用NBCA胶与超液化碘油按1:2—1:3比例混合.用量为0.2~0.8m1.平均(0.48±0.19)ml,技术成功率为100%。栓塞术后所有患者无肠壁缺血事件发生,无其它介入相关并发症;术后l~3d出院,便血消失。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术后20d再发出血,临床有效性为85.7%;6例术后随访追踪2~19个月(中位期10.5个月),出血症状消失,无再出血,无器官坏死并发症,远期止血率为100%。结论NBCA胶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AD所致下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可取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出血 血管畸形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DEB-TACE治疗肝癌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于翔 成思航 +3 位作者 曹磊 杨龙 顾露 谢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1-465,共5页
目的评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SII)对CalliSpheres药物洗脱微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治疗肝癌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肝癌患者65例... 目的评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SII)对CalliSpheres药物洗脱微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治疗肝癌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肝癌患者65例,均接受CalliSpheres-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SII最佳临界值,利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判断术前SII对患者生存期的预后价值。结果SI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术前SII截断值为212.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最大径≥5 cm、TACE前SII>212.2是总生存率(OS)的重要预测指标,SII≤212.2组,<3个月,3~6个月,6~12个月,>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是100%,88.2%,58.8%,35.3%;SII>212.2组,同期生存率分别是87.5%,66.7%,41.7%,17.2%。结论在临床实践中,SII升高作为无创、低成本、易评估和可重复的参数,可作为CalliSpheres DEB-TACE治疗肝癌患者总体生存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免疫炎症指数 药物洗脱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良性肿瘤CT表现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7
12
作者 路涛 蒲红 +2 位作者 陈光文 王娜 陈炜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6-389,共4页
目的观察4种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种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包括血管瘤18例、淋巴管瘤3例、血管淋巴管瘤19例及错构瘤1例,观察4种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脾血管瘤均为实性病灶,11例单发,7例多... 目的观察4种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种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包括血管瘤18例、淋巴管瘤3例、血管淋巴管瘤19例及错构瘤1例,观察4种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脾血管瘤均为实性病灶,11例单发,7例多发;增强扫描16例表现为渐进性强化。脾淋巴管瘤均为囊性病变,增强扫描无强化。脾血管淋巴管瘤可见实性、囊性、囊实性或混合性病灶,以实性多见(n=9),常见多发病灶(n=15);增强扫描实性病灶或病灶中的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囊性病灶或病灶中的囊性成分无强化。错构瘤呈低密度肿块,强化方式与血管瘤类似。结论 4肿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均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相关MSCT影像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家川 刘英 +3 位作者 蒲红 蒋瑾 谢坪 陈光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92-1695,共4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人群坐骨-股骨间隙(IFS)宽度范围,并分析生理指标(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坐骨间距、偏心距、小转子高径等)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无髋关节疼痛症状者的盆腔MSCT扫描资料,测量并记录髋关节的IFS宽度、坐骨... 目的探讨无症状人群坐骨-股骨间隙(IFS)宽度范围,并分析生理指标(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坐骨间距、偏心距、小转子高径等)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无髋关节疼痛症状者的盆腔MSCT扫描资料,测量并记录髋关节的IFS宽度、坐骨间距、偏心距、小转子高径、头颈轴长、股骨颈角、坐骨角,并分析IFS宽度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男性受检者的身高、体质量及IFS宽度、偏心距、小转子高径、头颈轴长均大于女性(P均<0.05),坐骨间距、坐骨角均小于女性(P均<0.001)。IFS宽度与头颈轴长呈正相关(P<0.001),与年龄、坐骨间距、股骨颈角、坐骨角均呈负相关(P均<0.001),与身高、体质量、偏心距、小转子高径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MSCT可应用于坐骨-股骨撞击相关影像学测量与评估,女性骨盆结构与男性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女性更易罹患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解剖 测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股骨撞击相关影像解剖学的MRI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家川 刘英 +3 位作者 陈加源 印隆林 吴筱芸 李迎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7-550,共4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人群的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坐骨间距宽度等的变化范围,并分析与性别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4月行髋关节MRI检查志愿者资料共计7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测量并记录156个髋关节的IFS、... 目的:探讨无症状人群的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坐骨间距宽度等的变化范围,并分析与性别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4月行髋关节MRI检查志愿者资料共计7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测量并记录156个髋关节的IFS、股方肌间隙、坐骨间距宽度等数据。结果:IFS宽度、股方肌间隙宽度及股方肌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3.53±6.58)mm、(18.04±5.67)mm、(13.99±4.56)mm,女性组平均值均小于男性(P<0.05)。坐骨间距平均值为(104.76±11.80)mm,女性组的平均值大于男性(P<0.05)。股骨头颈轴长及股骨颈干角的平均值分别为(86.29±7.51)mm、132.01°±3.05°,女性组平均值均小于男性(P<0.05)。IFS宽度、股方肌间隙宽度与坐骨间距、股骨颈干角有负相关性,与股骨头颈轴长有正相关性。结论:MRI能应用于坐骨股骨撞击相关影像测量;女性骨盆及股骨上段解剖与男性有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女性IFI较多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坐骨股骨撞击 性别 测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CT表现 被引量:12
15
作者 彭泽华 蒲红 白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出率及其形态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应用DSCT对47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MB的长度、厚度及MCA受压缩程度,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观察记录MCA近段、远段邻近血管及...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出率及其形态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应用DSCT对47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MB的长度、厚度及MCA受压缩程度,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观察记录MCA近段、远段邻近血管及MCA本身的形态变化。用Pearson等级相关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①MB-MCA检出率为27.9%(131/470),MB平均长度为(20.8±9.0)mm,MB的平均厚度为(2.3±1.1)mm,MCA平均受压缩程度为(37.8±16.9)%;MCA受压缩程度与MB厚度呈正相关(r=0.60,P=0.000),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r=0.21,P=0.540)。MB的厚度与MCA长度无相关性(r=0.18,P=0.101)。②62.7%(82例)MB-MCA桥前段或/和桥后段血管走行迂曲成角,且与MB的厚度相关(z=-3.15,P=0.002),而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z=-0.41,P=0.967)。③67例MCA在收缩期呈圆锥状改变,舒张期这种改变明显减轻或消失。经统计学分析,MCA的这一表现与MB的厚度、长度均有相关性(z=-2.91,P=0.004;z=-2.61,P=0.009)。④46例MCA相邻的血管有动脉硬化征象,经统计学分析,MCA相邻血管有动脉硬化征象组与MB的厚度、长度均有相关性(z=-3.42,P=0.001;z=-2.89,P=0.004)。结论:DSCT可正确诊断MB-MCA的存在,并可判断MB-MCA的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类型及分化程度与癌性空洞表现的关系 被引量:19
16
作者 蒋瑾 周瀚 +1 位作者 付凯 徐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分析肺癌空洞的X线平片、CT与MRI表现,探讨空洞与肿瘤类型及分化程度关系。材料与方法:对40例以各种方法证实为肺癌,均摄X线平片,其中30例做CT、10例做MRI检查。40例中30例手术病理检查,病理结果与影... 目的:分析肺癌空洞的X线平片、CT与MRI表现,探讨空洞与肿瘤类型及分化程度关系。材料与方法:对40例以各种方法证实为肺癌,均摄X线平片,其中30例做CT、10例做MRI检查。40例中30例手术病理检查,病理结果与影像表现对照。结果:空洞内缘不规则似癌梁样改变,空洞壁厚度与空洞在肿瘤中位置特别是肿瘤越小,形成的空洞越小;肿瘤越大,空洞偏大,且肿瘤又呈分叶样改变等与肿瘤类型与分化程度有明显关系。CT对空洞内缘与肿瘤边缘显示优于X线平片。MRI对肿瘤组织信号强度变化,如肿瘤液化坏死,甚至对肿瘤性质有潜在定性能力。结论:肺癌空洞X线、CT与MRI表现与肿瘤类型及分化程度有明显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空洞 CT MRI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道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瀚 吴筱芸 +1 位作者 杨志刚 闵鹏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1166-1170,共5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道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及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胆道癌(包括肝外胆管癌及胆囊癌)且有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患者41例纳入研究,所有病例均经螺旋CT机进行腹部增强扫描。重点对淋巴结转...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道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及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胆道癌(包括肝外胆管癌及胆囊癌)且有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患者41例纳入研究,所有病例均经螺旋CT机进行腹部增强扫描。重点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密度、强化后表现等进行研究。结果:肝外胆管及胆囊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以肝十二指肠韧带为最多(90.2%),其次为腹腔动脉(63.4%)、腹主动脉(48.8%)和肠系膜血管周围(39.0%)。41例肝外胆管癌及胆囊癌,共计116个部位发生中上腹淋巴结转移,平均2.83个/例(部位数)。转移淋巴结的MSAD(最大短轴径)为1.4~4.8cm,平均2.8cm。有36例(87.8%)转移淋巴结发生较明显坏死。结论:原发性胆道癌的中上腹淋巴结转移主要遵循胆道系统的淋巴引流途径,胆道癌转移淋巴结常发生淋巴结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肿瘤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路涛 蒲红 陈光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01-1705,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s)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为GEP-NENs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33例胃肠道NENs患者均接受CT检查;15例胰腺NENs患者中,9例只接受CT检查,4例只接受MR检查,2例同时接... 目的探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s)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为GEP-NENs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33例胃肠道NENs患者均接受CT检查;15例胰腺NENs患者中,9例只接受CT检查,4例只接受MR检查,2例同时接受CT及MR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48例GEP-NENs患者中,15例(15/48,31.25%)位于胰腺,其次为胃部12例(12/48,25.00%)和直肠11例(11/48,22.92%),其他部位较少见。G1级12例(12/48,25.00%),G2级11例(11/48,22.92%),G3级20例(20/48,41.67%),混合腺NENs有5例(5/48,10.42%)。突触素阳性46例(46/48,95.83%),嗜铬粒蛋白A阳性36例(36/48,75.00%)。胰腺NENs主要位于胰头及体尾部,大小、形状、生长方式不一,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MR平扫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等(高)信号,增强后强化方式多样。33例胃肠NENs CT平扫可见管壁增厚或局部软组织结节、肿块影;增强扫描12例(12/33,36.36%)呈均匀中度强化,11例(11/33,33.33%)呈不均匀且不规则强化。结论胰腺、胃、直肠是GEP-NENs的好发部位,其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均不具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十二指肠重复畸形1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路涛 陈加源 +3 位作者 吴筱芸 印隆林 李迎春 孔维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853-853,共1页
病例 男,3岁2月,因“反复呕吐1+周”入院.1+周前患儿进食半小时后出现呕吐,伴腹痛、发热,呕吐后腹痛缓解.查体:右上腹深部扪及大小约6 cm×4 cm梭形囊性包块,表面光滑,可推动,无触痛及波动.彩超示腹主动脉右侧右肾前方囊性占位,... 病例 男,3岁2月,因“反复呕吐1+周”入院.1+周前患儿进食半小时后出现呕吐,伴腹痛、发热,呕吐后腹痛缓解.查体:右上腹深部扪及大小约6 cm×4 cm梭形囊性包块,表面光滑,可推动,无触痛及波动.彩超示腹主动脉右侧右肾前方囊性占位,大小约6.1 cm×3.7 cm×4.8 cm,壁较厚,厚薄较均匀,其内液体欠清亮,囊壁未探及血流信号.腹部CT(图1a~1d):下腔静脉右前方见一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大小约5.7 cm×4 cm,向前推移胆囊及胰头钩突,向右推移肝右叶后下段,向后压迫右肾,向前内方推移肠系膜上静脉,与十二指肠降段及水平段关系密切,增强后,部分囊壁稍强化.关键词:十二指肠疾病;畸形;儿童;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分类号:R574.51;R656.64;R814.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疾病 畸形 儿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窦粘液囊肿CT表现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7
20
作者 蒲红 傅凯 宋彬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604-605,612,共3页
目的:研究鼻窦粘液囊肿CT表现,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34例41个粘液囊肿,均经手术(或内窥镜)及病理证实,结合手术对照分析其CT表现。结果:①发生部位:主要位于额窦、筛窦,占83%(34?41)。其次为蝶窦、上颌窦。②CT表现:窦腔膨大,骨壁变... 目的:研究鼻窦粘液囊肿CT表现,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34例41个粘液囊肿,均经手术(或内窥镜)及病理证实,结合手术对照分析其CT表现。结果:①发生部位:主要位于额窦、筛窦,占83%(34?41)。其次为蝶窦、上颌窦。②CT表现:窦腔膨大,骨壁变薄或吸收缺损。腔内密度改变:可为低、等、高密度。周围侵蚀改变:粘液囊肿突入眶内引起眼球突出及斜视,囊肿可突入到颅内、鼻腔内。增强后表现为囊肿周边粘膜环形强化(中央无强化)。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鼻窦粘液囊肿影像特征,对鼻窦粘液囊肿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对手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疾病 粘液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