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脑钠肽联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与常规心功能指标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谭今 于涛 +2 位作者 黄克力 刘科 杨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2179-2184,共6页
目的评价血浆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心功能指标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四川省人民... 目的评价血浆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心功能指标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心瓣膜病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均由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检测指标;于患者出院1个月后开始随访,随访时间为18个月,根据随访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结果随访的138例患者中,删失14例,其余124例中预后良好73例(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51例(预后不良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为41.1%(51/12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RR=1.578,P=0.039)、血浆BNP(RR=1.935,P=0.013)和NT-proBNP(RR=2.346,P<0.001)是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LVEDD、血浆BNP和NT-proBNP预测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74、0.814、0.800,血浆BNP联合NT-proBNP预测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特异度为78.9%,灵敏度为83.6%。结论血浆BNP和NT-proBNP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望作为临床评估患者术后预后风险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利钠肽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心脏停搏液在体外循环下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
2
作者 王月好 蒋钦 李骄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6-241,共6页
目的:比较两种心脏停搏液在体外循环下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A组53例,使用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TK)液;B组55例,使用含血St.Th... 目的:比较两种心脏停搏液在体外循环下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将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分为两组,A组53例,使用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TK)液;B组55例,使用含血St.Thomas液。比较两组体外循环术中情况如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灌注次数、心脏复跳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主动脉阻断前以及术后2、12、24、48、72 h时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转流过程中血K^(+)、Na^(+)浓度,手术前后心排量与心指数,术后24 h多巴胺的用量及并发症等。结果:A、B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灌注次数少于B组,心脏复跳时间短于B组,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B组(P<0.05);A组术后2、12、24、48 h时血清cTnⅠ、CK-MB、BNP、HFABP、MDA水平低于B组,SOD水平高于B组(P<0.05);A组转流中、转流后即刻血K^(+)、Na^(+)水平低于B组(P<0.05);A组术后12、24 h心排量与心指数高于B组(P<0.05);A组术后24 h多巴胺用量少于B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vs 21.8%,P=0.240)。结论:相较于含血St.Thomas液,HTK液应用于体外循环下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肌保护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肌保护 心脏停搏液 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液 St.Thomas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T-proBNP、血乳酸、肌钙蛋白Ⅰ及血浆胱抑素C等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谭今 于涛 +2 位作者 黄克力 刘科 杨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5-759,共5页
目的对比NT-proBNP、血乳酸水平、肌钙蛋白Ⅰ及血浆胱抑素C多个血清学指标对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预后风险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我科并后续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基线资料、?NT-p... 目的对比NT-proBNP、血乳酸水平、肌钙蛋白Ⅰ及血浆胱抑素C多个血清学指标对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预后风险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我科并后续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基线资料、?NT-proBNP、?血乳酸、?肌钙蛋白Ⅰ及?血浆胱抑素C水平、NYHA分级、LVEF及E/A。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在随访期间发生不良预后的患者定义为不良预后组,病情无恶化者定义为预后良好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预后风险率的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一步评价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运用ROC曲线分析?NT-proBNP、?血浆胱抑素C水平及肌钙蛋白Ⅰ预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预后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NT-proBNP、?血浆胱抑素C水平、肌钙蛋白Ⅰ、NYHA分级以及LVEF能影响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预后风险率的大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患者?NT-proBNP(P=0.019)、?血浆胱抑素C(P=0.037)、肌钙蛋白Ⅰ水平(P=0.028)及LVEF(P=0.045)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四者相比,?NT-proBNP水平的影响程度最高(RR=1.598);而ROC曲线下?NT-proBNP水平的AUC为0.831,且其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87%、72.44%,?NT-proBNP与LVEF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的AUC为0.842,其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3%、76.2%。结论 NT-proBNP水平与LVEF联合诊断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预后风险率的大小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望作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常规评估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NT-PROBNP 血乳酸 肌钙蛋白Ⅰ 血浆胱抑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缺血后适应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蒋钦 黄克力 +1 位作者 张浩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氧化还原、能量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阻断成年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式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以3个周期30 s缺血、30 s灌注的方式建立缺血预适应、缺血后...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氧化还原、能量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阻断成年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式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以3个周期30 s缺血、30 s灌注的方式建立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的缺血适应模型;开胸后不阻断冠状动脉建立对照组模型。实验结束收集大鼠缺血心肌组织,通过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化学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生物发光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分别检测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SD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Ndufa2、Ndufa4、Cox4il、Cox7a2表达(n=8)。结果: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均显著增加缺血心肌组织的SOD活性、ATP含量;降低MDA含量、MPO活性;并可以诱导SDF-1、VEGF及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Ndufa2、Ndufa4、Cox4il、Cox7a2的表达。结论:远程缺血后适应应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有增加缺血心肌组织的抗氧化还原、保护能量代谢、降低炎症反应等作用;远程缺血后适应与缺血预适应及缺血后适应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适应 反馈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超声评估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事件及住院死亡的危险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左明良 尹立雪 +3 位作者 李春梅 邓燕 罗玲 谭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4-888,共5页
目的采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及住院死亡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124例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分析其经胸二维超声、多平面和三维经食管超声特征。将手术前或后1个月内栓塞和死亡作为主要终点事件。将... 目的采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感染性心内膜炎栓塞及住院死亡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124例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分析其经胸二维超声、多平面和三维经食管超声特征。将手术前或后1个月内栓塞和死亡作为主要终点事件。将大赘生物、脓肿或瘘、腱索断裂、中重度瓣膜反流和瓣膜穿孔或严重瓣膜破坏各计1分,进行简单积分,对心脏受损累计简单积分、赘生物大小、瓣膜受损严重并失去正常形态结构采用Hosmer和ROC曲线下面积评估栓塞和不良事件。结果 124例患者中,27例(27/124,21.77%)患者发生栓塞。与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比较,多平面和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识别赘生物的确切位置及其长度,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漏诊左心房和乳头肌赘生物。栓塞及不良事件患者血红蛋白显著低于非栓塞及不良事件患者(P<0.05)。栓塞及不良事件患者多部位赘生物形成、赘生物活动度和瓣膜严重受损并失去正常形态构成比均高于非栓塞及不良事件患者(P均<0.05)。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受损累计简单积分、赘生物大小、瓣膜严重受损并失去正常形态结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P=0.06)、0.60(P=0.19)、0.70(P=0.03)。结论多平面及三维经食管超声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尤其位于不常见位置的赘生物诊断起重要作用。瓣膜严重受损并失去正常形态者与栓塞及不良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炎 超声心动描记术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后瓣脱垂伴重度关闭不全后收缩期前向运动征1例
6
作者 颜艳 左明良 +5 位作者 杨基兰 缪娟 罗贤 黄克力 刘胜中 向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0-471,共2页
患者男,48岁,活动后胸痛伴头晕、恶心及心悸等3个月;10余年前因“胆囊结石”接受“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查体:脐上缘见长2.5 cm横行手术瘢痕,二尖瓣区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 患者男,48岁,活动后胸痛伴头晕、恶心及心悸等3个月;10余年前因“胆囊结石”接受“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查体:脐上缘见长2.5 cm横行手术瘢痕,二尖瓣区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左心房前后径44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4 mm,室间隔厚度9 mm;左心室射血分数66%;二尖瓣后瓣P1收缩期脱向左心房侧,超过瓣环水平,二尖瓣偏向房间隔大量反流;提示二尖瓣后瓣脱垂伴重度关闭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成形术 收缩期前向运动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表现的亚急性主动脉夹层1例 被引量:3
7
作者 鄢红玉 柯园园 +1 位作者 左明良 于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3-344,共2页
1病例简介男,49岁。主诉: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咳嗽1个月,加重3 d。心界向左下扩大,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既往史:高血压20年,血压控制较差;2个月前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CKD5期。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 1病例简介男,49岁。主诉: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咳嗽1个月,加重3 d。心界向左下扩大,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既往史:高血压20年,血压控制较差;2个月前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CKD5期。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显示升主动脉增宽,主动脉瓣退变伴重度关闭不全,左心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疾病 超声心动描记术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超声用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修复手术评估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左明良 尹立雪 +5 位作者 李春梅 邓燕 罗玲 向毅 向波 于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61-1066,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诊断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的价值,并探索二尖瓣修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50例因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或关闭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AR)行主动脉瓣置换,伴或不伴...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诊断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的价值,并探索二尖瓣修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50例因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或关闭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AR)行主动脉瓣置换,伴或不伴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二维超声及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3D-TEE)检查,比较外科直视测量二尖瓣对合缘高度值与3D-TEE测值的差异。对于中度以上FMR患者主动脉瓣置换基础上行二尖瓣修复,对比未修复患者心脏超声、围手术期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天数,以及术后反流纠正效果。结果:二尖瓣修复24例,未修复者26例,2组间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二维经胸超声及3D-TEE参数,修复组较未修复组反流程度重,瓣环面积扩大(P=0.009),对合缘高度减少(P=0.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外科直视测量与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对合缘高度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ICU停留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1,P=0.175)。二尖瓣修复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未修复组死亡1例,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1)。术后半年二尖瓣修复组2例二尖瓣轻度反流,无一例二尖瓣狭窄及反流加重发生;二尖瓣未修复组出现1例二尖瓣反流加重,1例轻度反流。此外,二尖瓣修复患者中,AS所致FMR二尖瓣环面积小于AR患者(P=0.028),瓣缘对合高度大于AR(P=0.017)。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二尖瓣修复安全可行。3D-TEE评估FMR反流机制具有重要价值,FMR往往伴随瓣环扩张,二尖瓣闭合障碍。AS及AR并发FMR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建议AS并发FMR修复时以瓣环扩大及瓣缘对合高度为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置换 功能性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成形 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