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程医疗在癫痫患者管理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俊 刘婷婷 +1 位作者 辜晓惠 刘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8-192,共5页
远程医疗作为一种新兴医疗服务模式,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推广和广泛应用,在癫痫患者的管理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回顾远程医疗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医务人员通过电话、音视... 远程医疗作为一种新兴医疗服务模式,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推广和广泛应用,在癫痫患者的管理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回顾远程医疗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医务人员通过电话、音视频、手机APP等方式为患者提供远程咨询及诊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认为癫痫慢病管理平台、区域化多中心联合诊疗、癫痫数据库共享、癫痫患者实时监测及在线数据分析是未来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也必须意识到,远程医疗仍存在一些不足与局限,未来需要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提升患者教育和参与度等,以确保远程医疗能够在促进医疗服务普及和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医疗质量,保护患者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医疗 癫痫 慢病管理 5G 云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细胞因子谱检测在脓毒症诊断及死亡风险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马晋 杨浩 +2 位作者 孙昌瑞 雷雨 吴春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00-1607,共8页
目的:研究流式细胞术细胞珠阵列(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法检测脓毒症患者人细胞因子谱表达水平,探讨并比较各细胞因子在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及预测死亡风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56例ICU脓毒症患者,99例健康体检者和99例ICU... 目的:研究流式细胞术细胞珠阵列(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法检测脓毒症患者人细胞因子谱表达水平,探讨并比较各细胞因子在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及预测死亡风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56例ICU脓毒症患者,99例健康体检者和99例ICU非脓毒症患者,流式细胞术CBA法检测入组人群入院当天血浆IL-2、IL-4、IL-6、IL-10、TNF-α和IFN-γ的水平。Spearman及R语言Mantel检验分别用于常规相关性分析和指标集合间的相关性分析,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并比较人细胞因子谱中各细胞因子对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及预估死亡风险的应用价值。结果:脓毒症患者血浆人细胞因子谱中IL-6、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及ICU非脓毒症患者。IL-6的早期脓毒症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68(P<0.0001,95%CI=0.835~0.901),IL-10为0.831(P<0.0001,95%CI=0.793~0.869)。Mantel检验指标集合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脓毒症患者死亡组中,IL-6与CRP呈显著相关性(r=0.101,P=0.001),IL-10与NEUT呈显著相关性(r=0.132,P=0.001)。人细胞因子谱中的各细胞因子预测28 d死亡率的AUC均低于0.70。结论:使用流式细胞术CBA法检测人细胞因子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表现出不同的效力。IL-6和IL-10能为脓毒症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证据,但在预估死亡风险方面与其他因子效力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谱 脓毒症预后 白介素-6 白介素-10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总医师管理模式的探讨——兼谈工作质量监控中医师编码制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洲 王晋川 +2 位作者 辜玉刚 张雅 熊建 《中国医院管理》 2010年第8期21-23,共3页
分析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聘用的62名临床住院总医师在实施医师编码制后的管理效果,重点探讨医师编码制在住院总医师管理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探索大型综合医院住院总医师管理的新路径。
关键词 医师编码制 住院总医师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希氏束起搏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4
4
作者 邓静 李进嵩 易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3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行起搏器植入术的39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起搏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HBP组(16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行起搏器植入术的39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起搏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HBP组(16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RVAP)组(23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起搏器植入时和术后2年的起搏器植入参数、术前和术后2年的心功能参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HBP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RVAP组(P <0.05)。术后2年,HBP组患者起搏器阻抗显著低于同期RVAP组和本组起搏器植入时的水平(P_均<0.05),QRS时限显著短于RVAP组(P <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6 min步行测试(6 minute walking test,6MWD)距离均显著大于RVAP组(P_均<0.05)。HBP组患者术后2年的QRS时限、LVEF、6MWD距离与术前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_均<0.05)。RVAP组患者术后2年的QRS时限、LVEDD、6MWD距离与术前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_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HBP可保证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同步性收缩,改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