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宇 罗秀海 +4 位作者 邓玥 陈旭 林强 冉晓潇 徐嘉 《四川林业科技》 2018年第1期37-43,共7页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彭州市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调查、分类、鉴定,记载了保护区大型真菌隶属2个亚门,4个纲,10个目,32科,71个属136种。同时还对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生态型多样性,经济价值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白水河保护区 大型真菌 种类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和线粒体的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大明 侯真真 +6 位作者 邓承敏 陈旭 吴杰 陈磊 陈勤 岳碧松 张修月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1-648,共8页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研究从林麝基因组和已发表的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到7个适合林麝粪便DNA扩增的四碱基微卫星位点,建立了林麝的个体识别体系。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条监测样线中共收集到林...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研究从林麝基因组和已发表的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到7个适合林麝粪便DNA扩增的四碱基微卫星位点,建立了林麝的个体识别体系。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条监测样线中共收集到林麝粪便46份,基于微卫星个体识别鉴定到30只个体,使用微卫星和线粒体D-Loop进行多样性评估,结果显示,7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602和0.563,4个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且均表现为杂合不足。线粒体D-Loop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显示,保护区林麝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213和0.02344,表明保护区林麝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基于个体识别、样线调查和保护区适宜栖息地计算出保护区样线内林麝的平均密度为4.39头·km^(-2),保护区内约有1090头林麝。本研究为保护区林麝的遗传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粪便DNA 微卫星 线粒体D-LOOP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资源调查 被引量:6
3
作者 胡大明 邓玥 +1 位作者 徐含锋 刘洋 《四川林业科技》 2019年第6期105-109,共5页
为查清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资源(Moschus berezouskii)状况,为保护区保护管理提供依据,2017年10月-2018年7月采用样线法、红外相机监测法及访问法对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林... 为查清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资源(Moschus berezouskii)状况,为保护区保护管理提供依据,2017年10月-2018年7月采用样线法、红外相机监测法及访问法对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林麝的数量约为1523头,林麝平均密度为5.05头·km^-2,保护区林麝密度属于中等,尚未达到理论承载量。在生境选择上,保护区林麝喜欢利用食物丰富、隐蔽条件好、郁闭度高、坡度较陡、干扰强度弱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山脊及中、上坡环境。日活动节律表明,保护区林麝活动主要集中于白天,白天活动的频率是夜间活动的两倍以上。本文详细研究了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的生存环境、种群密度及日活动节律,为林麝的保护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资源调查 种群密度 白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分布和优势种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旭 刘可倚 +1 位作者 彭科 谢大军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4期137-141,共5页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并根据《四川植被》分类的原则和依据,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可分为6个植被型11个群系纲和25个群系。其中,1400~2000 m海拔段主要分布有14个群落类型,2000~2500 m分布有3个群落类型,2500~3000 m分布有3个群落类...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并根据《四川植被》分类的原则和依据,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可分为6个植被型11个群系纲和25个群系。其中,1400~2000 m海拔段主要分布有14个群落类型,2000~2500 m分布有3个群落类型,2500~3000 m分布有3个群落类型,3000~3500 m分布有9个分布类型,3500~4000 m有4个群落类型分布,4000~4800 m有2个群落类型。通过重要值统计不同海拔段各个群落类型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建议通过建立有效保护体系、加强宣教、监测管护和科学研究达到对保护区植物植被资源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植物群落分布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藏酋猴活动初步调查
5
作者 张强 兰盛军 +5 位作者 胡大明 余晓霞 顾海军 陈旭 宋志强 张轩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134,共4页
2006年4~12月,以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的锅圈岩、回龙沟、龙漕沟、玉石沟和九峰山5个区域为野外重点观察区域,结合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的资料,对藏酋猴的活动进行了初步观察。共遇见藏酋猴29群639只,以九峰山、回龙沟等区域较多,主要在... 2006年4~12月,以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的锅圈岩、回龙沟、龙漕沟、玉石沟和九峰山5个区域为野外重点观察区域,结合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的资料,对藏酋猴的活动进行了初步观察。共遇见藏酋猴29群639只,以九峰山、回龙沟等区域较多,主要在1300~2000m活动。藏酋猴喜欢选择山坡中部、均匀坡上和阳光比较好的大于40。以上凸坡上、落叶阔叶林下、郁闭度比较适中的森林中活动,主要为植物性食物,尤其喜欢取食树皮、滕本表皮、果实、嫩枝叶等,白天比较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河保护区 藏酋猴 种群动态 栖息地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问题分析排序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大明 焦锋 +5 位作者 张强 李兴贵 罗秀海 陈旭 周玉平 曾彦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2,共3页
以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题树模型”、“对策树模型”和“距阵排序”等分析工具,对白水河自然保护区过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的具体保护管理对策。
关键词 白水河保护区 问题 分析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适宜栖息地评价
7
作者 胡大明 邓玥 +3 位作者 温平 梁磊 夏奎 官天培 《四川林业科技》 2018年第6期67-70,85,共5页
羚牛是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特有濒危物种。其中的四川羚牛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岷山和邛崃山系。识别栖息地适宜性是科学管理和保护栖息地的前提。为提高局域尺度羚牛种群的保护,2017年—2018年笔者在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样线调查... 羚牛是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特有濒危物种。其中的四川羚牛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岷山和邛崃山系。识别栖息地适宜性是科学管理和保护栖息地的前提。为提高局域尺度羚牛种群的保护,2017年—2018年笔者在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样线调查和红外相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羚牛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模型可靠(AUC> 0.85)且保护区内羚牛适宜栖息地分布局限(80.4 km2)。最适宜的栖息地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且绝大多数的适宜栖息地(包括适宜和较适宜)都分布实验区(39.1%)与核心区(40.6%)。在7个环境变量中,贡献最大的主要是地形因素(海拔和坡度)及特定的植被类型。野外调查发现,白水河羚牛集中分布区域的最低海拔2 100 m左右,最高出现在3 750 m,平均分布海拔是2 843 m,远高于其他保护区羚牛利用的海拔。低海拔区域(<1 900 m)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和缓冲区,因此保护区需要加强该区域的干扰控制、管理和监测,增强羚牛对该区域利用的概率,减缓人为活动对栖息地的进一步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 国家公园 同域分布 大熊猫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彭州市的鸟类多样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廖婷 廖静 +3 位作者 冉江洪 胡大明 罗秀海 张宣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14,共16页
通过2018-2019年的7次野外调查,结合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调查、历史文献和标本记录等数据,统计出四川省彭州市分布有鸟类17目62科34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6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鸟... 通过2018-2019年的7次野外调查,结合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调查、历史文献和标本记录等数据,统计出四川省彭州市分布有鸟类17目62科34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6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5种,中国特有鸟类18种。留鸟180种,夏候鸟86种,冬候鸟40种,旅鸟35种。在繁殖鸟中,东洋界种类179种,古北界种类56种,广布种31种。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为居民农田区和阔叶林;阔叶林与居民农田区、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鸟类群落相似性最高;水域与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的相似性最低。本研究填补了彭州市鸟类多样性调查的空缺,为彭州市及周边区域的鸟类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监测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州市 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 群落相似性 居民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柳杉林生物量及其土壤碳动态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段文霞 朱波 +3 位作者 刘锐 陈实 周玉平 陈放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5-59,共5页
以四川彭州为典型案例,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土壤剖面分析方法,对栽植5、10、17、22和26年的人工柳杉林生物量及其土壤碳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林的生物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但与林龄并不呈线性相关.柳杉林的... 以四川彭州为典型案例,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土壤剖面分析方法,对栽植5、10、17、22和26年的人工柳杉林生物量及其土壤碳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林的生物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但与林龄并不呈线性相关.柳杉林的碳储量变化与林木生物量的增长趋势完全一致,5、10、17、22和26年柳杉林的碳储量分别为19.8、67.5、85.8、162和275t/hm^2.林下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随年份的延长而逐渐上升,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表现为:0~10cm〉10~30cm〉30.50cm〉50~70cm,但集中分布于50cm以内.土壤有机碳表聚系数随林龄增长而减小,从5年期到26年期依次分别为14.8.9.68、8.85、5.27和3.86,表明了林木根系对土壤深层有机碳积累的有力贡献.5、10、17、22和26年的柳杉林土壤碳储量分别为80.4、106、126、164和210t/hm^2.人工柳杉林具有庞大的地上生物量和土壤碳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柳杉林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域分布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生境分化 被引量:30
10
作者 夏珊珊 胡大明 +5 位作者 邓玥 钟雪 白文科 张晋东 王彬 周材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7-1638,共12页
生境分化是群落物种缓解种间竞争压力,实现同域稳定共存的重要途径,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同域动物的生境分化是空间尺度依赖的生态过程,从不同空间尺度分层研究物种的生境分化,对于全面了解同域动物的共存模式和机制,以及... 生境分化是群落物种缓解种间竞争压力,实现同域稳定共存的重要途径,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同域动物的生境分化是空间尺度依赖的生态过程,从不同空间尺度分层研究物种的生境分化,对于全面了解同域动物的共存模式和机制,以及实现多物种整合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1月至8月,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minckii)进行了野外调查,基于MaxEnt模型和样方法,从宏生境和微生境两个空间尺度对其生境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宏生境尺度,两种雉类的适宜宏生境重叠面积达44.59 km^2,分别占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适宜宏生境面积的58.73%和44.3%,表明二者在宏生境尺度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种间分化;2)微生境尺度是两种雉类生境分化的关键尺度,海拔、坡位、最近水源距离和乔木层盖度4个特征上的显著差异,使二者的微生境发生显著的种间分化;3)虽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不同的分化程度和方式,但两种雉类在海拔适应性、人为干扰耐受性以及对水源的依赖性上的差异在两个尺度下表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此外,基于二者生境需求的异同,提出了控制人为干扰、加强宣传教育、维持自然植被多样性和镶嵌格局等针对该区域雉类物种共同保护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分化 同域分布 空间尺度 共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山山系南端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翔 罗秀海 +7 位作者 周延山 兰官伟 陈超 侯蓉 蒋泽银 胡大明 齐敦武 张志和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7-182,共6页
基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野外分布数据及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对岷山山系南端的大熊猫适宜栖息地分布进行了预测及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有大熊猫适宜栖息地330.9 km^2,占研究区域内保护区总面积的23.2%;并且龙溪虹口-... 基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野外分布数据及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对岷山山系南端的大熊猫适宜栖息地分布进行了预测及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有大熊猫适宜栖息地330.9 km^2,占研究区域内保护区总面积的23.2%;并且龙溪虹口-白水河-九顶山一线的大熊猫的栖息地存在一定的破碎化现象。建议继续加强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减少人为干扰,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增进各相邻保护区间的沟通交流、数据分享,更准确掌握、了解该区域大熊猫的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岷山山系南端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艾菲跳小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跳小蜂科)
12
作者 陈旭 何书惠 +2 位作者 宋自强 李宏亮 张彦周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3-557,共5页
本文对艾菲跳小蜂属Aphycus(膜翅目Hymenoptera:跳小蜂科Encyrtidae)的2种进行了研究,标本均采自中国四川省。发现并描述了一新种——康定艾菲跳小蜂Aphycus kangdingensis sp.nov.,另一种为札幌艾菲跳小蜂Aphycus sapporoensis(Compere... 本文对艾菲跳小蜂属Aphycus(膜翅目Hymenoptera:跳小蜂科Encyrtidae)的2种进行了研究,标本均采自中国四川省。发现并描述了一新种——康定艾菲跳小蜂Aphycus kangdingensis sp.nov.,另一种为札幌艾菲跳小蜂Aphycus sapporoensis(Compere&Annecke)。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蜂总科 寄生蜂 新种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