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羊肠道菌群组成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文平 周智强 +6 位作者 张明春 周航 范露萌 赵杨 花东来 赵联军 杜世章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为了揭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岩羊Pseudois nayaur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影响因素,于2023年4—5月收集了保护区内5个分布点的野生种群和成都动物园圈养种群共53份新鲜粪便样品。通过16S V3~V4区通用引物的PCR产物高通量测序,得到720... 为了揭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岩羊Pseudois nayaur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影响因素,于2023年4—5月收集了保护区内5个分布点的野生种群和成都动物园圈养种群共53份新鲜粪便样品。通过16S V3~V4区通用引物的PCR产物高通量测序,得到7202473条序列。序列分析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s(65%)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14%)是主要菌群;α多样性分析显示,外侧坡和大草坪的观察物种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金草坡和铁板房(P<0.01);β多样性分析显示,圈养种群富集WCHB1_41、Mailhella属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外侧坡和大草坪的肠道菌群最相似,马熊沟的变化最大;LEFSe分析结果显示,16个属可用于区分不同地点的野生岩羊。研究结果为保护区不同分布地点岩羊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岩羊 肠道菌群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喉雉鹑的巢特征和巢址选择 被引量:1
2
作者 许路 余鳞 +5 位作者 白俊 张塔星 曹亚珍 马朝娟 周智强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2,共9页
2021年和2022年的3—7月,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跟踪观察和系统搜索法,对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的巢特征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红喉雉鹑可筑地面和树上2种巢型,以树上巢为主,占88.24%(15/17);巢材包括树... 2021年和2022年的3—7月,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跟踪观察和系统搜索法,对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的巢特征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红喉雉鹑可筑地面和树上2种巢型,以树上巢为主,占88.24%(15/17);巢材包括树皮、枯草、羽毛、针叶和苔藓等。(2)树上巢均位于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树枝基部,距离地面平均高度3.05 m±0.23 m(1.64~4.45 m),巢平均深度2.88 cm±0.07 cm(2.4~3.4 cm)。(3)红喉雉鹑偏好在坡度较小、草本盖度和落叶盖度较大、植被郁闭条件较好且距水源距离较近的生境中筑巢;草本盖度和落叶盖度是影响红喉雉鹑选择筑巢生境的关键因子,表明其选择巢址时受到安全因素和食物资源的双重影响。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红喉雉鹑繁殖生态学的基础资料,为物种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喉雉鹑 巢址选择 雉类 濒危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血雉的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25
3
作者 赵联军 刘鸣章 +4 位作者 罗春平 卜红亮 马东源 尚晓彤 李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128,共8页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至喜马拉雅山脉的珍稀濒危雉类物种。本研究使用红外相机调查技术,于2014—2018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8个标准公里网格内布设调查位点283个,其中249个有效位点上总有效工作量为26 ...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至喜马拉雅山脉的珍稀濒危雉类物种。本研究使用红外相机调查技术,于2014—2018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8个标准公里网格内布设调查位点283个,其中249个有效位点上总有效工作量为26 123相机日,共拍摄到血雉照片与视频合计8 907份(占鸡形目Galliformes总数的71.46%),独立探测922次(占鸡形目总数的70.11%),相对多度指数35.29。基于核密度函数绘制了血雉的日活动节律曲线,结果显示,血雉为严格的日行型动物,所有记录均发生在05∶50—19∶50;日活动曲线整体呈现单峰模式:活动强度在日出后快速增加,在09∶00—11∶00达到最高,之后强度逐渐降低,在18∶00后快速下降。在不同季节,血雉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存在差异,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差别较为明显。本研究基于可靠的调查手段和充足的数据量,分析了血雉的日活动模式,表明红外相机技术是动物行为研究的有效工具,为血雉及其他森林雉类行为生态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与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森林雉类 血雉 活动模式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与家畜竞争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康东伟 赵联军 宋国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4-76,共3页
基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的野生动物生境监测数据,利用列联表法、生态位重叠法和分布频率法,研究了大熊猫与家畜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与家畜竞争的主要环境条件是,海拔(A)为2 500 m≤A<... 基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的野生动物生境监测数据,利用列联表法、生态位重叠法和分布频率法,研究了大熊猫与家畜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与家畜竞争的主要环境条件是,海拔(A)为2 500 m≤A<3 000 m的针阔混交林中,乔木特征是高度(D)为20 m≤D<30 m、郁闭度(E)为0.25≤E<0.50、乔木胸径(F)为20 cm≤F<30 cm;灌木特征是高度(G)为2 m≤G<3 m、盖度(H)为25%≤H<50%;竹子特征是高度(I)为2 m≤I<3 m,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e)生长状况良好。此研究可以为大熊猫生境恢复、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家畜 竞争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与区系组成 被引量:17
5
作者 尚晓彤 罗春平 +4 位作者 李斌 郑勇 周智强 张立 李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3-106,共14页
生物多样性编目与监测是我国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工作。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2019年基于实地调查与观测的鸟类记录,数据来源包括公众科学活动、红外相机调查和自动录音记录。共记录鸟类16目55科271种,其中,... 生物多样性编目与监测是我国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工作。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2019年基于实地调查与观测的鸟类记录,数据来源包括公众科学活动、红外相机调查和自动录音记录。共记录鸟类16目55科271种,其中,东洋界物种147种(54.24%),古北界物种94种(34.69%),广布种30种(11.07%);留鸟165种(60.89%),冬候鸟14种(5.17%),夏候鸟67种(24.72%),旅鸟22种(8.12%),迷鸟3种(1.11%);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斑尾榛鸡Tetrastes sewerzowi、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和鹰形目Accipitr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10种,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34种。结果表明,保护区鸟类区系组成总体上具有南北混杂的过渡特征,兼具东洋界与古北界成分,物种多样性丰富,记录鸟种数占四川省有记录鸟种总数(708种)的38.28%,在鸟类多样性保护中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为保护区管理以及未来的鸟类监测和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编目 公众科学 红外相机 保护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喉雉鹑的日活动节律及种群密度 被引量:5
6
作者 曹亚珍 赵联军 +4 位作者 张塔星 王灿 郑勇 许路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9-386,共8页
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是我国特有高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种群参数,2020-2021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样线法和样点法对红喉雉鹑的日活动节律及其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 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是我国特有高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种群参数,2020-2021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样线法和样点法对红喉雉鹑的日活动节律及其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红喉雉鹑在保护区分布海拔为2 773~3 777 m,主要活动在3 200~3 400 m,常见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未在草甸生境中记录到;核密度函数绘制的日活动节律曲线表明,红喉雉鹑为昼行性动物,全年日活动曲线整体呈单峰模式,日活动强度在06∶00后快速升高,在08∶00-10∶00达到最高,之后快速降低至12∶00,其后缓慢下降,20∶00趋近于无;繁殖季和非繁殖季的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模式,但差异不显著(Δ=0.79),均以早晨最为活跃,非繁殖季比繁殖季的活动高峰推迟1~2 h;红外相机拍摄的群体平均大小为2.63只/群,样线调查的为3只/群,样线法和样点法估算的种群密度分别为7.60只/km;和5.42~6.18只/km;。本研究丰富了红喉雉鹑的野外生态学资料,为其保护管理和种群监测、评估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喉雉鹑 日活动节律 种群密度 雉类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黎运喜 赵军 +6 位作者 李刚 贺飞 彭波 刘富文 朱云东 陈佑平 涂正彬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5-279,共5页
为揭示影响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化学通讯位点选择的生态因素,于2016年3月和10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样线法对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33个,基于这些位点... 为揭示影响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化学通讯位点选择的生态因素,于2016年3月和10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样线法对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33个,基于这些位点和海拔、坡度、竹林分布等10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Max Ent)模型对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竹林分布(56.90%)和距山脊距离(29.90%)2个环境变量的累积贡献率达86.80%,是影响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主要生态因子。依据Max Ent模型最大约登指数,将结果分为适宜和不适宜2种类型,其中,适宜面积为15 187.50 h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4.22%,主要位于保护区中部、保护区南北部分别与宝顶沟和白河自然保护区交界区域;不适宜面积为29 197.20 hm^2,占65.78%。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本研究为保护区合理安排保护行动的时段和区域、提升大熊猫的保护成效提供了数据支撑,对进一步推动野生大熊猫保护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化学通讯 适宜性 MAX Ent模型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种类及分布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晓蓉 傅晓波 +3 位作者 郑勇 林强 冉晓潇 徐嘉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5期116-120,共5页
对四川省平武县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调查、分类、鉴定,为菌类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调查发现保护区大型真菌隶属2个亚门,5个纲,10个目,37科,92个属,218种。从生态分布上来看,大型真菌主要分布在针叶林,其次是... 对四川省平武县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调查、分类、鉴定,为菌类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调查发现保护区大型真菌隶属2个亚门,5个纲,10个目,37科,92个属,218种。从生态分布上来看,大型真菌主要分布在针叶林,其次是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从经济价值上来看,大型真菌中有食用菌111种,药用菌31种,有抗癌活性物质的菌类58种,毒菌4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朗保护区 大型真菌 资源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原始林与次生林的生境利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段利娟 康东伟 +2 位作者 王小蓉 杨宏伟 李俊清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9-51,共3页
为研究大熊猫对不同森林生境的利用情况,2012年和2013年在四川省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30条调查线路开展了大熊猫生境调查,对49个大熊猫原始林利用样方和43个次生林利用样方中的16个变量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大熊猫可以... 为研究大熊猫对不同森林生境的利用情况,2012年和2013年在四川省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30条调查线路开展了大熊猫生境调查,对49个大熊猫原始林利用样方和43个次生林利用样方中的16个变量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大熊猫可以利用采伐后自然恢复50多年的次生林,但原始林生境和次生林生境仍存在较大差异:与大熊猫所利用的原始林生境相比较,次生林生境的乔木胸径较小,灌木密度和灌木胸径较大,倒木较少。研究发现,加强对次生林的保护对大熊猫生境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生境利用 原始林 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林作为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宏伟 康东伟 +4 位作者 康文 李洁 李俊清 赵联军 王小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73,共7页
通过对王朗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的植被调查,分析人工林、次生林、原始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食竹特征,研究人工林是否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结果表明:人工林中均未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优势度、栖息地盖度、... 通过对王朗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的植被调查,分析人工林、次生林、原始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食竹特征,研究人工林是否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结果表明:人工林中均未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优势度、栖息地盖度、植株数(H>5m)等均高于原始林。群落高度、最大胸径、平均胸径、栖息地成熟度等均低于原始林。从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来看,人工林对上层林木结构恢复快,但密度大,胸径变异小,栖息地盖度偏高,限制了林下植物物种的生长。人工林林下自然更新竹类密度小、生物量低,更新能力差。而人工种植竹类高度、盖度均达不到大熊猫取食要求,且干扰严重。说明人工林未能恢复成为大熊猫适宜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大熊猫栖息地 群落结构 主食竹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二郎山廊道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4
11
作者 黎运喜 陈佑平 +5 位作者 余凌帆 涂正彬 赵联军 杨旭煜 古晓东 高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3-837,共5页
基于地理分布点和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对二郎山廊道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坡度、坡向和干扰距离的综合贡献值分别为53.00%、21.90%和18.00%,累积贡献率达92.90%,是... 基于地理分布点和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对二郎山廊道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坡度、坡向和干扰距离的综合贡献值分别为53.00%、21.90%和18.00%,累积贡献率达92.90%,是影响该区域大熊猫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使用自然断点法将大熊猫栖息地分为不适宜、潜在、适宜和最适宜栖息地4种类型: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68.45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9.02%;潜在栖息地面积为212.71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9.28%;适宜栖息地和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49.79 km^2和0.68 km^2,两者仅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1.70%。建议在该廊道开展大熊猫栖息地人工修复项目,以增加该地大熊猫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同时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以便廊道在促进各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廊道 大熊猫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皆伐对岷山山系大熊猫廊道灌丛土壤养分的快速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玲 王玉杰 +4 位作者 苟小林 张远彬 蒋豪 余鳞 涂卫国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31-37,共7页
以岷山山系大熊猫廊道康定柳灌丛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的带状皆伐和植被改造,分析了1年后灌丛皆伐带和保留带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碳氮特征。结果表明:皆伐改造后康定柳灌丛土壤养分条件和土壤微生物情况得到快速改善,与保留带相比,皆伐带... 以岷山山系大熊猫廊道康定柳灌丛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的带状皆伐和植被改造,分析了1年后灌丛皆伐带和保留带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碳氮特征。结果表明:皆伐改造后康定柳灌丛土壤养分条件和土壤微生物情况得到快速改善,与保留带相比,皆伐带表土层和亚表层中全氮提高了14.54%和29.50%,硝态氮增加了10.86%和23.36%,微生物氮升高51.31%和87.14%,微生物氮熵增加了43.12%和81.90%,表土层中微生物碳和微生物碳熵提高了39.32%和38.96%,亚表层中铵态氮提高了69.46%。皆伐后C/N显著降低,微生物活性增加,有机质的分解加快,表土层有机碳下降,可溶解养分可能向下层迁移和流失,可采取措施提高地表植被量,同时补偿土壤有机质的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皆伐 大熊猫廊道 灌丛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雉繁殖初期和育雏期的日活动模式及集群行为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段利娟 张玉波 +2 位作者 康东伟 王小蓉 李俊清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42-45,共4页
2013年4—7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研究了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在繁殖初期和育雏期的日活动模式和集群行为。结果表明,血雉具有明显的昼行性活动规律,繁殖初期的活动高峰为6:00—14:00(n=42,P=84.00%),育雏期的活动高... 2013年4—7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研究了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在繁殖初期和育雏期的日活动模式和集群行为。结果表明,血雉具有明显的昼行性活动规律,繁殖初期的活动高峰为6:00—14:00(n=42,P=84.00%),育雏期的活动高峰为6:00—12:00(n=111,P=60.33%),次高峰为12:00—18:00(n=63,P=34.24%)。繁殖初期记录了50群76只血雉,雌雄性比为1∶2.41,集群大小为(1.52±0.68)只/群,以孤雄(n=23,P=46.00%)和混合群(n=29,P=30.00%)为主。育雏期记录了184群321只血雉,雌雄性比为1∶1.81,集群大小为(1.74±1.21)只/群,以孤雄(n=75,P=40.76%)和家庭群(n=51,P=27.72%)为主。在繁殖初期和育雏期,不同集群类型出现的频率差异均极显著(繁殖初期:χ2=17.680,df=3,P<0.01;育雏期:χ2=79.478,df=4,P<0.01)。血雉的集群性较强,即使在以家庭生活为主的育雏期也常集群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雉 红外相机 日活动模式 集群行为 繁殖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蟾蜍年龄结构、体长和生长率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舒展 路迪 +2 位作者 赵联军 廖文波 周材权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46,共6页
本研究利用骨龄学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区一个华西蟾蜍种群的年龄结构、体长、年生长率及性成熟年龄。采集的74个成体个体中(雄性47只,雌性27只),均能够在趾骨切片中观察到受抑制生长线。结果表明:两性的体长和年龄都成正相... 本研究利用骨龄学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区一个华西蟾蜍种群的年龄结构、体长、年生长率及性成熟年龄。采集的74个成体个体中(雄性47只,雌性27只),均能够在趾骨切片中观察到受抑制生长线。结果表明:两性的体长和年龄都成正相关关系(雌性:F1,26=4.87,r=0.40,P=0.04,雄性:F1,46=4.48,r=0.30,P=0.04)。雌性初始繁殖年龄为4龄,寿命至少为11龄;雄性分别为3龄和11龄。雌性和雄性的平均年龄存在显著差异(Z=2.27,P<0.01),雌性为(8.4±1.8)龄,雄性为(6.2±1.8)龄。雌性平均体长大于雄性(t=2.348,P<0.01),雌性为91.9 mm±7.2 mm,雄性为74.8 mm±5.5 mm。另外,雌性和雄性具有不同的生长模式,雌性生长率(r=2.48)大于雄性(r=2.32)。年龄和生长率对华西蟾蜍的性二型的解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蟾蜍 年龄结构 体型大小 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对岷山大熊猫主食竹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丹林 郭庆学 +2 位作者 王小蓉 梁春平 张远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440-6447,共8页
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是岷山山系大熊猫的主食竹,其可食性在大熊猫食物营养质量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海拔梯度上温差对大熊猫主食竹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的影响,以自然生长在岷山山系核心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2... 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是岷山山系大熊猫的主食竹,其可食性在大熊猫食物营养质量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海拔梯度上温差对大熊猫主食竹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的影响,以自然生长在岷山山系核心区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2600、2850、3100 m)的缺苞箭竹为对象,对其笋、秆和叶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海拔缺苞箭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表现为叶>笋>秆,且笋、秆和叶的营养成分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2)粗蛋白和氨基酸总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而对粗脂肪和粗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3)除笋中苏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秆中丝氨酸、蛋氨酸以及叶中半胱氨酸外,海拔对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4)海拔对粗蛋白/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有显著影响(P<0.05),在笋和秆中表现为海拔3100 m最高,而海拔对纤维素/粗纤维、粗脂肪/粗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缺苞箭竹叶、笋的营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秆;高海拔有利于缺苞箭竹各器官粗蛋白和氨基酸的积累,不利于粗纤维的积累,这可能使大熊猫的取食选择发生改变,更倾向于取食高海拔的笋和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苞箭竹 海拔 营养成分 氨基酸 大熊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梁大熊猫走廊带典型群落恢复初期植物多样性研究
16
作者 王玉杰 李玲 +5 位作者 邓亨宁 蒋豪 苟小林 樊华 余鳞 涂卫国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15-20,共6页
为了探究黄土梁典型植被(康定柳灌丛、紫果云杉人工林)改造1年后植物多样性恢复的初期规律,采用样方法对改造前后的柳灌丛、云杉林进行了群落学调查,对比分析了二者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差异。有以下结果:(1)康定柳灌丛、云杉人工林改造... 为了探究黄土梁典型植被(康定柳灌丛、紫果云杉人工林)改造1年后植物多样性恢复的初期规律,采用样方法对改造前后的柳灌丛、云杉林进行了群落学调查,对比分析了二者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差异。有以下结果:(1)康定柳灌丛、云杉人工林改造1年后,主要增加了速生、喜阳的草本物种,栽植的乔木幼苗和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缓慢,二者盖度、多度较低;(2)与改造前相比较,灌丛皆伐带、疏伐云杉林、云杉林窗样地的灌草总丰富度分别提升77.27%、13.89%、22.23%;(3)柳灌丛、云杉人工林灌木和草本的ShannonWi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呈上升的趋势。黄土梁大熊猫走廊带的两种典型植被(康定柳灌丛、紫果云杉人工林)改造后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以充分提升物种多样性,恢复大熊猫主食竹和栖息地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走廊带 栖息地 黄土梁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