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与出路
- 1
-
-
作者
刘继敏
-
机构
中共四川渠县县委政研室
-
出处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0-64,39,共6页
-
文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正确认识、引导劳动力走向市场,消除妨碍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种种障碍,健全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不断发育和完善,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对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调查,拟对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与出路作一探讨.
-
关键词
劳动力输出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
走向市场
劳动力流动
贫困地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东南沿海地区
劳动者
发达地区
-
分类号
F323.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加快山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 2
-
-
作者
贺罡
-
机构
中共四川省渠县县委
-
出处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8-20,共3页
-
文摘
蓬勃发展中的乡镇企业,已日益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工业的一支异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份。随着乡镇企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怎样从战略的高度去审视山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思路,怎样从战略的高度去探讨山区乡镇企业发展与科学、机制及人才的结合,怎样从战略的高度去处理好发展山区乡镇企业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使山区乡镇企业逐步步入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的轨道,已成为我们把山区乡镇推向更高层次实践中亟待探讨、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一、从战略高度去审视山区经济现状,正确把握山区乡镇企业发展思路我们通常所称的战略。
-
关键词
山区乡镇
乡镇企业发展
发展思路
战略高度
人才开发
农村工业化
农村经济
对外开放
科学机制
发展乡镇企业
-
分类号
F276.3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干部管理变革的价值取向
- 3
-
-
作者
许平
-
机构
中共四川省渠县县委
-
出处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5-36,共2页
-
文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干部“四化”方针,先后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实现新老交替已取得阶段性历史成果.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当前,干部管理变革又应该从何入手呢?笔者认为,就干部工作管理变革的价值取向而言,应该确立三个基点:
-
关键词
管理变革
干部管理
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公认
领导职务终身制
理论研究
领导干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管理思想
-
分类号
D26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与出路
- 4
-
-
作者
刘继敏
-
机构
中共四川渠县县委政研室
-
出处
《人口与发展》
CSSCI
1995年第1期37-41,共5页
-
文摘
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与出路刘继敏(中共四川渠县县委政研室副主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正确认识、引导劳动力走向市场,消除妨碍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种种障碍,健全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
-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
外来劳动力
走向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贫困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输出
劳动者
-
分类号
F323.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选用跨世纪优秀年轻干部的障碍与对策
- 5
-
-
作者
许平
-
机构
中共四川省渠县县委组织部
-
出处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8-11,共4页
-
文摘
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培养、选拔、使用跨世纪优秀年轻干部是当前党的建设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由领导计划经济到领导市场经济这一重大变革和迎接21世纪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我们在选人用人方面受传统观念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至深,虽有十几年的改革推进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至今在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中还存在着种种障碍,迫切需要我们站在“选贤任能也是革命”的高度,进一步变革不合时宜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干部选拔使用的有效竞争机制,大胆起用德才兼备且具有驾驭市场经济本领的优秀年轻干部,以保障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障碍及成因 当前,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和单位存在的不利于选拔使用跨世纪优秀年轻干部的障碍,主要表现为: (一)观念性障碍 行动的差别来自于观念的差别。不少地方和单位对中央关于“必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数以万计的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培养和选拔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形成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
关键词
优秀年轻干部
跨世纪
选用干部
选拔使用
领导干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德才兼备原则
社会主义道路
“四化”方针
障碍
-
分类号
D26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在“南霸天”的背后
- 6
-
-
作者
周延明
-
机构
四川渠县县委
-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1994年第6期88-88,共1页
-
文摘
9月9日一声枪响,被称为当代“南霸天”的王英汉在海南省澄迈县县城被枪决,随他共赴地狱的还有他的4个帮凶,另外5名成员被分别判处死缓、无期和有期徒刑。至此,一个在海南澄迈城乡横行长达6年,无恶不作,先后打死1人、重伤7人、轻伤5人,强取豪夺群众钱物共计20多万元,共有20多名成员,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终被彻底铲除。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内各大新闻机构竟相报道了这一消息。当地群众奔走相告,额手相庆。然而且慢,看过报道之后,笔者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
关键词
人民日报
黑社会性质
犯罪团伙
海南省
有期徒刑
新闻机构
中央电视台
广播电台
新华社
轻伤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第四次浪潮——中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 7
-
-
作者
代鹏
周延明
-
机构
四川渠县县委
-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1994年第4期24-28,36,共6页
-
文摘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惊喜地发现,农村改革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这就是包产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广、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内陆地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即所谓“民工潮”现象的出现。
-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道路
乡镇企业
“民工潮”
内陆地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农村经济
包产到户
农村改革
改革开放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国际“大老板”“进军”中国大市场 我们怎么办
- 8
-
-
作者
傅昌志
-
机构
四川渠县县委
-
出处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6-17,共2页
-
文摘
国际"大老板""进军"中国大市场我们怎么办傅昌志动向:国际"大老板"席卷全球美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二战后全球经济的一大特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注册中心的统计,1968年全世界已有3.5万家跨国公司和15万家分支机构...
-
关键词
跨国公司
大老板
大市场
外国直接投资
进出口总额
外商投资企业
涉外税收
利用外资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生产总值
-
分类号
F752.0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发展规模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 9
-
-
作者
曾伟
-
机构
四川省渠县县委
-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1995年第3期15-16,共2页
-
文摘
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世纪之交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标。对此两项任务量化,即到2000年人均占有粮食产量达到4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按1990年不变价)。现在看,要实现农民收入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缓慢,缘于农业比较效益低,这是人们的共识。尽管国家对农产品价格一调再调,无奈农用生产资料化肥、柴油、农药、薄膜等的价格上涨更快,工农产品的“刀差”不断拉大,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
关键词
增加农民收入
规模经济
农民收入水平
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业比较效益
农产品价格
农用生产资料
农村改革
粮食产量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浅析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的新路子
- 10
-
-
作者
寇森林
-
机构
中共四川渠县县委宣传部
-
出处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64-65,共2页
-
文摘
渠县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丘陵大县。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建立了以县站为中心的县、乡、村、户四级农村有线广播网。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起落,它经历了建立——停办——恢复——发展的曲折道路。
-
关键词
有线广播网
农村
人口众多
五十年代
-
分类号
TN943.6
[电子电信—信号与信息处理]
-
-
题名干部管理变革的价值取向
- 11
-
-
作者
许平
-
机构
中共四川渠县县委组织部
-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18-19,共2页
-
文摘
干部管理变革的价值取向许平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根据不同领导职务的不同特点,制订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标准,对工作实绩进行全面考核和准确评价。这一任务的提出,既把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加以延伸和扩展,同时又从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
-
关键词
管理变革
干部管理工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价值取向
干部队伍
人民公认
提高素质
管理目标
促进发展
理论研究
-
分类号
D630.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抓好劳动力转移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12
-
-
作者
代鹏
-
机构
中共四川省渠县县委
-
出处
《农家科技》
1999年第6期6-7,共2页
-
文摘
<正> 渠县有133万人口,劳动力60万个,人均耕地仅占520米~2,常年剩余劳动力近25万个,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县委、县政府精心组织,科学引导劳动力转移,每年转移23万人左右,仅劳务收入一项每年全县达到9亿元,人平782.6元。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农房改造率达到58.7%。1998年,农民群众自愿投资1200万元,建设小康庭园、富裕文明新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容量、多层次的转移,我们做到四个结合: 1.转移与产业化结合切实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
-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发展
劳动力
-
分类号
F320.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