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歇性泄洪对鱼类躲避TDG过饱和胁迫空间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王莉 唐琦 +2 位作者 冀前锋 梁瑞峰 李克锋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3,共6页
高坝泄洪造成的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威胁河道生态安全,目前尚无较好的解决方法。因此,采用平面二维数值模型,针对日调节水库运行特征,研究了不同间歇性泄洪工况下的TDG饱和度分布。结合鱼类对TDG饱和度的耐受能力,分析了间歇性泄洪工... 高坝泄洪造成的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威胁河道生态安全,目前尚无较好的解决方法。因此,采用平面二维数值模型,针对日调节水库运行特征,研究了不同间歇性泄洪工况下的TDG饱和度分布。结合鱼类对TDG饱和度的耐受能力,分析了间歇性泄洪工况下可供鱼类躲避区域面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等时段间歇性泄洪模式下,随着间歇时间增加,鱼类可躲避区域面积平均值逐渐增加,但可躲避区域面积最小值随间歇时间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不等时段间歇性泄洪模式下,提高间歇时间与泄洪时间之比将增加鱼类可躲避区域面积,降低可躲避区域面积最小值。研究结果可为高坝工程制定生态调度提供方法参考,对维护河流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度方案 数值模拟 TDG过饱和 可躲避区域 间歇性泄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边缘龙门山南段红层岩溶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2
作者 张小文 王川 +3 位作者 杨艳娜 范时杰 余磊 徐小青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15,共16页
侏罗纪至白垩纪期间,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前沉积了一套陆相红色盆地沉积物,岩性以泥钙质胶结的砂(砾)岩为主。该套岩层在地下水溶蚀作用下,发育有规模宏大的洼地、数千米水平溶洞等岩溶现象,对研究区水库、隧洞等工程建设构成重大威胁。... 侏罗纪至白垩纪期间,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前沉积了一套陆相红色盆地沉积物,岩性以泥钙质胶结的砂(砾)岩为主。该套岩层在地下水溶蚀作用下,发育有规模宏大的洼地、数千米水平溶洞等岩溶现象,对研究区水库、隧洞等工程建设构成重大威胁。文章在已有地质、水文地质工作基础上,结合地面调查、岩矿鉴定等技术手段,从宏观构造演变、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及微观矿物成分、胶结特征等多角度出发,综合研究砂(砾)岩溶蚀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地下均有典型岩溶现象发育,显示出溶蚀空间主要顺层面发育、局部沿优势节理面垂向扩展的规律,区内岩溶强发育区、中等以及弱发育区面积占比为1∶2∶7;复杂多变的沉积环境导致了研究区岩性和岩组结构的时空差异,是控制红层岩溶发育位置及强度的根本内因;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控制下的水动力条件是影响岩溶发育的重要外因,影响红层岩溶的延伸方向及发育规模;新构造运动稳定与隆升的间歇发生导致了不同时期形成的溶洞在垂向上呈层状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砂砾岩 红层岩溶 发育特征 沉积环境 水动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大济岷工程渠首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
3
作者 朱少帅 李忠武 +3 位作者 韩朝阳 丁培培 兰小平 余磊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99-707,共9页
针对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的引大济岷工程渠首高陡边坡稳定性问题,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开展长时间序列的地表变形监测并识别潜在失稳区域,同时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边坡高精度三维地形数据,进而结合极限平衡法... 针对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的引大济岷工程渠首高陡边坡稳定性问题,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开展长时间序列的地表变形监测并识别潜在失稳区域,同时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边坡高精度三维地形数据,进而结合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开展潜在不利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BAS-InSAR计算捕捉的持续表面变形与卸荷岩体局部松动垮塌空间对应,现状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良好;地震和降雨作用将显著降低边坡安全系数并可能诱发中浅层的整体滑动,但由于研究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较好,边坡仍将在极端工况下保持稳定状态。本研究星载雷达地表变形观测与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可为类似水利水电工程高陡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大济岷工程 高陡边坡 稳定性分析 合成孔径雷达 极限平衡法 强度折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发育岩体水电工程地下洞室预裂爆破试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星艮 关富僳 +3 位作者 付兆凯 纳小平 郝利军 李洪涛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4,共8页
硬梁包水电站地下厂房地质构造复杂,围岩裂隙发育,岩性杂乱,岩体具有“硬、碎、杂”特点,厂房开挖成型难度较大、预裂爆破效果差,为解决此问题,结合地下厂房第Ⅲ层中部拉槽施工预裂,开展了系统的爆破试验。初期试验中,预裂爆破线装药密... 硬梁包水电站地下厂房地质构造复杂,围岩裂隙发育,岩性杂乱,岩体具有“硬、碎、杂”特点,厂房开挖成型难度较大、预裂爆破效果差,为解决此问题,结合地下厂房第Ⅲ层中部拉槽施工预裂,开展了系统的爆破试验。初期试验中,预裂爆破线装药密度低于规范计算值近100 g/m的情况下,两侧边墙岩体在爆破后十分破碎,无法明显看到预裂孔的痕迹。开展的岩体声波测试和岩体完整性分析表明:厂房岩体全孔平均纵波速度为4.03 km/s,整体完整性差;岩体沿预裂孔轴向0~1.5 m、1.5~3.9 m、3.9~7.4 m深度的分段波速平均值分别为2.59 km/s、3.58 km/s、4.70 km/s,表现出在深度方向上的分段完整性差异。根据上述特点,在厂房开挖施工过程中,预裂爆破的平均单孔线装药密度取为0.123~0.284 kg/m,并针对不同深度选取不同的线装药密度,各分段采用小药卷均匀间隔装药,试验和应用效果良好,保证了壁面基本成型,半孔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洞室 裂隙发育岩体 预裂爆破 参数优化 装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智能算法在月径流预测支持向量机建模中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毛建刚 王庆杰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38,共5页
变化环境下,径流的精准预测愈加困难,集成稳健的优化算法是近年来机器学习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径流预测精度的有效途径。为规避支持向量机(SVM)建模时适应度函数选取的不足,提出基于群智能算法的SVM参数优化范式,并以新疆克孜尔水库月... 变化环境下,径流的精准预测愈加困难,集成稳健的优化算法是近年来机器学习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径流预测精度的有效途径。为规避支持向量机(SVM)建模时适应度函数选取的不足,提出基于群智能算法的SVM参数优化范式,并以新疆克孜尔水库月平均径流量预测为例,对粒子群算法(PSO)、差分算法(DE)、灰狼算法(GWO)、鲸鱼算法(WOA)和麻雀算法(SSA)5个典型算法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PSO建立SVM模型合格率(QR)小于60%,预测精度不达标,其余4类算法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和纳什系数分别介于10%~20%和0.75~1之间,预测效果良好;20次独立运算结果中,PSO、WOA、SSA和DE存在预测结果较差的情况,其中PSO的稳定性最差。综合而言,GWO优化的SVM(SVMGWO)在月径流预测中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预测 支持向量机 群智能算法 交叉验证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自适应交叉融合模型及其在月径流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孙瑜辉 王庆杰 岳春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基于“分解—集成”策略的径流预测模型是现有研究中提高预测精度的主流方式之一。分解—集成建模方式主要有后验试验(HE)、预测试验(FE)和自适应预测试验(AFE)3种方式,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HE的改进,忽视了各建模方式的实用性研究。基于... 基于“分解—集成”策略的径流预测模型是现有研究中提高预测精度的主流方式之一。分解—集成建模方式主要有后验试验(HE)、预测试验(FE)和自适应预测试验(AFE)3种方式,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HE的改进,忽视了各建模方式的实用性研究。基于此,在梳理各类建模方式特性的基础上,以天山山系中两条典型的内陆河为例,选用BP神经网络(BP)、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为基准预测模型,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和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分别构建多种分解—集成预测模型,并探索了AFE与基准模型交叉融合后的预测能力。仿真结果表明,HE建立时提前使用了测试数据信息,与预测实际不符;FE在测试数据分解时受端点效应影响严重,预测精度极低;AEF符合逐时段观测—滚动分解—实时建模预测的实际,基于VMD和CEEMD的AFE模型对径流极大值的预测精度较高。在AFE类模型中,VMD的适应性更强,可实现流域汛期月径流的高精度预报。基于VMD分解的自适应交叉融合模型能够取得与HE模型相当甚至更高的预测精度,对径流预测精度的提高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预测 端点效应 变分模态分解 后验试验 预测试验 自适应预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去噪的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在面板堆石坝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黄灵芝 陈思琦 +2 位作者 李成宇 司政 张飞跃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4-150,共7页
引起面板堆石坝沉降变形的环境因素复杂,观测数据呈现出明显的噪声干扰特性,限制了数学模型拟合及预测的精度。对原始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可有效分解其中的有用信号和噪声,因此,引入小波变换理论建立了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数学模型,并对面... 引起面板堆石坝沉降变形的环境因素复杂,观测数据呈现出明显的噪声干扰特性,限制了数学模型拟合及预测的精度。对原始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可有效分解其中的有用信号和噪声,因此,引入小波变换理论建立了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数学模型,并对面板堆石坝(CFRD)的沉降变形实测数据实施去噪,再对去噪后的数据进行高斯过程回归(GPR),建立了预测堆石坝沉降变形的模型。依托CFRD的实测沉降变形资料,采用Wavelet-GPR模型对大坝沉降进行了拟合与预测,并与未进行去噪的GPR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Wavelet-GPR模型观测值与预测值的残差符合正态分布,去噪后学习段的均方根误差(RMSE)由0.9287 mm减小至0.4577 mm,平均绝对误差(MAE)由0.4850 mm减小至0.3306 mm;预测段的RMSE由1.3089 mm减小至0.9176 mm,MAE由0.9263 mm减小至0.7303 mm;且去噪后模型的样本观测值个数在其预测值95%置信范围内的占比有明显提升。因此,利用小波阈值去噪对实测沉降数据进行降噪处理能够降低噪声导致的数据观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Wavelet-GPR模型用于预测面板堆石坝的沉降变形具有实用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堆石坝变形 沉降预测 小波阈值去噪 高斯过程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大济岷工程千池山隧洞涌水及地下水袭夺与恢复
8
作者 甘靖轩 范时杰 +3 位作者 蒋金沛 张强 余磊 张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3-98,129,共7页
科学预测隧洞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可有效规避隧洞涌突水灾害,合理保护与分配地下水资源。引大济岷工程拟建的千池山隧洞将直接揭露响水溪泉岩溶含水层,通过水均衡法分析了响水溪泉的水源组成,运用解析法预测了隧洞涌突水量与响水溪泉流... 科学预测隧洞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可有效规避隧洞涌突水灾害,合理保护与分配地下水资源。引大济岷工程拟建的千池山隧洞将直接揭露响水溪泉岩溶含水层,通过水均衡法分析了响水溪泉的水源组成,运用解析法预测了隧洞涌突水量与响水溪泉流量变化的关系;并构建了三维地下水渗流数值模型,模拟隧洞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流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响水溪泉水主要来自岩溶水,其中阳新组(P_(2)y)灰岩与泥盆系(D_(2-3))灰岩岩溶水占比63%~65%,灯影组(Z_(2)-C_(1)d)白云岩岩溶水占比20%~22%;隧洞在岩溶段落的涌水量为9208~36907 m^(3)/d,导致响水溪泉流量减少23%~62%;隧洞沿线地下水位在施工1 a后降为850~1250 m,可溶岩段降为1050~1200 m,最大降深180 m,响水溪泉降深10 m;隧洞施工1 a后响水溪泉流量衰减至17751 m^(3)/d,相较天然状态衰减26%,隧洞完成封堵120 d后响水溪泉流量可恢复至天然状态的91%。研究成果可为千池山隧洞涌突水灾害防治及以响水溪泉为代表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洞涌水 地下水袭夺 地下水恢复 水均衡法 解析法 数值模拟分析 千池山隧洞 引大济岷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解-集成径流预测模型性能“高低”差异机理与特性分析
9
作者 王庆杰 岳春芳 +1 位作者 刘长升 朱灵芝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18,共6页
分解-集成模型能显著提高预测精度,但部分模型不恰当地使用测试集数据,其高精度的预测结果备受质疑。基于数据分布特性分析技术评估分析后验试验框架(HE)和预测试验框架(FE)2类典型分解-集成模型的性能差异机理,以2个典型水库的月径流... 分解-集成模型能显著提高预测精度,但部分模型不恰当地使用测试集数据,其高精度的预测结果备受质疑。基于数据分布特性分析技术评估分析后验试验框架(HE)和预测试验框架(FE)2类典型分解-集成模型的性能差异机理,以2个典型水库的月径流预测为例,以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BP)、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为基准模型,以变分模态分解(VMD)和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为分解算法分别构建模型,在分析各类模型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高斯核密度估计、偏度、样本熵等技术识别各类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数据分布特性。从预测精度看,HE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预测精度远高于单一模型;FE在训练集上与HE模型相近,在测试集上远低于单一模型。从训练集、测试集分布特性上看,训练集上单一模型的偏度值为2.03,而HE、FE模型各分解分量的偏度介于0~1.52之间;训练集、测试集的样本熵差异在单一模型上为0.13,在HE、FE模型各分解分量上分别介于0.01~0.25、0.47~1.18之间。HE使用整体分解方式,分解后训练数据的复杂程度低、代表性强,建立的模型拟合性能高、预测性能强;FE使用并行—分步分解方式,训练数据—测试数据间出现显著的协变量偏移,建立的模型拟合性能虽高但预测性能不达标。研究结果可为分解—集成预测建模的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解集成 径流预测 端点效应 后验试验框架 预测试验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升降轨SBAS-InSAR技术的冕宁县滑坡隐患识别与分析
10
作者 尚依炜 熊俊楠 +3 位作者 贾倩 罗思远 王启盛 曹依帆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2,共5页
针对单一轨道InSAR技术在滑坡隐患识别中的漏判、错判问题,本文提出了融合升降轨数据的SBAS-InSAR技术。以四川省冕宁县为例,利用2019—2021年Sentinel-1A的90景升轨和80景降轨数据反演二维形变场,结合光学遥感影像,共识别出30处滑坡隐... 针对单一轨道InSAR技术在滑坡隐患识别中的漏判、错判问题,本文提出了融合升降轨数据的SBAS-InSAR技术。以四川省冕宁县为例,利用2019—2021年Sentinel-1A的90景升轨和80景降轨数据反演二维形变场,结合光学遥感影像,共识别出30处滑坡隐患;在垂直形变场中,识别滑坡隐患增加至34处,其中25处为已知灾点,9处为新增隐患。试验结果表明,垂直形变监测在滑坡隐患识别中具有更强的观测能力,提升精度的同时弥补了单一轨道的局限性。选取3处典型隐患进行时空分布、光学影像和降水量分析,结果显示,坡体不稳定,受降水影响较大,尤其在6—8月集中降水期间,形变呈加速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轨 SBAS-InSAR 滑坡隐患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向钻孔的深埋隧洞外水压力原位测试技术及应用
11
作者 范时杰 王子忠 +5 位作者 李珑 陈英 余磊 麦高飞 王博 王军朝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7-222,共6页
隧洞外水压力是深埋隧洞施工设计的重要参数,在深埋隧洞的前期勘察阶段,难以通过传统的垂直钻孔勘探来获取此参数,工程上一般采用折减系数法对隧洞外水压力进行估算。为更精确地评价隧洞外水压力,提出了基于定向钻孔的深埋隧洞外水压力... 隧洞外水压力是深埋隧洞施工设计的重要参数,在深埋隧洞的前期勘察阶段,难以通过传统的垂直钻孔勘探来获取此参数,工程上一般采用折减系数法对隧洞外水压力进行估算。为更精确地评价隧洞外水压力,提出了基于定向钻孔的深埋隧洞外水压力测试技术,研发了一套以存储式压力传感器为核心的外水压力原位测试系统,并应用于引大济岷工程二郎山隧洞花岗岩体洞段。利用定向钻孔对隧洞外水压力进行了全孔段测试,揭示沿深埋隧洞轴线方向外水压力分布情况,并与折减系数法的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基于Pearson相关性分析,测试得到的外水压力与裂隙密集带宽度总和呈极强相关,相关性强度r=0.85;与岩体透水率呈强相关,相关性强度r=0.64;与试段埋深呈弱相关,相关性强度r=0.16。②实测外水压力比折减系数法计算结果高20.47%~42.17%。本研究通过实测手段获取隧洞在天然地下渗流场中的外水压力值比折减系数法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研究成果为隧洞前期勘察阶段外水压力测试提供了一种实测量化方法,为深埋隧洞的设计施工及运行安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隧洞 外水压力 原位测试 复杂地质条件 存储式水压力传感器 折减系数法 引大济岷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滑桩布置形式对含破碎带高边坡加固效果影响
12
作者 张述涛 彭君 +2 位作者 何宜霖 熊勇 王天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61-267,共7页
含断层破碎带高边坡在丘陵山区的输水渠道及库坝等工程中十分常见,其稳定性较差。抗滑桩可通过不同组合形式加固含断层破碎带高边坡,具有处理深度深、抗滑能力强等优势,但何种抗滑桩组合形式加固效果最优仍不明确。为探究不同破碎带厚... 含断层破碎带高边坡在丘陵山区的输水渠道及库坝等工程中十分常见,其稳定性较差。抗滑桩可通过不同组合形式加固含断层破碎带高边坡,具有处理深度深、抗滑能力强等优势,但何种抗滑桩组合形式加固效果最优仍不明确。为探究不同破碎带厚度下抗滑桩组合方式对边坡加固效果,利用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抗滑桩的布置形式(线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对含断层破碎带边坡变形、稳定性及桩顶位移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断层破碎带厚度增加,滑体最终位移区域大小、平均破坏程度及桩顶位移呈增大趋势;一定组合形式的抗滑桩加固下,随着破碎带厚度增大,边坡内塑性区范围逐渐集中于破碎带区域;相同线形组合形式下,桩顶位移、平均破坏程度、桩后土压力均最大,三角形布置条件下次之,正方形布置条件下最小,正方形组合布置下的抗滑桩加固效果最好。研究成果可为山区水利工程含断层破碎带高边坡加固设计提供理论和试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断裂破碎带 高边坡 加固效果 水利库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聚乙烯醇纤维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司政 田爽 +3 位作者 皇甫秉辉 黄灵芝 杜晓奇 张飞跃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3,共7页
为了推广再生混凝土在高海拔和北方寒冷地区的应用,对单掺、混掺不同体积掺量玄武岩纤维和聚乙烯醇纤维的再生混凝土进行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损失率3项抗冻性能指标的探究,并用SEM对200次冻融循环后混掺纤维再生混凝... 为了推广再生混凝土在高海拔和北方寒冷地区的应用,对单掺、混掺不同体积掺量玄武岩纤维和聚乙烯醇纤维的再生混凝土进行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损失率3项抗冻性能指标的探究,并用SEM对200次冻融循环后混掺纤维再生混凝土进行细观作用机理分析,最后结合响应面法对混掺纤维掺量进行优选。结果显示:外掺纤维能够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而混掺纤维效果优于单掺纤维;2种纤维在试件内部呈网状分布,协同受力,与基体互相约束,很大程度限制了裂缝的扩展和数量;纤维优化结果显示当聚乙烯醇纤维与玄武岩体积掺量分别为0.170%和0.246%时,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最优。研究成果对玄武岩-聚乙烯醇纤维再生混凝土纤维掺量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混掺纤维 纤维掺量优选 冻融循环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渡槽水力学试验
14
作者 邹诗绮 廖建强 +3 位作者 晏小峰 李智渊 马旭东 郝明辉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04-209,共6页
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总干渠共有渡槽21座,全长12.05 k m,设计流量41.2~76.2 m^(3)/s,槽宽5.9~7.5 m,其综合规模居国内前列。为验证渡槽过流能力、水头损失和水面衔接状态采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粟家庙渡槽的水流运动特性... 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总干渠共有渡槽21座,全长12.05 k m,设计流量41.2~76.2 m^(3)/s,槽宽5.9~7.5 m,其综合规模居国内前列。为验证渡槽过流能力、水头损失和水面衔接状态采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粟家庙渡槽的水流运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试验成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在设计流量48.35 m^(3)/s时,U形断面的垂线平均流速水工模型为2.01~2.07 m/s、数值模型为1.94~2.06 m/s与渡槽段设计断面平均流速2.01 m/s基本相当,渡槽过流能力满足要求。渡槽与明渠过渡段内,进口断面与出口断面的动能修正系数分别为1.063、1.048和1.066和1.059,过渡段水头损失系数分别为0.40和0.39,转弯段和出口连接段水流衔接良好,设计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形渡槽 水工模型 数值模拟 过流能力 流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粗粒土蠕变级配演化规律
15
作者 李文涛 王琛 +3 位作者 陈翔 罗建锋 邵国卫 温仁节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21-225,238,共6页
为探究粗粒土蠕变过程中颗粒级配演化规律,开展了粗粒土蠕变的离散单元法分析。基于应力腐蚀理论建立了粗粒土双轴蠕变离散元数值模型;通过粗粒土室内三轴蠕变试验结果标定了细观模型参数;开展了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粗粒土蠕变数值试验,分... 为探究粗粒土蠕变过程中颗粒级配演化规律,开展了粗粒土蠕变的离散单元法分析。基于应力腐蚀理论建立了粗粒土双轴蠕变离散元数值模型;通过粗粒土室内三轴蠕变试验结果标定了细观模型参数;开展了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粗粒土蠕变数值试验,分析了颗粒破碎的模式及其演化规律、级配曲线及其分维值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应力腐蚀理论,采用离散元研究粗粒土在蠕变过程中的级配演化规律是可行的;粗粒土在蠕变过程中,颗粒破碎前期剧烈,后期微弱;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大,颗粒破碎率增大且达到稳定值所需时间更长;蠕变结束后,低应力水平下的试样仅在端部存在少量颗粒破碎,高应力水平下的颗粒同时存在劈裂和棱角破碎两种破碎模式;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大,级配曲线逐渐向最终级配曲线趋近,级配曲线在蠕变后期变化较小;粗粒土的级配在蠕变过程中始终具有分形特性,随应力水平的增大分维值增大,分维值与颗粒破碎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分析粗粒土蠕变规律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土 颗粒级配 蠕变 腐蚀理论 离散元数值模型 三轴蠕变试验 颗粒破碎 分维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移民安置区绿色村镇建设分析——以湖北三峡库区为例
16
作者 郭珅 周平平 郑广平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9期30-32,共3页
该文首先阐述了绿色村镇建设的背景与内涵,紧接着对湖北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就湖北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绿色村镇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即需要按照“一套体系、三个阶段、四类多品”的建设格局,遵循以民为本、... 该文首先阐述了绿色村镇建设的背景与内涵,紧接着对湖北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就湖北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绿色村镇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即需要按照“一套体系、三个阶段、四类多品”的建设格局,遵循以民为本、减量思维、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补短强弱的总体建设思路,以湖北三峡库区绿色产业发展相协调为前提,科学建设绿色村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绿色村镇 移民安置区 建设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明月峡背斜区岩溶形态分异与构造裂隙表征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余磊 杨艳娜 +3 位作者 许模 贺苏和巴特尔 曾宪明 刘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100,共9页
探讨高陡背斜区张裂隙发育规律与岩溶地貌的空间分异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张裂隙发育规律预测岩溶空间分异性,也可以通过岩溶空间分异性预测构造张裂隙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岩层面主曲率为切入点,通过四川盆地东部明月峡背斜区现场调查、... 探讨高陡背斜区张裂隙发育规律与岩溶地貌的空间分异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张裂隙发育规律预测岩溶空间分异性,也可以通过岩溶空间分异性预测构造张裂隙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岩层面主曲率为切入点,通过四川盆地东部明月峡背斜区现场调查、遥感解译、数理统计分析及数学建模等手段,采用岩层面的主曲率对背斜区张裂隙在不同构造部位的发育程度进行预测,分析张裂隙与岩溶地貌空间分异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岩层面主曲率大小、张裂隙发育概率及岩溶地貌空间分异呈现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岩层面主曲率大的区域,地表岩溶发育较强。川东背斜区岩溶空间分异的主控因素是构造运动产生的张裂隙,岩体张裂隙发育程度决定了早期岩溶地貌的发育特征,现代岩溶地貌空间分异是岩溶正反馈机制促进原始张裂隙差异分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背斜 张裂隙 主曲率 岩溶地貌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工隧洞衬砌底板缺陷诱因及其对结构安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芳平 陈英 +3 位作者 黄会宝 高志良 彭涛 谢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14349-14356,共8页
水工隧洞长年运行会出现裂缝、磨损、掉块、冲坑等缺陷,极大影响工程安全。针对水工隧洞衬砌底板冲坑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结构安全的影响问题,开展隧洞断面水力特征参数的数值模拟,从水力学角度分析衬砌底板冲坑产生的原因,并开展运行和检... 水工隧洞长年运行会出现裂缝、磨损、掉块、冲坑等缺陷,极大影响工程安全。针对水工隧洞衬砌底板冲坑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结构安全的影响问题,开展隧洞断面水力特征参数的数值模拟,从水力学角度分析衬砌底板冲坑产生的原因,并开展运行和检修工况下不同冲坑深度对衬砌结构受力的影响分析,结合监测数据与模拟成果对冲坑所在位置截面承载能力进行验算,结果表明:隧洞底板流速与紊动能均较大,在运行过程中受高速水流冲蚀作用最强,也最容易产生破坏。冲坑形成后主要对隧洞底板和边墙弯矩的对称性及数值影响较大,对轴力及剪力影响较小。受内外水压力控制的差异,相对于检修工况,运行工况下冲坑对结构安全的影响更加明显,冲坑导致截面抗弯刚度显著减小,随着冲坑深度增加,抗弯承载力逐渐减小,工程运行中应重点关注运行工况下底板混凝土的冲刷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隧洞 衬砌冲坑 水力特征 水压力 抗弯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易贡湖历史水面形态重构及演化过程分析
19
作者 庄春义 唐琦 +1 位作者 冀前锋 李克锋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31,共5页
近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续扩张趋势,泥石流、冰湖溃决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与强度不断增加,给该地区及下游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水灾害防治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重大挑战。对此,建立藏东南易贡湖高原水体指数模型(TNDWI),收集整理1101景... 近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续扩张趋势,泥石流、冰湖溃决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与强度不断增加,给该地区及下游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水灾害防治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重大挑战。对此,建立藏东南易贡湖高原水体指数模型(TNDWI),收集整理1101景遥感影像,重构易贡湖1986~2020年35年水面形态,并分析湖泊历史水面形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TNDWI对高原水体分类的用户精度均高于96.70%,总体精度均超过98.75%,Kappa系数介于0.972~0.992,分类精度与一致性优于传统水体指数法;2000年堰塞湖溃决对易贡湖水面形态的演化过程影响显著,溃决后水面面积由14.44±2.70 km^(2)显著萎缩至10.99±1.94 km^(2)(P<0.001);Mann-Kendall突变检验表明,水面形态演化过程的突变节点发生在2000年(枯水期除外);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结果表明,水面面积的周期性振荡规律在2000年以后呈衰弱趋势。研究结果克服了高海拔堰塞湖监测资料缺失问题,为易贡湖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提供了数据基础,为该类型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定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贡湖 堰塞湖溃决 遥感影像 水面形态 演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红层岩溶地貌形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
作者 余磊 范时杰 +3 位作者 梁洪 宇天奇 王博 麦高飞 《中国岩溶》 2025年第3期532-543,571,共13页
红层岩溶在川西前陆盆地的山地中广泛发育,查明红层岩溶的形成及演化模式,对认识红层岩溶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引大济岷工程野外调查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和数字地形分析的方法,量化了红层岩溶形态的参数特征,总结其空间发育规律,最后对... 红层岩溶在川西前陆盆地的山地中广泛发育,查明红层岩溶的形成及演化模式,对认识红层岩溶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引大济岷工程野外调查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和数字地形分析的方法,量化了红层岩溶形态的参数特征,总结其空间发育规律,最后对红层岩溶演化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岩溶泉主要分布在797~852m、962~1017m和1037~1292m,岩溶洼地主要分布在775~875m、1075~1175 m和1575~1675 m,红层岩溶的发育具有高程聚集效应;洼地长轴、短轴、周长和面积均呈显著的左偏分布特征,表明在红层中发育的洼地比在碳酸盐岩中发育的规模更小,形态也更简单;K函数、核密度和面积高程积分的空间分布规律指示了红层岩溶发育严格受构造和岩性控制,研究区地貌整体处于中年阶段,受构造抬升影响,构造裂隙发育和岩体可溶性强的区域正处于地貌回春过程中。相关成果揭示了红层岩溶与碳酸盐岩岩溶在形成演化模式上有显著差异,丰富了红层岩溶研究的理论知识体系,为该地区引调水工程中可能遭遇的岩溶灾害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岩溶 引大济岷 岩溶形态特征 川西前陆盆地 龙门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