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储层孔隙连通性及其对页岩气开发的启示——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海杰 蒋裕强 +6 位作者 周克明 付永红 钟铮 张雪梅 漆麟 王占磊 蒋增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31,共10页
大型水力压裂后,页岩气储层中的不连通含气孔隙有可能转变成"潜在可采孔隙",而目前的主流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方法没有考虑上述不连通孔隙,对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的准确性有影响。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 大型水力压裂后,页岩气储层中的不连通含气孔隙有可能转变成"潜在可采孔隙",而目前的主流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方法没有考虑上述不连通孔隙,对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的准确性有影响。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柱塞样和碎样岩心孔隙度、饱和盐水后离心+渐变干燥核磁共振和核磁冻融实验,分析页岩气储层不连通孔隙体积、主要发育位置、主要孔径分布范围,划分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确定页岩含气连通孔隙有效孔径的下限,开展页岩气储层全孔隙有效性评价,并探讨页岩中不连通孔隙对于页岩气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页岩气储层存在着大量的不连通孔隙,占比高达30.23%,孔径分布介于5~30 nm,主要发育于有机质和少量的黏土矿物中;②该区页岩气储层黏土束缚水核磁T2截止值为0.26 ms,对应孔径为5.35 nm,此为该区页岩气储层有效孔径的下限;③大型水力压裂可改善页岩气储层中孔径超过5.35 nm的不连通孔隙,实现页岩气有效开发;④水力压裂改造后的不连通孔隙可增加压裂液在基质中的储存空间,吸收裂缝中的压裂液,置换孔隙中的页岩气,促使页岩气储层自动缓解水锁,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结论认为,采用"离心+渐变温度干燥"法,结合核磁共振实验可实现页岩孔隙中流体赋存状态和孔隙系统的定量划分,高速离心+核磁共振实验可以确定可动水和毛细管束缚水,渐变干燥+核磁共振实验可以确定毛细管束缚水和黏土束缚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连通孔隙 孔隙系统 孔隙有效性 黏土束缚水T2截止值 自动缓解水锁 页岩气储层 四川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柱塞样与碎样孔隙度差异性分析与启示 被引量:4
2
作者 付永红 蒋裕强 +6 位作者 陈虎 周克明 邱峋晰 张海杰 刘雄伟 谷一凡 蒋增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2-310,共9页
页岩孔隙度是评价页岩储层品质和页岩气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此准确测量页岩孔隙度十分重要。测量页岩孔隙度的方法较多,从样品形状上可分为柱塞样和碎屑颗粒样,从测量方法上可分为液体饱和法和氦气饱和法。目前对柱塞样孔隙度和... 页岩孔隙度是评价页岩储层品质和页岩气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此准确测量页岩孔隙度十分重要。测量页岩孔隙度的方法较多,从样品形状上可分为柱塞样和碎屑颗粒样,从测量方法上可分为液体饱和法和氦气饱和法。目前对柱塞样孔隙度和碎样孔隙度测量结果比对研究较少,两者差异更是鲜见报道。首先通过测量典型柱塞样孔隙度,确定不同测量方法的适用范围;然后将柱塞样粉碎后测量其碎样孔隙度及分析影响碎样孔隙度的因素;最后比较柱塞样孔隙度和碎样孔隙度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页岩柱塞样氦孔隙度为页岩连通孔隙度,碎样氦孔隙度为页岩总孔隙度,且后者较前者高0.65%~2.40%,约占总孔隙度的11.21%~44.36%。柱塞样氦孔隙度偏小的原因主要有:(1)测量氦孔隙度的注入压力过低;(2)测量氦孔隙度前未对样品抽真空;(3)柱塞样中大量的不连通孔隙无法被氦气有效饱和。不同矿物组分与柱塞样、碎样孔隙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连通孔隙主要存在于有机质中,少量存在于黏土矿物中。为实现页岩气高效开发,可在压裂液中添加适当的化学剂,改造有机质和黏土矿物结构,释放不连通孔隙中的页岩气,以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和页岩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岩心 柱塞样 碎样 孔隙度差异 不连通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江—梁平海槽西侧飞仙关组不同类型鲕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蒋裕强 邓虹兵 +3 位作者 易娟子 干华文 张晶晶 蒋增政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4,共8页
针对开江—梁平海槽西侧飞仙关组不同类型鲕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基于鲕滩沉积演化规律,结合物性与地球化学分析,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伴随区内飞仙关期高能坡折带不断迁移,对应形成3期鲕滩,发育鲕粒... 针对开江—梁平海槽西侧飞仙关组不同类型鲕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基于鲕滩沉积演化规律,结合物性与地球化学分析,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伴随区内飞仙关期高能坡折带不断迁移,对应形成3期鲕滩,发育鲕粒云岩和鲕粒灰岩2类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以鲕粒云岩型储层最优,其次为鲕粒灰岩型储层。在鲕滩沉积的物质基础上,轻度蒸发海水诱发的回流渗透叠加深部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共同控制鲕粒云岩型储层的形成,而有机酸主导的埋藏期保孔-扩孔作用既进一步改善先期形成的鲕粒云岩型储层,又影响了鲕粒灰岩型储层的形成。该研究对鲕滩储层的差异性成储机理相关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滩储层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飞仙关组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