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谐文化建设的文学诉求——新世纪四川文学的“版图构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范藻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4期16-19,54,共5页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浩大工程中,文学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针对新世纪四川文学乡土、都市、民族和军事四大题材的"版图构成",指出并分析了文学与文化的"冲突"表现:乡土文学的悲悯性与现代文化的乐观...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浩大工程中,文学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针对新世纪四川文学乡土、都市、民族和军事四大题材的"版图构成",指出并分析了文学与文化的"冲突"表现:乡土文学的悲悯性与现代文化的乐观性、都市文学的娱乐性与传统文化的深沉性、民族文学的奇幻性与汉族文化的理智性、军事文学的悲壮性与和平文化的恬静性,从而说明文学以自己正视问题、暴露矛盾的"不和谐"促成具有文化建设意义的终极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文化 冲突意识 新世纪 四川文学 版图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定思痛,地震文学的美学介入及其神学冥思 被引量:4
2
作者 范藻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18,36,共5页
汶川大地震后文学界及时创作了大量的地震文学,其社会作用功不可没,对其总的评价是:激情澎湃后还需理性精神,信心百倍中应有哀惋意识,乐观昂扬时应有悲悯情怀,爱意浓郁处还需畏惧心理。地震文学在痛定思痛后应该表现出一种"美学介... 汶川大地震后文学界及时创作了大量的地震文学,其社会作用功不可没,对其总的评价是:激情澎湃后还需理性精神,信心百倍中应有哀惋意识,乐观昂扬时应有悲悯情怀,爱意浓郁处还需畏惧心理。地震文学在痛定思痛后应该表现出一种"美学介入后的神学冥思",这就是将人类生命意义推向极端后的觉醒,它体现为人性和神性双重视阈下的悲剧意识,它不仅沉重而且沉思,不仅悲伤而且悲悯,不仅畏避而且畏惧,不仅虔诚而且虔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震文学 美学介入 敬畏自然 终极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审美视点说现代主义诗歌与传统诗歌 被引量:3
3
作者 雷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传统诗歌 审美视点 西方诗歌 外来影响 诗歌创作 创作方法 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赋取士肇始新辨 被引量:3
4
作者 何易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9-143,共5页
一些论唐代科举制以及唐代律赋的史学或文学著述,都认为以试赋取士始于唐代。其实,唐代试赋取士是沿隋制,并非唐统治者的创举。无论是从献赋与纳赋的制度来看,还是从隋唐取士考文的实例,以及此期杂文与文之关系来看,唐以前就存在以试赋... 一些论唐代科举制以及唐代律赋的史学或文学著述,都认为以试赋取士始于唐代。其实,唐代试赋取士是沿隋制,并非唐统治者的创举。无论是从献赋与纳赋的制度来看,还是从隋唐取士考文的实例,以及此期杂文与文之关系来看,唐以前就存在以试赋取士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赋取士 肇始 制举 开皇 杂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简约乡村叙事”的背后——探析贺享雍新近小说的人类学蕴涵 被引量:1
5
作者 范藻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5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人类学 贺享雍 蕴涵 叙事 乡村 简约 重庆出版社 小说 农民作家 乡土气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主义与清代文人小说的生存意识 被引量:1
6
作者 杜松柏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3-136,共4页
自然主义,又可称为本能行动,写实是"自然主义"的一种表现。在清代文人小说中,大量表现出对吃食、钱财、经济、政治、人伦关系的隐忧,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自然主义的人性和社会性。这些都突出地显示了清代文人对其时代的生存境遇... 自然主义,又可称为本能行动,写实是"自然主义"的一种表现。在清代文人小说中,大量表现出对吃食、钱财、经济、政治、人伦关系的隐忧,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自然主义的人性和社会性。这些都突出地显示了清代文人对其时代的生存境遇的担忧和寄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主义 清代文人 生存意识 吃食 环境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陈而出新声 化古而为今用——从何开四赋文的汉语形象说起 被引量:1
7
作者 加晓昕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72,共4页
赋作为一种旧文学体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渐渐活跃起来,推陈出新,化古为今。其演进传承的流变特点及意义是值得研究的。何开四先生被称为当今"天下写赋第一人",其赋文作品具有赋体流变的普遍性意义。本文从何开四先生赋文... 赋作为一种旧文学体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渐渐活跃起来,推陈出新,化古为今。其演进传承的流变特点及意义是值得研究的。何开四先生被称为当今"天下写赋第一人",其赋文作品具有赋体流变的普遍性意义。本文从何开四先生赋文的汉语形象特点出发,发掘出赋文背后的"歌颂性"文本要求,以及赋文具有的"当代性"文史立意。因此,当今赋文不但是现代汉语向古代汉语寻求语言资源的审美必然,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更是盛世强国的时代要求。它是当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文学体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开四赋文 汉语形象 “歌颂性”文本要求 “当代性”文史立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曲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歌——杨牧创作思想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林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3-76,共4页
纵观杨牧的创作历程,其创作涉及诗歌、诗剧、纪实文学、影视文学、散文、杂文、评论等。其创作思想主要表现为:主张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崇尚粗犷、豪放、刚健、沉雄的艺术风格,追求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走为祖国民族而歌唱的创作道路,他... 纵观杨牧的创作历程,其创作涉及诗歌、诗剧、纪实文学、影视文学、散文、杂文、评论等。其创作思想主要表现为:主张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崇尚粗犷、豪放、刚健、沉雄的艺术风格,追求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走为祖国民族而歌唱的创作道路,他用手中芦笛吹响了一曲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牧 创作思想 艺术主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杨牧诗歌表现的儒家意识
9
作者 林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6-118,共3页
关键词 诗歌表现 杨牧 意识 儒家 80年代 新边塞诗 精神财富 大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与历史两种价值的交合——谈杨牧政治抒情诗的审美价值取向
10
作者 林平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6期155-157,共3页
关键词 审美价值取向 政治抒情诗 杨牧 历史 人文 当代诗坛 新边塞诗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教”观的文化内涵论略——以唐甄《潜书》为例
11
作者 程碧英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5-148,共4页
"风教"是传统儒学所提倡的治化之道,强调德行操持以醇厚世风,彰行教化。唐甄纵观天下历史,对时风之蔽进行了深入批判,主张以"富民"为先,从尧舜"风教"之治;以"勤俭"为守,兴"布衣"德... "风教"是传统儒学所提倡的治化之道,强调德行操持以醇厚世风,彰行教化。唐甄纵观天下历史,对时风之蔽进行了深入批判,主张以"富民"为先,从尧舜"风教"之治;以"勤俭"为守,兴"布衣"德政之教;以"谨省"为要,尚"君子"为学之风。"风教"观是唐甄对儒学精神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唐甄"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表达了唐甄"贵实致用"的文化精神,描绘了唐甄对于理想政治的美好憧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教 文化内涵 唐甄 《潜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初唐四杰赋之“祖骚”
12
作者 何易展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3-170,共8页
《楚辞》的艺术精髓可谓主要表现于其丰富的想象和特殊的"兮"字句式的运用,"兮"字语用功能的丰富性使楚辞语言的表现极具情感表现力,故常为后人所取法。综观屈宋之后,效其法者众多,但句式基本趋于单一,缺少灵动变... 《楚辞》的艺术精髓可谓主要表现于其丰富的想象和特殊的"兮"字句式的运用,"兮"字语用功能的丰富性使楚辞语言的表现极具情感表现力,故常为后人所取法。综观屈宋之后,效其法者众多,但句式基本趋于单一,缺少灵动变化。故自朱子以降,多遭诟评。然对楚骚精神的继承,实自初唐四杰已蒙变新,特别是拟骚句式的运用,亦生新变巧,化用"兮"字句式,虚实相兼;又兼融对问、抒情、议论、叙述等表现方式。初唐四杰赋的拟骚实践及其拟骚倾向在楚辞接受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亦开后来赋"祖骚宗汉"之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四杰 楚辞 “祖骚宗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视角解读斯内普角色的塑造
13
作者 唐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Z期29-30,共2页
西弗勒斯·斯内普作为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中的一名角色,他性格的复杂性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本文试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从三个方面:视野的融合、视野的超越、视野的推动性,来阐释斯内普角色塑造的内在成因。通过对斯内普角... 西弗勒斯·斯内普作为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中的一名角色,他性格的复杂性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本文试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从三个方面:视野的融合、视野的超越、视野的推动性,来阐释斯内普角色塑造的内在成因。通过对斯内普角色塑造的研究,为创作者在文学创作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斯内普 视野融合 视野超越 推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精神:贯串时域差异下的文艺圭旋律--兼论大学艺术教育
14
作者 何易展 《电影评介》 2009年第7期108-109,共2页
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具体作品的鉴赏,从宏观的角度观照,艺术教育应是对各时域差异下呈现出来的文艺其主旋律——人文艺术精神的把握,其技法探讨、作品鉴赏都应是为其张本。艺术教育的范畴也较广,就古典文学艺术中的诗教、乐教理论而言,... 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具体作品的鉴赏,从宏观的角度观照,艺术教育应是对各时域差异下呈现出来的文艺其主旋律——人文艺术精神的把握,其技法探讨、作品鉴赏都应是为其张本。艺术教育的范畴也较广,就古典文学艺术中的诗教、乐教理论而言,可谓涵盖艺术众象,其"尽善尽美"的主张可谓当今大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人文艺术精神的重要理论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 诗教、乐教 艺术精神 传统 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阐释:文学批评在消费时代的话语形态
15
作者 向荣 颜复萍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4期49-54,共6页
消费时代的社会表征是日常生活的文化化,这一情境也成为文学展开自身实践的文化语境,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生产和阅读。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同时要求文学批评的知识形态实现"文化转向"。而文学的文化性也成为"文化转向"... 消费时代的社会表征是日常生活的文化化,这一情境也成为文学展开自身实践的文化语境,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生产和阅读。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同时要求文学批评的知识形态实现"文化转向"。而文学的文化性也成为"文化转向"的学理依据和充分条件。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批评理念与阐释方法,对于分析和解读文学现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消费时代文化转型时期具有主导作用的批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时代 文化转向 文学的文化性 批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