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群组关系的构建:微博中的群体认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华明 李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7-71,共5页
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导致了人类认同基础的改变,而微博以其技术特性将群体认同的方式与类型大大扩展。通过对微博群体认同中出现的新方式、新类型进行理论探索与总结,分析在无限充沛的话语空间中,群体认同... 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导致了人类认同基础的改变,而微博以其技术特性将群体认同的方式与类型大大扩展。通过对微博群体认同中出现的新方式、新类型进行理论探索与总结,分析在无限充沛的话语空间中,群体认同出现群极化趋势的概率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群体认同 群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学艺术的审美特质 被引量:4
2
作者 钟和诚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16-18,共3页
论教学艺术的审美特质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钟和诚什么是教学艺术?近年来国内学者有以下一些说法:"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个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使... 论教学艺术的审美特质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钟和诚什么是教学艺术?近年来国内学者有以下一些说法:"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个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艺术 审美性 劳动形态 教学过程结构 审美形式 审美情感 认识过程 审美关系 审美效应 教学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律的定型者究竟是谁 被引量:4
3
作者 龚祖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5-219,共5页
考查诗体定型要以诗人群体的作品符合格律为依据,但不是全部诗人的全部作品符合格律。明人胡震亨"自景龙始创七律"的经典论断虽然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与史实不符;李峤的七律尽管全部合律,但写作年代不是最早的,因此不能作为七... 考查诗体定型要以诗人群体的作品符合格律为依据,但不是全部诗人的全部作品符合格律。明人胡震亨"自景龙始创七律"的经典论断虽然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与史实不符;李峤的七律尽管全部合律,但写作年代不是最早的,因此不能作为七律定型的唯一代表。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石淙诗"是研究七律的重要材料,可以证明七律在此时已经定型。沈佺期的七律写作年代早,作品多,影响突出,无论如何也是这一诗体定型的代表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律 “石淙诗” 四韵七言 群体合律 沈佺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美学定格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长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89-95,共7页
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美学定格陈长义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坛上两座辉煌的艺术高峰,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后代诗歌创作的范式。建安诗歌的美学特征,人们将它概括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汉魏风骨”等... 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美学定格陈长义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坛上两座辉煌的艺术高峰,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后代诗歌创作的范式。建安诗歌的美学特征,人们将它概括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汉魏风骨”等等。盛唐诗歌的美学特征,人们则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盛唐诗歌 建安诗歌 建安诗人 盛唐诗人 政治抱负 美学特征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言律诗定型时间新考——以李乂《次苏州》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龚祖培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50,共7页
唐代的五言律诗定型时间尚存争议。《次苏州》是李乂现存诗作写作年代最早的五言律诗。考察其声律特点之后进而发现,他的41首近体诗都完全符合格律,因此这一首诗就有了声律研究的不寻常的意义,可以推定五言律诗的声律形式在此之前已经... 唐代的五言律诗定型时间尚存争议。《次苏州》是李乂现存诗作写作年代最早的五言律诗。考察其声律特点之后进而发现,他的41首近体诗都完全符合格律,因此这一首诗就有了声律研究的不寻常的意义,可以推定五言律诗的声律形式在此之前已经确定。再将它与写作年代相当的其他诗人的作品加以联系,便形成了高宗朝后期至武则天朝前期大量的诗歌完全符合格律的连环论据。还可得知彼时的诗歌声律理论不仅对宫廷诗人有影响,而且已经扩展到京城之外,格律已经成为诗人群体共同遵循的固定格式,因而可以论定这一时段为五言律诗定型的时间,而不是迟至武则天朝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父 《次苏州》 五言律诗 群体之作 诗体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贾和贾谊的礼乐教化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苏志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88-92,共5页
“礼乐教化”是贯穿于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现象。作为维护传统的宗法等级专制政体的思想统治工具,它起源于先秦儒学以仁义道德和宗法伦理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随秦汉统一的专制君主大帝国的建立而昌盛,经过历代... “礼乐教化”是贯穿于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现象。作为维护传统的宗法等级专制政体的思想统治工具,它起源于先秦儒学以仁义道德和宗法伦理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随秦汉统一的专制君主大帝国的建立而昌盛,经过历代思想家充实发展,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领域内,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秦汉时代是中国的“大一统”政治的滥觞期,在这个阶段奠定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乐教化”也不例外。陆贾和贾谊作为汉初有代表性的政治理论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教化 陆贾 政治理论 教化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 仁义道德 中国传统社会 基本内容 教化观 专制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世群才未可轻——西晋诗风辨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长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1-128,共8页
继建安、正始之后,西晋诗坛群英荟萃,创作兴盛。西晋诗歌在题材内容的多样性、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语言词采的锤炼上对建安诗歌既有继承,亦多有突破,它一方面继承了建安诗歌以“气”胜的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又开拓了以“韵”胜的美学... 继建安、正始之后,西晋诗坛群英荟萃,创作兴盛。西晋诗歌在题材内容的多样性、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语言词采的锤炼上对建安诗歌既有继承,亦多有突破,它一方面继承了建安诗歌以“气”胜的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又开拓了以“韵”胜的美学境界。西晋群才虽然“力柔于建安”,但在以“清”为主要标志的美学追求上却超过了建安诸贤,江东诸谢的“高韵”,实由西晋诗人开之。对西晋诗人、诗歌的总体评价,刘勰、钟嵘、元好问、叶燮、郑振铎、王钟陵诸人比较客观允当,但作为高校文科教材、影响甚大的中国社科院编《中国文学史》及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则失之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晋诗歌 建安诗歌 西晋诗人 《中国文学史》 文心雕龙 元好问 形式主义 诗风 “建安风骨” 郑振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官仪:统计数据与声律理论的悖论——与杜晓勤商榷 被引量:2
8
作者 龚祖培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3-120,共8页
杜晓勤《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一书,依据最新研制成功的"中国古代诗歌声律分析系统"统计数据立论,有些观点受了错误数据的误导。最为突出的是论述上官仪时却抛开统计数据,多用推论臆断建立新说,论证上官仪对唐代新体诗... 杜晓勤《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一书,依据最新研制成功的"中国古代诗歌声律分析系统"统计数据立论,有些观点受了错误数据的误导。最为突出的是论述上官仪时却抛开统计数据,多用推论臆断建立新说,论证上官仪对唐代新体诗声律学的贡献,认为后来的重要声律理论都祖述《笔札华梁》。通过对《文镜秘府论》等文献认真仔细的研究,发现上官仪对唐代阐述新体诗声律理论的重要人物元兢并无明显的影响,两人的理论主张并不统一,几乎没有证据能证明新说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 证据 声律理论 上官仪 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意境之文化渊源——老庄思想及《周易》对意境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光宝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0-172,共3页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作为审美范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意识与中国古代诗歌比喻象征传统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意境"虚实结合"的基本创作手法,"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学特征,"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作为审美范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意识与中国古代诗歌比喻象征传统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意境"虚实结合"的基本创作手法,"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学特征,"言"、"象"、"意"的包蕴性和层次性以及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特质与功能等,都深受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和《周易》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在它们那里找到这种渊源关系,这对以后意境理论的发展和完备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和思维视野,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文化渊源 老庄哲学 《周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策略、民间人物及其审美品性——比较《锦城旧事》、《成都方脑壳传奇》和《小时候》的方言叙事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坚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9-103,共5页
车辐的《锦城旧事》、罗清和的《成都方脑壳传奇》和桑格格的《小时候》是把成都方言娴熟地运用于小说叙事的典范之作,独具时代气质和地方审美趣味。把方言叙事建立在演绎俗文化和彰显地域文化精神,是他们的叙事策略;他们笔下的人物都... 车辐的《锦城旧事》、罗清和的《成都方脑壳传奇》和桑格格的《小时候》是把成都方言娴熟地运用于小说叙事的典范之作,独具时代气质和地方审美趣味。把方言叙事建立在演绎俗文化和彰显地域文化精神,是他们的叙事策略;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成都土生土长带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性格的民间人物,在方言语词的包装下,他们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时期成都文化的风俗画;他们分别代表了深沉中的反思、放肆中的幽默、稚拙中的智慧三种审美品性和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策略 民间人物 审美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丕的衡文标准与建安风骨
11
作者 陈长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曹丕在文学理论上究竟有没有提出一个衡文标准,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们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有同志认为,曹丕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衡文标准,只是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几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作家的气质与创作风格的关系,文章的地位和作... 曹丕在文学理论上究竟有没有提出一个衡文标准,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们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有同志认为,曹丕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衡文标准,只是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几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作家的气质与创作风格的关系,文章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就《典论·论文》来研究,“经国之大业”和“诗赋欲丽”是曹丕用以衡量文学的批评标准,并指出这二者的关系是在“经国”的前提下要求作品“丽”。笔者则以为,曹丕在文学理论上的衡文标准,并不是文学在功用上能够“经国”,也不只是形式上的“丽”,更不能牵强地把二者拉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 典论·论文 曹丕 创作风格 文心雕龙 诗赋 批评标准 建安诗歌 文学体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体杂文的先导——论屈原的《天问》、《卜居》、《渔父》
12
作者 刘洪仁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0-182,共3页
屈原的《天问》、《卜居》、《渔父》形式上韵散结合,介于诗与散文之间,是从楚辞到汉赋的过渡性作品,是“不歌而诵”的赋的先导。内容上则彰善瘅恶,激浊扬清,表现对丑恶现实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慨和无情揭露,既是抒发牢骚的泄愤之作,也是... 屈原的《天问》、《卜居》、《渔父》形式上韵散结合,介于诗与散文之间,是从楚辞到汉赋的过渡性作品,是“不歌而诵”的赋的先导。内容上则彰善瘅恶,激浊扬清,表现对丑恶现实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慨和无情揭露,既是抒发牢骚的泄愤之作,也是典型的社会批评,是辞赋体杂文的开山之作,对后代的赋体杂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天问》 《卜居》 《渔父》 赋体杂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成都“大生活”作家的地方文化意识
13
作者 汪坚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176,共5页
成都"大生活"作家是全球化语境中的地方文化书写者。他们以蜀文化背景对普通人生活方式的崇尚为根基,标举现代都市文学的民间立场和专注于"生活"本身的文学构建方式和品格,使文学审美与地方性文化走向同一;在文学... 成都"大生活"作家是全球化语境中的地方文化书写者。他们以蜀文化背景对普通人生活方式的崇尚为根基,标举现代都市文学的民间立场和专注于"生活"本身的文学构建方式和品格,使文学审美与地方性文化走向同一;在文学形象塑造方面,着意于主体性格宽容祥和、坚韧倔强和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形象;在文学叙事内容方面,勾勒出城市普通人"大生活"的民间百态况景;在文学的表达方式上,追求语言的地方性、口语化,借助方言以强化地域性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方式 城市性格 民间叙事 本土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的旅行——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4
作者 李菀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4-46,共3页
关键词 构思 散文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中学 语文 阅读鉴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房子》: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对立与融合
15
作者 马林贤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7-120,共4页
安塞尔莫代表的世俗文化和加西亚神父代表的基督教文化,围绕绿房子进行了激烈的斗争,造成皮乌拉人思想混乱,文化认同错位。他们既想放纵自我,追求感官享受;又对失去宗教信仰,价值趋于虚无深感不安。经过安塞尔莫和加西亚神父的探寻,安... 安塞尔莫代表的世俗文化和加西亚神父代表的基督教文化,围绕绿房子进行了激烈的斗争,造成皮乌拉人思想混乱,文化认同错位。他们既想放纵自我,追求感官享受;又对失去宗教信仰,价值趋于虚无深感不安。经过安塞尔莫和加西亚神父的探寻,安塞尔莫在基督教文化中找到爱和宽恕的真谛,加西亚神父认识到享受世俗生活的合理性,他们实现了不同文化的共享,为皮乌拉人破解了文化认同的困境,探索出加速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房子》 基督教文化 世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复杂的名词性偏正短语的差异与辨识
16
作者 蒋雪梅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2-32,共1页
两类复杂的名词性偏正短语的差异与辨识蒋雪梅0.众所周知,有两类复杂的名词性偏正短语是短语结构分析的难点,一类是偏正短语作定语的,如"学生家长的注意力",另一类是偏正短语作中心语的,如"一朵大红花"。为阐述方便,本文将... 两类复杂的名词性偏正短语的差异与辨识蒋雪梅0.众所周知,有两类复杂的名词性偏正短语是短语结构分析的难点,一类是偏正短语作定语的,如"学生家长的注意力",另一类是偏正短语作中心语的,如"一朵大红花"。为阐述方便,本文将前一类称为A类,后一类称为B类。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正短语 语法结构 语义结构 名词性 语义关系 注意力 静态分析 中心词 学生家长 直接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