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四川省马尔康县为例 被引量:36
1
作者 陈颖 吴柏清 +1 位作者 邹卓阳 王广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0-103,共4页
以四川省马尔康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阐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内涵,依据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选取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并采用DTM模... 以四川省马尔康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阐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内涵,依据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选取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并采用DTM模型分析确定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坡度值,依此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行叠加分析,得出耕地、林地和草地适宜性等级图,进而为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 DTM模型分析 马尔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元模型的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5
2
作者 吴涛 任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58,70,共7页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基于自然-经济-社会模式构建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物元模型对四川省2004、2006、2008、2010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关联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04-2010年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好...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基于自然-经济-社会模式构建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物元模型对四川省2004、2006、2008、2010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关联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04-2010年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好转。2004年和2006年均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但受干旱灾害影响,2006年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较2004年有所下降;2008年和2010年处于较安全状态。综合分析发现,强化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提高四川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物元模型 安全等级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吴佳俣 潘洪义 +1 位作者 淳阳 蒋贵国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2期258-265,共8页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以社会、经济与生态三者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人文-生产-生态三维指标体系,对2004—2014年四川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SAS 9.4的主成分分析...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对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以社会、经济与生态三者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人文-生产-生态三维指标体系,对2004—2014年四川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SAS 9.4的主成分分析法探索影响四川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4年四川省土地利用总功能值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功能值由49.35提升到62.84;各功能间协调性逐步增强,生产功能增长最为明显,其次是人文功能,生态功能增长缓慢,其中,社会保障、农产品生产、工业产品生产、资源维持与供给及文化功能均有所提升;通过SAS的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影响四川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主导因素分别是工农产业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水资源条件和政策支持等。通过分析四川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功能性 影响因素 四川省 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上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及典型路径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4
作者 程建兄 潘洪义 +2 位作者 姚材仪 张天翼 何艳梅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2-834,共13页
探究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路径对城市健康发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平均位置中心性指数和平均位置中心性聚集指数从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扩展2方面定量描述1990―2020年四川省183个县(区、市)的形态特... 探究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路径对城市健康发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平均位置中心性指数和平均位置中心性聚集指数从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扩展2方面定量描述1990―2020年四川省183个县(区、市)的形态特征;通过聚类划分城市形态类型,识别城市形态的变化与停滞并梳理其演化历程;以宏观地貌类型为基础,对比且归纳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形态演变的典型路径。研究发现:(1)四川省城市形态复杂性增加,紧凑度上升,扩展区呈现“外延-回填”的动态特征。(2)四川省城市形态类型划分为:破碎外延型小城市(A型)、散布组团型小城市(B型)、集聚邻接型中等城市(C型)、紧凑边缘型大中城市(D型)、复杂内填型大城市(E型),时空分布特征各异。(3)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形态和扩展态势呈现多元化,空间扩散与集聚并存。(4)不同地貌类型城市形态典型演变路径差异显著,分别为:平原型:B→C→D→E、丘陵型:A→B→C和B→C→D、山地型:A→B→C、高原型:A→B。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四川省城市空间形态时空演变过程的认识,以期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扩展 典型演变路径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碳排放与碳足迹效应及时空格局 被引量:82
5
作者 彭文甫 周介铭 +3 位作者 徐新良 罗怀良 赵景峰 杨存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244-7259,共16页
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与碳足迹研究对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及其机理、制定有效的碳排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0—2010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碳足迹及其压力指数模型,对研究区20年来... 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与碳足迹研究对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及其机理、制定有效的碳排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0—2010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碳足迹及其压力指数模型,对研究区20年来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及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碳的足迹呈显著增加趋势。碳排放增加5407.839×10~4t,增长率达143%;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增加1566.622×10~4hm^2,四川全省的生态赤字达1563.598×10~4hm^2。(2)建设用地和林地分别为四川省最大的碳源与碳汇。20年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5407.072×10~4t,增长率达126.27%,占碳排放总量的88%以上;林地的碳汇减少10.351×10~4t,但仍占四川省碳汇的96%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碳足迹和生态赤字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成都平原区碳排放、碳足迹压力最大,生态赤字严重,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碳排放、碳足迹最小,未出现生态赤字;成都、德阳、资阳和内江等地的碳排放、碳足迹压力最大,生态赤字最严重,甘孜、阿坝等地的碳排放、碳足迹最小,未出现生态赤字。(4)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碳足迹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趋高的碳源、碳汇比导致土地利用的碳源效应远大于碳汇效应。因此,四川省减排的重点应该在保持或增加现有的林地的同时,主要以降低建设用地的碳排放、碳足迹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足迹 能源消费 碳足迹压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遥感和GIS进行四川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存建 陈静安 +1 位作者 白忠 程熙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0-706,共7页
四川省生态安全评价对其生态安全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该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层次分析技术对四川省的生态安全评价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适用于四川省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准则和指标三个层次构... 四川省生态安全评价对其生态安全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该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层次分析技术对四川省的生态安全评价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适用于四川省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准则和指标三个层次构成。在指标层中包含了反映自然、人文和污染等方面的14个指标,用遥感和GIS获取处理相关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用GIS建立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模型。最后,以市州为单元,利用相关评价模型对自然生态环境状态、人文社会压力安全、环境污染压力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等指数进行评价和定级。该研究表明,利用遥感、GIS和AHP能有效地实现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且结果可示以图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安全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土地二次调查成果的西充县耕地质量评价更新关键技术 被引量:11
7
作者 潘洪义 韩玲 +1 位作者 蒋贵国 何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72,共8页
研究目的:探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方法深度融合关键技术,为耕地质量评价更新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方法:应用GIS对上一轮分等成果进行了数据转换、空间拼配与属性传递;采用FME技术对分等成果的数据库进行了更新。研究结果:... 研究目的:探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方法深度融合关键技术,为耕地质量评价更新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方法:应用GIS对上一轮分等成果进行了数据转换、空间拼配与属性传递;采用FME技术对分等成果的数据库进行了更新。研究结果:(1)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其等别个数与相应等别保持不变;(2)耕地质量空间分布规律未发生根本变化;(3)耕地质量得到整体提升。研究结论:基于本文耕地质量评价更新关键技术下的评价结果,既继承了原成果的评价体系,又体现了成果的现实性和准确性,符合当地耕地质量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评价 农用地 分等 耕地质量 更新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及空间配置模式探讨——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视角 被引量:18
8
作者 任平 周介铭 杨存建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5-58,共4页
以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和军屯镇为增减挂钩试验区,探讨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及空间配置模式,并提出了增减挂钩的保障措施。结果表明,试验区农村土地通过增减挂钩空间配置,可有效增加耕地0.94 hm2,农民集中居住区集约使用9.53 hm2建设... 以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和军屯镇为增减挂钩试验区,探讨农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及空间配置模式,并提出了增减挂钩的保障措施。结果表明,试验区农村土地通过增减挂钩空间配置,可有效增加耕地0.94 hm2,农民集中居住区集约使用9.53 hm2建设用地指标,节约建设用地指标37.03 hm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是缓解城乡建设用地矛盾、保护耕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 集约利用 指标资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过渡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彭文甫 周介铭 +1 位作者 徐新良 赵景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2期65-74,F0002,共11页
[目的]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研究,为缓解人地矛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过渡带的四川省绵竹市为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在提取和分析20a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地形因子响应基础上,以生态... [目的]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研究,为缓解人地矛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过渡带的四川省绵竹市为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在提取和分析20a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地形因子响应基础上,以生态用地保护为目标,选取地形和土地覆盖类型为阻力因子,应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通过与土地资源现状的叠加,对不同景观安全水平的土地资源进行划分。[结果]研究区土地资源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4种类型,其面积分别达7 218.39,17 974.75,21 545.39,77 791.46hm2,并分析各类型土地利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结论]基于景观生态格局理论与方法,提出的不同生态安全水平的土地用地规划,有利于区域生态安全保护和土地资源持续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安全格局 最小阻力模型 土地资源开发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阳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与潜力测算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伟龙 曾雨晴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24-28,共5页
依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选取8个与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相关的评价指标,构建"产城融合型"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运用特尔斐法和目标值等... 依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选取8个与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相关的评价指标,构建"产城融合型"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运用特尔斐法和目标值等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土地利用潜力进行测算。结论显示:该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度分值为88.40,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分别为:449.24hm2、266.99hm2、120hm2,表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较好,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仍有较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度分值 潜力 开发区 产城融合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理项目影响后评价研究——以射洪县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蒋贵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29-1033,共5页
本文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整理前后的土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其耕地面积增加,新增耕地1929.10 hm2,机械化水平提升,水土流失得到了治理。
关键词 土地整理 项目影响后评价 射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山区县级成熟型资源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演化——以四川省兴文县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怀良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7-226,共10页
以乡镇为基本单元,通过乡镇组别人均GDP差异、泰尔指数和分离系数探讨近10年来(2006-2015年)岩溶山区县级成熟型资源城市四川省兴文县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演化。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县乡镇间人均GDP的绝对与相对差异、泰尔指数(由0.1088... 以乡镇为基本单元,通过乡镇组别人均GDP差异、泰尔指数和分离系数探讨近10年来(2006-2015年)岩溶山区县级成熟型资源城市四川省兴文县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演化。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县乡镇间人均GDP的绝对与相对差异、泰尔指数(由0.1088上升到0.1697,上升了55.97%)和乡镇组别间分离系数(由2.4041上升到2.8414)均持续上升,经济发展差异呈增大趋势。乡镇组别内经济差异比乡镇组别间差异大(对总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0.43%和29.51%),而乡镇组别间经济差异的上升幅度(76.21%)高于乡镇组别内的上升幅度(47.94%)。乡镇组别泰尔指数均值排序为:矿业组(0.2370)>工业组(0.0624)>旅游与矿业组(0.0581)>农业组(0.0108),工业、矿业和农业等乡镇组别的泰尔指数分别上升了193.13%、27.69%和20.18%,而旅游与矿业组则下降了30.95%。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工业园区建设、宏观经济影响、旅游开发单一、农业整体滞后且不均衡等是该县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演化的主要原因。今后应实施多元产业综合发展、各类乡镇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区 成熟型资源城市 经济发展差异 独立工矿地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地理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被引量:5
13
作者 程武学 杨宇科 +2 位作者 封玲 张伟 蒋容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5-197,221,共4页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实验室除服务于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之外,还应加强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其科研科普双功能的效应。通过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总结地理学科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3种有效的开放模式...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实验室除服务于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之外,还应加强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其科研科普双功能的效应。通过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总结地理学科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3种有效的开放模式。旨在通过有效的开放模式的实践推动实验室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模式 地理实验室 探究与实践 资源有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分析:以绵阳市为例 被引量:31
14
作者 景勇 左玲丽 彭文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185,共14页
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研究对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机制以及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排放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解译2000-2015年遥感影像获得土地利用数据,再利用同期化石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模型、碳足迹和碳足迹压力... 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研究对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机制以及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排放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解译2000-2015年遥感影像获得土地利用数据,再利用同期化石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模型、碳足迹和碳足迹压力指数模型,对研究区15 a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与碳足迹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005年达到最大,净碳排放量为2742217 t,碳足迹达到774257 hm^(2);总体表现为碳赤子。(2)碳源和碳汇分别主要源于建设用地和林地,建设用地碳源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2005年最大值达到3184760 t,林地碳汇表现为缓慢波动增加趋势,2010年达到最大值437387 t,占碳汇总量98%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碳足迹与碳生态压力区域性显著,东南丘陵、平坝区域碳排放和碳足迹大,表现为碳赤字,西北山地区域碳排放和碳足迹小,为碳盈余;江油、涪城和安州等东南部县市区为碳赤字,北川和平武为碳盈余。因此,节能减排的重点任务是发展低碳节能经济,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封山育林政策,提高东南部县市区的化石能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足迹 碳足迹压力指数 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5年四川省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罗鸿 杨存建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1期86-94,共9页
以2005、2010、2015年三期四川省土地利用栅格数据为基础,应用ENVI和GIS技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并结合四川省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分析四川省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对2005—... 以2005、2010、2015年三期四川省土地利用栅格数据为基础,应用ENVI和GIS技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并结合四川省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分析四川省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对2005—2015年间统计年鉴上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研究影响四川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理,为后来的四川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四川省近10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较为频繁,表现为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大幅度增加,但各类土地占比总量土地面积变化不大。(2)耕地、林地、草地始终为四川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比较为均衡且保持性好,耕地处于25%左右,林地和草地始终处于35%左右。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域以及未利用地面积虽有变化但占比始终较小。(3)四川省土地利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土地利用程度高,西部利用程度低。林地和草地大量且长期集中在西部,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则在东部集中,东西分布极不均衡,不利于四川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4)影响四川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为常驻人口数和GDP,常驻人口始终保持较大数额且稳步增长,保持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同时带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从而促使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因子分析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佳嘉 徐园园 +3 位作者 陈裕鑫 王永祥 魏佳轩 程武学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37-2246,共10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转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并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以期为四川省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土地管理和区域规划等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四川省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从...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转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并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以期为四川省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土地管理和区域规划等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四川省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从“三生”土地利用功能维度出发,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重心迁移、生态环境指数、生态质量贡献率、地理探测器对四川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20年四川省土地功能结构转型特征为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及牧草生态用地转移;转型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生产与生活用地重心不断远离几何重心,而生态用地重心则向几何重心持续靠拢。(2)四川省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值分别为0.4968、0.4969、0.5009。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大体表现为“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特征。(3)2000—2020年,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及牧草生态用地转移是促进生态环境向好的主要用地转型;2000—2010年,林地生态用地向牧草及其他生态用地转移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用地转型;2010—2020年则为林地生产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牧草及其他生态用地转移。(4)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高程、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是主要影响因子。【结论】四川省的土地利用空间转型特征为:生产、生活用地重心不断偏离几何重心,生产与生活空间分布不平衡性增强,生态用地重心不断靠近几何重心,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趋向均衡;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较高质量区及高质量区面积呈上升态势,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结构不断优化;探究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分异影响机制,得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分异主要受到高程、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四川省姜资源适宜性分布范围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冬梅 罗艳玫 彭文甫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13-2224,共12页
姜是药食两用的常用中药,姜的药用部分为其新鲜根状茎,可用于消炎、镇痛及止呕等。本研究在充分查阅姜资源的相关数据、文献资料基础上,确定姜资源适宜性分布的生态因子,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生态因子,再应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和野... 姜是药食两用的常用中药,姜的药用部分为其新鲜根状茎,可用于消炎、镇痛及止呕等。本研究在充分查阅姜资源的相关数据、文献资料基础上,确定姜资源适宜性分布的生态因子,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生态因子,再应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和野外调查验证方法,提取和确定四川省姜资源的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分布范围。研究表明:①姜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南充、达州、绵阳等市,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宜宾、资阳、内江。南充市适宜区最适宜区总面积最大,雅安市最小,甘孜、阿坝没有适宜区与最适宜区的分布。适宜区与最适宜区总面积占全省7.846%;②姜资源适宜性分布范围与姜资源实际分布范围基本吻合,表明遥感与GIS技术分析用于研究姜资源适应性分布研究具有可行性、准确性;③研究结果对于姜资源、管理、规划等提供可靠科学依据,也为其他中药材资源的普查提供有效的技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因子 遥感和GIS技术 生长适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异常区域及驱动因素识别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馨月 彭立 +1 位作者 张慧娟 赵宇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6,共11页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对于植被恢复和管理非常重要。采用Sen-MK检验、相关性分析、Copula函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西南七省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气候条件、...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对于植被恢复和管理非常重要。采用Sen-MK检验、相关性分析、Copula函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西南七省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气候条件、夜间灯光强度与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之间的相关程度,定义异常区域,评估不同气候和人口压力下植被褐化、绿化概率,最后探讨异常区域植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69.04%的植被有所改善,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速度已超过非喀斯特地区。2)气温类植被异常区域与研究区人类活动强烈区域和气温上升区域均存在重叠;降水类植被异常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人类活动与植被覆盖变化呈正相关的两类异常区域总成对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夜间灯光强度大的城镇地区。3)温度对植被的敏感性高于降水且高于人口密度,喀斯特区域的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步概率高于非喀斯特区域,植被异常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异步概率更高。4)植被覆盖变化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夜间灯光强度的主导,影响因素之间主要存在非线性交互作用,其中土壤含水量与夜间灯光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索植被对外界环境的响应机制,对西南地区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规划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气候变化 地理探测器 COPULA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低山丘陵区三生用地空间冲突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鸿 杨存建 廖雨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3,共8页
为探究三生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助力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以德阳市罗江区为例,基于2018年GF—1号遥感影像数据,从“三生”角度出发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合土地利用不同功能特点,构建三生用地... 为探究三生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助力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以德阳市罗江区为例,基于2018年GF—1号遥感影像数据,从“三生”角度出发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合土地利用不同功能特点,构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借助景观生态指数构建冲突指数模型,而后评估生态服务价值,以格网形式对三生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及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可视化表达,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法探究空间冲突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生用地类型以生产生态用地为主,其次为生态生产用地及生活生产用地,生态用地仅占5%左右。2)罗江区三生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处于基本可控状态,主要为较弱和中等空间冲突,强空间冲突主要存于生活生产及生产生态用地,弱空间冲突主要存在于生活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潜在冲突(弱空间冲突和较弱空间冲突)有转化为公开冲突(中等空间冲突和强空间冲突)的趋势。3)罗江区生态服务价值在布局上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生产生态用地贡献最大,生活生产用地贡献为负。4)空间冲突指数与生态服务价值呈显著负相关,即空间冲突水平的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用地 空间冲突 生态服务价值 罗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东部盆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银盈 罗怀良 向珈瑶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2期39-44,50,共7页
为给四川东部盆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3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对该区近10 a(2010~201... 为给四川东部盆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3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对该区近10 a(2010~2019年)农业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分级。结果表明:①该区农业生态脆弱性以重度脆弱和中度脆弱等级为主;②近10 a该区农业生态脆弱性经历下降(2010~2013)、上升(2013~2016年)和稳定(2016~2019年)3阶段;③近10 a该区农业生态脆弱性区域动态差异明显:西部(成都平原)、东部(川东平行岭谷区)和南部山地区呈波动下降,中部(川中丘陵区)较稳定,北部山地区则呈波动上升,且成都平原区和南部山地区区内差异逐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法 农业 生态脆弱性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