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确定性下的第三方惩罚:心理与脑网络机制
1
作者 李厅 王迣 +1 位作者 罗跃嘉 封春亮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6-1046,共11页
第三方惩罚指的是当违规事件与自身利益无关时,第三方个体牺牲自我利益去惩罚违规者的行为。近年的研究提示,不确定性作为社会环境中一个重要且普遍存在的特征,可能是影响第三方惩罚执行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不确定性如何影响... 第三方惩罚指的是当违规事件与自身利益无关时,第三方个体牺牲自我利益去惩罚违规者的行为。近年的研究提示,不确定性作为社会环境中一个重要且普遍存在的特征,可能是影响第三方惩罚执行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不确定性如何影响第三方惩罚及其认知与脑机制。本研究拟结合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等跨学科技术,采用复杂脑网络前沿分析方法,(1)系统考察违规结果不确定性和违规意图不确定性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及其潜在的脑网络机制;(2)进一步探索不确定性驱使人们第三方惩罚行为改变的不同动机。本研究的成果不仅有助于从大尺度脑网络的整合角度加深对不确定性影响第三方惩罚机制的理解,还能为助推第三方规范维护行为等社会治理问题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方惩罚 不确定性 公平 规范维护 脑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反馈影响主导感的心理与脑电机制
2
作者 谢晓玲 潘文谊 +2 位作者 张纯纯 林静远 李红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0-397,I0003,I0004,共20页
通过简单赌博任务和主导感的外显测量,操纵连续反馈次数(1~8次),首次考察了主导感在连续反馈下的变化模式及其脑电机制。结果发现:主导感在连续反馈的作用下随着连续反馈的累积而持续变化,且累积结果在效价间的变化趋势不同。收益条件下... 通过简单赌博任务和主导感的外显测量,操纵连续反馈次数(1~8次),首次考察了主导感在连续反馈下的变化模式及其脑电机制。结果发现:主导感在连续反馈的作用下随着连续反馈的累积而持续变化,且累积结果在效价间的变化趋势不同。收益条件下,主导感变化趋势符合二次多项式,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损失条件下,主导感变化趋势符合一元线性模型,随连续损失反馈而降低。脑电上,与不连续损失相比,连续损失期间会诱发更负的右侧SPN波幅;而FRN波幅对收益的连续性敏感,与不连续收益相比,连续收益下FRN波幅更负,且与随后更高的行为选择重复率有关;与连续收益相比,连续损失会诱发更大的Fb-P3波幅。综上,收益和损失下主导感的变化模式在行为和脑电层面均呈现差异化。研究为主导感的“动态假说”提供了来自连续反馈下心理及其脑电特征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导感 连续反馈 事件相关电位 SPN FRN Fb-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执行意图的认知重评对负性情绪的持续调节效应:纵向脑电证据
3
作者 李亚琴 代佳佳 +1 位作者 高伟 袁加锦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72-1588,I0001,I0002,共19页
基于执行意图的认知重评(Implementation Intention-based Reappraisal,IIR)作为一种执行意图(即if-then计划)与适应性认知重评相结合的新自动化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在不增加认知负荷的情况下实现对负面情绪的调节,且该调节效应可以从设... 基于执行意图的认知重评(Implementation Intention-based Reappraisal,IIR)作为一种执行意图(即if-then计划)与适应性认知重评相结合的新自动化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在不增加认知负荷的情况下实现对负面情绪的调节,且该调节效应可以从设定情境(If情境)泛化到非设定情境。然而,以往研究未关注IIR的泛化效果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脑电技术结合图片观看任务,以被试自我报告的效价、唤醒度和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为指标纵向考察IIR对被试当下及未来一周的情绪调节效果。结果显示,在第0~7天,相比控制组,IIR组对设定负性情境(血腥图片)的情绪体验及唤醒水平持续降低;且该调节效应同样稳定出现在对非设定情境(非血腥图片)的唤醒度评价上。同时,在第0天、第3天和第7天,IIR组相比控制组有更小的中央顶区LPP(400~1500ms)波幅和额区LPP(400~1100ms)波幅;且中央顶区LPP波幅与唤醒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说明IIR不仅能长期调节负性情绪并产生泛化效应,且其泛化效果存在一定的持续性。这一研究为IIR在情绪调节领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提供了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调节 基于执行意图的认知重评 持续效应 泛化效应 晚期正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对情绪信息的加工:认知发展特征及脑机制
4
作者 莫李澄 李奇 张丹丹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00-2108,共9页
语音韵律和面孔表情所传达的情绪性信息是人类解读他人情绪并进行人际互动的基础。探究婴儿对这两种载体所传达情绪信息的感知、辨别及评估,有利于加深对婴儿认知发展特征和脑机制的理解。本文系统回顾了婴儿情绪研究,发现颞叶和额叶皮... 语音韵律和面孔表情所传达的情绪性信息是人类解读他人情绪并进行人际互动的基础。探究婴儿对这两种载体所传达情绪信息的感知、辨别及评估,有利于加深对婴儿认知发展特征和脑机制的理解。本文系统回顾了婴儿情绪研究,发现颞叶和额叶皮层在婴儿情绪性语音和面孔表情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婴儿的情绪加工涉及大脑双侧半球,但已初步展现出了与成人类似的右半球优势。婴儿在出生后一周内即可分辨情绪信息,并表现出对正性情绪的加工偏向。婴儿在6月龄左右对情绪的加工偏向逐渐从正性向负性转变。12月龄时,婴儿的负性情绪偏向基本稳定,且能够理解情绪性语音和面孔中的情绪涵义,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基于这些发现,我们提出了“情绪偏向发展理论”。此外,视−听跨感官模态信息对于婴儿对特定情绪的辨别和理解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情绪加工 语音韵律 面孔表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为与ERP的飞行员注意网络功能
5
作者 徐开俊 房雨星 +2 位作者 王卓凡 王泉川 王一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0506-10516,共11页
为了探究飞行学员脑功能中注意网络的特点,使34名飞行员(飞行组)与44名普通大学生(对照组)均完成基于Posner和Peterson的模型(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注意网络测试(atentional-network test, ANT)任务,共4个条件。对比两个群体间的行... 为了探究飞行学员脑功能中注意网络的特点,使34名飞行员(飞行组)与44名普通大学生(对照组)均完成基于Posner和Peterson的模型(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注意网络测试(atentional-network test, ANT)任务,共4个条件。对比两个群体间的行为数据与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数据差异。基线条件、定向条件和执行控制条件飞行员群体反应均显著快于普通群体,同时定向加工过程飞行员群体显著快于普通群体,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结果与行为结果具有一致性。在代表反应的P3振幅飞行员均显著小于普通群体,表明飞行员在完成相同任务时需要消耗的注意资源更少。得到飞行员群体注意网络功能更好的结论,为飞行员脑功能研究提供了行为和脑电方面的依据,也为飞行员的选拔与训练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员 普通群体 注意网络功能(ANT) 事件相关电位 飞行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工作记忆离线态表征具有稳固性优势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子媛 任国防 +3 位作者 袁子昕 喻青青 伍越 刘强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9-748,共10页
视觉工作记忆状态模型提出了一个层级化的存储结构,将存储态分为在线态和离线态。先前研究已证明,无论是在线态还是离线态的记忆表征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固性,能够抵制外部因素干扰。然而,在相同的认知加工下,这两种存储状态的记忆表... 视觉工作记忆状态模型提出了一个层级化的存储结构,将存储态分为在线态和离线态。先前研究已证明,无论是在线态还是离线态的记忆表征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固性,能够抵制外部因素干扰。然而,在相同的认知加工下,这两种存储状态的记忆表征是否具有同等的稳固性能,目前缺乏明确的认识。为探究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能够同时检测在线态和离线态表征的序列呈现记忆任务范式,并调控干扰刺激呈现(实验1)和记忆维持时间(实验2)两个变量,来评估这两种因素分别对不同存储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多存储态记忆维持期间呈现干扰刺激或延长记忆维持时间,会显著损害在线态记忆成绩,而不影响离线态成绩。这一结果表明,相比在线态记忆表征,离线态表征在抵制无关干扰和时间衰减方面具有稳固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工作记忆 状态模型 在线态 离线态 稳固性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虑个体趋避冲突失调的认知神经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夏熠 张婕 +2 位作者 张火垠 雷怡 窦皓然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7-493,共17页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应对趋避冲突至关重要,而焦虑个体存在趋避冲突失调的行为表现。这种失调表现为以放弃积极结果为代价,以此回避与实际威胁无关或威胁程度较低的刺激。以往的动机理论将个体应对趋避冲突分为信息输入和行为输出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应对趋避冲突至关重要,而焦虑个体存在趋避冲突失调的行为表现。这种失调表现为以放弃积极结果为代价,以此回避与实际威胁无关或威胁程度较低的刺激。以往的动机理论将个体应对趋避冲突分为信息输入和行为输出过程,难以全面解释趋避冲突失调的具体机制。因此,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全新的“冲突感知、冲突处理和反馈学习”三阶段模型,强调焦虑个体趋避冲突失调可能表现为威胁感知的增强、预期价值与动机比较的失衡、反馈学习的异常。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该模型中三阶段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分层和模块化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化,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焦虑个体趋避冲突失调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趋避冲突 预期价值 动机 认知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与情境转换对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高伟 李艳萍 +1 位作者 黄悦媛 袁加锦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情绪调节灵活性具有帮助个体适应生活环境的功能,灵活性不足是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个体应对不同情境和目标的转换能力低下是导致灵活性不足的关键,但是基于策略与认知功能的传统训练方式在解决转换困难方面收... 情绪调节灵活性具有帮助个体适应生活环境的功能,灵活性不足是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个体应对不同情境和目标的转换能力低下是导致灵活性不足的关键,但是基于策略与认知功能的传统训练方式在解决转换困难方面收效甚微。因此,本研究从“目标-情境-整合”三个维度来制定任务转换训练方案,探究不同的转换方式对情绪调节灵活性的影响机制:1)考察目标规则主导的训练对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作用机制;2)探究情境主导的训练对情绪调节灵活性的影响;3)采用目标情境交互的转换训练提升情绪调节灵活性。本研究有助于阐明情绪调节灵活性的内在过程,并揭示目标与情境转换在神经可塑性方面的作用,为情绪障碍的干预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调节 灵活性 任务转换 情境 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回努力训练对心智游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索
9
作者 何鸿 张馨月 +1 位作者 石京鸿 刘强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7-1090,共14页
降低心智游移(也称走神)频率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心智游移的资源控制理论和动态框架模型,认为转回努力反映了执行控制及对思维的约束,采用转回努力训练降低心智游移频率,有益于弥补正念训练的去自动化所带... 降低心智游移(也称走神)频率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心智游移的资源控制理论和动态框架模型,认为转回努力反映了执行控制及对思维的约束,采用转回努力训练降低心智游移频率,有益于弥补正念训练的去自动化所带来的资源消耗。本研究拟展开以下三个研究:首先,在实验室中采用行为实验和任务态磁共振成像数据探索转回努力训练对心智游移和任务绩效的影响及其认知神经机制;其次,考察生活中转回努力训练对心智游移的影响和神经机制;最后,探索生活情景中的转回努力训练对中小学生课堂心智游移及学业成绩的干预作用。本研究有利于揭示转回努力训练影响心智游移的认知神经机制,为减少心智游移以降低任务损失提供有效且易操作的方式,并揭示该训练影响心智游移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为减少课堂心智游移及提高学业成绩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游移 转回努力训练 认知神经机制 资源控制理论 动态框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性面孔的工作记忆离线态存储不影响在线态存储
10
作者 王俊博 赵娜 +1 位作者 李子媛 刘强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23-1332,共10页
已有研究表明,负性面孔在工作记忆的在线态存储中具有加工优势;同时负性面孔也可能诱发个体的负性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后续的工作记忆加工过程。然而,对于负性面孔信息被储存于离线态时,是否会影响在线态记忆加工,尚未有研究进行探讨。本... 已有研究表明,负性面孔在工作记忆的在线态存储中具有加工优势;同时负性面孔也可能诱发个体的负性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后续的工作记忆加工过程。然而,对于负性面孔信息被储存于离线态时,是否会影响在线态记忆加工,尚未有研究进行探讨。本研究采用序列记忆提取任务,结合脑电记录分析技术,考察了离线态表征为愤怒/中性面孔时在线态记忆的行为表现和脑电响应差异。行为结果显示,负性面孔的离线记忆表现优于中性面孔,但两种条件下的在线记忆成绩无显著差异。脑电数据分析显示,在在线态记忆加工过程中,与编码阶段注意资源分配相关的晚期正电位(LPP)不受离线态情绪面孔条件的影响。此外,维持阶段的脑电解码结果也未发现存在条件间神经活动的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离线态存储的负性面孔信息不会对在线态记忆编码和维持加工产生影响。这一发现为理解视觉工作记忆中情绪信息的加工机制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工作记忆 情绪面孔 多态储存 ERP解码 L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1岁婴儿情绪偏向的发展:近红外成像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丹丹 李宜伟 +3 位作者 于文汶 莫李澄 彭程 刘黎黎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0-929,共10页
“负性偏向”指人们往往优先感知、注意和记忆负性(而非正性)信息,负性偏向是情绪领域能观察到的最稳定的情绪加工现象,普遍存在于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之中。但是在婴儿中如何呢?本研究采用近红外成像技术,考察了45名0岁新生儿(日... “负性偏向”指人们往往优先感知、注意和记忆负性(而非正性)信息,负性偏向是情绪领域能观察到的最稳定的情绪加工现象,普遍存在于幼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之中。但是在婴儿中如何呢?本研究采用近红外成像技术,考察了45名0岁新生儿(日龄5.2±1.7天, 23名男孩)和45名1周岁婴儿(月龄12.7±1.4月, 21名男孩)对快乐和愤怒语音韵律的大脑反应。结果表明,在大脑右半球的额叶、颞叶和顶叶的脑功能连接中出现了情绪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在新生儿组,快乐语音条件下的脑功能连接强度高于愤怒语音条件;在婴儿组,愤怒语音条件下的脑功能连接强于快乐语音条件。此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人类刚出生时情绪加工偏向是正性的,之后才转变成为负性。因此,“负性偏向”不是与生俱来的,情绪加工偏向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会发生转变。本研究首次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情绪偏向的变化,该发展规律不但有利于及早发现自闭症等情绪和认知发育障碍,还能指导家长运用恰当的交流和抚养方式科学育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性偏向 新生儿 婴儿 情绪性韵律 颞上回 额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意识恐惧及其神经机制
12
作者 余凌峰 张婕 +1 位作者 明先超 雷怡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34-1245,共12页
无意识恐惧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到威胁刺激的情况下仍表现出恐惧反应。传统观点认为无意识恐惧加工主要由上丘-丘脑枕-杏仁核通路完成。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除杏仁核之外,外侧膝状体、丘脑枕、初级视皮层等脑区也作为关键的神经节点参与... 无意识恐惧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到威胁刺激的情况下仍表现出恐惧反应。传统观点认为无意识恐惧加工主要由上丘-丘脑枕-杏仁核通路完成。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除杏仁核之外,外侧膝状体、丘脑枕、初级视皮层等脑区也作为关键的神经节点参与无意识恐惧加工。皮层与皮层下结构的相互作用使大脑可以更高效地处理潜在的威胁信息,促进个体的生存适应。未来研究可以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探索时序特征、计算模型模拟脑区交互机制、临床应用(包括诊断、治疗和发展轨迹)三个方向深入探讨无意识恐惧加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 恐惧 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与教育测验中异常作答处理的新技术:混合模型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玥 刘红云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96-1710,共15页
混合模型方法(Mixture Model Method)是近年来提出的,对心理与教育测验中的异常作答进行处理的方法。与反应时阈值法,反应时残差法等传统方法相比,混合模型方法可以同时完成异常作答的识别和模型参数估计,并且,在数据污染严重的情况下... 混合模型方法(Mixture Model Method)是近年来提出的,对心理与教育测验中的异常作答进行处理的方法。与反应时阈值法,反应时残差法等传统方法相比,混合模型方法可以同时完成异常作答的识别和模型参数估计,并且,在数据污染严重的情况下仍具有较好的表现。该方法的原理为根据正常作答和异常作答的特点,针对分类潜变量(即作答层面的分类)的不同类别,在作答反应和(或)反应时部分建立不同的模型,从而实现对分类潜变量,以及模型中其他题目和被试参数的估计。文章详细介绍了目前提出的几种混合模型方法,并将其与传统方法比较分析。未来研究可在模型前提假设违背,含有多种异常作答等情况下探索混合模型方法的稳健性和适用性,通过固定部分题目参数,增加选择流程等方式提高混合模型方法的使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作答 反应时 阈值 残差法 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注意低频波动的机制与干预
14
作者 王一峰 唐雨竹 +1 位作者 肖坤辰 荆秀娟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103,共13页
持续性注意是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的能力,是顺利完成日常活动和工作、学习的关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水平会不断波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持续性注意的正常发展及其在神经、精神类疾病患者... 持续性注意是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的能力,是顺利完成日常活动和工作、学习的关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意水平会不断波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持续性注意的正常发展及其在神经、精神类疾病患者中的异常波动发生在多个亚慢波频率。现有研究把持续性注意的波动简化为有限认知资源的权衡和分配,难以涵盖其多种认知成分、多个波动频率的复杂特征。本研究旨在探究持续性注意低频波动的认知神经机制,包括:(1)探究持续性注意核心认知成分波动的脑时空特征,建构持续性注意的认知成分波动假说;(2)通过亚慢波经颅电刺激,从频率(时间)和靶点(空间)两方面探索基于持续性注意成分低频波动特征的干预机制,并验证提出的持续性注意的认知成分波动假说;(3)考察持续性注意和注意网络之间的交互作用,探索持续性注意的成分波动假说的外延。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持续性注意认知结构和神经波动时空特征的理解,并为持续性注意波动的精准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注意 脑时空特征 低频脑活动 亚慢波经颅电刺激 注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动机对人际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来自行为与超扫描的实验证据
15
作者 何从莲 袁加锦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89-1608,I0003,I0004,I0005,共23页
人际情绪调节是社会互动中的一方(调节者)有目的地帮助另一方(目标者)控制情绪的过程。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情绪动机(包括动机强度和方向)对人际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在回避动机条件下,被试在调节自己情绪... 人际情绪调节是社会互动中的一方(调节者)有目的地帮助另一方(目标者)控制情绪的过程。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情绪动机(包括动机强度和方向)对人际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在回避动机条件下,被试在调节自己情绪时倾向于选择认知重评/注意转移等调节性策略,且该倾向不受动机强度的影响;当调节他人情绪时,虽然被试也表现出调节策略使用偏好,但随着动机强度的提高,被试选择认知重评的倾向显著低于注意转移;另外,被试为他人选择重评的比例显著高于为自己选择该策略的比例,为对方选择观察的比例显著低于为自己选择的比例。在趋近动机条件下,被试并未表现出对任何调节策略的偏好。近红外成像数据显示,调节者右侧前额叶的激活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他们为目标者选择调节策略的倾向;而左侧颞顶联合区(TPJ)的激活水平能显著负向预测他们为目标者选择认知重评的偏好,右侧TPJ激活则能正向预测对观察策略(不调节)的选择偏好。超扫描数据表明调节者与目标者在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TPJ上的脑间同步活动水平越高,调节者越有可能使用认知重评调节目标者的回避动机情绪。上述结果为人际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调节策略选择 人际情绪调节 内部情绪调节 情绪动机 脑间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病毒肺炎低发地区疫情期间一线医务人员和公务员的心理状态调查及干预对策 被引量:20
16
作者 蒲昭谦 周丽 +4 位作者 田玲 杨华 贾晗 赖新威 胡中华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线医务人员和公务员的心理状态、领悟社会支持程度及心理求助意愿。方法:采用简明心境量表、抑郁症筛查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自制问卷对在抗疫一线的367名医护人员和408名公务员进行调...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线医务人员和公务员的心理状态、领悟社会支持程度及心理求助意愿。方法:采用简明心境量表、抑郁症筛查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自制问卷对在抗疫一线的367名医护人员和408名公务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期间一线医务人员和公务员的心理状态受职业、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公务员的心理状态较医务人员显著差,男性医护人员和公务员的心境状态较女性显著差;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心境状态越差,感受社会支持越少,求助意愿越低。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务员可能因工作复杂繁琐、管控难度大、防控要求高、追责问责严等因素导致承受压力较大,心理状态较差,是需关注的重点;心理援助应充分考虑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高及男性的医务人员和公务员也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医务人员 公务员 心理状态 求助意愿 干预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外侧前额叶在安慰剂效应中的作用:社会情绪调节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妹 程思 +2 位作者 李宜伟 李红 张丹丹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63-1073,共11页
为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观... 为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观测TMS对安慰剂下调社会疼痛的影响。实验以“TMS组别”(DLPFC组、控制组)为被试间变量,“安慰剂条件”(安慰剂、非安慰剂)为被试内因素。结果发现,DLPFC组(n=50)比控制组(n=50)在安慰剂条件下报告的负性情绪更弱,反映情绪体验强度的晚正成分的波幅也更低,上述组间差异在非安慰剂条件不显著。结果还表明,DLPFC组比控制组更相信安慰剂的效果,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安慰剂。此外相关结果发现,由DLPFC激活导致的安慰剂效应增强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倾向被试的负性社会情绪。本研究是结合脑调控和脑观测技术探讨安慰剂情绪调节脑机制的首次尝试,研究发现不但揭示了DLPFC在安慰剂调节情绪过程中的重要因果作用,还为临床治疗以情绪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脑调控干预的可行性脑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外侧前额叶 安慰剂效应 社会疼痛 社会排斥 情绪调节 经颅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情绪的神经基础:来自fMRI与机器视觉技术研究的证据 被引量:7
18
作者 梁飞 江瑶 +2 位作者 肖婷炜 董洁 王福顺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32-1843,共12页
基本情绪理论(basic emotion theory)是情绪科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情绪是由有限的几种基本情绪组成的,如恐惧、愤怒、喜悦、悲伤等。基本情绪是为了完成基本生命任务(fundamental life task)进化而来的,每一种基本情... 基本情绪理论(basic emotion theory)是情绪科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情绪是由有限的几种基本情绪组成的,如恐惧、愤怒、喜悦、悲伤等。基本情绪是为了完成基本生命任务(fundamental life task)进化而来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独特的神经结构和生理基础。尽管基本情绪理论被广泛接受,但是对于基本情绪的种类却莫衷一是。近几十年来,许多fMRI研究试图确定各种基本情绪的独特神经结构基础,而且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比如厌恶和脑岛有关,悲伤和前扣带回有关,杏仁核是与恐惧有关的重要边缘结构等。但是,最近有人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发现许多基本情绪存在混淆的大脑区域,因此对基本情绪的特定脑区理论提出质疑,甚至否定基本情绪理论。通过对基本情绪及其神经基础的探讨,以及对基本情绪理论的最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提出有关基本情绪理论的争论来源于基本情绪种类的确定,因为许多所谓的不同基本情绪实际上是同一种基本情绪,提出人类可能只有3种基本情绪。未来研究可以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进一步推动基本情绪脑影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情绪 情绪维度 FMRI 机器视觉 脑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损脑刺激的情绪调节干预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士人 仇秀芙 +1 位作者 何振宏 张丹丹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77-1495,共19页
既往研究积累了无损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技术干预情绪调节以改善负性情绪的大量证据。总结NIBS的情绪调节干预效果和适用范围对于丰富情绪调节理论、促进转化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文献可发现NIBS能有效影... 既往研究积累了无损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技术干预情绪调节以改善负性情绪的大量证据。总结NIBS的情绪调节干预效果和适用范围对于丰富情绪调节理论、促进转化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文献可发现NIBS能有效影响相关脑区(例如前额叶)的活动,从而干预外显与内隐情绪调节过程;通过改善情绪调节功能,NIBS具有改善精神障碍症状的潜在可能性。此领域尚需解决的问题如下:首先,研究间异质性太强导致结果不一;其次,情绪调节干预过程的脑神经环路机制仍不明确,情绪调节的衡量指标单一。此外,以往NIBS方案存在定位精度不高、单时段效果微弱、现有方案难以满足新需要,以及具有一定的副作用等问题。据此,未来有必要全面定量总结现有文献,结合神经导航技术确定最优靶点,考察干预状态下外显/内隐情绪调节的脑神经环路改变,并从主观体验−生理指标−神经特征多层面评估NIBS干预效果。未来还可采用多靶点NIBS方案,或结合超扫描、神经反馈等技术以提高研究效度,为相关的转化研究和临床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脑刺激技术 前额叶 情绪调节 神经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说谎行为的类型与研究范式 被引量:2
20
作者 戴雨芊 邱华 李红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4-213,共10页
说谎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有利于其认知发展,促进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了解和学习,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回顾现有的儿童说谎的类型,包括反社会谎言和亲社会谎言,介绍儿童说谎的研究范式以更全面... 说谎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有利于其认知发展,促进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了解和学习,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回顾现有的儿童说谎的类型,包括反社会谎言和亲社会谎言,介绍儿童说谎的研究范式以更全面地了解儿童说谎的种类,包括被动说谎范式和主动说谎范式,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指出未来可研究方向,如修改范式、增加对亲社会谎言的研究和对特殊儿童的谎言研究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说谎的发展过程及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反社会谎言 亲社会谎言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