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师范大学校园鸟类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顺德 郭克疾 +1 位作者 陈贵英 周成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484-7486,共3页
结合四川师范大学标本室保存的部分鸟类标本,采用路线调查法和鸟鸣声识别法对四川师范大学校园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师范大学校园鸟类共65种,隶属于8目20科,其中留鸟27种,冬候鸟16种,夏候鸟7种,旅鸟15种;白头鹎、白颊噪鹛、红... 结合四川师范大学标本室保存的部分鸟类标本,采用路线调查法和鸟鸣声识别法对四川师范大学校园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师范大学校园鸟类共65种,隶属于8目20科,其中留鸟27种,冬候鸟16种,夏候鸟7种,旅鸟15种;白头鹎、白颊噪鹛、红头长尾山雀、树麻雀、白鹡鸰为校园鸟类的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师范大学 校园鸟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康定力丘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2
作者 唐明坤 陈治兴 +6 位作者 郑夕平 刘亮 王旭明 李波 付志玺 贾玉珍 王新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3-20,共8页
力丘河是雅砻江中游重要支流,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雅砻江水电建设背景下,开展力丘河流域景观格局研究,探讨流域景观变化驱动因素,对流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流域2006年和2022年两时期景观分布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平... 力丘河是雅砻江中游重要支流,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雅砻江水电建设背景下,开展力丘河流域景观格局研究,探讨流域景观变化驱动因素,对流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流域2006年和2022年两时期景观分布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平台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灌丛、草地和森林是流域景观的主要成分,灌丛分布面积最大,森林平均斑块面积最大,草地斑块数量和密度最高;(2)2006—2022年研究区景观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斑块面积2390.06 hm^(2)、占研究区的0.46%,森林、灌丛、草地、湿地等自然景观向城镇、农田人工景观转移,城镇景观面积增加2172.10 hm^(2)、增幅166.01%;(3)灌丛、草地、其他和森林的斑块分散程度低、斑块邻接程度高,草地斑块混合度最高,湿地斑块的形状和边缘褶皱程度最复杂、斑块连接度最高,农田和城镇斑块的形状和边缘最简单,斑块离散程度较高;16年来流域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平均斑块面积下降,同类斑块更加分散、混合度增加、功能性连接减弱,导致流域景观破碎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均呈上升趋势;人类活动范围扩张和强度增加是流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上述结果,提出合理控制、科学规划流域建设用地,减缓人类干扰扩张等措施,以维持力丘河流域的景观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砻江 力丘河 景观指数 流域保护 FRAGSTA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越冬栖息地选择研究
3
作者 万永清 梁灵玥 +3 位作者 李国金 汪淑芳 王琼 付义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8-263,共6页
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雉类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的关键栖息地之一。2024年1月,对保护区四川山鹧鸪越冬栖息地开展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四川山鹧鸪越冬期主要利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偏好选择海拔较低、... 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雉类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的关键栖息地之一。2024年1月,对保护区四川山鹧鸪越冬栖息地开展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四川山鹧鸪越冬期主要利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偏好选择海拔较低、坡度平缓、下坡位、偏阳坡、乔木和灌木较高、草本盖度较大、落叶厚度较小、落叶盖度较大、植被总盖度较大、积雪较少、距小路和水源较近的栖息地;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落叶盖度和积雪盖度是影响四川山鹧鸪越冬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变量。建议优先保护和恢复阔叶林、扩大冬季巡护范围,以保障四川山鹧鸪种群安全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山鹧鸪 栖息地选择 越冬期 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山鹧鸪育雏栖息地选择研究
4
作者 梁灵玥 万永清 +3 位作者 陈本平 汪淑芳 王琼 付义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5-412,共8页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雉科Phasianidae鸟类,迄今对其育雏栖息地需求的研究甚少。2024年3—8月,在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样方法对四川山鹧鸪育雏栖息地进行了研究。野外共...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雉科Phasianidae鸟类,迄今对其育雏栖息地需求的研究甚少。2024年3—8月,在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样方法对四川山鹧鸪育雏栖息地进行了研究。野外共安装62台红外相机,共确定22个利用样方和40个对照样方。结果表明:四川山鹧鸪育雏期倾向于选择乔木盖度较小、竹子高且盖度大、草本低矮、落叶丰富的栖息地。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识别出竹子盖度和落叶厚度是影响四川山鹧鸪育雏栖息地选择的关键生态因子。主成分分析显示,四川山鹧鸪首要考虑育雏栖息地的安全,其次是食物条件。本研究结果为四川山鹧鸪栖息地的有效保护与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山鹧鸪 育雏栖息地选择 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不同有机酸发酵对四川泡菜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黄玉立 葛黎红 +4 位作者 郭才富 杨梦露 梅源 赖海梅 赵楠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2-217,共6页
该研究通过测定添加0.089 mol/L乳酸、乙酸和柠檬酸以及未添加有机酸(CK组)发酵萝卜泡菜的理化指标、色泽、质构、有机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探讨有机酸添加对萝卜泡菜发酵进程、品质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5 d时,与CK组相比,乙... 该研究通过测定添加0.089 mol/L乳酸、乙酸和柠檬酸以及未添加有机酸(CK组)发酵萝卜泡菜的理化指标、色泽、质构、有机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探讨有机酸添加对萝卜泡菜发酵进程、品质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5 d时,与CK组相比,乙酸组还原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有机酸组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P<0.05);乳酸组和乙酸组b*值显著升高(P<0.05);柠檬酸组硬度和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乙酸组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脆度显著升高(P<0.05);柠檬酸组总酸含量和有机酸组成变化较大,而乳酸组有机酸组成更为丰富;乳酸组和柠檬酸组挥发性风味物质更相似,更有利于酯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产生。综上,乳酸的添加对萝卜泡菜的整体影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泡菜 有机酸 品质 色泽 质构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山鹧鸪1例异常性行为的记述
6
作者 陈本平 凌征文 +2 位作者 何松 陈思露 付义强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283,共1页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西南山地特有珍稀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在四川省中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的少数山地森林中(郑光美,2015)。因种群数量稀少和分布区狭窄,被IUCN列为易危(VU)物种(BirdLife Internati...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西南山地特有珍稀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在四川省中南部和云南省东北部的少数山地森林中(郑光美,2015)。因种群数量稀少和分布区狭窄,被IUCN列为易危(VU)物种(BirdLife International,2024)。迄今对该物种的交配行为了解甚少,仅有2021年9月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其野外自然交配过程,模式与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相似,交配前未见雄鸟展示求偶行为(李国金等,2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山鹧鸪 Arborophila rufipectus 异常性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山鹧鸪日活动节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徐媛媛 梁灵玥 +4 位作者 万永清 陈本平 李国金 付义强 王琼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6-411,441,共7页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雉科Phasianidae鸟类。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20—2022年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两地四川山鹧鸪种群的...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雉科Phasianidae鸟类。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20—2022年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两地四川山鹧鸪种群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老君山种群在繁殖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多峰型,非繁殖季为双峰型;而马鞍山种群的日活动节律均为双峰型。但2个种群的活动模式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四川山鹧鸪的日活动节律兼具保守性和可塑性,丰富了该物种的基础生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山鹧鸪 日活动节律 可塑性 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首次发现一例完全白化四川短尾鼩
8
作者 胡杰 付长坤 +2 位作者 梅燕 陈顺德 宗浩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717,共1页
2023年12月,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安村(104°19′61″E,30°56′32″N,576 m)捕获到1只全身白化的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与正常体色的四川短尾鼩个体相比,该个体头部、背部、腹部及尾部全身毛色呈白色;吻部胡... 2023年12月,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安村(104°19′61″E,30°56′32″N,576 m)捕获到1只全身白化的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与正常体色的四川短尾鼩个体相比,该个体头部、背部、腹部及尾部全身毛色呈白色;吻部胡须呈白色;前足和后足均为白色,并附有白色鳞片;整体呈现出完全白化的特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短尾鼩 吻部 白化 鳞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兽类名录(2024版) 被引量:10
9
作者 魏辅文 杨奇森 +28 位作者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胡义波 葛德燕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何锴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中国哺乳动物分类学的研究也在持续进步。在2022—2024年,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与2022年相比,新增42个物种。为了帮助国内外学者全面了解中国哺乳动物的有效种类及其详细信息,我们对“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及《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涉及的中国兽类物种名录进行了更新。截至2024年12月,中国记录的兽类有效种类包括58科,263属,73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物种数目 分类学 名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受性酵母的筛选及其在猕猴桃果酒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陈静 黄义芬 +2 位作者 左勇 唐远谋 张晶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95,共6页
筛选耐糖、耐酸酵母菌株,将其应用于猕猴桃果酒酿造过程中,探究不同菌株对猕猴桃果酒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有机酸含量和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得到6株非酿酒酵母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 筛选耐糖、耐酸酵母菌株,将其应用于猕猴桃果酒酿造过程中,探究不同菌株对猕猴桃果酒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有机酸含量和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得到6株非酿酒酵母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卡利比克迈耶氏酵母(Meyerozyma caribbica)、鲁氏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rouxii)、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对比分析不同酵母菌株发酵产品的理化特性、香气特征,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酵母菌株发酵的果酒不仅可以降低总酸含量,而且能提高抗氧化活性,对果酒品质的提升有益。库德毕赤酵母、鲁氏接合酵母、有孢汉逊酵母单菌发酵可以显著增加猕猴桃果酒香气物质的层次和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株筛选 猕猴桃果酒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荆芥挥发物化感胁迫对3种农作物根边缘细胞释放的干扰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雨思 王强 +4 位作者 张红 马丹炜 王亚男 廖颖 王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4-999,共16页
当受到入侵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化感胁迫时,受体会通过增加根边缘细胞数量的方式来缓解胁迫对根系的伤害。为了探究这一效应的分子生态过程,以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和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作为受... 当受到入侵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化感胁迫时,受体会通过增加根边缘细胞数量的方式来缓解胁迫对根系的伤害。为了探究这一效应的分子生态过程,以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和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作为受体植物,采用显微技术和转录组学技术,研究了在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α-萜品烯胁迫下,受体根边缘细胞产生和释放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土荆芥挥发物作用下,与对照相比,根边缘细胞数量增加,但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处理浓度增加,促进效应减弱甚至消失;随着挥发物浓度升高,根边缘细胞的弯曲度先增加后减少,而平均长度则整体变短。α-萜品烯的化感综合效应为挥发油的0.76倍,不同受体根边缘细胞释放对土荆芥挥发物的敏感性表现为玉米>苦荞麦>大豆;转录组学结果显示,受到化感胁迫时,受体根尖细胞内与根边缘细胞释放相关的木质素合成、果胶降解/合成、以及细胞壁成分重塑等相关基因均发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物胁迫下,受体幼根上调细胞壁重塑和根边缘细胞释放相关基因的表达,使根边缘细胞与根冠的黏附能力下降,从而促进根边缘细胞释放以保护根尖免遭伤害,但这种防御效应随着胁迫强度增大逐渐减弱。外来种(玉米)对土荆芥挥发物的应激反应大于本地种(大豆、苦荞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荆芥 化感胁迫 根边缘细胞 释放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季节及层级浓香型白酒窖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风味物质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依文 田瑶瑶 +8 位作者 张克粉 张宿义 高洁 唐红杰 宋川 唐羽 孙铭君 左勇 李琦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以浓香型白酒春秋季节不同层级的窖泥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以及优势微生物属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秋季窖... 以浓香型白酒春秋季节不同层级的窖泥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以及优势微生物属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秋季窖泥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整体高于春季窖泥。所有样本中,原核微生物共检测出21个门、45个纲、82个目、128个科、241个属,其中优势菌门7个,优势菌属43个;真核微生物共检测出7个门、19个纲、33个目、81个科、134个属,其中优势菌门5个,优势菌属34个。风味物质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季节及层级之间风味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显著,春季中层窖泥中风味物质种类多且相对含量高。相关性结果显示,Caproiciproducens、Aspergillus与多种风味物质的产生具有相关性,且在不同季节及层级的窖泥中与关键风味物质己酸和己酸乙酯呈正相关的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异。这些结果从时间、空间的维度揭示了窖泥微生物组成以及与风味物质的相关性,为窖泥中产香微生物的挖掘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微生物群落 浓香型白酒 风味物质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处理方法对赶黄草功效成分、体外抗氧化性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红春 夏陈 +3 位作者 邓俊琳 余鳗游 刘刚 向卓亚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1,共8页
[目的]探究加工方法对赶黄草的成分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净制、酒灸、醋灸、盐灸和姜灸5种处理方法对赶黄草的功能成分、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方法处理前后的功能成分差异性,采用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模... [目的]探究加工方法对赶黄草的成分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净制、酒灸、醋灸、盐灸和姜灸5种处理方法对赶黄草的功能成分、体外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方法处理前后的功能成分差异性,采用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模型测定体外抗氧化活性,并检测处理后赶黄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杆菌4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净制后的赶黄草中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方法(P<0.05),盐灸和酒灸的次之,醋灸的最低。酒灸后的赶黄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杆菌的抑菌活性最强,盐灸的最弱。酒灸后的赶黄草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其IC_(50)值分别为33.52,35.86μg/m L;醋灸后的赶黄草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弱,其IC_(50)值分别为43.90,54.87μg/m L。赶黄草中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没食子酸、山奈酚-3-O-芸香糖苷、乔松素和芦丁。[结论]酒灸是赶黄草的最佳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赶黄草 处理方法 功能成分 抑菌能力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手参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晶钰 任雨敏 +3 位作者 唐鲜 李玖一 马丹炜 聂申明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为挖掘西南手参醇提物的应用潜力,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生化分析技术和MTT法,对西南手参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西南手参醇提物中含有天麻素(质量分数为2.5 mg·g^(-1),浓度为0.... 为挖掘西南手参醇提物的应用潜力,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生化分析技术和MTT法,对西南手参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西南手参醇提物中含有天麻素(质量分数为2.5 mg·g^(-1),浓度为0.25%)。(2)西南手参醇提物对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以及DPPH自由基具有显著的清除能力,并随着浓度的升高,作用更加明显,具有浓度依赖性,醇提物的浓度为2.0 mg·mL^(-1)时最为显著,2.0 mg·mL^(-1)的醇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1.68%、19.94%和48.16%;而天麻素仅对羟基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对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没有清除能力。(3)2.0 mg·mL^(-1)的西南手参醇提物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170 mg·mL^(-1)和4.551 mg·mL^(-1),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和MKN-45细胞的IC50分别为1.759 mg·mL^(-1)和1.564 mg·mL^(-1),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IC50为2.665 mg·mL^(-1),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IC50为4.401 mg·mL^(-1),说明西南手参醇提物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HepG-2细胞、人胃癌BGC-823细胞和MKN-45细胞、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以及人胶质瘤U251细胞活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和MKN-45细胞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表明西南手参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谱性。综上认为,西南手参醇提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并且比其抗氧化活性物质天麻素具有更广谱的活性氧清除能力,依据活性氧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将其用于抗肿瘤的研究,发现其具有广泛的抗肿瘤特性和天然植物通过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特性,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尤其是人胃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手参 天麻素 醇提取物 抗氧化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西部濒危植物桃儿七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肖猛 李群 +3 位作者 郭亮 唐琳 王丽 陈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88-1495,共8页
桃儿七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珍稀濒危植物。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在四川西部地区的桃儿七7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用12个RAPD引物对7个种群共140个样品进行了扩增,共得到111条清晰带,其中32条具有多态... 桃儿七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珍稀濒危植物。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在四川西部地区的桃儿七7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用12个RAPD引物对7个种群共140个样品进行了扩增,共得到111条清晰带,其中32条具有多态性,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28.83%,在种群内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变动幅度为4.50%至16.22%。同其它一些濒危植物相比,桃儿七种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He=0.0622,Ho=0.0987)。7个自然种群间出现了很强的遗传分化,分化指数接近70%。种群间的基因流低(Nm=0.2240)。造成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是与桃儿七的繁育方式和有限的基因流等因素有关。应将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的松潘县牟尼沟种群作为原位保护的核心种群进行保护,尽量保护所有现有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儿七 RAPD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川芋50遗传转化及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
16
作者 文博霖 万敏 +8 位作者 胡建军 王克秀 景晟林 王心悦 朱博 唐铭霞 李兵 何卫 曾子贤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7,共10页
【目的】构建马铃薯川芋50的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方法】以四川省主导品种川芋50无菌脱毒组培苗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植物敲除载体质粒pJCV55-StU6-200-StUBI10-T#01转化马铃薯外植体,分析4种不同植物激... 【目的】构建马铃薯川芋50的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方法】以四川省主导品种川芋50无菌脱毒组培苗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植物敲除载体质粒pJCV55-StU6-200-StUBI10-T#01转化马铃薯外植体,分析4种不同植物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体系对马铃薯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探究川芋50的基因编辑、阳性植株鉴定方法。【结果】1)最适马铃薯川芋50遗传转化的培养基体系为B体系。茎段和叶片预培养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配方分别为:MS基础盐+20 g/L蔗糖+1 mL/L 1000×N&N维生素(1000×Nitsch&Nitsch Vitamin Solution,1000×N&N维生素)+1.0 mg/L TZR(trans-zeatin-riboside,TZR)+0.0278 mg/L GA_(3)(gibberellin A_(3),GA_(3))+0.02 mg/L NAA(1-naphthaleneacetic acid,NAA)+2.0 g/L Phytagel和MS基础盐+20 g/L蔗糖+1 mL/L 1000×N&N维生素+0.5 mg/L TZR+2.5 mg/L IAA(indole acetic acid,IAA)+2.0 g/L Phytagel,愈伤诱导率分别为93%和88%。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基础盐+20 g/L蔗糖+1 mL/L 1000×N&N维生素+2.0 mg/L TZR+10 mg/L GA_(3)+2.0 g/L Phytagel;2)证明了二次生根筛选法可准确鉴定马铃薯转基因阳性植株,准确率100%;3)建立了针对川芋50的农杆菌介导CRISPR/Cas9基因编辑体系,编辑率63%。【结论】通过对愈伤再生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试验以及利用农杆菌介导的CRISPR/Cas9技术进行编辑,建立了马铃薯川芋50的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川芋50 根癌农杆菌 遗传转化 基因编辑 CRISPR/Cas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邛崃汉族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兴华 郑连斌 +9 位作者 胡莹 黎霞 廖颖 王志博 武亚文 闫春燕 龚忱 熊丽丹 张技 周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3,96,共4页
调查了四川邛崃577例(男237例,女340例)汉族中学生的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指甲形状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3项指标男女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邛崃汉族过伸型拇指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低水平;拇趾长率在我... 调查了四川邛崃577例(男237例,女340例)汉族中学生的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指甲形状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3项指标男女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邛崃汉族过伸型拇指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低水平;拇趾长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高水平;扁型指甲、环指长率在我国族群中居中等水平.(3)邛崃汉族与手足相关的4项指标间相关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类型 环食指长 指甲形状 足趾长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邛崃汉族农村成年人皮褶厚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莹 郑连斌 +6 位作者 张兴华 黎霞 廖颖 王志博 武亚文 闫春燕 龚忱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81-84,共4页
在四川邛崃农村随机抽取422成人(男222人、女200人)进行人体测量,将6项皮褶(面颊皮褶、二头肌皮褶、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与腓肠肌皮褶)厚度数据进行分组统计处理发现:四川邛崃农村成人皮褶厚度优势明显高于独龙族、乌... 在四川邛崃农村随机抽取422成人(男222人、女200人)进行人体测量,将6项皮褶(面颊皮褶、二头肌皮褶、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与腓肠肌皮褶)厚度数据进行分组统计处理发现:四川邛崃农村成人皮褶厚度优势明显高于独龙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和山东农村汉族.成年男性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平缓,女性年龄组差异显著.同年龄组比较,女性皮褶厚度明显高于男性.不同部位出现最大皮褶厚度峰值的年龄与人体生长发育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邛崃 农村汉族 成人 皮褶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根边缘细胞通过维持生长素表达响应土荆芥化感胁迫的机制
19
作者 陈李 卓房 +5 位作者 尹紫妍 朱晴 张红 王文国 王亚男 马丹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6025-6035,共11页
入侵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对农作物具有强烈的化感作用,而受体根边缘细胞(Root border cells,RBCs)能够快速对化感胁迫作出响应,短时间内在根尖外层形成保护层维护根尖正常代谢。为了探究这一效应的分子机制,以玉米(... 入侵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对农作物具有强烈的化感作用,而受体根边缘细胞(Root border cells,RBCs)能够快速对化感胁迫作出响应,短时间内在根尖外层形成保护层维护根尖正常代谢。为了探究这一效应的分子机制,以玉米(Zea mays L.)为研究对象,利用长度测量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土荆芥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α-萜品烯胁迫下,保留和移除RBCs组玉米根尖长度和生长素含量变化,同时利用石蜡切片结合显微技术观察根尖内部结构变化。最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该过程对生长素的整体影响。结果表明,在土荆芥挥发物作用下,与对照组相比,根边缘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处理浓度增加抑制效果越加明显,土荆芥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α-萜品烯对玉米根边缘细胞的化感综合效应指数表现为土荆芥挥发性物质(0.191)>α-萜品烯(0.172);移除根边缘细胞后,受体植物根冠严重受损,根尖生长素含量降低,根尖内部成熟区细胞变小,导致根尖长度缩短。α-萜品烯作用下根尖内皮层和中柱鞘细胞层明显加厚。转录组学结果显示,受化感物质胁迫影响,生长素合成、运输和信号转导过程相关基因表达受到影响。挥发物处理诱导生长素(IAA)合成基因YUCCA、TAR2上调,去除RBCs后极性运输相关的PIN家族基因上调,AUX/IAAs、GH3s等信号转导负调控基因上调,减少了IAA在根尖积累和抑制IAA功能。上述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物胁迫下,RBCs响应胁迫导致自身活性降低和细胞数量减少,同时参与调节IAA极性运输和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过程,通过维持IAA正常极性运输和信号转导过程,在调节玉米根尖发育和响应化感胁迫之间达成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边缘细胞 化感胁迫 土荆芥 玉米 生长素(IA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土荆芥精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元 廖颖 +1 位作者 严伟 马丹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6-1181,共6页
以植物病原真菌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a、玉米弯胞病菌Curvularia lunata(walk)Boed、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ezeae(Schw.)Petch和松赤枯病菌Pestalotia funerea为实验菌,检测了四川... 以植物病原真菌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a、玉米弯胞病菌Curvularia lunata(walk)Boed、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ezeae(Schw.)Petch和松赤枯病菌Pestalotia funerea为实验菌,检测了四川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L.精油的抑菌活性和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培养基给药时,土荆芥精油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0.734μL·mL-1,0.342μL·mL-1,0.435μL·mL-1,0.370μL·mL-1和0.332μL·mL-1;熏蒸给药时,精油剂量为1μL,土荆芥精油对松赤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玉米纹枯病菌和玉米弯胞病菌具有促进作用,高剂量给药对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半抑制体积分数的土荆芥精油作用于植物病原真菌,菌丝DNA不发生改变,菌丝体结构被破坏,原生质体聚集,蛋白质缺失或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荆芥精油 植物病原真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