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川芋50遗传转化及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
1
作者 文博霖 万敏 +8 位作者 胡建军 王克秀 景晟林 王心悦 朱博 唐铭霞 李兵 何卫 曾子贤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7,共10页
【目的】构建马铃薯川芋50的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方法】以四川省主导品种川芋50无菌脱毒组培苗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植物敲除载体质粒pJCV55-StU6-200-StUBI10-T#01转化马铃薯外植体,分析4种不同植物激... 【目的】构建马铃薯川芋50的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方法】以四川省主导品种川芋50无菌脱毒组培苗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植物敲除载体质粒pJCV55-StU6-200-StUBI10-T#01转化马铃薯外植体,分析4种不同植物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体系对马铃薯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探究川芋50的基因编辑、阳性植株鉴定方法。【结果】1)最适马铃薯川芋50遗传转化的培养基体系为B体系。茎段和叶片预培养及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配方分别为:MS基础盐+20 g/L蔗糖+1 mL/L 1000×N&N维生素(1000×Nitsch&Nitsch Vitamin Solution,1000×N&N维生素)+1.0 mg/L TZR(trans-zeatin-riboside,TZR)+0.0278 mg/L GA_(3)(gibberellin A_(3),GA_(3))+0.02 mg/L NAA(1-naphthaleneacetic acid,NAA)+2.0 g/L Phytagel和MS基础盐+20 g/L蔗糖+1 mL/L 1000×N&N维生素+0.5 mg/L TZR+2.5 mg/L IAA(indole acetic acid,IAA)+2.0 g/L Phytagel,愈伤诱导率分别为93%和88%。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基础盐+20 g/L蔗糖+1 mL/L 1000×N&N维生素+2.0 mg/L TZR+10 mg/L GA_(3)+2.0 g/L Phytagel;2)证明了二次生根筛选法可准确鉴定马铃薯转基因阳性植株,准确率100%;3)建立了针对川芋50的农杆菌介导CRISPR/Cas9基因编辑体系,编辑率63%。【结论】通过对愈伤再生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试验以及利用农杆菌介导的CRISPR/Cas9技术进行编辑,建立了马铃薯川芋50的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川芋50 根癌农杆菌 遗传转化 基因编辑 CRISPR/Cas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种质演化与分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宋波涛 涂卫 +5 位作者 王海波 董建科 袁平平 景晟林 刘园园 焦文标 《中国马铃薯》 2023年第6期536-554,共19页
马铃薯野生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是栽培马铃薯遗传改良的重要优良性状来源。然而,关于野生和栽培马铃薯的分类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1990年Hawkes将Petota组划分为21个分类系,其中包含7个栽培种和228个野生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测序... 马铃薯野生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是栽培马铃薯遗传改良的重要优良性状来源。然而,关于野生和栽培马铃薯的分类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1990年Hawkes将Petota组划分为21个分类系,其中包含7个栽培种和228个野生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测序技术的发展,2014年Spooner等对马铃薯分类进行整合和补充,基于各种形态学和分子证据,最终将Petota组划分为由107个野生种和4个栽培种组成的3个进化枝。此外,考古学和现代基因组学分析证实了S.candolleanum是栽培马铃薯的直接祖先种。随着近年来大量的马铃薯种质被测序,更多的基因组信息被揭示,结合新兴的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有望创新马铃薯育种模式与机制,为马铃薯精准分子育种提供新思路。综述探究了马铃薯种质演化、分类进展以及利用展望,以期为马铃薯种质资源改良和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种质资源 演化 分类 野生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黑骨藤有效组分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及分子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佳俊 张宏 +2 位作者 李克娟 陈秀 李琪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05-2812,共8页
目的观察复方黑骨藤有效组分(EC-PFSC)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作用,并对比与传统复方黑骨藤间的药效差异,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两种炎症模型,整体评价EC-PFSC不同剂量的抗炎活... 目的观察复方黑骨藤有效组分(EC-PFSC)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作用,并对比与传统复方黑骨藤间的药效差异,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首先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两种炎症模型,整体评价EC-PFSC不同剂量的抗炎活性,筛选最佳剂量;然后进一步构建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选用最佳剂量观察EC-PFSC对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踝关节中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磷酸化p38(P-p38)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caspase3、iNOS、COX-2 mRNA表达,从分子水平探明EC-PFSC的作用机制;最后利用UPLC法测定14种有效化合物的富集情况。结果 EC-PFSC中剂量组(278.0 mg/kg)抑制小鼠耳肿胀和足肿胀效果最佳;在CIA大鼠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NOS、COX-2、P-ERK、P-p38表达升高(P<0.01),caspase3表达下调(P<0.01),给予EC-PFSC和传统复方黑骨藤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以EC-PFSC组效果更优;UPLC法检测发现EC-PFSC中14种有效化合物总含量为49.03%,高于传统复方黑骨藤。结论 EC-PFSC对RA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RK、p38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炎症介质iNOS、COX-2的释放,同时激活凋亡蛋白caspase3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黑骨藤 有效组分 类风湿性关节炎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地震灾后植被恢复过程中草种筛选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静 陈芸莹 +8 位作者 余水泉 李翠羽 刘刚 刘雨桐 袁侠 刘沁珂 王瑞 周静 黄春萍 《草学》 2023年第6期35-39,64,共6页
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草业先行是较好的水土保持策略,在实地调查分析研究九寨沟震区珍稀保护动物破坏生境植物的基础上,原位进行9个草种的盆栽试验,通过测定存活率、生物量、土壤含水率、盖度、根系鲜重、枯落物浸水容量、土壤有机质、土... 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草业先行是较好的水土保持策略,在实地调查分析研究九寨沟震区珍稀保护动物破坏生境植物的基础上,原位进行9个草种的盆栽试验,通过测定存活率、生物量、土壤含水率、盖度、根系鲜重、枯落物浸水容量、土壤有机质、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土壤脲酶活性等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从中选出具有明显优势的苔草(Carex montan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早熟禾(Poa annua)、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作为九寨沟地震灾区植被修复过程中的推广草种。本研究为九寨沟的人工植被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 地震 植被修复 草种筛选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