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出“自我中心”的困境——论民族区域教师培训的普遍无效现象及其消除 被引量:10
1
作者 雷云 杨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114,共6页
民族区域教师培训者陷入了"自我中心"的困境。他们无视参训者的教育知识与实践状况,独断地设计培训目的与内容,致使民族区域教师固守"自我"的世界,"理解"无从可能而培训普遍无效。培训者唯走出"自... 民族区域教师培训者陷入了"自我中心"的困境。他们无视参训者的教育知识与实践状况,独断地设计培训目的与内容,致使民族区域教师固守"自我"的世界,"理解"无从可能而培训普遍无效。培训者唯走出"自我中心",以"尊重"为前提,借助"倾听"、"对话"等旨在增进理解的培训方式,才能消除普遍无效的培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教师 教师培训 普遍无效 “自我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教学法的早期探索——以《教育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叶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102,共6页
随着西方教育科学的传入和本土教育实验的兴起,近代中国经历了教学法的早期探索。对具有广泛影响的《教育杂志》进行分析表明:近代中国教学法的早期探索主要表现为译介传播国外教学法及实验创新本土教学法。在其探索过程中,重视实验的... 随着西方教育科学的传入和本土教育实验的兴起,近代中国经历了教学法的早期探索。对具有广泛影响的《教育杂志》进行分析表明:近代中国教学法的早期探索主要表现为译介传播国外教学法及实验创新本土教学法。在其探索过程中,重视实验的态度、强调儿童的心理、引介与创新并重、教法与学法渐融是其主要特点。近代中国教学法的探索启示我们:在教学法探索与改革过程中,要释放本土教学思想活力,加强教学法研究,在朴素与创生的张力中,使教学论"顶天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教学法 《教育杂志》 近代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教师学术焦虑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剑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5-28,共4页
大学是一个学术机构,学术性是大学的核心特征,大学教师是学术研究的中流砥柱,要承担学术职责,要操心自身学术素养是否合格,学术品质是否高尚。对学术品质与规格的追求是大学教师学术发展的动力,但大学教师学术发展存在现实阻碍,并引起... 大学是一个学术机构,学术性是大学的核心特征,大学教师是学术研究的中流砥柱,要承担学术职责,要操心自身学术素养是否合格,学术品质是否高尚。对学术品质与规格的追求是大学教师学术发展的动力,但大学教师学术发展存在现实阻碍,并引起学术焦虑与不安。从"学与教失衡的焦虑","权力约束与学术自由对立的焦虑","学术个人与学术团体碰撞与冲突的焦虑"三个维度分析造成大学教师学术焦虑的原因,可以帮助大学教师缓解学术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学术焦虑 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与成长——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叙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叶波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6年第1期26-31,共6页
教师的个人教育观念对于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教育观念的内隐性和叙事研究的独特取向,决定了对教育观念展开叙事研究的适切性与可行性。通过对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叙事研究,在概括其行为惯例的基础上,推论其背后所隐... 教师的个人教育观念对于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教育观念的内隐性和叙事研究的独特取向,决定了对教育观念展开叙事研究的适切性与可行性。通过对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叙事研究,在概括其行为惯例的基础上,推论其背后所隐含的教育观念,探讨影响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的因素,指出重要他人、作为师范生的经历、行动与反思及课程改革氛围是影响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观念 经验 教学反思 叙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教师自我完善的路径分析——评《中国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朱燕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在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确保教师教学水平足够高,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但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 在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确保教师教学水平足够高,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但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素质不够高。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必须促进教师不断的自我完善,而要想研究促进教师自我完善的路径与方法,必须进行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自我完善 教育体系构建 现代教师 路径分析 中国 教师教学水平 教育制度 综合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教师心理资本性别差异的元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天梅 周开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2-113,共12页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国教师心理资本的性别差异,纳入33篇文献,独立效应值50个(22532人,男9003人,女13529人),调查的时间跨度为2010至2016年。结果显示,男性教师心理资本总体上显著高于女性教师,乐观、希望、韧性维度的性别...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国教师心理资本的性别差异,纳入33篇文献,独立效应值50个(22532人,男9003人,女13529人),调查的时间跨度为2010至2016年。结果显示,男性教师心理资本总体上显著高于女性教师,乐观、希望、韧性维度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达到边缘显著。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心理资本类型与出版时间的调节效应显著,男性教师事务型心理资本显著高于女性教师,2013—2016年段男性教师心理资本显著高于女性教师;而测量工具类型、教师类型、文献类型组间均无显著差异。meta回归的结果表明,教龄与学历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师 心理资本 性别差异 元分析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传染病感染者对自身污名的理解与教育应对
7
作者 刘卡静 戴艳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8-120,共3页
大学生存在较高的传染病自我污名,同时传染病自我污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资源的获得。研究者已从心理学、社会文化以及文化道德等角度探讨了传染病污名形成的机制。根据其形成机制,提出传染病污名干预的三种措施:加强校... 大学生存在较高的传染病自我污名,同时传染病自我污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资源的获得。研究者已从心理学、社会文化以及文化道德等角度探讨了传染病污名形成的机制。根据其形成机制,提出传染病污名干预的三种措施:加强校园宣传与教育、运用心理咨询策略以及构建家庭支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传染病 自身污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自我控制与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4
8
作者 张亚利 陆桂芝 +5 位作者 宋相梅 黄慧杰 马雪玉 张艳慧 杨绪 蒋怀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0-424,共5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控制、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大一到大四学生522人(男215人,女307人),采用自尊量表(SES)、自我控制量表(SCS)、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问卷(CSIAI)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进行测量。结...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控制、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大一到大四学生522人(男215人,女307人),采用自尊量表(SES)、自我控制量表(SCS)、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问卷(CSIAI)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进行测量。结果:MPATS得分与SES、SCS、CSIAI得分呈负相关(r=-0.23^-0.45,均P<0.01);SES、SCS、CSIAI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39~0.57,均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SES得分通过SCS和CSIAI得分的链式中介作用预测M PATS得分,95%CI为(-0.030,-0.003);SES得分通过SCS得分的单独中介效应预测CSIAI得分,95%CI为(-0.305,-0.156);SES得分通过CSIAI得分的单独中介效应预测CSIAI得分,95%CI为(-0.062,-0.013)。结论:大学生自我控制和人际适应性在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尊 自我控制 人际适应性 手机成瘾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的初步编制 被引量:3
9
作者 郭英 郑铨 +1 位作者 何翔 周天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45,共8页
本研究旨在编制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用于测量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行为,并检验其信效度。选取393名大学生进行初测调查,用于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另抽取99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问卷调查,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旨在编制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用于测量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行为,并检验其信效度。选取393名大学生进行初测调查,用于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另抽取99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问卷调查,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及考察同质性信度和结构效度。结果显示,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共有17题,包括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沟通、移动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移动社交网络依赖3个因子,解释总方差的56.393%,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x^2/df=4.057,GFI=0.944,AGFI=0.926,CFI=0.944,NNFI=0.920,IFI=0.932,RMSEA=0.056);总量表和3个因子的Cronbachd系数为0.745~0.855,分半信度为0.735~0.880,表明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有效测量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移动社交网络 人际交往 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的定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仁莉 戴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6-294,共9页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发展特点以及心理复原力在个体创伤后成长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亲身经历汶川地震的46名当地中学生,运用CD-RISC心理复原力量表和PGTI创伤后成长量表对其进行了2.5年的追踪调查,再结合追踪数据...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发展特点以及心理复原力在个体创伤后成长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亲身经历汶川地震的46名当地中学生,运用CD-RISC心理复原力量表和PGTI创伤后成长量表对其进行了2.5年的追踪调查,再结合追踪数据特征、运用目的分层抽样筛选出9名典型个案进行深度访谈,通过Nvivo8.0软件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内涵集中在发生新的可能、个人力量增强、人生哲学以及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有积极转变四个方面,利他行为与精神改变并不明显。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存在个体差异,心理复原力高的个体拥有更多的保护性因子和较少危险性因子,其创伤后成长的心理变化相对更多。结论:灾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的内涵有其独特性。心理复原力对灾后个体的创伤后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过去的积极经验和对事件的积极反思及行为可促进个体创伤后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区中学生 心理复原力 创伤后成长 定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知识形式的生产与演进——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雷云 吴定初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共6页
教育知识形式包括"表层形式"与"深层形式"。教育知识的"表层形式"指教育知识的命题系统,其生产是一个由教育观点与论证观念引发的"双重社会化"过程,其生产的实现从根本上有赖于"深层形式&... 教育知识形式包括"表层形式"与"深层形式"。教育知识的"表层形式"指教育知识的命题系统,其生产是一个由教育观点与论证观念引发的"双重社会化"过程,其生产的实现从根本上有赖于"深层形式"的形成。教育知识的"深层形式"指教育知识的组织规则,是教育知识生产有效性的判断标准,形成于社会生活形式的深刻影响。不同社会形态蕴含着不同的社会生活形式,教育知识"深层形式"的演进表现为随着社会生活形式的更替而不断转换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知识 表层形式 深层形式 生产 演进 知识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功利化批判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剑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28,35,共5页
教师功利化的现实样态表现为课堂变成名利场、教学研究重形式不求实效、人际交往趋炎附势,功利化导致教师偏离教师职业属性、影响教师职业声望、导致学生发展异化,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教师职业信念诉求、消解教师功利化学校风... 教师功利化的现实样态表现为课堂变成名利场、教学研究重形式不求实效、人际交往趋炎附势,功利化导致教师偏离教师职业属性、影响教师职业声望、导致学生发展异化,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教师职业信念诉求、消解教师功利化学校风气是防范和治理教师功利化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功利化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道德剥离与复合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剑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4,共4页
道德建设始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然而,面对现代社会商业化冲击,教师道德正在面临深刻危机,这些危机可以概称教师道德剥离;与此同时重新解读教师道德与建构新的教师道德规范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教师道德复合。探讨教师道德剥离与复合... 道德建设始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然而,面对现代社会商业化冲击,教师道德正在面临深刻危机,这些危机可以概称教师道德剥离;与此同时重新解读教师道德与建构新的教师道德规范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教师道德复合。探讨教师道德剥离与复合,可以从"圣与俗:圣人般的道德期望与俗化的生存法则","规约与自由:教师道德的规范性与道德行为的自在性","专业与共融:教师道德的专业性与其它职业道德的共融性","师德与师道:由常人道德演进成师道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师不一定成为道德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将还原教师道德的真实身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离 复合 教师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哲学三题:对象、主题与地位 被引量:2
14
作者 雷云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6-220,共5页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形上层面,对象为超越教育实践经验的"本源性"教育问题。研究主题是研究对象的操作化理解。"本源性问题"既是对"教育存在"本身的研究,又是对教育本体"何以可能"的沉思,教育...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形上层面,对象为超越教育实践经验的"本源性"教育问题。研究主题是研究对象的操作化理解。"本源性问题"既是对"教育存在"本身的研究,又是对教育本体"何以可能"的沉思,教育哲学研究主题可据此确定为"教育(存在)何以可能"。厘清教育学科体系的逻辑关系可助探讨教育哲学的学科地位。在以教育对象为依据所勾画的教育学科体系中,教育哲学处于"最底层",可为"以形上观念为对象的教育学科"与"以活动为对象的教育学科"奠定观念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研究对象 研究主题 学科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时间人格、压力对生命意义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华春 于少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96,共7页
以586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多重任务取向量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青少年生活应激事件量表和生命意义问卷,探讨大学生时间人格、压力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探寻的影响。结果表明:(1)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 以586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多重任务取向量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青少年生活应激事件量表和生命意义问卷,探讨大学生时间人格、压力对生命意义的体验与探寻的影响。结果表明:(1)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体验;压力与时间监控观的交互作用显著,表现在高压力下,时间监控观对意义体验的预测作用更加显著;压力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意义体验;多重任务取向没有影响;(2)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寻求;压力与时间价值感的交互作用显著,表现在高压力下,时间价值感对意义寻求的预测作用更加显著;压力和多重任务取向对大学生意义寻求没有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时间人格 时间管理倾向 多重任务取向 生命意义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子依恋关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华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6-100,共5页
为考察亲子依恋关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271名大学生,研究结果显示:(1)完全安全依恋组在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与退让顺从四个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完全不安全依恋组或部分安全依恋组... 为考察亲子依恋关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271名大学生,研究结果显示:(1)完全安全依恋组在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与退让顺从四个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完全不安全依恋组或部分安全依恋组。(2)亲子之间的疏离,特别是与母亲的疏离对大学生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与退让顺从四个维度有显著预测作用,但亲子依恋关系对严谨认真维度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易感人格 亲子依恋关系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前元庄教育实验的兴衰说开去——论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裹挟下彷徨失据的农村教育改革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秀峰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55-59,共5页
前元庄教育实验的兴衰对于我们思考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教育改革极具启示,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能受制于城乡分治的思维束缚,应该考量城乡关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在城镇化的裹挟下,经历了封闭探索、陷入困境、以城带乡等阶段... 前元庄教育实验的兴衰对于我们思考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教育改革极具启示,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能受制于城乡分治的思维束缚,应该考量城乡关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在城镇化的裹挟下,经历了封闭探索、陷入困境、以城带乡等阶段。当前,我国的农村教育改革应更加关注农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走出一条田园教育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元庄教育实验 城镇化 农村教育 田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批判:困境缘由与范式转换
18
作者 雷云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33-38,共6页
教育批判意指对教育思想、言论或行为的理性否定,包括教育实践批判与教育知识批判。教育实践批判最终指向某种教育活动,旨在否定和变革不合理的教育行为;教育知识批判则指向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论与概念体系,力图在教育思想观念领域纠偏... 教育批判意指对教育思想、言论或行为的理性否定,包括教育实践批判与教育知识批判。教育实践批判最终指向某种教育活动,旨在否定和变革不合理的教育行为;教育知识批判则指向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论与概念体系,力图在教育思想观念领域纠偏查错。两者都是在由某种确证依据和理论逻辑构成的批判方式下展开的,具有本质性联系。当前教育批判陷入了困境,表现为教育实践批判异化为自大与私利的争端,教育知识批判则因人们各安其论而日益稀疏。教育批判的困境缘于其"外在-经验"批判范式,这种批判范式使教育批判陷入认识与伦理的双重困境。超越困境可尝试转向"内在-超验"批判。"内在-超验"批判以"教育理想"为批判基础。教育理想既不能通过教育实践"做出来",也无法通过表述、论证"说出来",但可在教育艺术作品非现实地"做"与"说"中逐渐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批判 “外在-经验”批判 “内在-超验”批判 教育理想 范式转换 困境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排斥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19
作者 李剑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23,共4页
社会排斥是权力与资源争夺过程中不同利益体相互打压的过程,社会排斥虽是较为特殊的社会问题,但在教育场域也同样存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社会排斥的现实样态表现为学校科层领导对异己教师的排斥、教师间相互排斥、教师排斥学生。社会... 社会排斥是权力与资源争夺过程中不同利益体相互打压的过程,社会排斥虽是较为特殊的社会问题,但在教育场域也同样存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社会排斥的现实样态表现为学校科层领导对异己教师的排斥、教师间相互排斥、教师排斥学生。社会排斥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边缘化,促使教师沦落成为弱势教师。寄望于学校管理充满规范化与人性化、营建团队,让教师专业发展不再孤独,防范功利主义风气弥散于教师专业发展,反身诉求,教师面对排斥不应沉默,是防范和调整教师专业发展中社会排斥现象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教师 专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习者画像的教师混合学习模式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亚军 胡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138,共7页
兴国必先强师,开展高品质的教师学习,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显重要。而教师混合学习因其蕴含的技术和学习元素符合当下对教师学习的本体认识,被赋予了引领教师学习变革的使命。采用文献研究、概念辨析、归纳演绎、行动研究等方法,对... 兴国必先强师,开展高品质的教师学习,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显重要。而教师混合学习因其蕴含的技术和学习元素符合当下对教师学习的本体认识,被赋予了引领教师学习变革的使命。采用文献研究、概念辨析、归纳演绎、行动研究等方法,对学习者画像和教师混合学习的概念演进和本质内涵进行透析,探讨基于学习者画像建构教师混合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剖析以学习者为中心、关联学习环境创设、促进知识概念体转化的教师混合学习机制,设计统整教师画像前端分析、线上线下混合研修、目标导向输出设计的教师混合学习模式,并将该模式运用于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在项目的整体满意度,还是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方面,该模式都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学习 教师学习 学习者画像 学习模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