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范畴类型逻辑的汉语反身代词指代歧义的消解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晓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6-92,F0003,共8页
范畴类型逻辑利用词条在类型λ-演算语言中的意义,不仅可以决定从自然语言到语义表示语言的组合翻译,而且还可以决定对象语言的组合解释;通过证明树中词条的不同毗连顺序以及对同一词条指派不同的范畴,可以从逻辑推演和计算的双重视角... 范畴类型逻辑利用词条在类型λ-演算语言中的意义,不仅可以决定从自然语言到语义表示语言的组合翻译,而且还可以决定对象语言的组合解释;通过证明树中词条的不同毗连顺序以及对同一词条指派不同的范畴,可以从逻辑推演和计算的双重视角对汉语反身代词的指代歧义进行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畴类型逻辑 反身代词 指代歧义 指代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克莱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观点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桂权 余冰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1,共7页
当代语言分析哲学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解决传统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问题,这种方法来自经验论。经验论从本性上说就是反形而上学的。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和休谟都涉及形而上学,但是明确表示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是贝克... 当代语言分析哲学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来解决传统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问题,这种方法来自经验论。经验论从本性上说就是反形而上学的。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和休谟都涉及形而上学,但是明确表示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是贝克莱和休谟。贝克莱和休谟都认为,形而上学以抽象观念为研究对象,造成了哲学的困难、错误、复杂难解、晦暗不明,因此应该放弃形而上学,回到常识即感觉-知觉的经验论立场。贝克莱和休谟的反形而上学具有较为重要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莱 休谟 反形而上学 经验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发展
3
作者 雷勇 陈锦宣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30,共8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不断对民主政治进行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之路。新中国70年民主政治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不断对民主政治进行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之路。新中国70年民主政治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结新中国70年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式;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维护社会稳定,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政治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 政治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分派与分期说评述
4
作者 黄开国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56,166,共9页
经学的分派与分期是经学史的重大问题。四库馆臣最早提出二派六期说,但其分期缺乏理据,分派则有斩头去尾之失。此后出现了十多种不同的分期说,有二期说、三期说、四期说、六期说、七期说、九期说、十期说、十二期说;分派说也有二派、三... 经学的分派与分期是经学史的重大问题。四库馆臣最早提出二派六期说,但其分期缺乏理据,分派则有斩头去尾之失。此后出现了十多种不同的分期说,有二期说、三期说、四期说、六期说、七期说、九期说、十期说、十二期说;分派说也有二派、三派、四派诸说。这些分派分期说带有纠正四库馆臣失误的意义,但由于受时代限制与学术派别之见等原因,依然存在不同的理论缺失。这些分派分期说多数没有涉及分派与分期的关系,更没有关注到分派分期的依据这一根本问题。如果不解决分派分期的依据,分派分期就缺乏之所以分的依据,也就无从合理地说明经学分派分期,所以,已有的分派分期说虽然各有所见,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经学史 经学分派 经学分期 《四库全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境”伦理的视界呈现——唐代兴教授《伦理学原理》介评
5
作者 刘国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5-176,共2页
历史悠久的伦理学要保持对人类道德关系的诠释与建构能力,就需要在新时代不断更新理论、完善实践。伦理学原理是伦理学体系的基础架构,是决定伦理学发展方向的要素。四川师范大学唐代兴教授的新著《伦理学原理》(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版)... 历史悠久的伦理学要保持对人类道德关系的诠释与建构能力,就需要在新时代不断更新理论、完善实践。伦理学原理是伦理学体系的基础架构,是决定伦理学发展方向的要素。四川师范大学唐代兴教授的新著《伦理学原理》(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版)正是丰富伦理学基础理论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通过建构理论呈现以“生境”为特点的伦理学的宏大视界的可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原理 伦理学体系 《伦理学原理》 人类道德 伦理学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 上海三联书店 建构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仲舒的感应之“天”及其应有之意 被引量:1
6
作者 闫春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作为两汉经学家世界观、人生观及汉唐儒家经传诠释重要部分的汉儒天人感应理论,董仲舒等在建构时,将孔子师徒及思孟所阐发而充分体认的上天至善性信仰作为这一理论的思想前提,并将其纳入感应之"天"中。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及同... 作为两汉经学家世界观、人生观及汉唐儒家经传诠释重要部分的汉儒天人感应理论,董仲舒等在建构时,将孔子师徒及思孟所阐发而充分体认的上天至善性信仰作为这一理论的思想前提,并将其纳入感应之"天"中。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及同类相感理论、墨学的天志与明鬼思想、思孟学说等等,对意志之上天的至善进行了更为精致的分梳与论证。这一对意志上天至善性的论说与推证,使其成为感应之"天"的应有之首义;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又将西周初的主要上天对"王"的赏善罚恶的主宰之"天"及其对人间的监临、掌控,降落为至晚两周以来渐起的上天与人世的互感相通的天人感应,因而,感应之"天"的应有之二义,是更为精致化的上天与人世(圣王)间的互感相通义。人在周初天命王权思想中的相对被动的"敬德"受命,因董仲舒等强调"王"的更大能动性而有所改观,尽管"上天"在这一思想中仍占主导地位、仍具主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之“天” 天人感应 天之信仰及其理性化 互感相通 董仲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