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果推理和因果认知:当代逻辑与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任晓明教授访谈
1
作者 任晓明 李晟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8,161,共7页
任晓明教授从事逻辑学与科学哲学教学与研究近40年,在现代归纳逻辑、人工智能哲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因果推理和因果认知是任晓明教授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任晓明教授认为,由于因果推理具有非单调性、可废止性等特点,所... 任晓明教授从事逻辑学与科学哲学教学与研究近40年,在现代归纳逻辑、人工智能哲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因果推理和因果认知是任晓明教授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任晓明教授认为,由于因果推理具有非单调性、可废止性等特点,所以因果逻辑超越了逻辑学通常的演绎和归纳的截然二分。因果逻辑能够实现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能够与当代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的发展相互促进,并形成与东方逻辑研究的互动,必将成为当代逻辑与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逻辑 因果推理 结构因果模型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我-你”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帅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7,199,共10页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我-你”关系是理解和解释得以可能的条件,是效果历史意识的体现,而效果历史意识则是其哲学解释学的灵魂。伽达默尔的这种“我-你”关系颠覆了传统认识论与解释学中的主客关系,恢复了理解的历史性,将单向的主客...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我-你”关系是理解和解释得以可能的条件,是效果历史意识的体现,而效果历史意识则是其哲学解释学的灵魂。伽达默尔的这种“我-你”关系颠覆了传统认识论与解释学中的主客关系,恢复了理解的历史性,将单向的主客关系以及以恢复文本原意为中心的理解活动扭转为了理解者与被理解者进行互动的“我-你”关系。这种“我-你”关系贯穿了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所有重要维度,并突出体现了其哲学解释学的伦理性和实践性。而列维纳斯则认为,伽达默尔的“我-你”关系与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一样,都不能完全体现“你”或他者的不可理论化与同一化特征,但列维纳斯却忽视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本身一定是具有历史性的。伽达默尔的“我-你”关系不仅对于解释学自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反映了在德法现象学运动中,有着强烈的关系哲学与伦理性实践哲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解释学 “我-你”关系 历史性 伦理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君子之辩”看荀子的辩学思想及逻辑学贡献
3
作者 林胜强 陆禾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115,共6页
通过对荀子“君子之辩”研究现状的评析,探讨了荀子整合诸家论辩方法、精于辩学技巧的历史背景和前提条件;对“君子之辩”的逻辑思想及其形式进行了比较翔实的论证;将荀子有关名学的内容整合到荀子辩学的研究中,构成了完整的逻辑思想的... 通过对荀子“君子之辩”研究现状的评析,探讨了荀子整合诸家论辩方法、精于辩学技巧的历史背景和前提条件;对“君子之辩”的逻辑思想及其形式进行了比较翔实的论证;将荀子有关名学的内容整合到荀子辩学的研究中,构成了完整的逻辑思想的整体框架;从基本概念、方法、目的等方面对“君子之辩”与“小人之辩”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荀子辩学思想的代表性特征以及在逻辑形式及其创新方面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君子之辩 辩学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船山动态人性论的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慧子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3,共11页
王船山基于对程朱理气二分人性论的批判,提出了“性日生日成”的动态人性论。船山指出“义理之性”说不能成立,因为善不能离开阴阳二气而存在,且须在阴阳相继后得以实现,因而并不存在超越气而存在的纯善的义理之性。二气并非全善,二气... 王船山基于对程朱理气二分人性论的批判,提出了“性日生日成”的动态人性论。船山指出“义理之性”说不能成立,因为善不能离开阴阳二气而存在,且须在阴阳相继后得以实现,因而并不存在超越气而存在的纯善的义理之性。二气并非全善,二气五行之理就是人性,因而人性实有善与不善。“气质之性”说亦不能成立,因为气质并非凝固的、先天不可易的,气的变化也可以改变质。不能将人之作恶归因于气禀的优劣与才性的偏全,而应归因于滥用天赋自主权,以及以才之偏为由而不修为。船山超越先天普遍人性论及命定论,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性的变化,既区分了“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对各种人性论的综合重建,更是具有现代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义理之性 气质之性 动态人性论 习与性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
5
作者 吴晓琴 林胜强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8,共6页
儒家经典诠释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炼中华文化价值精髓的重要方法。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 儒家经典诠释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炼中华文化价值精髓的重要方法。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儒家经典诠释理论的现代转型,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继承创新“体常尽变”的历史性精神和“乐道自得”的生命性观念,同时积极扬弃圣人崇拜意识和人民主体缺位等消极因素。只有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才能实现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继而实现儒家思想的“阐旧邦以辅新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儒家经典诠释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码康德:“先验哲学”与公理化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桂权 杨文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5-101,共7页
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叫作“先验哲学”,其中隐含了其哲学与公理化方法的密切关系。康德对“先验”的刻意强调,暗示了他想按照几何学的公理化方法来建构其哲学体系的秘密。康德的时空概念、十二个(对)范畴,是他的认识论中的“原始概念”,对... 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叫作“先验哲学”,其中隐含了其哲学与公理化方法的密切关系。康德对“先验”的刻意强调,暗示了他想按照几何学的公理化方法来建构其哲学体系的秘密。康德的时空概念、十二个(对)范畴,是他的认识论中的“原始概念”,对这些概念的阐释构成了康德先验哲学中的“定义”和“公理”。正是基于这些“定义”和“公理”,康德才建构了自己的“先验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先验哲学 公理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布伦塔诺对西方近代伦理学基础原则的批判及其意义
7
作者 张勤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0,200,共9页
布伦塔诺对西方近代伦理学基础原则进行批判的缘由是要寻求克服伦理学危机与困境的出路,批判的依据是科学的知识原则,即内观原则。这一原则在伦理学知识上体现为明见性与有效性原则,据此,布伦塔诺批判了西方近代伦理学具有代表性的四种... 布伦塔诺对西方近代伦理学基础原则进行批判的缘由是要寻求克服伦理学危机与困境的出路,批判的依据是科学的知识原则,即内观原则。这一原则在伦理学知识上体现为明见性与有效性原则,据此,布伦塔诺批判了西方近代伦理学具有代表性的四种伦理学基础原则:克拉克的“自明”原则,功利主义的“后果”原则,沃拉斯顿的自然理性原则和康德的绝对命令原则。这一批判对于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表明西方近代伦理学的种种伦理学原则及其基础是不牢固的,这在根本上是由于西方近代的规范伦理学未能考察伦理认识的奠基问题而无法突破伦理学的理论困境。布伦塔诺由此提出伦理学的奠基问题,为西方近代伦理学转向现代伦理学奠定了基础,使得克服伦理学危机得以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伦塔诺 伦理学原则 伦理学危机 近代伦理学批判 现代伦理学奠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端”是心还是情?——戴震与朱熹心性论的差异
8
作者 李慧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4,198,共8页
朱熹将孟子所言“四端”理解为情;戴震则视其为心,且进一步指出“四端”属心之才。这一理解分歧体现了两人心性论的差异。在人何以作恶的问题上,朱子认为心之本体纯善,但心感物而动后,会产生善情与不善情,而“四端”是性所发用之善情。... 朱熹将孟子所言“四端”理解为情;戴震则视其为心,且进一步指出“四端”属心之才。这一理解分歧体现了两人心性论的差异。在人何以作恶的问题上,朱子认为心之本体纯善,但心感物而动后,会产生善情与不善情,而“四端”是性所发用之善情。戴震则通过区分血气、心知,将“四端”归源于心知,将情欲归因于血气,认为私欲遮蔽心知才导致恶,因此“四端”非情。在人何以存在差异的问题上,朱子将其归因于气质之性的清浊,而戴震以“才于性无所增损”驳斥气质说,强调才质无差别,把智愚归因于后天修为。朱子认为人因义理之性而能为善,戴震则以“非心外别有一理”驳斥“义理之性”。在修养论上,戴震批评朱子存养心之虚灵本体的方法近于佛老,主张以去私、解蔽、求知、问学的方式成就仁义礼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端 心性论 朱熹 戴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舍勒的人格理论及其争议
9
作者 周振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5,199,共8页
舍勒的人格理论备受争议。斯皮尔伯格批评舍勒的人格理论并没有现象学的基础,并且他对自己的论断不作任何论证。而皮尔里却认为,尽管舍勒的学说自身存在矛盾,但还是可以发现舍勒人格理论的深刻性。这些争议敞开了舍勒的人格理论被重新... 舍勒的人格理论备受争议。斯皮尔伯格批评舍勒的人格理论并没有现象学的基础,并且他对自己的论断不作任何论证。而皮尔里却认为,尽管舍勒的学说自身存在矛盾,但还是可以发现舍勒人格理论的深刻性。这些争议敞开了舍勒的人格理论被重新评估的空间。通过对舍勒人格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及其与康德、胡塞尔的人格理论相对照,可以辨明的是: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舍勒的观点有洞察力,但其自身的合理性基础却不稳固。一方面,舍勒对康德观点不公正的批判削弱了其理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舍勒理论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前后不一致,降低了其理论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康德 人格理论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逻辑学会批判性思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10
作者 林胜强 罗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196,共4页
2023年12月30-31日,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的号召,推动批判性思维研究与教学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中国逻辑学会批判性思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 2023年12月30-31日,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的号召,推动批判性思维研究与教学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中国逻辑学会批判性思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四川省逻辑学会等单位承办,《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等单位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逻辑学会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南京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师范大学学报 批判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族望:“陆忠”释义与陆绩《周易注》
11
作者 潘忠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6,共9页
孙吴时期,吴郡陆氏由“土豪旧族”跨入“高门鼎贵”之列,其根本动因并不在陆氏一族仕途显赫,而在于陆绩被东吴本土旧族视为与孙氏保持某种身份独立和有限度合作的精神象征。这种身份标识的形成,既有陆绩一生的悲剧色彩为底蕴,又有陆氏... 孙吴时期,吴郡陆氏由“土豪旧族”跨入“高门鼎贵”之列,其根本动因并不在陆氏一族仕途显赫,而在于陆绩被东吴本土旧族视为与孙氏保持某种身份独立和有限度合作的精神象征。这种身份标识的形成,既有陆绩一生的悲剧色彩为底蕴,又有陆氏学行二端的分量为保证,更有当时士人清议和政治舆论场域的推波助澜,从而让“陆忠”之目成为陆氏族望的新标志。晋时,陆机、陆云的遭遇与秉承陆绩之志的陆瑁一支,恰成鲜明对比,无疑加重了陆氏余脉对陆绩兼举离政之道和重学之德这一立场的固守和执着。或者说,六朝陆氏族望的新原点,就在于陆绩学、行二端特别是陆氏《周易注》的微言大义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绩 易学 “陆忠” 孙吴 族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心学的多重意蕴
12
作者 蔡方鹿 刘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1,211,212,共11页
中国心学具有多重意蕴:一是广义的心学,凡重视心,对心及心与诸范畴的关系展开系统论述的即是广义之心学,包括儒家心性之学等;二是佛教、道教心学,其以心本论为特征,并对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是心本论心学,指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万... 中国心学具有多重意蕴:一是广义的心学,凡重视心,对心及心与诸范畴的关系展开系统论述的即是广义之心学,包括儒家心性之学等;二是佛教、道教心学,其以心本论为特征,并对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是心本论心学,指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的心学,这是比较典型的心学,以陆王心学等为代表,当然也包括了佛教、道教心学。多重意蕴之心学,包括儒佛道三教融合与互动,促进了中国心学的演变发展,体现了中国哲学重视哲学思辨和主体意识,注重道德理性,突出主体思维,强调内省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等基本特征,是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人性论和修养论为一体的思辨性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心学 多重意蕴 广义的心学 佛教、道教心学 心本论心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儒学关系论
13
作者 黄开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0,共6页
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 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部分类法的以儒学归于子部不能成立,说明儒学与经学都是阐发五经元典常道的学说,二者不存在经子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儒学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兰顿与黑格尔论概念及其规范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51,199,200,共14页
随着《信任的精神》的出版,布兰顿建立了“分析哲学的黑格尔阶段”。他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解读为“语义学”,并认为黑格尔完成了那个源自康德并历经塞拉斯的“规范性转向”。但布兰顿的解读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诸多黑格尔专家对其... 随着《信任的精神》的出版,布兰顿建立了“分析哲学的黑格尔阶段”。他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解读为“语义学”,并认为黑格尔完成了那个源自康德并历经塞拉斯的“规范性转向”。但布兰顿的解读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诸多黑格尔专家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普遍认为他误解了黑格尔的本意。在该书的核心内容即概念本质及其规范性的问题上,布兰顿与黑格尔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布兰顿理解的概念既有内容的维度,也有表征的维度,还是一种我们在推理实践中掌握的能力;而黑格尔理解的概念却含有理性认识的基本单位、事物和思维的自我运动及其展开状态等丰富含义。布兰顿对黑格尔的解读虽然并不完全忠实于黑格尔哲学的本意,但这种创造性诠释却为分析哲学带来了新的可能。这一诠释若能进一步采纳批评意见,或许就能形成更加完善和辩证的语言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兰顿 黑格尔 语义学 概念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生活世界的判断:胡塞尔的判断发生论探微 被引量:1
15
作者 帅巍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76,共8页
通过对胡塞尔进行前判断或前谓词经验考察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看到胡塞尔对生活世界进行探讨的目的绝非要背离其先前将哲学建立为“严格的科学”的理想及其先验哲学的思路,而毋宁是要通过作为前谓词经验的生活世界向先验哲学回溯,也就... 通过对胡塞尔进行前判断或前谓词经验考察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看到胡塞尔对生活世界进行探讨的目的绝非要背离其先前将哲学建立为“严格的科学”的理想及其先验哲学的思路,而毋宁是要通过作为前谓词经验的生活世界向先验哲学回溯,也就是要向作为先验哲学体系基础的先验自我回溯,并由此重申了其“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体系”的立场。其次,胡塞尔谓词判断的发生结构表明判断仍然是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构成作用的体现。最后,从海德格尔等人的角度看,胡塞尔判断发生的动力,即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构成作用实际上并非判断发生的最源始的动力,它的真正动力在于人的此在的生存实践活动之中,然而学者奥弗加德(Søren overgaard)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判断发生 前谓词的经验 先验自我 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态逻辑与真理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晟 胡泽洪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43,177,共9页
模态逻辑有算子和谓词两种研究方法,但谓词方法始终面临悖论的困扰。算子方法虽然避免了蒙塔古式悖论,但孔斯却构造了算子方法中的新悖论,因此算子方法并不能作为模态谓词悖论的解决方案。形形色色的模态谓词悖论无不隐含着对真之原则... 模态逻辑有算子和谓词两种研究方法,但谓词方法始终面临悖论的困扰。算子方法虽然避免了蒙塔古式悖论,但孔斯却构造了算子方法中的新悖论,因此算子方法并不能作为模态谓词悖论的解决方案。形形色色的模态谓词悖论无不隐含着对真之原则的不当使用,不一致的真理论是导致模态谓词悖论的根本因素。模态算子逻辑的成功在于它化解了不一致真理论的威胁。谓词方法倘若忽略了这个关键点,也效仿算子方法对真的处理,则必然导致悖论。解决模态谓词悖论和建立模态谓词理论需要引入一致的真谓词,以公理化真理论和语义真理论分别作为模态逻辑的语形基础和语义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逻辑 真理论 谓词 算子 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时期的天道观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开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2,共7页
春秋之前无“天道”一词,天道一词较之天命,是一个包容性很广的观念,有了天道的观念,才有天道观的出现。天命与天道一字之差,但内容却有很大区别。天道观包含天、人两大内容,从天而论,天道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之天的日月星象的运行... 春秋之前无“天道”一词,天道一词较之天命,是一个包容性很广的观念,有了天道的观念,才有天道观的出现。天命与天道一字之差,但内容却有很大区别。天道观包含天、人两大内容,从天而论,天道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之天的日月星象的运行与运行之道,及其由此而形成的天文历法等。从人而论,天道观则直接以人事说天道,特别是以人的政治、道德联系天道为说,道德与政治的因素是春秋时期天道观的重要内涵。无论是从天还是从人来论说天道,春秋的天道观都带有将天道上升为规律性的理论高度的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天道 天人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俭与奢侈:生活的基本伦理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代兴 刘京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奢侈与节俭,都是生活所必需的,并相生相克地既构成个人生活和劳动的动力,也成为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动力。节制的原动力是“为了生活”,呈内敛性质,体现成人的美德;奢侈的原动力是“享受生活”,呈扩张性质,张扬成人的尊严。奢侈与节俭相生... 奢侈与节俭,都是生活所必需的,并相生相克地既构成个人生活和劳动的动力,也成为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动力。节制的原动力是“为了生活”,呈内敛性质,体现成人的美德;奢侈的原动力是“享受生活”,呈扩张性质,张扬成人的尊严。奢侈与节俭相生相克,必遵从限度生存的法则,形成奢俭适度的辩证法:奢侈逾度,必是恶;节俭逾度,亦是恶。以限度生存为依据,以奢俭适度为准则,建设奢俭适度的道德,必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展开;努力于前,须着眼于奢俭适度的制度建设和政府表率;着手后者,公众性个人的奢俭适度,应以俭朴为原则;大众性个人的奢俭适度,宜鼓励通过勤劳创富而“足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伦理 奢侈与节俭 限度生存 奢俭适度 道德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国家的建构:马基雅维利与霍布斯
19
作者 雷勇 曾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9-125,共7页
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作为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国家观在拒斥古希腊以来的伦理政治传统、注重从人性的角度研究国家的产生、政体形式的选择、批判基督教和教会、重视财产和法律的作用等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二者在思... 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作为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国家观在拒斥古希腊以来的伦理政治传统、注重从人性的角度研究国家的产生、政体形式的选择、批判基督教和教会、重视财产和法律的作用等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二者在思想的系统性、研究方法、思想的现代性程度、是否包含自由主义思想成分等方面又存在较大的不同。比较两人的国家观,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他们的政治哲学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厘清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发展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基雅维利 霍布斯 国家观 政体 自由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窥基《说无垢称经疏》探析
20
作者 杨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49,共7页
窥基《说无垢称经疏》是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维摩诘经》玄奘译本的注疏。该经疏从头至尾对照玄奘和罗什两个译本,对旧译本的阙误不足以及两译的辞别义同之处均予以了详尽分析。该疏依慈恩宗的判教理论把《维摩诘经》同时判摄于空宗和有... 窥基《说无垢称经疏》是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维摩诘经》玄奘译本的注疏。该经疏从头至尾对照玄奘和罗什两个译本,对旧译本的阙误不足以及两译的辞别义同之处均予以了详尽分析。该疏依慈恩宗的判教理论把《维摩诘经》同时判摄于空宗和有宗,批驳了该经唯属于空宗的观点,并以慈恩宗的四重二谛之说结合经文,给出了判摄该经于有宗的理由。《说无垢称经疏》另外一大特色在于窥基依清辨、护法二师的古注,同时以空有二宗的理论并行阐释大部分经文,这对于精研经义、探讨空有二宗的理论异同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各派对《维摩诘经》进行了判教,窥基也对中观唯识二宗义理进行了会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窥基 《说无垢称经》 判教 空宗 有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