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的粗浅看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树伟 王照丽 《大学化学》 CAS 2002年第4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武汉大学 分析化学 新版教材 教学内容 武汉大学 《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教材的几点意见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树伟 《大学化学》 CAS 1998年第3期24-25,共2页
指出了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教材中出现的几个错误观点。主要针对第二、三版中“定量分析概论”一章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意见,同时作了修改建议。
关键词 分析化学 教材 武汉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稠环芳烃有机EL材料性能的量子化学理论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廖显威 李来才 唐作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49-452,共4页
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方法(RHF/PM3)对几种稠环芳烃化合物电致发光(EL)材料的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利用能量梯度法优化构型,对各优化的构型作振动分析,均未出现虚频率。在此基础上,采用RHF/CIS方法计算其电子光谱... 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方法(RHF/PM3)对几种稠环芳烃化合物电致发光(EL)材料的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利用能量梯度法优化构型,对各优化的构型作振动分析,均未出现虚频率。在此基础上,采用RHF/CIS方法计算其电子光谱。并给出了化合物EL1,EL2电子光谱的最大波长λ与CIS组态之间的关系。所有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CIS 电子光谱 稠环芳烃 电致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原子与臭氧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来才 周红平 田安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9-61,共3页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UMP2方法,在UPM2/6-311+G水平上,研究F原子与臭氧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在UQCISD(T)/6-311+G水平上计算能量,同时进行零点能校正.研究结果表明,F原子与臭氧之间有很强的反应活性.
关键词 臭氧 过渡态 从头计算方法 氟原子 量子化学 反应机理 臭氧层损耗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多环芳烃化合物荧光光谱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梁晓琴 苏宇 廖显威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0-212,共3页
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方法AM1对 3种多环芳烃电致发光材料 (EL)的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各化合物优化后的构型作振动分析 ,均未出现虚频率 ,在此基础上 ,采用CIS方法计算电子光谱 ,并给出了 3种化合物电子光谱的波长与CIS组态数之间的关... 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方法AM1对 3种多环芳烃电致发光材料 (EL)的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各化合物优化后的构型作振动分析 ,均未出现虚频率 ,在此基础上 ,采用CIS方法计算电子光谱 ,并给出了 3种化合物电子光谱的波长与CIS组态数之间的关系。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荧光光谱 量子化学 AMl方法 CIS方法 构型优化 振动分析 电子光谱 电致发光材料 发光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3(~2A')自由基与臭氧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来才 田安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26-629,共4页
用量子化学UMP2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研究了CH3(2A')自由基与臭氧反应机理,全参数优化了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在UQCISD(T)/6-311G水平上计算了它们的能量;并对它们进行了振动分析,以确定中间体和... 用量子化学UMP2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研究了CH3(2A')自由基与臭氧反应机理,全参数优化了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在UQCISD(T)/6-311G水平上计算了它们的能量;并对它们进行了振动分析,以确定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真实性;同时应用经典过渡态理论计算了反应的速率常数,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CH3自由基与臭氧反应速率常数的理论计算结果为:4.73×10-14cm3·molecule-1·s-1,与实验报导的结果(k=2.52×10-14cm3·molecule-1·s-1)很接近,同时发现CH3(2A')自由基与O3的反应是强放热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3(^2A’)自由基 臭氧 反应机理 量子化学 O3 过渡态 反应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多环芳烃化合物EL材料性质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廖显威 任译 +4 位作者 朱卫国 刘玉明 卢志云 田安民 谢明贵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4-168,共5页
采用从头算方法(RHF/4-31G)和半经验方法AM1,PM3对几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电致发光(EL)材料的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对三联苯作了构象分析,找出能量最低的构象,即两侧苯环分别向里外各扭转41.6°±0... 采用从头算方法(RHF/4-31G)和半经验方法AM1,PM3对几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电致发光(EL)材料的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对三联苯作了构象分析,找出能量最低的构象,即两侧苯环分别向里外各扭转41.6°±0.5°.对各优化后的构型作振动分析,均未出现虚频率.在此基础上,采用RHF/CIS方法计算其电子光谱,并给出了化合物E2,E3电子光谱的波长λ与CIS的组态数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电致发光器件 量子化学 CIS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含氮芳烃化合物EL材料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廖显威 苏宇 +1 位作者 李树伟 林展如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26-430,共5页
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方法PM 3对几种含氮芳烃电致发光材料 (EL)的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 ,对化合物FL - 7,作了构象分析 ,找到了能量最低的构象。对各化合物优化后的构型作振动分析 ,均未出现虚频率 ,在此基础上 ,采用CIS方法计算电子光谱 ... 采用量子化学半经验方法PM 3对几种含氮芳烃电致发光材料 (EL)的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 ,对化合物FL - 7,作了构象分析 ,找到了能量最低的构象。对各化合物优化后的构型作振动分析 ,均未出现虚频率 ,在此基础上 ,采用CIS方法计算电子光谱 ,并给出了 4种化合物FL - 4 ,FL - 7,FL - 10 ,FL - 12的荧光光谱。所有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芳烃化合物 EL材料 量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废水中硫化物的研究测定─—化学发光法 被引量:2
9
作者 管棣 李树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44-149,共6页
本文首次进行了鲁米诺—硫(Ⅱ)—碘酸钾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建立了工业废水中硫化物的化学发光测定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用此体系测定硫化物的最佳条件是:鲁米诺浓度为1.0×10 ̄(-3)mol.L ̄(-1),KIO_... 本文首次进行了鲁米诺—硫(Ⅱ)—碘酸钾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建立了工业废水中硫化物的化学发光测定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用此体系测定硫化物的最佳条件是:鲁米诺浓度为1.0×10 ̄(-3)mol.L ̄(-1),KIO_3浓度为1.0×10 ̄(-3)mol.L ̄(-1),KIO_3PH值为1.1,4min可测定一次,用此法对成都的工业废水进行了分析。此法具有毒性小,灵敏度高,测定速度快,取样量少,设备简单价廉等优点,是测定硫化物的一种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 工业废水 硫化物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定时炸弹与农药结合残留 被引量:3
10
作者 范志金 艾应伟 +1 位作者 张利昌 陈政和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8-40,共3页
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人们为了获取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粮食需求,也向人类赖以居住和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投入了大量的化学物质,许多有害物质的积累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而有些污染利用我们现有的技... 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人们为了获取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粮食需求,也向人类赖以居住和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投入了大量的化学物质,许多有害物质的积累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而有些污染利用我们现有的技术手段和财力是无法使之再清洁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残留量 化学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硼与氨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11
作者 李来才 周红平 唐作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35-638,共4页
用MNDO方法研究了三氧化二硼和氨反应的反应途径,优化了反应物、反应中间体、产物和反应过渡态的几何构型。
关键词 MNDO方法 三氧化二硼 反应途径 量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师化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一种模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同春 《大学化学》 CAS 1996年第2期12-14,共3页
一高师化学教育体系概述笔者长期从事高师化学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多年实践的切身感受是:教育要适应当今高科技、高效率、高水平的时代需要,应该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科学教学方法与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整体... 一高师化学教育体系概述笔者长期从事高师化学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多年实践的切身感受是:教育要适应当今高科技、高效率、高水平的时代需要,应该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科学教学方法与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整体改革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自从1986年全国高师化学教学法学科建设讨论会(吉林)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教育 课程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对酯碱性水解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曾宪诚 李启麟 +4 位作者 秦自明 王茜 邹萍 李干佐 皇起中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937-942,共6页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热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芳香酸酯和正脂肪酸酯在表面活性剂DTAB、TTAB、CTAB、SDS、Brij35、TritonX-100胶束中的碱性水解反应。阳、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对酯的碱性水解均有禁阻...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热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芳香酸酯和正脂肪酸酯在表面活性剂DTAB、TTAB、CTAB、SDS、Brij35、TritonX-100胶束中的碱性水解反应。阳、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对酯的碱性水解均有禁阻作用。讨论了胶束对酯碱性水解禁阻作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 表面活性剂胶束 阴离子 非离子 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3+HNCO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来才 钱一鸣 +1 位作者 朱元强 田安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8-232,共5页
在6-311++G基组水平上,采用UMP2方法对自由基CH3与HNCO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全参数优化了反应通道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结果表明,自由基CH3与HNCO分子间反应有三条反应通道,第一为CH3与HNCO分子间经过生成一个稳定化能为4.56kJ·mol-... 在6-311++G基组水平上,采用UMP2方法对自由基CH3与HNCO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全参数优化了反应通道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结果表明,自由基CH3与HNCO分子间反应有三条反应通道,第一为CH3与HNCO分子间经过生成一个稳定化能为4.56kJ·mol-1的含氢键的分子复合物M后,经过渡态TS生成另一个产物复合物M',然后分解为甲烷和NCO自由基;第二是CH3与HNCO分子间通过生成稳定反式中间体trans-int,其经过渡态trans-ts分解成产物CH3NH和CO;第三是CH3与HNCO分子间通过生成稳定顺式中间体cis-int,其经过渡态cis-ts分解成产物CH3NH和CO.比较三条反应通道的反应活化能,表明CH3与HNCO反应较易生成CH4+N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氰酸 碳氢自由基 反应机理 分解反应 应通道 反应活化能 燃烧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X^+(X=H,O,N,C)的结构与势能函数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权 王红艳 +1 位作者 蒋刚 朱正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22-625,共4页
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PuX+(X=H,O,N,C)分子离子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分子离子的基态电子状态分别是X 7Σ-(PuH+)、X 6Σ-(PuO+)、X 5Σ+(PuN+)和X 8Σ-(PuC+);势能函数为Murrell-Sorbie势函数.并得到了相应... 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PuX+(X=H,O,N,C)分子离子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分子离子的基态电子状态分别是X 7Σ-(PuH+)、X 6Σ-(PuO+)、X 5Σ+(PuN+)和X 8Σ-(PuC+);势能函数为Murrell-Sorbie势函数.并得到了相应的几何性质、力学性质和光谱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离子 结构 势能函数 稳定性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肥深施深度对小麦吸收利用N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艾应伟 陈实 +2 位作者 张先婉 徐佩 范志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6-151,共6页
本文应用15N示踪技术,在川中紫色土上进行了聚全的表层施肥(施肥深度1-2cm)、中层施肥(深施25cm)、底层施肥(深施45cm)和平作表层施肥不同处理小麦吸N特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N肥利用率是“平+表施”>“聚+底施”>“聚+中... 本文应用15N示踪技术,在川中紫色土上进行了聚全的表层施肥(施肥深度1-2cm)、中层施肥(深施25cm)、底层施肥(深施45cm)和平作表层施肥不同处理小麦吸N特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N肥利用率是“平+表施”>“聚+底施”>“聚+中施”>“聚+表施”,处理间N肥利用率最高是23.78%,小麦一生有38.7-44.1%的N来自肥料。小麦拔节以前无论是聚土还是平作,其表层施肥地上部分NDFF值极显著地大于中层和底层施肥;“平+表施”、“聚+底施”、“聚+中施”比“聚+表施”显著地增加了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深施深度 利用率 氮肥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H_2气态分子热力学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权 徐成刚 +1 位作者 王红艳 朱正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52-955,共4页
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计算了PuH2分子的微观性质、不同温度下气态PuH2分子的能量(E)、熵(S)及气态PuH2分子生成反应的标准焓变△H(?)、标准熵变△S(?)和标准自由能变△G(?).计算结果表明,气态PuH2分子不具有热力学稳定性.
关键词 气态分子 PuH2 热力学稳定性 密度泛函理论 能量 氢化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作不同土层施肥对小麦生长及氮肥肥效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艾应伟 陈实 +2 位作者 张先婉 徐佩 范志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55-261,共7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微区筒15N示踪试验对垄作表层施肥(垄面下l~2cm土层处施肥)、垄作中层施肥(垄面下25cm土层处施肥)、垄作底层施肥(垄面下45cm土层处施肥)和平作表层施肥(常规耕作,1~2cm土层处施肥)的小麦生长发育及氮肥...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微区筒15N示踪试验对垄作表层施肥(垄面下l~2cm土层处施肥)、垄作中层施肥(垄面下25cm土层处施肥)、垄作底层施肥(垄面下45cm土层处施肥)和平作表层施肥(常规耕作,1~2cm土层处施肥)的小麦生长发育及氮肥肥效的变化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垄作条件下,施肥越深,氮肥利用率越高,即垄作表施(14.52%)<垄作中施(16.53%)<垄作底施(20.56%);与其它处理相比,平作表施(23.78%)的氮肥利用率值最大。地上部生物量及叶面积系数在小麦各生育期通常是平作表施和垄作中施>垄作表施和垄作底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垄作 施肥位置 氮肥 肥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复配混合胶束对酯碱性水解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曾宪诚 李启麟 +5 位作者 陈民助 王茜 秦自明 邹萍 李干佐 皇起中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1605-1609,共5页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热动力学法研究了芳香酸酯和正脂肪酸乙酯在表面活性剂复配混合胶束(SDS-Brij35,DTAB-Brij-35,TTAB-Brij35,CTAB-Brij35,CTAB-Triton X-100,...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热动力学法研究了芳香酸酯和正脂肪酸乙酯在表面活性剂复配混合胶束(SDS-Brij35,DTAB-Brij-35,TTAB-Brij35,CTAB-Brij35,CTAB-Triton X-100,SDS-Triton X-100)中的碱性水解反应。复配胶束对酯的碱性水解反应起禁阻作用,其禁阻作用比单一胶束的禁阻作用强,并讨论了复配胶束对酯碱解起禁阻作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复配混合胶束 碱性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宋仲容 江相兰 +1 位作者 李树伟 徐强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69,共3页
The abilities of scavenging O2-and · OH of crude extract,the portion extracted by n-butanol and the aqueous portion remained of bamboo leaves were studied by chemiluminesce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of the t... The abilities of scavenging O2-and · OH of crude extract,the portion extracted by n-butanol and the aqueous portion remained of bamboo leaves were studied by chemiluminesce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of the three extracts had strong antioxidant activity.Crude extract was higher than the portion extracted by n-butanol.The antioxidant effective positions of the aqueous portion were further tested qualitatively and found to be probably tannin and δ-OH-Lys etc.From the above,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the extract of bamboo leaves was a complex and synergistic mixture.It was no effective on antioxidant activity to purify fur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 抗氧化 自由基 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