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作方法与世界观─—关于文学理论教科书体系的反思之一
1
作者 董志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3-39,共7页
关键词 世界观与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 教科书体系 文学理论 托尔斯泰 巴尔扎克 独立性 政治观 文艺观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权力与权力话语 被引量:28
2
作者 董志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42-147,共6页
关键词 话语权力 中心主义 权力话语 儒家话语 意识形态话语 德里达 王权 西方诗学 本体论 逻各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合理使用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永康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34,共5页
论合理使用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永康随着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面对这众多的教学方法,教师如何筛选、提炼和创造性地运用呢,这就需要弄清一些基本原则。一、遵循规律... 论合理使用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永康随着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面对这众多的教学方法,教师如何筛选、提炼和创造性地运用呢,这就需要弄清一些基本原则。一、遵循规律,确定方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合理使用 教学目标 教学法 教师的教法 多法兼用 教学思想 教学内容 教学观 教学质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脐带的缺失与新的生存时空——从曹操的生命“越轨”看建安文人之“在”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朝谦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92-97,共6页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云:“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父嵩,乞勻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这段话告诉人们:曹操出身于宦者曹腾之家,这一卑污的出身,从血统上先...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云:“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父嵩,乞勻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这段话告诉人们:曹操出身于宦者曹腾之家,这一卑污的出身,从血统上先天地决定了曹操无法无天、野心勃勃、奸诈好乱的下流品格。陈琳的血统决定论当然是荒谬的,但陈琳的荒谬并不等于阉宦家庭的出身,对曹操的人生便全无影响;相反,曹操的实人生说明影响不仅存在,甚至是极关键、极重要的。这方面的实人生内容,首先是曹操重才甚于重德的与儒教相违的人生观与人生实践。尽管曹操是在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而步入仕途的,但那时儒文化已虚伪到“察孝廉,父别居”的地步。据裴松之引《曹瞒传》云:“太祖(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裴松之注 儒家 阉宦 血统 袁绍 豫州 太监 建安文人 别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之追问及审美体验中“我”之存在 被引量:1
5
作者 董志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0-54,共5页
“我”之追问及审美体验中“我”之存在董志强(一)人之为人在于其具有反思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使生命主体把自己领悟为一种“此一”的存在物,也就是说,把自己领悟为一个不同于和独立于任何他者的独特的、完整的、不可替代的存在物... “我”之追问及审美体验中“我”之存在董志强(一)人之为人在于其具有反思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使生命主体把自己领悟为一种“此一”的存在物,也就是说,把自己领悟为一个不同于和独立于任何他者的独特的、完整的、不可替代的存在物。生命活动的这种此一性,在死亡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体验 审美活动 生命主体 生命存在 生命活动 生命本真 世界化 日常活动 审美境界 现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白的哲学、美学意识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朝谦 《社会科学研究》 1988年第2期81-87,共7页
李白是主观性极强的诗人,而不是哲学家。他纯任天心,不耐拘束,自然亲近尚自在,讲空有的道、释宗教哲学。唐代君王倡道举释,仅为他准备了哲思驰骋的外界氛围。李白视人生为审美的历程,欲在有生之年,赏尽海内名山仙境。对于老、庄审美的... 李白是主观性极强的诗人,而不是哲学家。他纯任天心,不耐拘束,自然亲近尚自在,讲空有的道、释宗教哲学。唐代君王倡道举释,仅为他准备了哲思驰骋的外界氛围。李白视人生为审美的历程,欲在有生之年,赏尽海内名山仙境。对于老、庄审美的自然哲学,禅宗追求瞬间永恒存在的审美愉悦,李白很欣赏,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道、释教义,蕴成李白诗歌的深层意识,与李白旺盛的生命意志力融为一体,诗意哲学在此感性化为哲理的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哲学 深层意识 禅宗 李白诗歌 境界 宇宙 美学意识 道家 自然本体 诗意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诗·卫风·木瓜》中“木”字的含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恕豪 《社会科学研究》 1988年第2期116-119,共4页
一、问题的提出《诗·卫风·木瓜》是一首优美的古代民间情歌,全文如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对于“木瓜”一词,... 一、问题的提出《诗·卫风·木瓜》是一首优美的古代民间情歌,全文如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对于“木瓜”一词,《毛传》解释道:“木瓜,?木也,可食之木。”《尔雅·释木》说:“?,木瓜。”郭璞注:“实如小瓜,酢可食。”陆玑也说:“?,叶似柰叶,实如小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投我以木瓜”下)以上都只解释了“木瓜”一词,而未训?“木桃”、“木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雅 毛传 左传 十七年 木瓜 鸟兽 传说时代 诗经 河南北部 部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湘集外书信一封(外一篇) 被引量:1
8
作者 龚明德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103,119,共4页
致胡适(1925年5月24日)适之先生:以素昧平生的人来托亲交中才能开口的事,未免唐突,但韩愈荐孟郊即韩氏自己也曾数次上书时相的。司马迁《夷齐列传》末尾的几句话是极对的。凑巧我昨天翻到一本民国元年出板的刊物,中引宋华州张元的两句咏... 致胡适(1925年5月24日)适之先生:以素昧平生的人来托亲交中才能开口的事,未免唐突,但韩愈荐孟郊即韩氏自己也曾数次上书时相的。司马迁《夷齐列传》末尾的几句话是极对的。凑巧我昨天翻到一本民国元年出板的刊物,中引宋华州张元的两句咏'白鹰'的诗,'有心待搦月中兔,更向白云头上飞',这两句诗比起杜甫'画鹰'的'攫身思狡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晨报副刊》 鱼肝油 商务印书馆 孔另境 魏金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赋家的理性精神
9
作者 刘朝谦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90-96,共7页
汉代赋家作为赋这一文学的主体,是有其特殊性的。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比起审美自觉的文学主体来,汉代赋家作为在者,有着更多的理性的人文精神;或者说汉代赋家在赋的创作活动中,基本上表现为理性的在者。这方面,是以前的赋学研究尚未深... 汉代赋家作为赋这一文学的主体,是有其特殊性的。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比起审美自觉的文学主体来,汉代赋家作为在者,有着更多的理性的人文精神;或者说汉代赋家在赋的创作活动中,基本上表现为理性的在者。这方面,是以前的赋学研究尚未深究过的。一一般说来,汉赋创作的主体动机总是功利的、实用主义的。赋家的创作,往往建立在对自身权益、地望、利害等精打细算,深谋远虑的基础上,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或实用主义的汉赋创作动机体现的无非就是政治的理性精神。从理性的辞人到理性的赋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精神 理性生命 实用主义 政治主体 人文精神 感性生命 特殊性 赋家 价值尺度 功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开生面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读《中国市民文学史》
10
作者 汤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3-144,共2页
别开生面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读《中国市民文学史》汤君《文学遗产》编辑部曾预见到90年代将产生一个文学史写作高潮,的确如此。近年来,各种分体的、断代的、专题的、类型的文学史专著不断涌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 别开生面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读《中国市民文学史》汤君《文学遗产》编辑部曾预见到90年代将产生一个文学史写作高潮,的确如此。近年来,各种分体的、断代的、专题的、类型的文学史专著不断涌现。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谢桃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市民文学 市民阶层 民族精神 新兴市民 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精神 市民社会 大团圆结局 文学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隋唐反审美的文学思潮
11
作者 刘朝谦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09-115,共7页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创作的高峰时期,但在理论领域,与魏晋六朝相比较,不能不说处于低谷。理论陡然滑坡的一个主要标志在于唯儒家政治、反文学艺术、反审美的思潮的汹涌于世。至于隋唐创作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不平衡,则主要与儒家诗教...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创作的高峰时期,但在理论领域,与魏晋六朝相比较,不能不说处于低谷。理论陡然滑坡的一个主要标志在于唯儒家政治、反文学艺术、反审美的思潮的汹涌于世。至于隋唐创作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不平衡,则主要与儒家诗教和明道、宗经、征圣的观念自中唐以来尤其成为一大批作家的文学本体论相关。隋唐反审美的文学思潮是以魏晋六朝文学的审美自觉为鹄的的。自曹丕重申汉代扬雄的观点,提出“诗赋欲丽”主张,人们即已认识到文学语言是一种审美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潮 文学复古 隋唐 审美自觉 发展不平衡 文学本体论 魏晋六朝 儒家诗教 中国古代文学史 韩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批评之诗性言说及其美学渊源
12
作者 李天道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1-94,共4页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是一种诗性言说,明显地异质于西方诗学话语。这表现存其言说的高弹性和其句法的自由性两个方面。传统文学批评重意会、重气韵、重兴象,具有极强的人文化和风格化的色彩。这些特征都必然而当然地吻合于传统文学批评诗...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是一种诗性言说,明显地异质于西方诗学话语。这表现存其言说的高弹性和其句法的自由性两个方面。传统文学批评重意会、重气韵、重兴象,具有极强的人文化和风格化的色彩。这些特征都必然而当然地吻合于传统文学批评诗性言说。即如法国当代思想家福柯在其《词与物》中所指出的,中国“所使用的语言,它的句法,它对事物的称谓和命名,甚至该语言中联系词语的语法规律.都与我们已知的一切相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言说 美学渊源 汉语批评 中国传统 文学批评 《词与物》 诗学话语 语法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下高僧及其对美学、文学发展的影响
13
作者 钟仕伦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103-110,共8页
论南下高僧及其对美学、文学发展的影响钟仕伦自公元317年至589年,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的时期。南北对峙,从地域上讲,传统文化被割裂了,各自形成不同的学风和不同的审美意识,总体上呈现出北重气质、南贵清绪的美学思潮。但... 论南下高僧及其对美学、文学发展的影响钟仕伦自公元317年至589年,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的时期。南北对峙,从地域上讲,传统文化被割裂了,各自形成不同的学风和不同的审美意识,总体上呈现出北重气质、南贵清绪的美学思潮。但是,对峙隔绝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文学发展 谢灵运 《高僧传》 世说新语 美学思潮 “体性” 佛教文化 般若性空 “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原氏族考
14
作者 屈守元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屈原 氏族 《章句》 “三间” 楚辞 左传 屈氏 姓名考 王逸 五月五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研究的大道:温故而知新──评魏炯若教授之力作《读风知新记》
15
作者 邓小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23-125,共3页
诗经研究的大道:温故而知新──评魏炯若教授之力作《读风知新记》邓小军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魏炯若(1907-1991),生前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四川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学术委员会委员,著述颇丰,新见迭出,享誉海内外... 诗经研究的大道:温故而知新──评魏炯若教授之力作《读风知新记》邓小军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魏炯若(1907-1991),生前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四川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学术委员会委员,著述颇丰,新见迭出,享誉海内外。他生前所著e读风知新记)(陕西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研究 《诗经》 知新 《毛诗》 《毛传》 《七月》 四川师范大学 温故 后妃之德 爱情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与现代“艺术直觉”论
16
作者 周帆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20-24,45,共6页
“审美判断力”是康德在其三大批判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来的。笔者发现,这个构造康德美学体系的重要基石与后世的“艺术直觉”说有复杂的瓜葛牵连,因而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康德之前没有、康德之后一般也未再沿用的重要概念,弄清它... “审美判断力”是康德在其三大批判之一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来的。笔者发现,这个构造康德美学体系的重要基石与后世的“艺术直觉”说有复杂的瓜葛牵连,因而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康德之前没有、康德之后一般也未再沿用的重要概念,弄清它与艺术直觉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把握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线索,而且有助于我们在美学基本理论上澄清前几年理论界关于艺术直觉的混乱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判断力 康德 艺术直觉 理性直觉 直觉论 共通感 感性直觉 心意机能 《判断力批判》 非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茅盾的艺术美感心理论
17
作者 曹万生 《浙江学刊》 1987年第1期101-108,3,共9页
茅盾从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两个角度,提出寓理于情、理重于情的艺术美感心理论,其中理重于情成为他最有特色的理论主张。茅盾阐明了小说家与诗人美感心理结构的差异及其与艺术体裁选择的内在关系,廓清了小说与诗歌创作心理规律的不同特点... 茅盾从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两个角度,提出寓理于情、理重于情的艺术美感心理论,其中理重于情成为他最有特色的理论主张。茅盾阐明了小说家与诗人美感心理结构的差异及其与艺术体裁选择的内在关系,廓清了小说与诗歌创作心理规律的不同特点,论述了侧重再现客体的现实主义中长篇小说创作心理的特殊规律,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艺术美感 中长篇小说 现实主义 小说创作 创作心理 诗歌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 创作个性 郭沫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诗词的动态美
18
作者 肖体仁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63-70,共8页
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那生机勃勃、神采飞扬的动态美.描写客观现实的动态,表现超越现实的速度,歌颂改造现实的变化是其动态美的核心内容.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不仅在于毛泽东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更在于他那坚信运动变化... 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那生机勃勃、神采飞扬的动态美.描写客观现实的动态,表现超越现实的速度,歌颂改造现实的变化是其动态美的核心内容.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不仅在于毛泽东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更在于他那坚信运动变化是宇宙间根本法则的世界观及其崇尚豪迈雄奇的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动态美 运动 变化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元杂剧的繁荣 被引量:3
19
作者 苏平 《社会科学研究》 1986年第3期109-114,共6页
元杂剧在创作上所展现的绚丽多采的繁荣格局,特别是有突出贡献的一批戏曲专业作家的涌现表明,当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作家群。他们有着与此前历代文学作家截然不同的某些特点。《录鬼簿》等有关资料说明,当时大多数杂剧作家不仅是接近下... 元杂剧在创作上所展现的绚丽多采的繁荣格局,特别是有突出贡献的一批戏曲专业作家的涌现表明,当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作家群。他们有着与此前历代文学作家截然不同的某些特点。《录鬼簿》等有关资料说明,当时大多数杂剧作家不仅是接近下层人民的,而且他们本身就是生活在普通人民之中的社会地位低下的知识分子。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他们在创上走的是一条走向民间与戏曲艺人结合专门致力于杂剧创作的专业道路,关汉卿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就使得他们和我国文学史上传统的作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文人作家的情况有所区别,也不大同于此后即明清两代以传奇戏(包括杂剧)为主要形式创作的戏曲作家(只有清初李玉、朱素臣等差可比拟)。因为我们知道,在元杂剧作家中,有的终老布素,从未仕进;有的虽曾出仕,但却“门第卑微,职位不振”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作家 戏曲史 戏剧艺术 普通人 戏剧创作 艺术形式 知识分子 戏剧演出 民间艺人 历史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造化”语义还原及其内涵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晓春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师造化”是我国古代画论中颇为重要的理论主张之一,它对迄今一千多年的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一带着本民族泥土芳香的理论主张,人们不断称颂它的“进步”、“积极”和“贴近生活”。在人们看来,“‘造化’是自然、天地、宇... “师造化”是我国古代画论中颇为重要的理论主张之一,它对迄今一千多年的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一带着本民族泥土芳香的理论主张,人们不断称颂它的“进步”、“积极”和“贴近生活”。在人们看来,“‘造化’是自然、天地、宇宙,‘师造化’即以大自然为师的意思”,即是“画家从客观自然万物吸取创作原料,以反映现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造化 文人画家 “气” 自然万物 绘画 “一画” 语言 天地 语义 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