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C-IMS、电子鼻和电子舌联用技术分析不同加工工艺辣椒对烧椒酱风味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王思捷 李昶甫 +5 位作者 袁灿 程英 唐磊 王健健 易宇文 邓静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4-191,202,共9页
文章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3种分析技术对不同加工工艺(A炒制、B电烤、C碳烤)辣椒制成的烧椒酱进行风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烧椒酱的感官综合得分为C>A>B。电子鼻和电子舌结果显示,不同加工工... 文章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3种分析技术对不同加工工艺(A炒制、B电烤、C碳烤)辣椒制成的烧椒酱进行风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烧椒酱的感官综合得分为C>A>B。电子鼻和电子舌结果显示,不同加工工艺烧椒酱A、B、C在气味和风味上有明显的差异。GC-IMS结果显示,3个样品中共检测到5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9种、酮类8种、醇类7种、酯类6种、烯烃类4种、醚类3种、酸类2种、杂环类13种。乙酸、2-戊醇、2,3,5,6-四甲基吡嗪、3-羟基-2-丁酮、丙酸异丁酯是烧椒酱中主要的特征性风味物质。GC-IMS指纹图谱显示,3种不同加工工艺烧椒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变化较大,特征性风味物质各自有特征峰区域,同时也有共同区域。该研究揭示了不同加工工艺烧椒酱之间风味的差异,为烧椒酱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椒酱 辣椒 加工工艺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分析萌芽大蒜挥发性物质差异 被引量:3
2
作者 韩颖 易宇文 +5 位作者 何莲 邓静 胡金祥 吴华昌 石莉芳 杨会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252,共10页
为探究萌芽期大蒜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为探究萌芽期大蒜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香气活度值、差异性热图、相关性分析分析大蒜萌芽在0、24、48、72、96 h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电子鼻结合OPLS-DA建立预测模型其预测能力达96.00%。GC-MS分析表明:含硫化合物是不同萌芽期大蒜的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含硫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萌芽时间的延长而呈递减趋势,而种类呈现出递增趋势;二烯丙基二硫醚是样品在萌芽过程中含量降低最多的物质。二烯丙基四硫醚、烯丙硫醇是样品共有关键化合物。差异性热图分析显示:除共有物质含量差异外,硫化丙烯、己醛、叠氮二羧酸二叔丁酯、丙烯醇、6-甲基-2-庚炔、5-甲基噻二唑、2-亚乙基-1,3-二硫烷、2-丙-2-炔基磺酰基丙烷、2,5-二甲基噻吩、2,5-二甲基呋喃、1-戊烯-3-醇、1,3-二噻烷的缺失进一步加大了未萌芽和萌芽大蒜气味的差异。萌芽大蒜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随萌芽时间的延长呈现递增趋势。大蒜主要挥发性物质与电子鼻大多数传感器存在显著相关性。大蒜的气味强度会随萌芽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萌芽大蒜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电子鼻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香气活度值 差异 性热图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