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的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章敏 彭波 +5 位作者 贺飞 何兴成 王文玲 刘天骄 李雨芯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3-384,共12页
基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2022年135台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研究了同域有蹄类的日活动模式、季节性活动节律差异及时空生态位重叠。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8种有蹄类动物,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分布最广、相对丰富度最... 基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2022年135台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研究了同域有蹄类的日活动模式、季节性活动节律差异及时空生态位重叠。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8种有蹄类动物,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分布最广、相对丰富度最高,岩羊Pseudois nayaur发现位点最少;在主要活动于森林的7种有蹄类中,中华斑羚全天活动,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为昼行性,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偏昼行性和晨昏性,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偏夜行性。除中华扭角羚外,其他有蹄类冷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都有显著差异;时间生态位上,有蹄类活动节律重叠在冷暖季有差异,暖季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于冷季;空间生态位上,野猪和中华斑羚的重叠指数最高,中华扭角羚和其他物种的重叠指数很低,提示大体型、集群的物种可能主要通过空间回避实现共存。研究结果丰富了有蹄类动物的基础信息,为保护区有蹄类的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活动模式 时空共存 有蹄类 大熊猫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生强 廖光炯 +5 位作者 孟庆玉 贺飞 彭波 伏勇 雷小军 任婷婷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68-75,共8页
科学掌握野生动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物种的精细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为我国特有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保护地位和科研价值。2019年5月~2022年8月,按照公里网格法在四川小寨子... 科学掌握野生动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物种的精细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为我国特有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保护地位和科研价值。2019年5月~2022年8月,按照公里网格法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临近区域布设红外相机,以期利用监测数据来评估红腹角雉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期间共计320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97个公里网格,共计约9560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77个公里网格下拍摄到红腹角雉活动影像,独立有效记录608次。研究发现,红腹角雉的网格占有率为39.09%,不同功能区域均有分布和集群活动,集群数量为(2~3只);红腹角雉的平均探测率为0.12,平均占域率为0.13,占域率随着距居民点的距离(β=-0.287,SE=0.283)的增大而减小,随着NDVI(β=0.057,SE=0.179)的增大而增大,探测率随着NDVI(β=0.023,SE=0.109)和海拔(β=0.016,SE=0.096)的增大而增大;红腹角雉在6种植被类型下均记录到其分布,在落叶阔叶林(1.00)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0.60)下的拍摄率最高;红腹角雉在保护区的分布海拔跨度为1518~3543 m,在1518~2000 m海拔段拍摄率最高(1.14)。在分析结果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同步绘制了保护区全域公里网格下的独立有效记录分布图、单网格集群分布图、占域分布图,直观展现物种的具体分布情况,也助力物种的精细化保护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寨子沟国家级保护区 红腹角雉 红外相机 空间分布格局 占域模型 分布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黎运喜 赵军 +6 位作者 李刚 贺飞 彭波 刘富文 朱云东 陈佑平 涂正彬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5-279,共5页
为揭示影响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化学通讯位点选择的生态因素,于2016年3月和10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样线法对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33个,基于这些位点... 为揭示影响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化学通讯位点选择的生态因素,于2016年3月和10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样线法对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33个,基于这些位点和海拔、坡度、竹林分布等10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Max Ent)模型对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竹林分布(56.90%)和距山脊距离(29.90%)2个环境变量的累积贡献率达86.80%,是影响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主要生态因子。依据Max Ent模型最大约登指数,将结果分为适宜和不适宜2种类型,其中,适宜面积为15 187.50 h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4.22%,主要位于保护区中部、保护区南北部分别与宝顶沟和白河自然保护区交界区域;不适宜面积为29 197.20 hm^2,占65.78%。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本研究为保护区合理安排保护行动的时段和区域、提升大熊猫的保护成效提供了数据支撑,对进一步推动野生大熊猫保护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化学通讯 适宜性 MAX Ent模型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种群密度调查与栖息地评价 被引量:27
4
作者 余翔 陈俊橙 +4 位作者 王彬 严勇 冉江洪 贺飞 彭波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1-367,共7页
2015年6—8月和2016年3—8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采用绝对密度调查法,对繁殖期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基于Max Ent对繁殖期绿尾虹雉的栖息地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及其周... 2015年6—8月和2016年3—8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采用绝对密度调查法,对繁殖期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基于Max Ent对繁殖期绿尾虹雉的栖息地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内,绿尾虹雉繁殖期常活动于海拔3 500~4 100 m靠近阳坡的草甸、灌丛生境。在整个评价区域内适宜栖息地120.05 km^2,次适宜栖息地141.67 km^2;在保护区内繁殖期绿尾虹雉的平均密度为4.99只/km^2,适宜栖息地49.17 km^2,次适宜栖息地48.27 km^2,推测其种群数量为245只。放牧、资源采集等人类活动是影响绿尾虹雉种群密度的主要因子,因此在本区域的保护区网络间需要加强对人类活动的控制,限制放牧活动,以保护高海拔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种群密度 栖息地评价 岷山山系 小寨子沟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两种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差异——以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杨丽红 孟庆玉 +4 位作者 陈光升 贾小东 刘济勇 贺飞 彭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5-561,共7页
【目的】以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为例,研究砍伐后林地两种恢复方式(草坡和落叶松林)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野外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 【目的】以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为例,研究砍伐后林地两种恢复方式(草坡和落叶松林)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野外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及密度-类群指数DG描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 471只,隶属38个类群,线虫(Nemata)动物和蚁科(Formicidae)昆虫为优势类群。其中自草坡捕获的大型土壤动物1 108只,隶属于34个类群,线虫、蚁科和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为该生境优势类群;自落叶松林捕获的大型土壤动物仅363只,隶属于17个类群,线虫、蚁科和蟠马陆总目(Oniscomorpha)为落叶松林优势类群;林地两种恢复方式下,共有大型土壤动物13个类群。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草坡和落叶松林两种生境下,仅Pielou均匀度指数J差异不显著(P=0.871),而草坡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及密度-类群指数DG均显著高于落叶松林的(P<0.001;P=0.027;P<0.001;P=0.008;P=0.011),落叶松林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C显著高于草坡的(P=0.039),表明草坡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且稳定。土壤动物垂直结构分析表明,两种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均呈现表聚现象。两种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度较低,为中等不相似。【结论】两种恢复方式下,草坡有利于土壤动物分布,落叶松林导致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因此,人工恢复植被时应避免单一的针叶树种,应种植适合的多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土壤动物 林地恢复 群落结构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蝶类资源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杨丽红 刘济勇 +4 位作者 孟庆玉 赵军 彭波 贺飞 张燕南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为探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环境状况,对蝶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方法】于2018年7—8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每个社区设置1条样线,共10条,进行蝶类群落调查。【结果】共发现蝶类8科70属125种,... 【目的】为探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环境状况,对蝶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方法】于2018年7—8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每个社区设置1条样线,共10条,进行蝶类群落调查。【结果】共发现蝶类8科70属125种,其中蛱蝶科种类最多,有21属42种,占总种数的33.6%。多样性分析表明,该区域蝶类群落多样性较高,群落稳定。不同社区间蝶类群落相似度为极低或较低,说明蝶类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是良好的指示生物。区系组成分析表明,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种占46.4%,东洋界种类占40%;古北界种类最少,占13.6%,与该区域所处南北过渡带地理位置相一致。【结论】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蝶类资源较为丰富,反映了该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而且表现出蝶类对栖息环境灵敏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蝴蝶 区系 环境指示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的日活动行为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陈俊橙 贺飞 +3 位作者 彭波 余翔 吴永杰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1-250,共10页
2017年4—8月,利用瞬时扫描法和红外相机调查法对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日活动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春、夏季绿尾虹雉的活动时间主要用于移动(38.04%),其次是取食(33.96%)、观望(17.01%)和静... 2017年4—8月,利用瞬时扫描法和红外相机调查法对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日活动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春、夏季绿尾虹雉的活动时间主要用于移动(38.04%),其次是取食(33.96%)、观望(17.01%)和静栖(7.05%),用于社会(2.14%)、保养(1.54%)和繁殖(0.27%)的时间较少;2)取食行为早晚的频次较高,静栖和保养行为在午后具有明显高峰,社会行为在清晨和夜宿前达到峰值;3)静栖、社会和保养行为节律存在性别和季节差异,繁殖行为节律存在性别差异;4)与笼养种群相比,野生绿尾虹雉的取食时间占比更大,静栖行为占比更少,移动、社会、繁殖和观望行为节律存在差异。了解野生绿尾虹雉的行为特征是保护该物种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可为人工圈养种群的管理提供参考,今后应重视其野外生态学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日活动 时间分配 行为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生境选择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贺飞 许戈 +3 位作者 王鑫 刘洋 刘白羽 费宇翔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3-20,共8页
欧亚野猪是人们熟知野猪的学名,其环境适应性极强,从温带到热带、从半干旱气候至热带雨林均有分布。由于近年来我省野猪种群不断扩大,逐渐影响到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生产生活,加之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相关部门和学者对野猪的关注度... 欧亚野猪是人们熟知野猪的学名,其环境适应性极强,从温带到热带、从半干旱气候至热带雨林均有分布。由于近年来我省野猪种群不断扩大,逐渐影响到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生产生活,加之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相关部门和学者对野猪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摸清小寨子沟保护区野猪分布、活动情况,为野猪种群数量调控和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支撑,采用样线调查的方式对保护区内野猪栖息地适宜性和选择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最大熵模型运行结果优秀(平均AUC值为0.918),可以用于栖息地评价。较适宜和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1.76 km^(2),占保护区面积的18.42%,不适宜和次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分别占57.57%和24.00%。海拔和土壤类型都是重要的环境变量,小寨子沟保护区野猪活动痕迹在暗棕壤区域活动占比最高,主要活动海拔段集中在1500~2500 m之间,占活动痕迹总数的74.20%。其原因是野猪更倾向于在食物来源丰富的区域活动,气候、地理、生物、人为等环境变量均是影响野猪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猪 最大熵模型 生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的繁殖习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嘉新 彭波 +4 位作者 李东睿 贺飞 郑冰权 林玉成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1-608,共8页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我国特有种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5—2020年对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种群进行了观察研究,共调查记录到8个巢:(1)巢较为简单,巢材多为枯草、干苔藓和自身羽毛,平均巢大小长343 mm...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我国特有种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5—2020年对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种群进行了观察研究,共调查记录到8个巢:(1)巢较为简单,巢材多为枯草、干苔藓和自身羽毛,平均巢大小长343 mm×宽225 mm×深55 mm,存在巢址重复利用行为;(2)巢周植被以紫丁杜鹃Rhododen-dron violaceum、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和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为优势种,植被长势较好;(3)巢址位于海拔3400~3850 m阳坡的岩壁缝处,平均距离地面高7.69 m±0.38 m,坡度较大(37.88°±3.14°),巢址可到达性低、隐蔽度较高;(4)绿尾虹雉一般在4月上旬出现求偶行为,6月初幼鸟离巢活动,育雏初期几乎仅由雌鸟伴随照看,1只雌鸟一般育雏1~3只,大多2只,主要在灌丛周边活动,观察到2群一起育雏的现象。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绿尾虹雉的基础资料,为其深入研究和保护管理策略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巢址利用 繁殖行为 鸡形目 雉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区系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贺飞 廖光炯 +1 位作者 高飞 刘洋 《四川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70-73,77,共5页
为了弄清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区系及多样性状况,2018年5月和8月利用铗日法和陷阱法对保护区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调查获得小型兽类物种20种。中国鼩猬、黄龙鼠兔、褐腹长尾鼩和缅甸长尾鼩是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兽类新记... 为了弄清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区系及多样性状况,2018年5月和8月利用铗日法和陷阱法对保护区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调查获得小型兽类物种20种。中国鼩猬、黄龙鼠兔、褐腹长尾鼩和缅甸长尾鼩是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兽类新记录,原记载于保护区的少齿鼩鼹应为鼩鼹属一隐存种,斯氏缺齿鼩鼱是一珍稀物种。对小型兽类来说,分布上述兽类新记录的保护区中海拔段值得重点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寨子沟 小型兽类 区系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种类与分布 被引量:9
11
作者 彭波 李生强 +8 位作者 伏勇 雷小军 赵军 孟庆玉 贺飞 廖光炯 杨旭 陈鑫 杨志松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25-35,共11页
2017年3月至2021年7月,按照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在四川小寨子沟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开展持续监测。研究期间共计230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46个调查网格,共计71593个有效相机工作日,获得野生兽类的独立有效记... 2017年3月至2021年7月,按照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在四川小寨子沟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开展持续监测。研究期间共计230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46个调查网格,共计71593个有效相机工作日,获得野生兽类的独立有效记录总计6071次,共识别出野生兽类4目13科22种。其中,国家I级和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4种和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2种,“易危(VU)”等级的有6种,“近危(NT)”等级的有2种。调查记录的黄鼬(Mustela sibirica)为保护区新记录。研究发现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野猪(Sus scrofa)、黑熊(Ursus thibetanu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等18种兽类的分布网格数均不低于10,而对应的网格占有率和相对多度指数RAI均排在前列,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域下均拍摄到较多种类的兽类物种(18~20种),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域内均有多种兽类物种存在集群现象(7~13种)且绝大部分兽类物种存在跨海拔活动现象。本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珍稀濒危兽类资源较为丰富、种群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一定程度上表明保护区多年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寨子沟国家级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相对多度指数 网格占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口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团竹克隆生长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美 张涛 +2 位作者 谭永燕 刘兰娇 马李红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7-200,共4页
通过对四川省北川县片口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下团竹的分株形态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其克隆生长特征及克隆繁殖的大小依赖关系。结果表明:母株高度、当年生立竹生物量及高度、间隔子直径、比间隔子长、间隔子分枝强度随海拔的改变均有显... 通过对四川省北川县片口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下团竹的分株形态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其克隆生长特征及克隆繁殖的大小依赖关系。结果表明:母株高度、当年生立竹生物量及高度、间隔子直径、比间隔子长、间隔子分枝强度随海拔的改变均有显著性变化;母株、间隔子的生物量受海拔影响不明显。在各海拔环境中,母株大小均显著影响间隔子大小,并通过间隔子的作用显著影响当年生立竹的大小。团竹的克隆生长不仅受海拔梯度的影响,也受自身母株大小的影响,因此可通过改善母株质量而影响克隆分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口自然保护区 团竹 不同海拔 克隆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主食竹青川箭竹更新生长发育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13
作者 王文玲 刘天骄 +6 位作者 李雨芯 郑冰权 何飞 彭波 周世强 李德生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2,共9页
2023年4—7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岷山山系大熊猫主食竹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的更新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川箭竹的发笋期约60 d,平均发笋时间为(30.23±0.71)d,平均发笋量为(5.41&... 2023年4—7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岷山山系大熊猫主食竹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的更新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川箭竹的发笋期约60 d,平均发笋时间为(30.23±0.71)d,平均发笋量为(5.41±0.27)株/m^(2),活竹密度为(32.72±1.04)株/m^(2);(2)青川箭竹幼笋-幼竹的高度与生长时间呈极显著关系,表现为“S”型增长趋势,基径也与生长时间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3)在样地尺度下,不同海拔段、郁闭度的发笋量差异均极显著,表现为海拔越高,发笋量越大,郁闭度为0.50~0.74的林下发笋量最多;(4)在样方尺度下,成竹高度与发笋时间、笋高度和笋基径显著相关,灌木层高度与发笋期显著相关,灌木层盖度和乔木盖度与发笋量显著相关,草本层高度与笋基径显著相关。本研究揭示了青川箭竹的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有利于为大熊猫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川箭竹 环境因子 郁闭度 大熊猫 大熊猫国家公园 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臂金龟科一新纪录种——格彩臂金龟
14
作者 张涛 窦亮 孟庆玉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0-360,共1页
2017年8月12日,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进行昆虫资源调查过程中,采集到1只臂金龟科Euchiridae雄性昆虫。经查阅《中国珍稀昆虫图鉴》(陈树椿,1999)、《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张巍巍,李元胜,2011)等相关文献资料,并经成都华希... 2017年8月12日,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进行昆虫资源调查过程中,采集到1只臂金龟科Euchiridae雄性昆虫。经查阅《中国珍稀昆虫图鉴》(陈树椿,1999)、《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张巍巍,李元胜,2011)等相关文献资料,并经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赵力馆长鉴定后,确认该昆虫为格彩臂金龟Cheirotonus gestroi Pouillaude,这是该物种首次在四川省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科 四川省 新纪录种 昆虫资源调查 雄性昆虫 昆虫生态 文献资料 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山中段高山峡谷区主要森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邓东周 蒋小林 +3 位作者 武碧先 彭波 贺丽 鄢武先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8-94,共7页
基于野外样地调查数据,应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D)对区内10种主要森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组成及其... 基于野外样地调查数据,应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D)对区内10种主要森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林分郁闭度影响林下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不同森林群落林下植物多样性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人工林;不同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建议在本区山地恢复重建中,以营造混交林为宜,注重常绿与落叶树种搭配,在选择树种时应优先考虑选择与其自然分布相适应的乡土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植物多样性 林下植物 高山峡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海拔对团竹生物量分配和克隆形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美 张涛 +2 位作者 马李红 刘兰娇 谭永燕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23,共5页
通过对四川省北川县片口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下(2 700 m、2 800 m与2 900 m)团竹分株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克隆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分株及构件生物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地下茎生物量分配有显... 通过对四川省北川县片口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下(2 700 m、2 800 m与2 900 m)团竹分株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克隆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分株及构件生物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地下茎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差异,其他构件生物量分配无明显差异;秆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值中最大,为38%;(2)地上构件形态特征随海拔升高而变化显著;地下构件中根的数量、地下茎基茎、地下茎长度和分蘖强度都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海拔2 800 m时达到最大值,因此宜选择海拔2 800 m地带的团竹苗用于人工种植。团竹在不同海拔环境中具有生物量分配和克隆形态的可塑性,有利于其种群对水分、光资源等的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竹 构件生物量 生物量分配 克隆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