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种阔叶植物芬多精成分研究及评价
1
作者 简毅 林静 +4 位作者 张玉林 常博 何家敏 李易 张可欣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2-21,共10页
采用植物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和热脱附-气质联用(TDS-GC-MS)技术,以四川地区7种阔叶植物(厚朴Houpoea officinali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楠木Phoebe zhennan、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油樟Cinnamomu... 采用植物动态顶空套袋采集法和热脱附-气质联用(TDS-GC-MS)技术,以四川地区7种阔叶植物(厚朴Houpoea officinali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楠木Phoebe zhennan、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垂柳Salix babylonica)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其释放的芬多精成分和含量,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树种的综合评价体系对释放的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做出科学评价。结果表明:7种阔叶植物芬多精成分主要包括萜烯类、烷类、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等六类挥发性有机物,但含量各不相同;综合评价排序为厚朴>楠木>油樟>珙桐>银杏>水杉>垂柳,油樟、厚朴、楠木得分较高,说明从BVOCs的角度来看这些树种具有较高的价值,可在康养基地建设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植物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 芬多精 层次分析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山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对间伐的短期响应
2
作者 潘红丽 黄胜佳 +2 位作者 张帆 谢志文 李慧超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0-87,共8页
以川西南10年生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间伐——间伐保留量1800株/hm^(2)(轻度间伐,M1)、1350株/hm^(2)(中度间伐,M2)、900株/hm^(2)(重度间伐,M3)三种间伐强度技术措施下,3年后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本区人工... 以川西南10年生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间伐——间伐保留量1800株/hm^(2)(轻度间伐,M1)、1350株/hm^(2)(中度间伐,M2)、900株/hm^(2)(重度间伐,M3)三种间伐强度技术措施下,3年后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本区人工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间伐强度越大,林下植物种类及数量越多,喜光植物是间伐后进入样地的先锋植物;(2)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所有间伐强度的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处理之间,间伐强度M1和M3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所有间伐处理的林下植被盖度与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处理之间,间伐强度M1和M3的林下植物盖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4)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所有间伐与对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间伐强度M3与M1、M2之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从短期影响效果看,间伐强度选取保留量900~1350株/hm^(2)有利于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 华山松人工林 林下植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岷江柏古树子代光合及抗性物质特征
3
作者 徐峥静茹 蔡蕾 +6 位作者 龚良春 李旭华 陈淼 刘兴良 李慧超 冯秋红 毛康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796-6807,共12页
研究岷江柏古树子代的生理生态特征,对深入理解岷江柏对恶劣环境的响应机制及古树资源利用至关重要。选取阿坝州理县3株不同树龄(350年、550年、1200年)的岷江柏古树子代为研究对象,并以20年树龄的岷江柏子代为对照,测定生长、光合、渗... 研究岷江柏古树子代的生理生态特征,对深入理解岷江柏对恶劣环境的响应机制及古树资源利用至关重要。选取阿坝州理县3株不同树龄(350年、550年、1200年)的岷江柏古树子代为研究对象,并以20年树龄的岷江柏子代为对照,测定生长、光合、渗透物质及抗氧化酶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岷江柏古树子代株高、地径、高径比、比叶重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显著下降,生物量减少。(2)古树子代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a+b、叶绿素a/b)、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饱和点显著降低,光合固碳能力显著下降;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显著降低、叶绿素b增加,耐阴能力增强。(3)古树子代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显著减少,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脯氨酸显著增加,抗逆性显著增强。综上,岷江柏古树子代通过低光合、低消耗的生长策略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将更多的能量用于渗透物质积累和活性氧防御系统构筑,从而提升抗性。这也是岷江柏古树能够适应恶劣环境变化的生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柏 古树子代 光合特性 渗透物质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林碳密度及分配特征
4
作者 蔡蕾 陈淼 +3 位作者 李旭华 徐峥静茹 冯秋红 刘兴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906-914,共9页
【目的】川西亚高山天然林作为青藏高原东缘重要的碳汇功能区和生态屏障,其不同演替阶段的碳密度及分配模式对区域碳循环机制解析及碳汇功能提升具有关键科学意义。【方法】以米亚罗林区桦木次生林(NBF)、岷江冷杉桦木混交林(FBM)及岷... 【目的】川西亚高山天然林作为青藏高原东缘重要的碳汇功能区和生态屏障,其不同演替阶段的碳密度及分配模式对区域碳循环机制解析及碳汇功能提升具有关键科学意义。【方法】以米亚罗林区桦木次生林(NBF)、岷江冷杉桦木混交林(FBM)及岷江冷杉原始林(OGF)为对象,通过分层调查(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结合室内实验与模型测算,系统量化了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林生物量及碳密度分配特征。【结果】①岷江冷杉碳含量(504 g/kg)显著高于桦木(464 g/kg)及灌木的(4种灌木均值为441 g/kg),且随演替进程推进,乔木层、灌木层及枯落物层碳含量均呈现OGF>FBM>NBF的梯度规律;②OGF地上生物量(246.45 t/hm^(2))和生产力[9.64 t/(hm^(2)·a)]显著高于NBF[地上生物量129.94 t/hm^(2)、生产力5.60 t/(hm^(2)·a)]和FBM[地上生物量101.71 t/hm^(2)、生产力7.56 t/(hm^(2)·a)];③OGF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07.74 t/hm^(2),显著高于NBF(137.04 t/hm^(2))和FBM(133.24 t/hm^(2)),其中OGF生态系统中碳主要固定于乔木层,而NBF和FBM生态系统中碳主要固定于土壤;④总体而言,乔木层碳密度表现为干>枝>叶(P<0.05),灌木层碳密度表现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P<0.05),NBF和OGF枯落物的碳密度表现为半分解>未分解>已分解(P<0.05),而FBM表现为未分解和半分解显著大于已分解。【结论】明确了川西亚高山3种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林的碳密度及分配模式,为亚高山天然林恢复与碳中和目标协同推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含量 碳密度 碳分配 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