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宋元经验
1
作者
黄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69,共8页
宋元时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迎来了多民族语文并用时代,且经过数百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语文的掌握和使用上已形成多语文共享共用的新格局。元代大一统多民族国家...
宋元时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迎来了多民族语文并用时代,且经过数百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语文的掌握和使用上已形成多语文共享共用的新格局。元代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新现实,在语文上的反映就是国家通用语文思想的产生和实践。其次,这一时期中国各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吸收的加速发展,增进和加强了各民族彼此在文化上和思想上的共享精神世界的形成。最后,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各民族思想文化共同繁荣,促进了宋元时期各民族间在思想文化上的共同性的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经验
中华文化
共同繁荣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三星堆考古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
被引量:
3
2
作者
霍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3,共8页
三星堆六个祭祀坑的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有关三星堆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若干重大问题的新的思考。观察三星堆,需要从古蜀文明、三星堆与中原殷周文明的关系以及世界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个维度来开展。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三星堆文明诞...
三星堆六个祭祀坑的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有关三星堆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若干重大问题的新的思考。观察三星堆,需要从古蜀文明、三星堆与中原殷周文明的关系以及世界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个维度来开展。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三星堆文明诞生于中华大地,是古蜀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三星堆青铜器所反映的神灵祭祀场景,是殷商时期重祀好巫文化的典型反映。对三星堆器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开展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更为宏观的理论层面去分析比较三星堆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宗教信仰、区域文明特色以及和世界上古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等问题,应当不仅仅是考古学所承担的任务,更需要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如此才能真正认识三星堆文明的独特价值和对世界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考古
中华文明探源
区域文明
比较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禹的传说”和中华文明认同的活态表达
被引量:
4
3
作者
李锦
罗娜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8,共10页
禹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具有重要意义。禹的传说及相关禹迹遍布各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禹的传说”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有较好的活态性,并以三重形态表达出来:一是汉语系统的民间传说、大禹祭祀和三官信...
禹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具有重要意义。禹的传说及相关禹迹遍布各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禹的传说”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有较好的活态性,并以三重形态表达出来:一是汉语系统的民间传说、大禹祭祀和三官信仰;二是羌语系统的颂神禹、禹步、大禹萨朗;三是基于民间传说的禹迹。更为重要的是,岷江上游“禹的传说”的三种表达形态是叠合的,具有多语言、多形态的传承方式。三种叠合形态的一体性,说明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同的,是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认同的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的传说
中华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宋元经验
1
作者
黄博
机构
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69,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藏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研究”阶段性成果(22VMZ008)。
文摘
宋元时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迎来了多民族语文并用时代,且经过数百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语文的掌握和使用上已形成多语文共享共用的新格局。元代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新现实,在语文上的反映就是国家通用语文思想的产生和实践。其次,这一时期中国各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吸收的加速发展,增进和加强了各民族彼此在文化上和思想上的共享精神世界的形成。最后,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各民族思想文化共同繁荣,促进了宋元时期各民族间在思想文化上的共同性的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关键词
宋元经验
中华文化
共同繁荣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Keywords
Song-yuan Experience
Chinese culture
Common Prosperity
inter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三星堆考古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
被引量:
3
2
作者
霍巍
机构
四川大学
四部委共建
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3,共8页
文摘
三星堆六个祭祀坑的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有关三星堆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若干重大问题的新的思考。观察三星堆,需要从古蜀文明、三星堆与中原殷周文明的关系以及世界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个维度来开展。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三星堆文明诞生于中华大地,是古蜀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三星堆青铜器所反映的神灵祭祀场景,是殷商时期重祀好巫文化的典型反映。对三星堆器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开展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更为宏观的理论层面去分析比较三星堆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宗教信仰、区域文明特色以及和世界上古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等问题,应当不仅仅是考古学所承担的任务,更需要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如此才能真正认识三星堆文明的独特价值和对世界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
三星堆考古
中华文明探源
区域文明
比较考古学
Keywords
Sanxingdui Archaeology
exploring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regional civilization
comparative archaeology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禹的传说”和中华文明认同的活态表达
被引量:
4
3
作者
李锦
罗娜娜
机构
四川大学
中国藏学
研究
所
四部委
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8,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研究”阶段性成果(19ZDA70)。
文摘
禹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具有重要意义。禹的传说及相关禹迹遍布各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禹的传说”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有较好的活态性,并以三重形态表达出来:一是汉语系统的民间传说、大禹祭祀和三官信仰;二是羌语系统的颂神禹、禹步、大禹萨朗;三是基于民间传说的禹迹。更为重要的是,岷江上游“禹的传说”的三种表达形态是叠合的,具有多语言、多形态的传承方式。三种叠合形态的一体性,说明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同的,是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认同的表述。
关键词
禹的传说
中华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
Keywords
the Legend of Yu
Chinese Civiliz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宋元经验
黄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三星堆考古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
霍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禹的传说”和中华文明认同的活态表达
李锦
罗娜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