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国道教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再检视——以马伯乐和施舟人等法国汉学家的道教研究为中心
1
作者 胡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3,235,共11页
法国道教研究在国际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学者马伯乐与施舟人构建了一套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二人的道教研究为中心,以法国汉学研究的知识图谱为背景,检视法国道教研究的主要方法与理论实践,可以发现,法国道教研究最... 法国道教研究在国际汉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学者马伯乐与施舟人构建了一套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二人的道教研究为中心,以法国汉学研究的知识图谱为背景,检视法国道教研究的主要方法与理论实践,可以发现,法国道教研究最基础的方法是文献考据与田野调查。这两种方法奠定了法国道教研究的实证基础。此外,法国道教研究深受法国社会学传统特别是涂尔干的影响,“结构”也是其常用的分析手段之一。但相较于依托理论范式进行演绎推演的路径,法国道教研究更倾向于从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出发,强调经验和实践中的问题意识与分析框架的动态生成,表现出对理论先设的警惕与反思。在此背景下,法国道教研究呈现鲜明的“去理论化”与“去权威化”倾向,更接近开放、多元、实践导向的研究模式。这种文化理性立场,不仅成就了法国道教研究的独特面貌,也为道教研究在全球语境中的知识协商与文化对话提供了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道教研究 文献考据 田野调查 结构分析法 文化理性立场 国际汉学 马伯乐 施舟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器相济: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的符号学考察
2
作者 何佳玲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意涵丰富,是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活态符号。文章运用符号学理论,结合文献和田野方法关注绿松石的媒介物质性在文明发展中的意义建构,依次从“物本身”“物与人”“物与物”三维探讨绿松石在藏族宗教... 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意涵丰富,是研究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活态符号。文章运用符号学理论,结合文献和田野方法关注绿松石的媒介物质性在文明发展中的意义建构,依次从“物本身”“物与人”“物与物”三维探讨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的认知路径。文章指出,绿松石作为物媒介具有外在时空的常在性和内在时空的理据性;感官属性和能量属性,是绿松石在藏族宗教文化中广为流传的重要动因;绿松石与多模态符号以“同质叠加”“异质和合”“像似从属”三种界面构成了藏族宗教无穷时间、无上神圣的符号表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松石 藏族宗教 文化符号 物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杭州的开封宫观——宗教文化转移之实例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段玉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39,共7页
北宋灭亡后,伴随帝国统治中心由开封南迁杭州,原在开封的一些宫观亦先后在杭复建。这些在杭复建的宫观,大多与帝国政治结合紧密,是帝国统治连续性与合法性证实的舞台,并且是帝国与皇室安危的心理保障。由此看到,在宗教文化转移中,文化... 北宋灭亡后,伴随帝国统治中心由开封南迁杭州,原在开封的一些宫观亦先后在杭复建。这些在杭复建的宫观,大多与帝国政治结合紧密,是帝国统治连续性与合法性证实的舞台,并且是帝国与皇室安危的心理保障。由此看到,在宗教文化转移中,文化元素与特定的信仰群体之间密切联系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市 南宋 开封宫观 宗教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逸文化在道教宗教实践中的体现——析张三丰的“隐仙”人格 被引量:1
4
作者 余虹 查庆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52,共5页
隐逸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渗透于宗教之中,在道教中形成了不同于“士隐”的“道隐”风范,这在张三丰的“隐仙”人格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隐逸”行为既是一种宗教修炼的手段,又是一种至乐的审美生活方式,达到了宗教与审... 隐逸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渗透于宗教之中,在道教中形成了不同于“士隐”的“道隐”风范,这在张三丰的“隐仙”人格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隐逸”行为既是一种宗教修炼的手段,又是一种至乐的审美生活方式,达到了宗教与审美交融和谐的生命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三丰 隐逸 审美人格 宗教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趣和“利俗”之间——《释迦如来应化事迹》中的佛像发式研究
5
作者 王亚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0,共5页
对稀见嘉庆刻本的使用可推动关于清代佛传版画《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的研究。文章首先考察该版画的关键图像,即接近道士束发冠形象的释迦发式,分析其实践意义和佛学基础。其次,考察以释迦发式为核心的永珊样式的影响。最后,指出永珊样式... 对稀见嘉庆刻本的使用可推动关于清代佛传版画《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的研究。文章首先考察该版画的关键图像,即接近道士束发冠形象的释迦发式,分析其实践意义和佛学基础。其次,考察以释迦发式为核心的永珊样式的影响。最后,指出永珊样式体现了一种适合于多幅版画的独有禅趣,这与其“利俗”的意图之间存在深刻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珊 版画 本土化 禅趣 释迦发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四川藏区宗教观念的新变化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元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8-161,共4页
新时期,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与完善,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加上藏传佛教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使四川藏区宗教观念朝着市场化、弱化、融合化、民主化、规范化、世俗化方向发展,整体上呈现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格局。
关键词 四川 藏区 藏传佛教 宗教观念 市场经济 世俗化 规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摩文化再生产论——布迪厄理论在毕摩研究中的运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进 廖玲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3-137,共5页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在毕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彝族社会实际和毕摩自身境遇来看,生存心态成为了毕摩文化再生产的基本动力,权力正当化体现了毕摩文化再生产的运作逻辑,而象征性实践则构成了毕摩文化再生产的本质意涵。
关键词 布迪厄 毕摩 文化再生产 生存心态 权力正当化 象征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与柔:基督宗教与佛教传播策略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肖云忠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1期12-15,共4页
佛教与基督宗教进入中国采取了不同传播策略,取得了不同的传播效果。本文把二者传播策略的总体差异归纳为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的差异,并从二者处理与政治、与本土文化、与世俗社会的关系和传播载体选择四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差异。认为,... 佛教与基督宗教进入中国采取了不同传播策略,取得了不同的传播效果。本文把二者传播策略的总体差异归纳为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的差异,并从二者处理与政治、与本土文化、与世俗社会的关系和传播载体选择四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差异。认为,这些差异是地理环境、社会结构、认识论、文化特质、传教动机等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只有柔性传播策略才能促进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传播 柔性传播 差异 效果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逆返”思维——道教内丹逆返修炼的启迪 被引量:4
9
作者 蔡钊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2-86,共5页
中国器乐文化一直有逆返操作现象 ,与道教内丹逆返思维有同源关系及诸多相通之处。受道教内丹逆返思维启发 ,本文归纳出“中国器乐文化之逆返思维”命题 ,希望把“中国器乐文化之逆返思维”具体化、系统化、明确化、理论化 ,进而在中国... 中国器乐文化一直有逆返操作现象 ,与道教内丹逆返思维有同源关系及诸多相通之处。受道教内丹逆返思维启发 ,本文归纳出“中国器乐文化之逆返思维”命题 ,希望把“中国器乐文化之逆返思维”具体化、系统化、明确化、理论化 ,进而在中国器乐文化中大胆实践内丹逆返思维 ,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器乐理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内丹 中国器乐文化 逆返思维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子》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潘显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57,共5页
《淮南子》展现的美学思想,不是所谓的“杂家”,而是典型的道家-道教一脉。在其内容丰富的美学思想中,以“一”为至美的道家美学本体论,“美人不同面”的多样化美学标准,“不待脂粉芳泽”及“西施粉黛”的艺术美论,“形、气、神”为中... 《淮南子》展现的美学思想,不是所谓的“杂家”,而是典型的道家-道教一脉。在其内容丰富的美学思想中,以“一”为至美的道家美学本体论,“美人不同面”的多样化美学标准,“不待脂粉芳泽”及“西施粉黛”的艺术美论,“形、气、神”为中心的审美意识论,都是典型的道家-道教的美学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道家一道教 美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文化中的北辰与北帝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245,共4页
北辰和北帝都是道教的神灵。在很多早期道经中,北辰和北帝的职能十分相似,但并不是同一神灵,北帝的地位很低,并由北辰所掌管。南北朝末至隋唐时期,随着道教北帝信仰的发展,北帝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上升到"北极",最终与北辰融合... 北辰和北帝都是道教的神灵。在很多早期道经中,北辰和北帝的职能十分相似,但并不是同一神灵,北帝的地位很低,并由北辰所掌管。南北朝末至隋唐时期,随着道教北帝信仰的发展,北帝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上升到"北极",最终与北辰融合为同一神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文化 北辰 北帝 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屋山道教文化考察刍议 被引量:3
12
作者 卿希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5-82,共8页
四川洪雅瓦屋山在汉代是少数民族 (羌族、獠族 )聚居地。五斗米教创教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巫术有关。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陵所设立的传教区“二十四治”中有稠禾更治、北平治、本竹治、平盖治、平冈治、主薄山治 ,以及后来张鲁所设“八品游治... 四川洪雅瓦屋山在汉代是少数民族 (羌族、獠族 )聚居地。五斗米教创教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巫术有关。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陵所设立的传教区“二十四治”中有稠禾更治、北平治、本竹治、平盖治、平冈治、主薄山治 ,以及后来张鲁所设“八品游治”中的第一治“峨嵋治”都在瓦屋山周围。据现存史料推断张道陵在瓦屋山传教是十分可能的。瓦屋山道教文化底蕴相当深厚 ,堪称道教胜地。如果可以把二十四治及有关地方称作早期道教发祥地的话 ,那么 ,瓦屋山也可以看作是这种发祥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洪雅 瓦屋山 道教 五斗米道 生态思想 羌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文化养生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詹石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6,共6页
"道教文化养生"就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与实践技术,道教文化养生的形成与发展与道教组织形态同步。将近五千年来,道教先后经历了三大形态:元初道教、古典道... "道教文化养生"就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与实践技术,道教文化养生的形成与发展与道教组织形态同步。将近五千年来,道教先后经历了三大形态:元初道教、古典道教、制度道教。这三大形态的道教都充分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建构养生理论,开展养生实践。其代表性的养生体式有:斋醮养生、金丹养生、伦理养生、治世养生、文艺养生、环境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文化养生 现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2000年国内道教研究成果综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培仁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5-78,共4页
关键词 1996-2000年 国内 道教 研究成果 综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籍系星宿,命在天曹”:道教星辰司命信仰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伟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6,共7页
道教星辰司命信仰形式多样,其中既有对先民"北斗""文昌""三台"等星命信仰的接续,也有对域外"九曜"星命思想的吸收,更有对当时社会流行的本命元辰、本命星君信仰的改造,形成复杂交错的星命信仰... 道教星辰司命信仰形式多样,其中既有对先民"北斗""文昌""三台"等星命信仰的接续,也有对域外"九曜"星命思想的吸收,更有对当时社会流行的本命元辰、本命星君信仰的改造,形成复杂交错的星命信仰格局。比较而言,中国本土星命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具体运用上,尤其是在为本命年祈禳灾星的实践操作中,道教星辰司命学说往往与其他多种司命理论配合出现,共同论说个人的年命吉凶,从而更加适应民众的禳灾需求,这也是道教的实践智慧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星辰司命 域外星命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泽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4-699,共6页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道士,被尊为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南宗教团倡行内丹道,并将内丹修炼与斋醮仪式相结合。白玉蟾在斋醮科仪中融入雷法的仪格,以增强斋醮济世度人的法力,这既是宋代雷法盛行的时代背景所决定,也是白玉蟾对道教斋醮科...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道士,被尊为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南宗教团倡行内丹道,并将内丹修炼与斋醮仪式相结合。白玉蟾在斋醮科仪中融入雷法的仪格,以增强斋醮济世度人的法力,这既是宋代雷法盛行的时代背景所决定,也是白玉蟾对道教斋醮科仪格式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蟾 南宗教团 斋醮科仪 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四川回族经济文化述略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泽洪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3-59,共7页
近现代四川回族经济文化述略张泽洪四川有回族108638人(1990年统计),清真寺116座。四川回族是在元明清时期,因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因素,从陕、甘、江南、云南等地区迁徙入川的,他们虽散居四川各地,但仍保持着回... 近现代四川回族经济文化述略张泽洪四川有回族108638人(1990年统计),清真寺116座。四川回族是在元明清时期,因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因素,从陕、甘、江南、云南等地区迁徙入川的,他们虽散居四川各地,但仍保持着回族的风俗习惯和伊斯兰信仰。四川回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回族 经济文化 回民 清真寺 伊斯兰教 成都 民国时期 成达师范 西昌 屠宰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瑞雪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8-63,共6页
道教的师道思想是中华传统师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儒家的师道为基础,兼容道家的师道思想,并且结合宗教教理教义的实际需要,发展出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师道文化。对道教"师道"思想发展的梳理和认识,对于重建"师道"... 道教的师道思想是中华传统师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儒家的师道为基础,兼容道家的师道思想,并且结合宗教教理教义的实际需要,发展出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师道文化。对道教"师道"思想发展的梳理和认识,对于重建"师道"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师道 界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宗教学应加强宗教实践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段玉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105,共5页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宗教研究从起步到繁荣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一些长期困惑学人的根本性问题仍未获得令人信服的解释。回答类似问题,需要加强宗教实践技术的研究。宗教实践技术包括仪式技术、营造技术、时间技术、叙事...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宗教研究从起步到繁荣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一些长期困惑学人的根本性问题仍未获得令人信服的解释。回答类似问题,需要加强宗教实践技术的研究。宗教实践技术包括仪式技术、营造技术、时间技术、叙事技术、记忆技术、关爱技术、组织技术种种。加强宗教实践技术的研究既是宗教本身给定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建立和谐多元社会的现实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宗教 实践技术 信众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被引量:1
20
作者 卿希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51-59,共9页
道教是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它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有着血肉相联的密切关系,是我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全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离不... 道教是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它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有着血肉相联的密切关系,是我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全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离不开对道教的研究。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复杂,其来源也是多方面的。从道教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是从它的思想渊源方面,看它吸收了哪些传统文化?二是从它的作用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渊源 太平经 道家 传统宗教 抱朴子内篇 神仙思想 道士 儒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