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科学视角下的山地社会:探索中国西南山地史前史的新方法
1
作者 吕红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3,共7页
山地长期以来被视为文明的边缘地带。然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理论发展表明,山地不仅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技术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关键通道。本文回顾中国西南山地史前农业、牧业以及文化交流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考古科学视角提出未来... 山地长期以来被视为文明的边缘地带。然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理论发展表明,山地不仅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技术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关键通道。本文回顾中国西南山地史前农业、牧业以及文化交流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考古科学视角提出未来一些重要研究方向和议题。用跨学科方法探索中国西南山地丰富的生态多样性和多元文化景观,将为理解人类如何适应复杂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独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考古 中国西南山地 考古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典型地震灾区居民住房受损影响因素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巧巧 孟祥瑞 +3 位作者 第宝锋 曾雅婕 骆晓龙 胡顺忠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2-500,共9页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M S6.0地震,导致泸县18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通过现场的调查资料,定量统计出灾区居民住房损坏情况,评估房屋结构、震中距离同居民住房损坏程度间的关系,并建立四川盆地典型地震灾区不同地震烈度下的居民住房...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M S6.0地震,导致泸县18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通过现场的调查资料,定量统计出灾区居民住房损坏情况,评估房屋结构、震中距离同居民住房损坏程度间的关系,并建立四川盆地典型地震灾区不同地震烈度下的居民住房易损性矩阵。在此基础上,比较此次地震与同震级下其他地震平均震害指数的差异,进而探讨研究区居民住房破坏程度的特征及原因,得出以下结论:(1)住房易损性由高到低为砖混结构、砖木及其他结构(土木、木、石砌结构)、钢混结构;(2)泸县地震中90%的住房损坏出现在震中距6600 m内的区域;(3)比较同震级两次地震发现,盆地对居民住房造成的损坏比山地低1~2倍。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盆地及其他地震多发地区震后灾损快速评估、居民住房规划重建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房屋结构 易损性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古城遗址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分析及防治研究
3
作者 张楚帆 秦芳楠 +8 位作者 杨盛 周智威 吕杉 劳光杰 吴饶 文孝梅 贾庆楠 孙群 谭雪梅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2-138,共7页
成都古城东华门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城市遗址中心,现场调查发现遗址表面发生了严重的真菌腐蚀,因此对遗址真菌防治研究迫在眉睫。该研究采集东华门遗址典型病害的土壤样本,培养分离出16株真菌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7个属,包... 成都古城东华门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城市遗址中心,现场调查发现遗址表面发生了严重的真菌腐蚀,因此对遗址真菌防治研究迫在眉睫。该研究采集东华门遗址典型病害的土壤样本,培养分离出16株真菌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7个属,包括Alternaria、Fusarium、Mortierella、Mucor、Penicillium、Talaromyces和Phoma属,筛选出6株产酸产酶能力较强的Alternaria、Fusarium、Mucor、Penicillium菌株为关键腐蚀菌;以此6株菌为靶标菌株筛选抑菌剂,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发现,氯己定、DCOIT、制霉菌素及苯扎氯铵能够抑制真菌生长,其中氯己定、制霉菌素高效抑制关键腐蚀真菌Penicillium属和Mucor属生长(MIC≤15.625 mg/L),DCOIT对Mucor属真菌抑制效果较弱(MIC≥62.5 mg/L)。该结果可为东华门遗址真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华门遗址 真菌 微生物病害 最小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祖先重组图重建古今人类群体遗传系谱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青鑫 王萌鸽 +2 位作者 刘超 袁慧军 何光林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9-859,共11页
随着古今人群大规模基因组资源的公布、计算生物学工具的革新及大数据挖掘相关算力的提升,基因组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些进步和变化不仅显著加深了人们对人类起源、迁徙及混合等复杂演化历程的理解,而且也揭示了这些过程... 随着古今人群大规模基因组资源的公布、计算生物学工具的革新及大数据挖掘相关算力的提升,基因组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些进步和变化不仅显著加深了人们对人类起源、迁徙及混合等复杂演化历程的理解,而且也揭示了这些过程对人类疾病健康状态的影响,加速了人们对人类健康和疾病遗传学基础的研究,还为挖掘人类基因组中记载的群体演化历史及疾病遗传学基础的演化轨迹提供了新的途径。祖先重组图(ancestral recombination graph,ARG)技术,通过分析全基因组中不同区域的重组事件和共祖特征,重建了基因组片段之间的演化关系。ARG记录了所研究基因组序列分歧以来的所有共祖和重组事件,并指明了每个基因组位置的完整系谱,是基因组分析的理想数据结构。本文综述了ARG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在法医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演化医学、医学基因组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转化应用和发展前景,以期推动该技术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对人类基因组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重组图 遗传系谱 演化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