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3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结·协作·智能--AI时代生命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三维重构
1
作者 兰利琼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32,共7页
在“网络原住民”使用线上教学平台常态化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的双重背景下,高等教育界的有效应对既是时代课题,更是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文献研究与计量分析,结合访谈调研,阐释通识教育的价值重要性和时代急迫性... 在“网络原住民”使用线上教学平台常态化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的双重背景下,高等教育界的有效应对既是时代课题,更是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文献研究与计量分析,结合访谈调研,阐释通识教育的价值重要性和时代急迫性,探索生命科学通识类国家一流课程的持续建设。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联结自然与社会;在教与学主体上强化跨学科交叉融合协作;在教与学方法上注重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智能体实现个性化辅导。以突出联结、协作、智能三维重构,力求进一步达成强化学生能力、素养、价值观与行动力的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一流课程 人工智能 生命科学 智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鸟类调查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偲 张敦房 +2 位作者 黄科 曹森 刘绍龙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9-254,共6页
2007年9月~2008年8月,采用样线法对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74种,其中留鸟占44.6%,冬候鸟占20.3%,夏候鸟占18.9%,旅鸟占14.9%;家麻雀、普通鸬鹚等2种为成都市区的鸟类新纪录;国家二级保... 2007年9月~2008年8月,采用样线法对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74种,其中留鸟占44.6%,冬候鸟占20.3%,夏候鸟占18.9%,旅鸟占14.9%;家麻雀、普通鸬鹚等2种为成都市区的鸟类新纪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长耳鸮、普通鵟2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小、普通鸬鹚、苍鹭等10种;白头鹎、红头长尾山雀、白颊噪鹛、树麻雀等4种为江安校区鸟类优势种,小白鹭、珠颈斑鸠、家鸽、家燕等12种为常见种。对不同生境的鸟类种类进行分析发现,植被受人为干扰较少的待建荒地的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人工绿化带如草坪、灌丛、树林等次之,建筑区的鸟类多样性指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成都 生物多样性 城市化 样线法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校园植物配置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建欣 白洁 《中国城市林业》 2010年第2期25-27,共3页
通过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校园植物配置进行调查分析,指出了校园绿地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对今后校园景观环境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校园绿地 植物配置 四川大学 校区 景观环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大学校园植物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31
4
作者 白洁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第2期60-69,共10页
通过对成都市高校校园绿化具代表性的四川大学校园的植被进行了种类、数量、应用频率、植物物种丰富度等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大学校园共有植物种类461,隶属于122科337属。其中较大的科为十字花科、蔷薇科、蝶形花科、木犀科、菊科... 通过对成都市高校校园绿化具代表性的四川大学校园的植被进行了种类、数量、应用频率、植物物种丰富度等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大学校园共有植物种类461,隶属于122科337属。其中较大的科为十字花科、蔷薇科、蝶形花科、木犀科、菊科和禾本科。整体上校园的植物资源较丰富,但绿化结构简单。建议加大植物种类的引种,提高植物种类的丰富度,使校园绿化体系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校园绿化 四川大学 植物调查 生态效益 景观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水体设计探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建欣 程诗 +2 位作者 瞿奇 黄秋燕 李霏飞 《广东园林》 2011年第1期40-43,共4页
水景结合学校的精神文化,将会使大学校园成为生态自然、宜人的学习场所和交往空间。文章分析了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水体景观设计的特点和设计思路,阐述了水景设计的理念和原则,为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四川大学 水体景观 设计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大学校园珍稀濒危植物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静 余林蔓 +1 位作者 陈斯琪 徐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期184-187,190,共5页
对四川大学校园珍稀濒危植物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以及文献查阅,对种类、数量和应用形式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对四川大学校园珍稀濒危植物的应用特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较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四川大学 珍稀濒危植物 应用现状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5种常见留鸟的食性及其季节差异 被引量:4
7
作者 赵伊伦 陈梦羽 +1 位作者 缪宁 Timothy Moermond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6-581,共6页
为揭示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常见鸟类食性的季节性动态,2014年8月—2015年8月观察记录了常见鸟类的组成、食物种类及取食频率,统计分析了其食物的种类组成。采用Levins指数和相似性百分率指数计算了5种常见留鸟的食性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 为揭示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常见鸟类食性的季节性动态,2014年8月—2015年8月观察记录了常见鸟类的组成、食物种类及取食频率,统计分析了其食物的种类组成。采用Levins指数和相似性百分率指数计算了5种常见留鸟的食性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1)出现频率最高的5种鸟类均为留鸟,分别是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麻雀Passer montanus、乌鸫Turdus merula和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2)5种鸟类对植物性食物种子的取食频率最大,为55.33%;3)白颊噪鹛的食性受季节影响最小,白颊噪鹛与乌鸫在夏季的食性最专一,白头鹎、麻雀与珠颈斑鸠在春季的食性最专一;4)5种鸟类的生态位重叠较高,生态位重叠值最高的为乌鸫和麻雀(7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 常见留鸟 季节 食性 果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造景植物调查与分析
8
作者 王玉梅 张浩然 +1 位作者 吴华 辜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3期188-191,242,共5页
以四川大学新校区——江安校区为研究对象,对校区园林植物进行实地调查,对教学区和生活区植物配置及抗性进行分析,发现江安校区植物造景存在川西地区乡土树种不足,垂直绿化欠缺,植物丰富度较低,群落生态功能降低及绿化管理混乱等问题。... 以四川大学新校区——江安校区为研究对象,对校区园林植物进行实地调查,对教学区和生活区植物配置及抗性进行分析,发现江安校区植物造景存在川西地区乡土树种不足,垂直绿化欠缺,植物丰富度较低,群落生态功能降低及绿化管理混乱等问题。建议增加川西特有古树名木来展现强烈的校园文化和地域性特征,在保持现有造景风格的同时,利用篱墙等来构建垂直绿化景观等,以供未来校园环境建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大学 新校区 造景植物 景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的种群密度及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9
作者 陈洋 杨睿 +4 位作者 陈黎 贠阳 权子豪 刘郢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1-249,共9页
2022年8月—2024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野外样线调查法对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分布和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同时采用MaxEnt模型对其栖息地适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绿尾虹雉主要活动在海拔31... 2022年8月—2024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和野外样线调查法对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的分布和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同时采用MaxEnt模型对其栖息地适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绿尾虹雉主要活动在海拔3100~4400 m的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和高山流石滩生境;绿尾虹雉的种群密度为2.46只/km^(2)(1.95~3.03只/km^(2)),栖息地总面积为110.68 km^(2),其中适宜栖息地面积为74.72 km^(2),适宜栖息地被分割成3个区域,保护区内绿尾虹雉种群数量为184只;影响绿尾虹雉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因子是距道路距离、植被类型和年温差等。本研究结果丰富了保护区绿尾虹雉的种群生态资料,为区域内绿尾虹雉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尾虹雉 种群密度 大熊猫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师范大学校园鸟类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顺德 郭克疾 +1 位作者 陈贵英 周成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484-7486,共3页
结合四川师范大学标本室保存的部分鸟类标本,采用路线调查法和鸟鸣声识别法对四川师范大学校园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师范大学校园鸟类共65种,隶属于8目20科,其中留鸟27种,冬候鸟16种,夏候鸟7种,旅鸟15种;白头鹎、白颊噪鹛、红... 结合四川师范大学标本室保存的部分鸟类标本,采用路线调查法和鸟鸣声识别法对四川师范大学校园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师范大学校园鸟类共65种,隶属于8目20科,其中留鸟27种,冬候鸟16种,夏候鸟7种,旅鸟15种;白头鹎、白颊噪鹛、红头长尾山雀、树麻雀、白鹡鸰为校园鸟类的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师范大学 校园鸟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英大学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对比思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解丽芳 林宏辉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13-115,118,共4页
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调查了国内11所高校及英国牛津大学、约克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对比中英两国高校在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而指出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就此提出了一些改进... 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调查了国内11所高校及英国牛津大学、约克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对比中英两国高校在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而指出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就此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英大学 生物科学 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甜 张大伟 +2 位作者 李佛生 熊莉 林宏辉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6,共6页
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优秀科研项目转化以及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源为学生前沿科学知识学习、综合性科研训练和生物下游产业技术训练提供有利环... 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优秀科研项目转化以及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源为学生前沿科学知识学习、综合性科研训练和生物下游产业技术训练提供有利环境,有效地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学习和延伸。全天候开放共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实验标准化视频、教学课件和测试题库等线上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满足随时随地实验教学需求,支持了一系列的混合式线上线下实验教学课程开展。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国家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双中心”融合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与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了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技术创新实践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教学资源 共享平台 虚实结合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药用动物资源调查与统计分析
13
作者 方清茂 黎跃成 +12 位作者 窦亮 蔡国 张美 周毅 周先建 胡平 周重建 王曙 兰志琼 陈发军 苏伯安 唐小杰 赵军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91-1998,共8页
目的 通过开展四川省药用动物调查(2020—2023年),获得四川省药用动物的本底数据,并与四川省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1983—1986年)的药用动物数据比较,分析全省药用动物种类、分布及其变化情况,为四川省药用动物产业发展与保护提供决... 目的 通过开展四川省药用动物调查(2020—2023年),获得四川省药用动物的本底数据,并与四川省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1983—1986年)的药用动物数据比较,分析全省药用动物种类、分布及其变化情况,为四川省药用动物产业发展与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按照动物调查的方法,开展药用动物的野外调查,拍摄图片与鉴定,数据录入与数据分析。结果 四川省21个市州183个县均发现了药用动物,其中12个市州药用动物资源丰富,29个县药用动物的数量在50种以上,其中以峨眉山市药用动物(178种)种类最多;四川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发现药用动物212科,468属,745种,其中2021年前发现药用动物资源573种;药用动物资源种类最丰富的是鸟纲,达243种;药用动物物种数超过10种的科有14个,鲤科的药用动物种类(48种)较多;四川省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共发现药用动物108种,本次发现了其中的102种,占94.4%;本次调查发现药用动物的种类超过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的589%;四川省发现的常用动物药材有33种,其中,冬虫夏草、麝香、蟾蜍为川产道地药材;普查发现的药用动物新分布包括凉山虫草与古尼虫草,发现的新资源包括灰兜巴(异囊地蛛)等;四川省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用动物140种,其中Ⅰ级保护动物44种;“三有保护动物”230种,其中以鸟类最多,达130种。结论 四川省药用动物资源丰富,建议四川省加强林麝(麝香)、鲮鲤(穿山甲)、冬虫夏草等动物资源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 药用动物 种类与分布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的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章敏 彭波 +5 位作者 贺飞 何兴成 王文玲 刘天骄 李雨芯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3-384,共12页
基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2022年135台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研究了同域有蹄类的日活动模式、季节性活动节律差异及时空生态位重叠。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8种有蹄类动物,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分布最广、相对丰富度最... 基于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9—2022年135台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研究了同域有蹄类的日活动模式、季节性活动节律差异及时空生态位重叠。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8种有蹄类动物,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分布最广、相对丰富度最高,岩羊Pseudois nayaur发现位点最少;在主要活动于森林的7种有蹄类中,中华斑羚全天活动,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为昼行性,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偏昼行性和晨昏性,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偏夜行性。除中华扭角羚外,其他有蹄类冷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都有显著差异;时间生态位上,有蹄类活动节律重叠在冷暖季有差异,暖季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于冷季;空间生态位上,野猪和中华斑羚的重叠指数最高,中华扭角羚和其他物种的重叠指数很低,提示大体型、集群的物种可能主要通过空间回避实现共存。研究结果丰富了有蹄类动物的基础信息,为保护区有蹄类的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活动模式 时空共存 有蹄类 大熊猫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光雾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蝶类调查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雯倩 唐靖萱 +4 位作者 张宸睿 毛康珊 王东磊 陈思杨 窦亮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为了解四川省巴中市光雾山风景名胜区蝴蝶资源状况,于2021年5—10月对景区及其周边区域的蝶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共发现蝶类5科80属117种。物种数上,蛱蝶科Nymphalidae最多(55种,占47.01%),其次是弄蝶科Hesperiidae(20种)、灰蝶科Lycae... 为了解四川省巴中市光雾山风景名胜区蝴蝶资源状况,于2021年5—10月对景区及其周边区域的蝶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共发现蝶类5科80属117种。物种数上,蛱蝶科Nymphalidae最多(55种,占47.01%),其次是弄蝶科Hesperiidae(20种)、灰蝶科Lycaenidae(16种)、粉蝶科Pieridae(15种)和凤蝶科Papilionidae(11种)。调查到的117种蝶类中,东洋种44种,古北种10种,广布种48种,另有15种未查明区系组成。本研究显示光雾山地区蝶类多样性在国内同类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中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当地生物多样性状况良好,尚未受到大规模人为干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类 多样性 光雾山国家风景名胜区 名录 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喉雉鹑的巢特征和巢址选择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路 余鳞 +5 位作者 白俊 张塔星 曹亚珍 马朝娟 周智强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2,共9页
2021年和2022年的3—7月,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跟踪观察和系统搜索法,对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的巢特征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红喉雉鹑可筑地面和树上2种巢型,以树上巢为主,占88.24%(15/17);巢材包括树... 2021年和2022年的3—7月,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跟踪观察和系统搜索法,对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的巢特征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红喉雉鹑可筑地面和树上2种巢型,以树上巢为主,占88.24%(15/17);巢材包括树皮、枯草、羽毛、针叶和苔藓等。(2)树上巢均位于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树枝基部,距离地面平均高度3.05 m±0.23 m(1.64~4.45 m),巢平均深度2.88 cm±0.07 cm(2.4~3.4 cm)。(3)红喉雉鹑偏好在坡度较小、草本盖度和落叶盖度较大、植被郁闭条件较好且距水源距离较近的生境中筑巢;草本盖度和落叶盖度是影响红喉雉鹑选择筑巢生境的关键因子,表明其选择巢址时受到安全因素和食物资源的双重影响。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红喉雉鹑繁殖生态学的基础资料,为物种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喉雉鹑 巢址选择 雉类 濒危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鸟类新记录——丹顶鹤
17
作者 杨智雄 杨骏 +1 位作者 邓建新 吴永杰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304,共1页
2023年12月22日,在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云盘社区附近农耕地(105.48°E,32.67°N,海拔700 m)记录到1只鹤科Gruidae鸟类。该鸟嘴灰绿色,头顶红色,眼先、脸颊、喉及颈侧黑色;耳羽至颈背白色,除次级飞羽及长而下悬的三级飞羽... 2023年12月22日,在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云盘社区附近农耕地(105.48°E,32.67°N,海拔700 m)记录到1只鹤科Gruidae鸟类。该鸟嘴灰绿色,头顶红色,眼先、脸颊、喉及颈侧黑色;耳羽至颈背白色,除次级飞羽及长而下悬的三级飞羽黑色外,身体其余部位均为白色;脚黑色(图1)。查阅《中国鸟类志》(赵正阶,2001)、《四川省鸟类名录的修订与更新》(阙品甲等,2020)、《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刘阳,陈水华,2021)、《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22)和《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郑光美,2023),确认为鹤形目Gruiformes鹤科鹤属Grus的丹顶鹤G.japonensis,为四川省鸟类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飞羽 三级飞羽 鹤形目 郑光美 鹤科 马敬能 耳羽 鹤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梯度变化对四川西岭雪山小型兽类群落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段超 陈洋 +5 位作者 郑冰权 王文玲 徐国浩 许萍 樊星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3,共14页
2022年5—10月,利用夹夜法和陷阱法对四川西岭雪山小型兽类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进行了研究,在海拔1000~4600 m设置102个样方,捕获小型兽类32种884只。以400 m海拔梯度分析小型兽类群落:随海拔梯度升高,群落第一优势种形成了从北社鼠Niviv... 2022年5—10月,利用夹夜法和陷阱法对四川西岭雪山小型兽类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进行了研究,在海拔1000~4600 m设置102个样方,捕获小型兽类32种884只。以400 m海拔梯度分析小型兽类群落:随海拔梯度升高,群落第一优势种形成了从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海拔1000~1800 m),转变成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海拔1800~3400 m),再到松田鼠属未定名种Neodon sp.(海拔3400 m以上)的替换现象;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为中峰格局,物种丰富度在海拔1800~3400 m最高;发现松田鼠属Neodon一新物种,确认壮鼩鼹Uropsilus ro‑bustus Wan,2015新种地位成立。本研究强调了对完整海拔梯度进行全面抽样调查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真实的生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岭雪山 小型兽类 海拔 群落结构 物种丰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生长相关SSR_(S)多态性与性状关联分析
19
作者 颉江 刘乙 +2 位作者 龚全 周闯 覃川杰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4-30,共7页
本研究选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微卫星位点gh-GA和生长性状QTL定位点区域内微卫星pfu11克隆序列pfu11-CA位点,分析同一批次繁殖的12月龄、体质量1 g左右的300尾黄颡鱼的遗传多样性和主要生... 本研究选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微卫星位点gh-GA和生长性状QTL定位点区域内微卫星pfu11克隆序列pfu11-CA位点,分析同一批次繁殖的12月龄、体质量1 g左右的300尾黄颡鱼的遗传多样性和主要生长性状的关联情况。结果表明,位点gh-GA在267尾样本中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_(a))为6,观测杂合度(H_(o))为0.801,期望杂合度(H_(e))为0.74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08;位点pfu11-CA共有292尾样本获得分型结果,N_(a)为5,H_(o)为0.592,He为0.623,PIC为0.548。这两个位点均为高度多态,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h-GA位点DE基因型的全长显著高于DF和CE基因型,DE基因型的体长显著高于AF、DF和CE基因型。pfu11-CA位点BC基因型的全长和体长均极显著高于DE基因型,AC和BC基因型的全长和体长均显著高于AE和DE,AC和BC基因型的体质量均显著高于DE。gh-GA位点的DE基因型,以及pfu11-CA位点的AC和B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这两个位点可作为生长性状的候选位点。本研究可为开展黄颡鱼生长相关遗传标记研究提供可靠的分子遗传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微卫星 生长激素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微乳剂制备及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效果
20
作者 金洪 张爱贵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4期11-13,共3页
化合物I6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效,以其为有效成分制备微乳剂,并评价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通过筛选溶剂、乳化剂及防冻剂,确定化合物I6微乳剂的配方(质量分数):I6用量为10%,环己酮用量为20%,OP-10用量为20%,防冻剂用量为5%,... 化合物I6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效,以其为有效成分制备微乳剂,并评价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通过筛选溶剂、乳化剂及防冻剂,确定化合物I6微乳剂的配方(质量分数):I6用量为10%,环己酮用量为20%,OP-10用量为20%,防冻剂用量为5%,水用量为45%,并且微乳剂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盆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I6微乳剂对水稻纹枯病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EC50=1.0925 mg·L^(-1)),优于10%噻呋酰胺微乳剂的抑菌效果(EC50=1.2843 mg·L^(-1))。该研究可为10%I6微乳剂的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合物I6 微乳剂 吡唑酰胺 水稻纹枯病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