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赛克主义”:21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走向 |
阎嘉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3
|
|
2
|
文学人类学:中西交流中的兼容与发展 |
徐新建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4
|
|
3
|
四川方言中的“各人” |
周作明
马友平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6 |
4
|
|
4
|
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研究 |
董洪川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1 |
31
|
|
5
|
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语境中的“体制” |
史冬冬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6
|
特定视域中的文学史景观——评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 |
张德明
|
《广东社会科学》
|
2001 |
2
|
|
7
|
网络时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林树明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8
|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笔谈 |
刘勇强
周群
王齐洲
李晓晖
罗小东
陶佳珞
王立
王小舒
沈伯俊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
2004 |
0 |
|
9
|
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异质互补与延续——评蒋承勇教授《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 |
李安斌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
2004 |
0 |
|
10
|
20世纪4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缘由 |
谢丽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1
|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可比性原则 |
朱云生
杜吉刚
|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12
|
对浩然文学“真实性”的理解与误区——兼谈十七年文学评价问题 |
刘晓红
王富仁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3
|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悖论与跨文化场 |
刘安鹏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4
|
汉语流行新词语的超常组合及其语用理据 |
杨文全
曹敏
|
《语言科学》
|
2003 |
9
|
|
15
|
类型美学观念的受众实践——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样式确证与叙述创新 |
峻冰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02 |
13
|
|
16
|
成都客家方言岛词汇使用现状调查——以“华阳凉水井客家话”为例 |
宋伶俐
朴正俸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17
|
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 |
张子开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18
|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
张莹
马芸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19
|
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 |
徐新建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1
|
|
20
|
论三国时期代词“汝”和“尔”的格 |
邓军
李萍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