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赛克主义”:21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走向 被引量:13
1
作者 阎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68,共3页
关键词 马赛克主义 21世纪 西方文学 文学文学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人类学:中西交流中的兼容与发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新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0-105,共6页
文学人类学 ,顾名思义就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 2 0世纪后半期以来 ,文学人类学既是西方文学与人类学界一批前沿学者的积极主张 ,亦是一种逐渐向其他学科领域扩展、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同时又是一种影响广泛的重... 文学人类学 ,顾名思义就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 2 0世纪后半期以来 ,文学人类学既是西方文学与人类学界一批前沿学者的积极主张 ,亦是一种逐渐向其他学科领域扩展、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同时又是一种影响广泛的重要流派。近半个世纪以来 ,文学人类学则成为了中国文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 ,并正对人文研究中的其他学科产生着日益深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 中西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方言中的“各人” 被引量:4
3
作者 周作明 马友平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11期66-70,共5页
本文在追溯四川方言词语“各人”语义来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它的语义指向及语用功能,并探讨了普通话中的对等词“自己”的性质及特点。
关键词 各人 自己 语义指向 长距离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董洪川 《山东外语教学》 2001年第2期18-22,共5页
'文化误读'是文学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接受理论的核心观点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进行了认真分析,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文化误读'的理论依据,并对'文化误读'类型进行了仔细分辨,并... '文化误读'是文学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接受理论的核心观点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进行了认真分析,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文化误读'的理论依据,并对'文化误读'类型进行了仔细分辨,并对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在文化交流中的正负作用进行了概括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误读 期待视野 语境 文学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语境中的“体制” 被引量:2
5
作者 史冬冬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96,共6页
从词源学意义上看,体制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社会习俗、意识模式和行为方式等,其生命力远远强于文字的规定。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作为一个自律的领域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文学在其自身内部也有了一种已经规范化了的体制;而... 从词源学意义上看,体制是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社会习俗、意识模式和行为方式等,其生命力远远强于文字的规定。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作为一个自律的领域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文学在其自身内部也有了一种已经规范化了的体制;而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过程,文学变为由社会多种力量参与建构的产物,文学体制作为维持文学生产的秩序性力量,它在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权利、想象与规则等因素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而言,作为一个生产性的机构和中介,体制通过系统化的习俗惯例和传统来建立和传播知识和信仰;作为维持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规定性力量和系统,体制已经深入到一种文化共同体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社会的运行、意识形态的建构、文化现象的形成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 规定性 文学研究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定视域中的文学史景观——评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德明 《广东社会科学》 2001年第4期151-152,共2页
关键词 文学史 王本朝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时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树明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0-92,共3页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文艺 性别研究 年代 关系 网络时代 信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笔谈
8
作者 刘勇强 周群 +6 位作者 王齐洲 李晓晖 罗小东 陶佳珞 王立 王小舒 沈伯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133-136,共4页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是一个集体项目 ,丛书作者全部是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教师。他们的研究旨在以作家作品研究为基础而又超越作家作品研究 ,尽可能全面地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流派 ,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在系统性和理论深度方面取得进展 ,...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是一个集体项目 ,丛书作者全部是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教师。他们的研究旨在以作家作品研究为基础而又超越作家作品研究 ,尽可能全面地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流派 ,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在系统性和理论深度方面取得进展 ,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成长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丛书作者对流派的界定及其特征 ,多有独到的认识或辨析。许多重大问题的生发求解 ,如流派的统系意识、盟主意识、风格意识 ,如玄学理想人格 ,如宫体诗派的文学史意义 ,如台阁体的合理性 ,如小说理论流派的再划分 ,如明清章回小说的流派风格 ,其结论笃实 ,又让人耳目一新 ,堪称实证考索和理论分析紧密结合的范例。丛书作者都有长时间的学术积累。他们分工合作时 ,既充分尊重个人兴趣 ,又注意整体的互相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文学流派 艺术风格 个性精神 丛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异质互补与延续——评蒋承勇教授《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
9
作者 李安斌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223-224,共2页
关键词 《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 蒋承勇 人文精神 生命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4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生成缘由
10
作者 谢丽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1,共5页
20世纪40年代,战争改变了一切,并给人们带来一场空前的劫难,也正是这幅因历史的强行进入而形成的战时的文学地图,为20世纪40年代年代乡土文学的生成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因为,正是在这幅由战争所形成的弥漫着硝烟的文学地图上,特殊年代的... 20世纪40年代,战争改变了一切,并给人们带来一场空前的劫难,也正是这幅因历史的强行进入而形成的战时的文学地图,为20世纪40年代年代乡土文学的生成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因为,正是在这幅由战争所形成的弥漫着硝烟的文学地图上,特殊年代的政治文化环境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共同构成了本时期乡土文学生成的外在客体因素,而现代作家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和他们对时代召唤的感应与主动选择,则构成了这一时期乡土文学生成的内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20世纪40年代 乡土文学 生成缘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可比性原则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云生 杜吉刚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5-117,共3页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是相对于比较文学的学科目标所隐含的潜在可能性或研究成果所达到水平的一个程度量 ,是界定比较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内在尺度。这种尺度具有主客观相统一的性质 ,并因时代的变迁、学派的不同而有所变动。比较文学的可比...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是相对于比较文学的学科目标所隐含的潜在可能性或研究成果所达到水平的一个程度量 ,是界定比较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内在尺度。这种尺度具有主客观相统一的性质 ,并因时代的变迁、学派的不同而有所变动。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原则 ,是在进行研究的实践过程中 ,为实现比较文学的学科目标和确保研究成果的可比性水准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可比性 可比性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浩然文学“真实性”的理解与误区——兼谈十七年文学评价问题
12
作者 刘晓红 王富仁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8-101,共4页
重新厘清浩然的文学真实性,是认识浩然和他那个时代的一把钥匙。研究现状中过分与现实对应的文学真实性理解,导致浩然文学真实性理解误区重重。从文学本身出发,做一些澄清误区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准确把握浩然在"真实"追求下的... 重新厘清浩然的文学真实性,是认识浩然和他那个时代的一把钥匙。研究现状中过分与现实对应的文学真实性理解,导致浩然文学真实性理解误区重重。从文学本身出发,做一些澄清误区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准确把握浩然在"真实"追求下的真实的文学追求,同时有利于理解十七年文学围绕"真实"所生发的文学问题,从而对这段特殊时期的文学有一个深入的文学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浩然 真实性 乌托邦 细节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悖论与跨文化场
13
作者 刘安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2,共4页
饶芃子对比较诗学的立论可能性进行了学理反思,将不可通约的可比性悖论作为比较研究绕不过的认识的起点,将反思所用的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批评工具联系差异诗学传统的中介。饶芃子把布尔迪厄反思社会学及其场域概念引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饶芃子对比较诗学的立论可能性进行了学理反思,将不可通约的可比性悖论作为比较研究绕不过的认识的起点,将反思所用的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批评工具联系差异诗学传统的中介。饶芃子把布尔迪厄反思社会学及其场域概念引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并由此说明只有一种反思认识论和其子理论跨文化场域理论,才适合于还原海外华文文学在现代汉语文学中的跨文化内涵的特别丰富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可比性悖论 跨文化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流行新词语的超常组合及其语用理据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文全 曹敏 《语言科学》 2003年第2期66-72,共7页
“注水学术”、“铿锵玫瑰”、“帽子戏法”等“定+中”超常组合频繁出现于各类媒体,大大提高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现代汉语词库。本文旨在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探讨其构成的合理性,以加深对语言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 偏离 经济原则 修辞 心理 文化趋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型美学观念的受众实践——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样式确证与叙述创新 被引量:13
15
作者 峻冰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78,共7页
关键词 冯小刚 影片 喜剧电影 《没完没了》 导演 票房收入 电影市场 受众 境外 观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客家方言岛词汇使用现状调查——以“华阳凉水井客家话”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伶俐 朴正俸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7-132,共6页
以董同龢先生曾经考察过的"华阳凉水井客家话"作为调查对象,考察了凉水井客家话词汇的使用现状,就影响凉水井客家话词汇使用准确率的主要因素展开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 凉水井 客家方言 词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子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61,共9页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都有弥勒上生或下生的痕迹;元代正统白莲净土信仰中的弥勒信仰,主要是往生弥勒净土,而宋末以来的民间白莲净土信仰,则逐渐将弥勒下生信仰取代了弥勒上生甚至于弥陀净土信仰,以之作为民族斗争的工具;元代传统的白莲净土信仰,与当时中国化、民间化的布袋信仰,彼此也是共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弥陀信仰 白莲净土 元代 上生信仰 布袋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莹 马芸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74,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彻底告别了热情高歌的理想主义文本,始终坚持一方面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寻找"女性自我",用笔记录下女性"成长"的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彻底告别了热情高歌的理想主义文本,始终坚持一方面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寻找"女性自我",用笔记录下女性"成长"的历程。本文分析了张洁真爱理想的演变过程、女性自我的寻找历程,试图梳理出张洁女性意识的变化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张洁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小说 女性自我 理想主义 社会生活 文学作品 “成长” 演变过程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 被引量:11
19
作者 徐新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30,共8页
在区域性地理类型的影响下,东亚大陆的人类文明长久以来大致呈现为农业和牧业两种类型。然而由于文字表述的限制,流传至今的相关记载呈现为农耕汉语一方占绝对主导的格局。世人对两大文明的社会认知与历史记忆也多受此影响,每每表现出... 在区域性地理类型的影响下,东亚大陆的人类文明长久以来大致呈现为农业和牧业两种类型。然而由于文字表述的限制,流传至今的相关记载呈现为农耕汉语一方占绝对主导的格局。世人对两大文明的社会认知与历史记忆也多受此影响,每每表现出以中原农耕为核心的单一偏向。站在如今生态和谐与文明比较的立场上对此重新检讨,从"牧耕交映"角度看夷夏关联及其影响下的东亚格局,倡导多源与多元的新史观,是夷夏历史书写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 游牧 夷夏 新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国时期代词“汝”和“尔”的格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军 李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4-127,共4页
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 ,历时与共时对比 ,对学术界存在争议的人称代词“汝”和“尔”的“格”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三国时期二者在“格”上的变化 :它们都可用于主、宾、领格 ,除个别文献外 ,“汝”三格的频率和比例均高于“尔”,先... 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 ,历时与共时对比 ,对学术界存在争议的人称代词“汝”和“尔”的“格”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三国时期二者在“格”上的变化 :它们都可用于主、宾、领格 ,除个别文献外 ,“汝”三格的频率和比例均高于“尔”,先秦汉语里“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 人称代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