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公仆》引发的思索——四川大学师生四人谈 |
尹在勤
晏红
谢明香
朱彤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2
|
“举子事业”与“君子事业”——论宋代科举考试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
祝尚书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8
|
|
3
|
文学理论批评世纪风貌的准确勾勒与系统阐发——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 |
张德明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4
|
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 |
吕肖奂
张剑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0
|
|
5
|
论高校古典文学教学的误区 |
谢谦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1 |
8
|
|
6
|
文学理论的客观基础和本质特征 |
冯宪光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7
|
合力之场:文学批评如何突围 |
阎嘉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8
|
中国文学中心南北移位原因论 |
何春环
何尊沛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9
|
孔子与《诗经》关系新论 |
罗义华
邹建军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0
|
论南宋的四川“类省试” |
祝尚书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11
|
论“未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 |
李城希
|
《学术界》
|
2002 |
3
|
|
12
|
中国古代的接受理论与文学鉴赏“知音”论 |
丁淑梅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3
|
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 |
阎嘉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14
|
对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再认识 |
李伟昉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5
|
多元文化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
李城希
|
《江淮论坛》
CSSCI
|
2003 |
1
|
|
16
|
边缘与风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学批评家 |
阎嘉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17
|
古代文学研究“当下关怀”刍议 |
祝尚书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18
|
“以文害辞”新释——关于文学阐释学中一个古老命题的商榷 |
胡蔚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9
|
从生命系统看文化价值的生成机制 |
董志强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
|
|
20
|
汉语流行新词语的超常组合及其语用理据 |
杨文全
曹敏
|
《语言科学》
|
2003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