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仆》引发的思索——四川大学师生四人谈
1
作者 尹在勤 晏红 +1 位作者 谢明香 朱彤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2-35,共4页
早在中国新诗发展史的第一个十年,即产生了一场论争,即诗是贵族的,还是平民的?康白情著有《新诗的我见》,断言“诗是贵族的”;而俞平伯著有《白话诗的三大条件》、《社会上对新诗的各种心理观》,则认为诗是“平民的”。检索历史,虽然我... 早在中国新诗发展史的第一个十年,即产生了一场论争,即诗是贵族的,还是平民的?康白情著有《新诗的我见》,断言“诗是贵族的”;而俞平伯著有《白话诗的三大条件》、《社会上对新诗的各种心理观》,则认为诗是“平民的”。检索历史,虽然我们不必对康白情的某些好见解一概否定,但也应该明白表示,他的“诗是贵族的”主张是偏颇的,倒是俞平伯说得是,诗是“平民的”。俞平伯先生当时在论争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至今似乎仍然没有完全过时,他说:“我们做诗的人,也决不能就形式上的革新以为满足;我们必定要求精神和形式两面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大学 “诗是贵族的” 俞平伯 表现自我 中国新诗发展史 平民大众 研究生 中文系 诗歌创作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举子事业”与“君子事业”——论宋代科举考试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祝尚书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5-84,共10页
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复杂,只有从科举的内部运作,即科举考试自身出发进行考察和分析,才能揭示科举与文学的真实关系。宋代科举自"景德条制"后,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举子以应试为目标的显著特色;有司将"文章取士"变... 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复杂,只有从科举的内部运作,即科举考试自身出发进行考察和分析,才能揭示科举与文学的真实关系。宋代科举自"景德条制"后,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举子以应试为目标的显著特色;有司将"文章取士"变为"较艺",而举子则"待问条目,搜抉略尽",科举时文已与传统文学(诗歌、古文)背道而驰,故宋人将其分为"举子事业"与"君子事业"。因此,宋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不能到科举考试中去寻找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科举 文学 君子事业 举子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批评世纪风貌的准确勾勒与系统阐发——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
3
作者 张德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3-144,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科举与家族文学 被引量:10
4
作者 吕肖奂 张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62,共7页
两宋科举制度对两宋家族及其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科举入仕是一个家族振兴和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而一般寒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后,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举制度的保护和照顾,这些保护和照顾措施促进了宋代大量科宦家族的形成。两宋... 两宋科举制度对两宋家族及其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科举入仕是一个家族振兴和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而一般寒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后,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举制度的保护和照顾,这些保护和照顾措施促进了宋代大量科宦家族的形成。两宋科举制度对家族教育目的和方式有明确的引导性,而科举内容对家族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作用,促使科宦家族向文学家族转化。但家族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和历史要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家族的文化传统、文学积淀和某些弹性措施,可以适度调节科举功利性带来的消极影响,维护文学自身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科举教育 家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古典文学教学的误区 被引量:8
5
作者 谢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39,共5页
我国高校古典文学教学在计划经济时代沿袭前苏联教学模式 ,注重意识形态的灌输与理论的阐释 ,而轻视学生文化底蕴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形成假大空的教风和学风 ,与现代社会对中文人才的实际要求严重脱节 ,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
关键词 古典文学 综合素质 实用技能 高校 文学教学 中文系 人才培养目标 价值 写作能力 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的客观基础和本质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冯宪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共3页
文学理论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坚持文学理论的科学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文学理论科学的客观性,不在于它必然提供一种客观的绝对真理,而在于它本身具有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研究者必须去探索这个对象中存在的内在客... 文学理论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坚持文学理论的科学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文学理论科学的客观性,不在于它必然提供一种客观的绝对真理,而在于它本身具有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研究者必须去探索这个对象中存在的内在客观规律,这就是文学理论具有客观科学性的基础。文学之为文学,总是有自身内在的客观性特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是文学理论可以成为一门科学的理由。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还在于不能把任何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理论观点固定化、神圣化,当作绝对真理。文学理论成为科学,关键在于其话语陈述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研究对象 客观性 内在特点 科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力之场:文学批评如何突围 被引量:5
7
作者 阎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37-142,共6页
1978年以来 ,中国文学批评和理论界呈现出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合力之场”。在这个“合力之场”中存在着诸多困惑与迷惘 ,如竭力追逐西方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 ,在异质文化交流中脱离本土... 1978年以来 ,中国文学批评和理论界呈现出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合力之场”。在这个“合力之场”中存在着诸多困惑与迷惘 ,如竭力追逐西方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 ,在异质文化交流中脱离本土思想文化语境、背离本土传统、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心态等。这些难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力之场 多元文化 文学批评 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中心南北移位原因论 被引量:1
8
作者 何春环 何尊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9-93,共5页
中国文学中心的南北移位,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中心与经济中心始终保持一致,与政治中心有合有分,与文化中心有同一性。文学中心的移位也要受战争的直接影响,而特定的地... 中国文学中心的南北移位,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中心与经济中心始终保持一致,与政治中心有合有分,与文化中心有同一性。文学中心的移位也要受战争的直接影响,而特定的地理环境又为文学中心移位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中心 南北移位 经济中心 地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与《诗经》关系新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罗义华 邹建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9-101,共3页
在孔子诗教观的意义指向与《诗经》文本的社会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某些间隙。透过这些间隙,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与《诗经》的多重对话关系,以及晚年孔子的生命情境;从《诗经》出发,最终又回到《诗经》,孔子藉此完成了其生命与文化形态的内... 在孔子诗教观的意义指向与《诗经》文本的社会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某些间隙。透过这些间隙,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与《诗经》的多重对话关系,以及晚年孔子的生命情境;从《诗经》出发,最终又回到《诗经》,孔子藉此完成了其生命与文化形态的内在逻辑;孔子晚年对《诗经》的整理是其政治、文化活动的一个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教 间隙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宋的四川“类省试” 被引量:3
10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8-135,共8页
"靖康之难"后,由于战乱,南宋朝廷把科举中"省试"的考试权下放,由各路举行,叫"类省试"。两举之后,各路的"类省试"停罢,唯四川得以保留。通过考察"类省试"的由来、"类省试"... "靖康之难"后,由于战乱,南宋朝廷把科举中"省试"的考试权下放,由各路举行,叫"类省试"。两举之后,各路的"类省试"停罢,唯四川得以保留。通过考察"类省试"的由来、"类省试"的制度变迁以及"类省试"进士的待遇,我们发现四川"类省试"在巴蜀文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四川 省试 类省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未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城希 《学术界》 2002年第5期85-98,共14页
1949年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的同时也一开始就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误区 ,这就是人们无一不把“中国现代文学”看作是一个有其发生、发展与终结的完成了的历史 ,并将当代文学看作现代文学的延续与发展。然而 ... 1949年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的同时也一开始就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误区 ,这就是人们无一不把“中国现代文学”看作是一个有其发生、发展与终结的完成了的历史 ,并将当代文学看作现代文学的延续与发展。然而 ,现代文学是一个因时代原因被“突然”中断其发展的未完成的历史 ,在短短的三十年间 ,它无法实现变革传统与向西方学习的理想 ,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理论体系 ,没有产生作为文学史标志并足以与传统和西方文学相比肩、影响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经典作品。当代文学在特殊的时代与政治影响下发生 ,与现代文学存在本质的差异 ,无法成为现代文学的延续与发展。作为文学史 ,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 中断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接受理论与文学鉴赏“知音”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淑梅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88,共5页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活动中,潜存着丰厚的文学接受意识和丰富多彩的文学接受批评实践,以刘勰的知音论为代表,从郢书燕说到误读造妙、从入出有道到得意会心、从想象自得到知音见异,通过历时态读者的阅读与接受来把握和生成文学作品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活动中,潜存着丰厚的文学接受意识和丰富多彩的文学接受批评实践,以刘勰的知音论为代表,从郢书燕说到误读造妙、从入出有道到得意会心、从想象自得到知音见异,通过历时态读者的阅读与接受来把握和生成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活动内在地契合了接受理论的实质与内核,具有东方式的独到理论批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 鉴赏 知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阎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67,共7页
汉语文学批评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和“多元化” ,而是汉语文化圈内部的多元化。学术上的“无根”状态 ,摆脱不掉的中西碰撞和交融 ,生活世界与理论建构的疏离 ,精英文化在通俗文化冲击之下的日益“边缘化” ... 汉语文学批评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和“多元化” ,而是汉语文化圈内部的多元化。学术上的“无根”状态 ,摆脱不掉的中西碰撞和交融 ,生活世界与理论建构的疏离 ,精英文化在通俗文化冲击之下的日益“边缘化” ,以及“现代化”焦虑症等 ,是汉语文学批评面临的真正问题和困惑。批评家和理论家的当务之急不是建构各种理论体系 ,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对本土文化语境的认真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汉语文学批评 本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伟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5-139,共5页
作为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法国学派的贡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它为规范学科所创立的一整套严密的研究体系迄今仍在学术界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 ,围绕这一学派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其中最为突出的误区集中表现在实证... 作为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法国学派的贡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它为规范学科所创立的一整套严密的研究体系迄今仍在学术界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 ,围绕这一学派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其中最为突出的误区集中表现在实证主义方法的两个层面上 ,这是我们今天对法国学派进行再认识时需要认真清理的重要问题。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完整地认识法国学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法国学派 再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城希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2期135-138,共4页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原因,历来认为是西方思想影响的结果,近年来又有人将视野转向中国文学,把现代文学视为近代文学的必然发展。这种思维的单向性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现代文学是多元文化影响的结果与表现,...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原因,历来认为是西方思想影响的结果,近年来又有人将视野转向中国文学,把现代文学视为近代文学的必然发展。这种思维的单向性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现代文学是多元文化影响的结果与表现,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及西方思想影响密切相关,只有在多元文化视域中,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原因才能获得完整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 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与风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学批评家
16
作者 阎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8-63,共6页
1978年之后,文学批评从中心向边缘位移,学术从政治化向专业 化位移。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空间的扩展,使知识分子和文人发生了分化。作为文人型知识分 子的文学批评家,是仅仅在体制化的约束下为了职位而生存,还是出于社会使命感而... 1978年之后,文学批评从中心向边缘位移,学术从政治化向专业 化位移。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空间的扩展,使知识分子和文人发生了分化。作为文人型知识分 子的文学批评家,是仅仅在体制化的约束下为了职位而生存,还是出于社会使命感而自觉担 负起价值传承和文化批判的职责,是批评家们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选择。同时,批评 家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在批评中的作用,也值得理论界认真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知识分子 边缘 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学研究“当下关怀”刍议
17
作者 祝尚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0-42,共3页
包括古代文学研究在内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都不能迎合“当下”,而应该相对超脱。只有超脱才能从现实的利害中解脱,使研究不受眼下功利的干扰;只有超脱才能登高望远,探讨那些深奥的甚至是“形而上”的理论问题,以期产生高质量... 包括古代文学研究在内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都不能迎合“当下”,而应该相对超脱。只有超脱才能从现实的利害中解脱,使研究不受眼下功利的干扰;只有超脱才能登高望远,探讨那些深奥的甚至是“形而上”的理论问题,以期产生高质量的、影响久远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追求的是“学术价值”,而富有学术价值的成果,是学术研究者向社会、甚至是向未来奉献的宝贵财富,这也是他最大的“当下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基础研究 当下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害辞”新释——关于文学阐释学中一个古老命题的商榷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83,共5页
孟子提出的“以文害辞、以辞害志”说,作为经典名言常被引用,但也引起了千古之争。周裕锴先生曾以合乎逻辑的方法,就“文”、“辞”的含义提出过新的观点,但笔者认为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他对文句及其所在语境的关系考虑得不够周全。因... 孟子提出的“以文害辞、以辞害志”说,作为经典名言常被引用,但也引起了千古之争。周裕锴先生曾以合乎逻辑的方法,就“文”、“辞”的含义提出过新的观点,但笔者认为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他对文句及其所在语境的关系考虑得不够周全。因此,本文运用情境还原法,力图越过时空限制,探究孟子言说时的意图;并以先秦文献中“辞”之用法以及后人诗论中对“以文害辞、以辞害志”的理解为佐证,发现孟子的话的中心是反对断章取义地对待诗的表达手法,从而得出“辞即诗的表达手法”的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以文害辞 以辞害志 阐释 诗的表达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命系统看文化价值的生成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志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8-42,34,共6页
关键词 生命系统 人类生命活动 文化价值 有机体 文化系统 生命力 生命异化 生成机 种内竞争 生存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流行新词语的超常组合及其语用理据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文全 曹敏 《语言科学》 2003年第2期66-72,共7页
“注水学术”、“铿锵玫瑰”、“帽子戏法”等“定+中”超常组合频繁出现于各类媒体,大大提高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现代汉语词库。本文旨在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探讨其构成的合理性,以加深对语言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 偏离 经济原则 修辞 心理 文化趋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